做温暖的教育

诗经的生命

书评 | 《诗经》的生命:经典诠释与立德树人
学习强国 湖南学习平台
2021-02-21
订阅
作者:苑天舒

《诗经》也称“诗三百”,大体创制于西周、春秋时期。《诗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有描写祭祀大典,叙述先祖创业艰辛、赞美先王受命于天及盛德伟业的诗篇,还有举行隆重庆典、训诫后王大臣、劝民农耕、褒奖战功内容的诗作,这些集中体现于《大雅》《颂》;《小雅》中有不少王公大臣宴飨宾客、款待使臣、宾主唱和的乐歌,也有反映戍边士卒辛劳、抨击权臣的篇章。十五国风,由“王官采诗”,依地域划分,共有一百六十首。风诗所涉地域极其广阔,西起今陕甘(秦风),东到大海(齐风),北至今河北(邶风),南达江汉(周南、召南)。风诗多表现一般社会民情,如婚姻典礼、男女相恋、士兵出征、亲人离别、母亲辛劳,等等,或庄重,或欣喜,或思念,或哀怨,或愤懑,是《诗经》中情感表达最直接的部分。

《诗经》关乎周王、贵族、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华夏子孙世代相传。要了解中华文化,理解华夏的民族特质与精神,学习历史、文学、中国哲学,都离不开《诗经》。

《诗经》是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是永恒的经典。

《诗经》在民间传授始于孔子。汉代经学传承大体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学者以鲁、齐、韩为代表,所传《诗经》称“三家诗”,流传至今的只有《韩诗外传》。西汉经学家(大致为今文经学)想用经学的力量改善政治。今天我们常见的《诗经》版本,传自汉代古文经学一派。相传始创古文经学的是鲁国人毛亨和赵国人毛苌,所传《诗经》称《毛诗》。东汉经学家的解释则将《诗经》作为民众生活所取法的榜样。

汉代经学阐释重视“师说”,有时甚至脱离“文义”。到宋代,欧阳修提出“据文求义”的解经方式,使《诗经》解读回归篇章本义。程朱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对经典解读产生了重大影响。理学对《诗经》的解释常言“温柔敦厚”之象,注重塑造道德主体精神。风诗中表达男女情爱的诗篇则遭贬损,甚至删除,这对后世观念影响深远。清代朴学的研究方法,使解读经典的方法得以改进,将文献互证的考据法运用到极致,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得以发展与应用,《诗经》字词解释的水平达到了高峰。

近百年来,社会重大变革频发,也引起了思想的剧烈变化。西学方法汹涌而来,分科细密成为特点,《诗经》强调其“文学性”的研究。新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给《诗经》研究带来新的资料,借用人类学解释《诗经》中的一些现象,也是一种倾向。

《诗经》作为经典,对它的解释与研究从未停止过,构成了一门阐释学史,这是经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经》传承至今两千多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读《诗》,注《诗》,讲《诗》,用《诗》,《诗》的生命也一代一代得到接续。

得知陶妙如老师在讲《诗经》,我特别高兴。陶老师是中学语文教师,更是一位令人敬重的教育家。她面对的是花季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自2004年始尝试讲解经典,她将各种经典融会贯通,语言生动活泼,易于中学生接受。她的讲解很有特色。

一是史中读诗。《诗经》源于二千多年前的生活,读诗贵在追本溯源,理解古人的生活环境,才能体悟诗中的真意。书中所选诗篇让我们了解殷商、西周的历史,每首诗均涉及当时的礼乐制度、民风民俗。“六经皆史”,要读通读懂经典,必须了解历史背景。

二是涉猎广泛。建筑、风水、祭祀、战争、婚恋,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生活常识,体现着祖先的生存智慧。书中能够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将经典融入生活中。

三是融会贯通。书中旁征博引,虽着墨不多,却是依照“四书五经”这一主线来融会讲述的,这是一条理解传统文化的主线,启发式的讲解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是充满活力。用生命的活力与热情去读《诗经》,体悟经典,是本书最大特色,书名“《诗经》的生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追求幸福、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尊重他人,这本书传递着这样的人生观。陶老师借助经典的力量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中。古今不同,人与我不同,不拘泥于故有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自然生出包容开放的心态,这是难能可贵的。

人人读经典,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经典的力量,也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源。相信这本书能给读经典的人以启发。

来源: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责任编辑:李书蓓 冯军

40 thoughts on “诗经的生命
  • 容铮说道:

    有趣的国学课
    来国际部两年了,从一开始就喜欢中华故事课到现在,我不单单是喜欢陶老师给我们发手机,我最喜欢的就是陶老师的教育方法,每节课我们都劳逸结合,收益很多,我很喜欢中华故事课我更喜欢陶老师

  • 胡竞文说道:

    受益匪浅的中华故事课
    今天是最后本学期最后一节中华故事课,在中华故事课上,我受益匪浅。
    中华故事课是一门关于古代文化的介绍,学习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文化。国际部开设这个课程的意义在于让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文化,让同学们感受古代文化的乐趣与思想。在没来这里之前,是一直觉得文言文和故诗是个很讨厌的东西,每次看到都会脑袋大,陶妙如先生第一节课教我们的时候问我们想不想学文言文和唐诗,我们全班都齐声说不喜欢,可经过陶妙如先生的课程以后,如果再问我这个问题我一定会说:我特别特别特别的喜欢古代文化。
    陶妙如先生以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教我们古代文化,每一节课她都会讲许许多多古代诗人们有趣的故事。
    我爱中华故事课

  • 刘璐瑶说道:

    博学课堂
    每当开始上中华故事课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激动的。从我刚开始接触陶先生的课堂到现在陶先生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年多了,我的感觉深深。
    开始上课时,陶先生总会90度鞠躬,她说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课堂的尊重。刚开始的第一节课陶先生并没有教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而是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要厚脸皮 要微笑 要说谢谢。也就是这三句话让我受益终生。
    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它告诉我们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我们团结起来就可以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加油!
    40分钟的时间从我们背书的声音中流走,从陶先生讲故事的声音中跑过。丁零零,下课了“老师再见!”这句话包含了太多太多,齐声说着表达着我们对陶先生的依依不舍和对陶先生的喜爱及尊敬。
    中华故事课是我最喜爱的课,它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 戴源说道:

    我们在陶妙如老师的课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们在课堂上尽情的发挥。和别的课堂不同,别的课堂很无味,而国学课却让我们非常喜爱的东西所以很好!

