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课文说明

一、课文内容

本文节选自叶蜚声、徐通锵编著的《语言学纲要》。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能使读者对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节选的是该书的第一章第一节,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角度阐述语言的社会功能。全文分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语言和说话。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以为语言就是说话。其实,在语言学范畴中,语言不同于说话,不同于我们平常说出的话语。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而说话或话语则是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作者用实例说明:人们的话语是无限的,话语的长度也是无限的,而组成话语的词和组合规则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每个人说话都必须使用这有限的词语,必须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

第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一部分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相互依存,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社会也无法向前发展。同时,语