  • 毛颢谕说道:

    我真的喜欢陶妙如先生的国学课,因为上她的课,可以让我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原来的我,只是一味地学习西方国家文化,自从上了陶妙如先生的课,我就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好奇心。感谢陶妙如先生让我对中国国学产生了兴趣。说白了,我就是喜欢陶老师╰(*´︶`*)╯

  • 张丹丹说道:

    凌晨三点,洛杉矶,突然醒了。回顾旅途一天,虽然奔波却也乐趣多多。初一小朋友和55班大朋友携手同行,最后在洛杉矶机场会合,那一刻有担忧有拥抱有兴奋,满满温暖。孩子们此刻应该在睡梦中,希望在这里的每一天大家都有思考有收获。

  • 朱秦轩说道:

    今天去了美国的环球影城。
    我收获大满,美如画的风景,温文尔雅的人们,亲切的服务态度。
    今天别得不说,就是美国人的生活态度 。
    导游说,在中国看见一个陌生人对你微笑很难,但在美国人们很亲切,友好 ,他们会对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他们也很热心 ,今天吃饭的时候,需要纸巾,一个当地的小男孩帮助了我,我立刻说了声谢谢,他也很客气。
    说真的,在这么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我却能感觉到一点不陌生。

  • 游成亿说道:

    今天我们去了环球影城转了一天
    玩了六个项目
    我最好玩的是木乃伊

  • 周家丞说道:

    今天,我们玩了一整天,我最喜欢那里的鬼屋,有时那些人办的鬼会来碰你一下,那些害怕的女生全拉着朱秦轩,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4D电影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还带我们看了一些电影的拍摄场地,一个场地可以供好几个电影拍摄,场地的摆设 特效都很逼真就好像是真的一样,有一些同学还买了纪念品……

  • 张丹丹说道:

    今天去的是洛杉矶环球影城,我和我初一的小伙伴们奋战一天,非常充实开心。对比迪斯尼主题公园,这个景点让我最欢喜的地方之一就是感受到了《绝望主妇》的拍摄原景,之前我追该剧的时候也曾无数次想象着紫藤街究竟是怎样的,拍摄的街道的确是宁静祥和。其实国内也有很多大气复古的影视基地,今天这景点让人震撼的却是各种高科技造就的各种逼真效果。之后我们去到了几个景点影片的主题场馆,Shrek,Transformer,Mummy,Harry Porter等等主题都有各种新鲜刺激的探索经历,虽然过山车坐的晕,和小朋友一起却十分开心。行程不紧不慢秩序井然,我也迫不及待和家长们分享了孩子们的种种,结束了充实的一天,不免对第二天又充满期待。

  • 张丹丹说道:

    今天去了UCL,平静厚重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都很欢喜—水池边,图书馆外,绿茵场上的橄榄球赛,围桌坐着的学生餐厅,还有树下的学生集会……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整个校园让我想起国内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的美景,也是悠久,美丽,和谐,建筑外墙上的藤蔓和校园内的才子佳人们总让我有电视剧的画面感。之后去到了盖蒂博物馆,经典的艺术作品总能带给人平和与浪漫,色彩的明暗搭配,人物,静物,风景,历史……背后都是创作者的不平凡的故事,突然有种想学画的冲动。孩子们觉得时间过的很快。最后感谢导游安排我们吃了一餐麻辣中餐,麻辣豆腐是最爱。如果说昨天热闹非凡今天想必是安静平和。又是充实的一天。

  • 王睿说道:

    今天我们去了海边,导游跟我们说你们有两个选择,
    1:去购物中心,在这期间我把导游所说的购物中心听成客户中心。
    2:去码头,那里有魔天轮,过山车。。。。。等游乐项目。
    下午我们去参观了南加州大学,这所学校让各位老师回忆起了童年,这个学校让我觉得科技很发达,空气新鲜,很漂亮。
    我们还参观了博物馆,出来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博物馆没有看点,很无聊但是也知道了更多名画!!!

  • 胡博晅说道:

    今天我们去了天文台在哪里可以俯视洛杉矶,太平洋和洛杉矶水天相接。我们还去了好莱坞看了中国有哪些名人去过没想到赵薇和黄晓明也去过了,那当然还有成龙大哥了。接下来就是奥特莱斯我们在里面购物。明天飞波特兰咯。

  • 张丹丹说道:

    每一天行程不同,感触也大不同。早上初一班两个孩子迟到着实让我很忧心,在外观光迟到了看似小事,却反映一个人时间管理和团体意识等问题。因为缺乏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而影响团体行程,无论如何都让他人不愉悦。更别说因为匆忙早起没空进晚餐,东西因慌忙而丢三落四等等副作用了。
    插曲过后,进程还算顺利,一路到了Griffith Observatory,沿途美景最让我欢喜的是那一排排美式别墅,各具特色,仿佛一个个人物,含蓄内敛却不失优雅大气。护栏里小庭院有花有草,从门上那一个个漂亮的花环彩灯等装饰仍能感受浓烈的圣诞氛围。路上的树木造型也很奇特,有的花团锦簇,有的却落叶凋零,但相同点在于枝干都很浓密,就那么恣意的伸展开来好似美美的舞娘。后来的参观中我的脑海一直都在惦记这些小屋和美树。

    山路弯弯遇到一只土狼,新奇中不一会儿就到了天文台上面,远远看见了对面山上的Holly wood字体,更能远眺整个洛杉矶的城市全景。原来的确是一个大城市,之前真没看出来。馆内有各种对于天文现象的展示,比如月圆月缺,比如地球上观测的其他星球的变化,比如天文望远镜的演变发展史等。突然很惭愧自己之前对这种科学了解甚少,特别是术语之类真需要好好钻研以获取专业知识。

    出来上车前孩子们发现一只蜂鸟,真的好迷你可爱,于是忍不住拍照纪念。

    午饭后的星光大道之旅我感觉一般,感觉类似国内很多很多繁华时尚的步行街。当然不同的是这里毕竟很多明星来过,奋斗过,成功过。眼看着一个个手印,似乎能感受到他们在聚光灯下留下印记那一刻的兴奋和激动。对比种种建筑和品牌店,孩子们欢乐的合影更让我合影,当他们看到Assassin 的海报非常兴奋,原来这个小说竟真是如此受欢迎。

    明天将踏上新的旅程进入下一个阶段了。44人的团队眼中必有44个洛杉矶印象。我们来过,走过,感受过,对比过,记录过如此真的感觉很好。

  • 匡紫萱说道:

    今天是我们在洛杉矶的最后一天,今天是去购物,不喜欢。人生最讨厌的几件事就是逛街、试衣服,于是我就和我闺蜜在椅子上坐了一下午。好冷啊,呵呵呵,这一天就没了……

  • 王睿说道:

    我们今天去了一个大型市场,那里有点像长沙市的步行街。很大 ,东西也很多。到达目的地后,我买了一个草莓味的冰淇淋,味道好极了!

  • 张丹丹说道:

    现在终于安歇下来写写感受了。今天一整天都在忐忑中度过,我的孩子们虽然前几天都行程顺利,今天到了波特兰之后,他们将进入各自的寄宿家庭了,我担心他们语言不通,担心他们和老师们小伙伴们分开后想家,担心孩子们的父母们晚上焦急等待之后的是更多的焦虑。。。。。。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寄宿家庭一个个冒着严寒全家人一起来接他们,主动提出带他们去吃晚餐,积极帮忙搬行李,而且WSMS副校长把自己脖子上的围巾取下来给闫妍系上。孩子们也非常开心期待的一个个被接走了。回到我自己温暖的住处,我迫不及待进入我们初一冬令营的微信群,“我好开心,幸福感爆棚” “他们对我太好了,我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问候交流之后,我才安心了。而我自己所在的家庭Sean,Emily,Timothy 都非常热情好客,我和孩子们感想一样。看来波特兰的这个雪天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变的更加美丽,希望这些宝贝们安心,相信新一天的体验会更精彩。

  • 张丹丹说道:

    我所在寄宿家庭的Emily祖籍台湾,她就在本地出生,英文中文西班牙语都很厉害,而且相当勤奋,我今天一天在她房间看了很多她的学习内容,惊叹她IB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深度相当于国内大一大二学生,因此她知识面相当广。今天她的作业是完成莎士比亚名著“麦克白”的鉴赏表格,另外一篇社会评论中关于如何不让贫困儿童成为父母和政府的负担,作业要求找出文中大量使用的讽刺这种修辞。除了功课,她做家务也非常厉害。奶奶就楼下喊了一声下来帮忙,她赶紧下楼来帮忙揉面包馅准备做咖喱饼。不自私不娇气,洗碗机烘干机烤箱微波炉都会操作,她妈妈告诉我她养了几只鸡在后面,弟弟也自己种了无花果自己观察。这些品质的细节让我十分敬佩,也迫不及待的和冬令营各位初一家长以及小朋友们进行了分享。今天一天寄宿家庭的爸妈们在facebook上发了很多孩子们和家庭融入的照片。很开心,今晚得早些睡了,明天正式去学校。

  • 王睿说道:

    我觉得家人很友善带我们去玩雪,又带我们去吃冰淇淋,家里有两只猫,一只猫很喜欢往我房间里跑,也喜欢爬到我的旁边。晚餐也非常丰盛。晚餐前我们都相互了解了大家爱吃什么喜欢什么动物。晚餐有面条、牛肉、豆角!妈妈经常给我们切水果,家里的地理位置也告诉的很清楚,什么东西,如何使用!

  • 张闫妍说道:

    今天,是来到家庭的第二天,我非常的开心,家庭里的没一个成员都对我非常的友好,我没有英语交流,实在不会,我回那手机翻译一下,但主要是靠自己的口语能力,我很喜欢那个姐姐,她有是帮家里人做一下家务,我还和他们拍了照片,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 曹雪说道:

    美国妈妈给我看了她女儿的一些照片,让我

  • 胡博晅说道:

    今天去了学校,让我感觉外国学生学的东西很丰富,他们上每堂课都是有素的。最让我感触深刻的就是美国家庭对孩子玩手机的态度非常看重,说了玩几分钟就几分钟。

  • 胡博晅说道:

    今天去了学校,让我感觉外国学生学的东西很丰富,他们上每堂课都是有素的。最让我感触深刻的就是美国家庭对孩子玩手机的态度非常看重,说了玩几分钟就几分钟。让我感到惊讶。

  • 张闫妍说道:

    今天是在美国上学的第一天,令人开心的一天,我们去了美国的中学学校,那里让我觉得非常丰富,我们现在那上了第一节语言课,我已经无语了,我一听,没听懂她说的一句话,感觉语言课好难,之后有过了已经节课,我们去吃了中餐,之后,我们去图书馆借书看了一下,后去上课,上的是中文课,我教了4个人,首先先自我介绍了,老师又出了一些词让美国的同学写中文,之后一节课就过去了,又上完一节课就放学了.

  • 王睿说道:

    今天是上学的第一天,大家虽然听不懂但是都在尽全力听。也知道了一些国外的知识。下午寄宿家庭的姐姐生病了妈妈说很严重。明天不能去上学了。晚上,我们让爸爸带我们去买了一些文具,为明天上学而准备。

  • 张闫妍说道:

    今天是在美国上学的第一天,令人开心,我们去了美国的中学学校,那里的学习非常的丰富多彩。

  • 张丹丹说道:

    上学第二天,孩子们比昨天少了很多焦虑和浮躁,虽然有少数几辆校巴迟到,一个个都按部就班的进入了各自教室。很感恩一个细节,Ben担心西班牙语课会让博晅感到压力太大,量身定制为他调整了课表,但同时也非常细致的考虑到Jack(博晅家庭孩子)的感受,怕他失落,所以安排博晅下午最后两节和Jack 一起上。
    我自己第三节进了沅龙和秦轩的数学课堂,解方程的内容本身不难,难的是全部是英文出题,专业术语众多,和授课老师交流之后,她告诉我在每次课前都会将各种术语整理让学生们熟悉。我想到我们的A level 数学,其实也是如此,词汇和计算短语必须看懂才能解题。孩子们如果将来要考出好成绩,真的要大量输入背诵单词。
    之后我去了紫萱家丞和元楚的自然科学课,接着昨天内容,老师继续播放了关于生物食物链的内容,重点讲解了松鸡孵蛋的过程以及保护小鸡的各种细节,其中孩子们提出了各种有趣的问题,比如没孵出小鸡的蛋可以吃吗?那一窝蛋是同时孵出还是一个个孵出来等等问题。最后老师给出纸质作业要求完成。

    午餐11个同学再次相聚十分温馨,有说有笑。餐后我们一起在图书馆的会议室开了十分钟的短会,总结学习感受和目标。

    下午第一节课我随成亿等同学去了中文教室,这个志愿者晓华老师来自中国河北一所大学,她喊“上课”的时候,所有中美同学都站起来响亮回答“起立”。十分响亮整齐,这些孩子学习中文的同时想必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

  • 王睿说道:

    今天是上学的第二天,课程都很有趣。大家都觉得上课就像下课一样!下课休息时间也很短,只有4分钟。拿个东西就没了,很容易迟到。电脑课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大家都在干嘛。有的在做电影,有的在玩怎样让一个人飞起来。这些都很有趣。

  • 曹雪说道:

    美国妈妈很骄傲的告诉我,她女儿学习跳爵士,踢足球,还拿了许多奖。看着妈妈一脸骄傲的介绍给我,有些佩服。昨天的因为路上堵车,所以迟到了。有人告诉我,国外学校迟到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我们在办公室里面排队来登记名字,在手上盖了个印章。国外的教学技术也没得说,都是采用的高级技术吧。他们原来也和我们一样,也要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回答一本很薄的书,然后看一篇文章,给你发一张纸,在里面写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分为几个组,轮流到中间的大桌子上讨论。过程很激烈,但很安静。分享自己的思路与答案。数学课的时候,我很努力的在听老师说的什么,也拿出了本子和他们一起做。真的,就这样,之后的一节课我几乎完全都懂了。很惊讶,真的。就那么点时间,进步飞快。如果再这样下去,我肯定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发展。现在是早上六点半。自从来美国后,每天的睡觉时间不超过8点,起床就在四五点左右。作息时间规律了。今天的课程就继续加油吧!

  • 王睿说道:

    今天我发现课程越来越无聊了,但是还是在认真的听,不知道下周还能不能听的进去。虽然明天爸爸带我们去动物园、去购物很开心!但是一听到上学就想死了!我觉得食堂的饭菜真的很怪,味道也不怎么样,只有牛奶比较好喝!

  • 匡紫萱说道:

    今天就要离开这里了,诶感慨万分!哈哈,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高兴的是我们可以离开学校了,难过的是舍不得这里的人⋯心累

  • 周家丞说道:

    今天是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同学们都在给学校写感谢信,学校还给我们没人发了一件衣服,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美国人的热情,我很喜欢这儿,在这我感受到了许多的快乐。

  • 贺元楚说道:

    我们今天中午吃了校长买来的披萨饼,非常快乐,而且校长还非常友好的给了我们礼物。

  • 张闫妍说道:

    今天就要离开寄宿家庭了,心里还有些不舍,今天我很开心

  • 曹雪说道:

    今天最后一天,不舍的感情一拥而上。这些天的照顾和陪伴都记在心底。等大些了,再回忆,是个难忘的经历啊。总想着早点离开这个地方,现在却又舍不得。很开心能让这么帅气的校长Ben来陪伴我们这些天的学习,这些同学的关爱。挺好的吧,这是我们成长道路上面的一些肥料。就这样,再见吧,WSMS 学校。

  • 贺元楚说道:

    我们昨天去了动物园,虽然有几个人已经去过了,但是我们非常开心。

  • 胡博晅说道:

    今天是上学生活的最后一天,我们校校长Ben邀请我们去吃披萨,在这披萨派对中等于我们多学校说再见,在这些天中我们收获了很多,虽然上课听不太懂但也是开心的。我们的第一次在外过年就留在了这里。再见!

  • 游成亿说道:

    今天是我们在学校的一个天
    我非常的不想走

  • 柳理说道:

    何莫学乎诗?
    ——我所认识的陶妙如及其诗教

    (一)
    打开这部书,恍惚回到梦里的高中课堂。
    一段段,一行行,一个个汉字,有古老的,有年轻的,有面生的,有熟悉的。文质彬彬,宛如一串串优雅的音符。阳光,从桂花树缝里斜射进来。徘徊于课桌间的她在闪光,满屋子金黄的笑容。黑板上,两行粉笔字也染了颜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哪位男生说说,追女孩子有哪三条标准?”她笑吟吟地问。
    哄堂大笑。
    “女孩子也说说,你最喜欢的男生应该什么样子?”
    她们娇羞地埋下头。
    天呐,这是谁的语文课?
    有人悄悄指了指那个瘦小却满身发光的老师:
    “陶妈。”

    (二)
    这样的场景,常常浮现在我脑海里,尽管从没听过她给学生上课。
    我认识的陶妙如老师,就该是这样子。
    2013年4月,我还在负责湖南一档颇有名气的电视栏目《湖湘讲堂》。受邀开讲的,多是国内外卓有建树的文史名家。某日,一位素来敬重的师友说:你知道湖南有个特别牛的语文老师吗?她不仅课上得好,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而且出了名的“不务正业”,长年给高三毕业班讲《易经》。更难得的是,她带过的毕业班,高考成绩都相当不错。
    短短几句话,为我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线索。
    当时,我对编导报题的要求比较苛刻:首先是必须用三句话说清楚想做的节目,比如,讲什么,请谁,为什么请他(她)讲;第二是选题标准,比如,为什么要讲这段历史或者这个人,为什么要跟今天的人讲这段历史或者这个人;第三是对主讲嘉宾的选择:他(她)会不会讲,有没有值得听的视角和思想。在对标某档众所周知的电视栏目时,我不希望《湖湘讲堂》的主讲嘉宾只是会讲故事的“说书人”,主讲者也未必都得是文化名流、教授博导。在一个传播门槛越来越低的时代,没思想比没故事更可怕,缺常识比缺知识更可怕,缺独立思考能力比缺传播力更可怕。
    很快,我们与陶妙如老师见了面。一个简单的午餐,吃了三个多小时,就听她讲易经,讲六十四卦如何像一部起起伏伏的人生连续剧。她不善作悬空之论,处处联系的是当下敏感微妙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她举了很多课堂上的案例,妙趣横生,比如讲“咸卦”时,分别问男生女生如何面对异性的诱惑。听得我们连连惊呼,这哪是我们经验里的高中课堂,又麻又辣,太开放了!
    就这样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就请她讲易经,按照她习惯的讲法,目标人群就定位于高中学生和家长。接下来的准备过程,出乎寻常的顺利,不需要完整的讲稿,也没有多少讨论修改,信任就有默契。甚至,她录制节目的那几天,我去了远在数千里外的那拉提草原。听同事说,演播厅现场有位老太太成了她的“铁粉”,还为她出镜的穿着打扮操心张罗。
    这年教师节前夕,九集《妙说易经》正式播出。不出所料,各方反响十分热闹,有人说“麻辣”,有人说“另类”,有人如我们初见般惊呼,也有人说这才是当代中学教育应有的样子。这套节目一播再播,直到次年我离开原单位,还时不时收到朋友们的留言。
    2014年凤凰网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联合主办了“致敬国学: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我有幸作为核心策划成员全程参与。次年8月,我受命创办了凤凰网国学频道。在专注于传统文化传播的道路上,陶妙如老师既是我的良师诤友,又如家人一般。她的新作如《易经里的教育》、《中华最美诗文选》等,总会第一时间送给我;而我无论工作或私事找她,也从不含糊。个中故事种种,回想起来,充满温暖和感动。

    (三)
    本书的诞生过程,也与我们之间的情谊有关,不得不叨述一二。
    2018年上半年,我参与的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全面展开。其时,上至中央两办、相关部委,下至各种民间团体、社交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声浪高涨。国学传播如何更接地气?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基于这些思考,6月份,我在长沙启动了“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的活动,意在联合国内部分有影响力的中小学校,请名家名师走进课堂,面对面为孩子们授经典,讲传统,现场直播;同时,联合一批中小学名师,共同研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音视频课程。
    说来惭愧,这件事只开了个头,便因故中断。但受聘为“非常国学课”文化导师的陶妙如老师很较真,她认为值得做,也应该做。甚至我都不知道,当年暑假她便启动了写作。国庆节后的第二天,她发来一份长长的文稿,很客气地请我“指导”。原标题《诗经,温文尔雅礼乐共存》,这是她为高中学生开设的《诗经》专题开篇,也就是本书的概论《诗经的生命》。
    很快,这个系列讲稿便以“妙读诗经”的专栏方式,在凤凰网国学频道开始连载。她出稿很勤,每周至少一篇,有时甚至两三篇。这一写,竟跨了三个年头。从《诗经》中的爱情、婚姻开始,然后话锋一转,进入“战争篇”。我以为要“就此搁笔”了,没想到“建筑风水篇”、“祭祀篇”又汩汩而来。而且,经网站首页推荐后,篇篇都是点击率、收藏率很高的热文。真不知她那瘦小的身躯里,究竟藏着多大的能量?你想,一位在中学和大学里身兼多职的特级教师,哪有那么多时间伏案写作呢。
    庚子之夏,陶老师告诉我,这套文稿又经过了一番打磨整理,计划结集出版,嘱我写点文字作“序”。这让我既欣喜又惶恐,或者说,惶恐大于欣喜。对她而言,此书付梓,自是顺理成章;但对区区在下来说,作序之事,何异于“佛头着粪”?推拒过程很坚决,也很真诚,但她有办法让我从命,根本无须像古人“劝进”那样三个来回。
    我深知这部书稿,不仅仅是陶妙如老师为高中学生解读《诗经》的真实记录。正如两年前她跟我说的,目的很单纯,要为孩子们提示一种阅读研究经典的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点经典阅读的参考,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些原生态的课堂素材。我想,她也希望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回归原典、创新解读的痕迹。

    (四)
    每个时代,经典都需要新的诠释。
    西方学界有个专门的学派叫诠释学,又名解释学、阐释学(hermeneutics)。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现代构建后,这门学问影响到中国哲学界,便有了从传统“经学”向中国“经典诠释学”的重构。事实上,在中国,这还是一门起步不久的学问。我粗浅理解,它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处理好“照着讲”与“接着讲”的关系,对中国经典文本的思想价值进行再诠释、再发掘与再创造。2016年初春,我有幸见证了中国著名诠释学洪汉鼎与哲学家余敦康、比较文学家乐黛云的长谈,三位老先生讨论的焦点,便是诠释学如何在中国经典的传承上开展。
    传统典籍中的精华,比如五经、四书,如何立足于中西会通的学术背景进行重新释读、系统再构与现代转化,怎样通过阐发义理,发掘价值,为当代中国的⽂化转型注入新义,这是时下几代学者孜孜以求的大目标。而对于大众,特别是莘莘学子来说,且不论如何“敬而爱之”,单是“亲而近之”就殊属不易。千百年来,传统的经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诠解,各家各说,乱花迷眼,凡人说不清也理不顺。更麻烦的是,晚近一百年来,因为言文改革、反传统的后遗症,以及代际传承的断层,现代转型中的土壤恶化等等缘故,经典更是被拆解得支离破碎,想觅一个“经师”就相当难,更遑论“人师”。现实的问题在于,谁有能力引导年轻人走上这条亲近经典之路呢?
    以《诗经》为例,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集,奠定了两千多年传统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精神家园与价值坐标。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源头意义,更在于它纬地经天,圭表高矗。从这里,你可以看到无数重演的悲欢离合;从这里,你可以触及天地万物的生生律动;从这里,你可以体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蕴藉优雅;从这里,你可以感悟亘古不磨的真、善、美。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师”的职责,其中就有“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礼记•王制》说到“天子”职责时,也规定“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秋》记录君臣问对、诸侯邦交、宴饮征战,哪一次重要场合不征引一两句“诗云”才能有姿势的说理?
    最起码,《诗经》还可以作为生活大百科来读,从自然知识到生活常识,从亲情爱情到家事国事,无所不包。所以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甚至,如果剥离那些复杂的背景与用心良苦的教化,你还会发现,单把《诗经》作为言情宝典、八卦集锦、社交秘笈来读,也是妙趣殊胜。这一部分,或许躁动的少年、怀春的少女、求成急切的年轻人会更喜欢。
    《诗经》成为自先秦以下两千多年的必读经典教材,开启了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可是,似乎没有一种完美的教授方式,让我们从一开始就能充分领略其中的乐感、美感与智慧。首先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就摆在教育者面前——诗到底是什么?
    无论对东西方哪一种文明体系而言,这都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诗,志也。从言寺声。”郑笺为此做注时,特别引用《毛诗序》的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原序后面还有一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不是所有的言语或者文字都配称作诗,它得是“志之所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以歌甚至可以手舞足蹈的作品。
    带着这种模糊的“定义”去读《诗经》,还得越过重重障碍。比如,要认读各种生僻的古字,要理解早已陌生的鸟兽草木之名,要熟悉重章叠句、叠韵双声以及赋比兴的表达修辞。这些障碍古已有之,是通读《诗经》必经之关。而我想特别提醒今天的语文老师,慎勿因此陷入“唯知识论”的深坑,将《诗经》教成了先秦语言文字课,而忽略了它最精华的部分——情与志。
    《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看起来有区别,实际上,古人从未将诗与歌强拆,也不将“志”与“情”剥离。无论是铺陈直抒的“赋”,借物为喻的“比”,还是由物及情的“兴”,在“诗三百”中,眼前景,话中人,心头事,交织泥和,自然天成。倘使单循着义理、考据、辞章中的任一小径去诠解,如前人从“美刺”“德化”“文字”“博物”解出种种专门之学,这只能视为窥豹一斑,断不可作为“诗教”正途,而忘了它本身的融合性。任何艺术表达,从被定义之日起,就潜藏着割裂情感与精神的风险,若以“分别心”陷溺其中,则必堕入所谓的“知识障”。专门研究者当然可以自辟蹊径,但传教者岂可执泥于一端。
    叶嘉莹先生论中国的“诗教”传统,认为历来非常重视读者读诗时“兴发感动、变化气质”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最可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正在于它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让人葆有一颗关怀宇宙万物与社会人生的不死的心灵。”
    《诗经》感发生命之处,可能有耳目声色的共鸣,也可能有悲欢遭际的共情,还可能有理性灵光的闪念。孔门弟子在《论语》里记载了不少师徒谈《诗》的片段。比如,子贡某日开悟,发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以用来理解老师说的“穷而乐,富而好礼”,孔子高兴地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又比如,子夏问孔子:“《诗经》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才好画画啊。”(子曰;绘事后素。)子夏又问:“那么,礼是不是也属于后者?”孔子开心道:“子夏啊,你启发了我,可以跟你谈诗了!”(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韩诗外传》里,还写了孔子连发脾气时都要“诗曰”的一件事:
    曾参一日犯了错,他父亲曾皙气得用杖将他打晕。曾参苏醒后,爬起来第一件事,先问父亲:“您老没事吧?”时人都夸曾参又孝又贤。孔子听说后吩咐门人:“如果曾参来了,不许他进门!”曾参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便托人请教孔子。孔子说:“你不知道以前舜在家怎么做儿子的吗?当爹的生气要打人,如果是小打,就老实待着挨打;要是他举起大木棍来,那就赶紧逃。舜的父亲使唤他干活时,一定听候在侧;父亲昏聩得要杀他时,舜绝对不让他得手。如今,你的父亲暴怒时下手没轻没重,你居然委身以待,拱立不去,万一你死了,岂不是要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这与当场逃离,到底哪个更不孝?《诗经》里说:洋洋自得啊,这是到了头!又说:和颜悦色啊,诲人勿怒。(诗曰:优哉柔哉!亦是戾矣!又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孔子还说过很多经典的“诗教”格言,比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他特别反对读死书:“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你看,“诗教”也是有技巧的,需要遵循规律。因人施教得看对象,因时施教得看年龄,因地施教得看场合,因事施教得看由头。
    从本书进入陶妙如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她跟很多先生不一样的面向。在她的文字里,没有花太多笔墨去诠释《诗经》的辞章音韵之美。毕竟,那很大程度上要靠理解和吟诵来完成。她更如一位睿智的主持人,以一个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最贴近自己体验之处开始思考,用想象还原诗中的场景。例如,述及爱情婚姻,先打破时间壁垒,从现实当下寻找古人共情之处;述及战争、建筑、祭祀,则进补常识,从规则法度理解家国同构的深意。她以博雅之识,大胆之问,诙谐之言,尝试作知识—情感—理性层面的创新引导,字里行间,你可以想象那些年轻脸庞上浮出的各种表情包,还有此起彼伏的问号。
    我理解,这种“导引术”不仅适用于高中生,也适用于年轻教师以及所有爱好诗词的成年朋友。也许,面对更低龄的孩子,这种方法也可作为借鉴。当然,我并不认为这种教法和解读法,就能讲透《诗经》全貌,她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切入的路径与方法。毕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诠释得清清楚楚,不是所有的诗都要翻译得形神兼备。
    且吟且想之际,仰观俯察之时,感通古人,悠然心会,不也是一种“诗教”吗?
    谨以此读后感向陶妙如老师致敬。

    2020年10月8日,柳理谨识。

  • 李昌坤说道:

    “易理”观照下的整本书阅读范本

    陶妙如,这个名字教育界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十五年前她的第一部专著《让爱智慧》被中国教育报、CCTV等多家媒体推荐为“教师必读的书目”之一,“代序”是我写的(一篇读后感)。十五年后,我又读到她的《诗经的生命》初稿,她请我指导。我既有意外也有惴然,虽是朋友,但她是名人是教授是大家,我呢,一个普通高中语文教师而已。但读完书稿,还是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因为这感受令我不谈不畅。
    若从语文教学的教案视角看,《诗经的生命》是一部全新视角的创新教案;若从文化经典整本书阅读的设计视角看,《诗经的生命》是一部引领性的教学设计范本;若从一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控制视角看,《诗经的生命》是较长时间段教学过程控制系统的操作摹本;若从研究性和创新性阅读视角看,《诗经的生命》则是一本在“易理”观照下的值得不断延伸、扩大、深挖、易变的源头书和框架书。

    超前的引领性

    于《写在前面的话》里,作者开宗明义,其创作目的意在解决或提供解决下面三个问题的方法论或实践路径:
    一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一核四层四翼”,将如何在教学中得到落实?二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得到传承、发展与创新?三是怎样才能培养出有中国底色、世界格局的创新型人才?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为孩子们提供……阅读研究经典的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点经典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参考资料,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些原生态的课堂素材。当然,也有想留下我们这个时代对经典的认识,尤其是一线教师尊重原典,创新解读的时代痕迹。”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于2020年1月7日由教育部发布,它是自今年起取消中高考“考试说明”之后的唯一可依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语文课程标准和国家统编教材共同构建起国家考试评价体系的三大支柱,如何在一线教学中落实到位,其价值也不言而喻。故此,《诗经的生命》出版发行、广泛传播与借鉴操作,当然具有超前地引领作用。虽然,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的名特优教师们同样也在深入研究、广泛探索或亲身实践,业已推出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但这本《诗经的生命》作为中华文化典籍整本书阅读的个人总结性成果,其所自带的引领性作用,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人们的共识。

    极强的示范性

    “整本书阅读”究竟如何阅读,如何教学,如何评价?这是全国语文教育界自去年以来热度未减的一个高频词。笔者以为《诗经的生命》可以成为理解这些问题,尝试实际操作,乃至直接模仿验证的教学范本。
    选择经典的示范性。
    我想,陶老师选择《诗经》来做整本书阅读实践,是冒着一定风险的。最大的障碍来源于《诗经》的求学者皆知、有口者皆碑、研究成体系且硕果累累。自孔子而下三千多年来,研究且著作等身者多如星辰,作为一线教师,最大能耐不过也就是带着学生“将它读完”而已。然而,陶老师并不然。
    在作者的眼里,《诗经》与其说是诗歌源头意义上的文学经典,不如说是一段五六百年历史的真实记录。站在学以致用的角度,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可贵,读者的个人研读更显重要。所以,她首先跳出了古人的故纸堆,以现代读诗人的视角进入一段可以感受想象的宏大历史时空里,将《诗经的生命》立意在三千年前的文化生活土壤中。她带着学生一边感受艺术审美,一边感受久远的历史文化氛围;更可贵的是,亲身示范欣赏诗经的感受,将自身感悟附着于古诗欣赏之中,联通三千年古今,春风化雨般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缓缓渗透给懵懂学子。
    这一点,陶老师已经回答了如何“选择经典”的两个问题:一是应该选什么经典作品,二是从什么角度选读这部作品。
    阅读设计的示范性。
    这本书的阅读设计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笔者冒昧,摭谈三点:
    其一,课堂设计与操作思路简捷,一以贯之,很适合借鉴操作。
    正如作者所说,全书每节课的设计,是以“一诗(文或卦)一人(群或类)一时代(朝代)”的三个“一”架构而成。目的是通过读懂一首诗,明白一个或一群人,看懂他们背后的一个时代;由此而延伸到因读懂一篇而懂得一本书、评品一个时代的某一群类人。这种以点带面、以少打多、举一反三的设计,大有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绵劲力道,为目前语文教学界整本书阅读经验体系中众所或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其二,将芜杂的文本材料创新组合,展现了高超的信息处理能力。
    一部《诗经》历越三千余年,读者、辨者、校者、订者、考者、述者……不知几何,而“风雅颂”三维分类又难免在题材或内容上有交叠纠缠,如何不落窠臼、独见机杼,成了作者教学设计与本书架构合成的必然障碍。陶老师的不同“凡响”就体现在这里:
    她以研究者、实践家特有的视角,从《诗经》305篇抽离出五个研读主题:爱情婚姻诗,战争诗,建筑风水诗,祭祀诗,谗言与动荡诗。或许,作者有意规避“国风”已被教材选录过的“劳动(作)诗”,刻意增加了传统教材未曾触碰的“雅颂”部分,且特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增加了“天人合一”理念下的“建筑风水诗”、有教化治国功能的“祭祀诗”,以及具有她个性化阅读特色的“谗言与动荡诗”。隐约传达出作者个人对中国几千年政治生态中的“治乱”规律的某种认知,也暗示了作者道德价值体系中已传承固有的“君子”道德标准。以上五部分内容,选材高远宏阔,气象庄严,同时又立根于生命本真,生机勃发。
    整本书究竟怎么读?陶老师的选材视角、研究立意、审美指向、道德标尺,无疑给了教学一线的师生们一个上好的摹本。
    比如,“爱情婚姻诗”部分,全部十二节课,从“自由恋爱”起,到“婚姻也要润滑剂”止,一边是从恋爱到结婚到天长地久的维护这个超越时空的社会(家庭)建设的规律,一边是作者“见缝插针”式的自然诱导与濡沫教化;不仅保持了作者课堂设计与操作的本色特征,还为一线教师们设计操作提供了极好的范本。从局部设计来看,这部分的设计,是笔者以为最精彩的部分。
    再如,“战争诗”部分也是极富阅读个性的设计。作为女(母)性读者,与男性的向往“征服”“尚武”不同,“和平”永远是她们的精神向往和现实追求。本部分的十八节课,从“和平”自哪里来开篇,逐层推进到战争的原因、兵法的高低、人才治国的攻略到德法并治的“中国政治至境”,最后以“反战诗”和“军歌”卒篇,自始至终抱持着的核心内容是“求和平”“保和平”“不怕战”与“不好战”的价值主题,将中国早期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和平主义世界观深度结合,用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回应了作者在书前表达的创作目的——就这样来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目标。
    其三,简捷明亮的表达与宽广的知识边界高度融合,可作为一线教师们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难得榜样。
    从教育者的视角看,古诗文的难教,首先是古诗文的难懂,其次是古诗文的难说,然后才是古诗文的难教。说直白了,就是语文教师本身的语文专业素质与综合人文修养,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操作和效果。教学整本《诗经》与教学一篇《桃夭》,绝非只是整数和个数的关系。这里面,既有横向的数的关系,又有纵向的质的关系。横向的数,包括了程序先后,层次高低,知识覆盖等可以量化的内容;纵向的质,却是知识体系的突破,认知边界的跨越,审美价值的曲变,甚至还包括所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没有这个层面的修养积累和实践经验,“一诗一人一时代”的设计思路很难有轻松愉悦的课堂呈现和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
    我们不妨从五个研读主题里随便选一篇来做分析:
    比如,第二部分“战争诗”之第十五讲《小雅·出车》:信仰的进化。
    课堂程序缩略如下:
    【一 关键提示】指引阅读方向,朝向“核心价值观”。
    直接由诗的主题内核延伸出来的新价值观,是必须从“这一首”经典材料中挖掘出来并予以认定。这“信仰的六个时代”作为阅读标杆,不是《诗经》固有的,也不是前人研究出来的,而是陶老师早已发现并迁延至此用以构建新的认知体系的观点——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方向。
    (这就是本节课设计的专业目标,它取决于教育者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二 读《小雅·出车》】这是“读诗”阶段:逐章阅读,文白对译。(此过程应该是简略的,是需要破除传统古诗文教学习惯的,如若久久羁绊于此,则势必影响效果)
    【三 诗的追随意识】此环节细细解读,有效联想,具象与抽象结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此过程应是缓慢的、柔和的、温馨感人的)
    【四 信仰的进化】自上一节自然转入,从中国历史全线总览,解读“六个时代”的信仰特征,并引用足够论据进行论证,推导出一个定论和无数个不定论。(详见书中内容)
    以上三点之外,实则还有很多。比如:陶老师的教学设计,长于化繁为简,不在字句中过分纠缠;她的教学语言控制,惯于跳跃性思维,长于设伏,时常妙语连珠;她的教学设计与过程控制,又不自觉地受到易理的影响,于不变中隐藏变化,于多变中恒有不变的立意,等等。这些内容,就不在这里絮叨了,可去读她的《最美易经》《易经里的教育》等著作,看她的《妙说易经》电视系列讲座。

    易变的启发性

    前面说到这本书具有超强的引领性,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指的是《诗经的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现实与未来价值。亦即,一线教师可以用这本书来指导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操作。
    这句话对了一半,另一半却漏掉了。
    将这本书视为操作范本,没错;但是这本书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性,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要学会陶老师的“易变”之法——即其所以为此之法。这也是读这本书最难学到、最难学成的地方。作为老朋友,作为了解陶老师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的老朋友,我谈一点个人看法,供亲爱的读者们参考。
    学习本书作者“自由出入”于经典的读书之法。入,意味着读者从现实自我投入到经典之内;出,意味着从经典之内跳出到经典之外的现实中来。这里面有个细节易被忽视,即如何“进去”又如何“出来”?显然,《诗经的生命》的作者是有交代的,那就是:带着求异和求新的目的进去,带着新异的收获出来,之后经审视再行进入……如此循环往复,所形成的阅读经验与习惯,将为师生的阅读打开一扇又一扇无穷尽的奥妙之门。
    比如,要借鉴“一诗一人一时代”的阅读思维路径,不仅阅读《诗经》如此,阅读其它经典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两宋散文”“明清文人笔记”等,也可借用此法操作。时日以长,很快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对待不同经典的不同阅读法门。
    学习本书作者“创新求变”的整本书阅读之法。对待一本书,未经训练的常人自然有从头至尾的习惯行为,但对于训练有素的读者,很可能会有许多反常行为:如陶老师将《诗经》抽离出五个研读主题,每一个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经过挑选、加工、合成之后,不仅熟悉了解全书内容,还意外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本书作者倡导的“阅读是一种新的创作”。这类阅读经验,在很多一线师生那里早已熟用,如将《史记》里的贪官、清官、酷吏等搜集分类,集中分析其人格特质、行为特性、最后结局,就能发现其中许多连作者本人也未必知晓的意外收获。这种整本书阅读之法,实际是对原著材料“分解重构”,亦即按照读者意愿对其进行选编创读,从而获得全新的阅读效果。
    阅读不分类别,只有立身现实,才能学以致用。陶老师的这本书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总是一个“人”,或做一个什么人,始终是每个人的终极问题。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学以致用”,为自己成为一个有中国底色、世界格局的人,才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所在。从传统经典中获取有价值的文化精华,使它们成为自己的人生智慧,助力人生健康发展,或许这才是陶老师这本书要传递的整本书阅读之正大追求。
    陶老师喜研周易,估计是偏爱变易而非占易,因为本书始终有一条隐约的线索——“变,才是千古不变之理”。无论是从《诗经》里着意筛选材料,还是以平易之法重组材料;无论是用现代眼光研读材料,还是从现实高考与未来成才设计教学;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生命视角生发观点,还是从中西文化对比中推出结论,都可以见到一位成熟睿智的女学者有一双善于化变的神奇妙手:一切拿来,来必有变;不图形异,但求有用!以此观之,对这本书的认识,可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易理”观照下的整本书阅读之范本。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示一下亲爱的读者同行:您,或许有必要向陶老师学点周易。
    期待陶老师以万化千变的妙手,为我们写出更多能洞开脑门的大作!

    李昌坤
    二零二零年十月于肇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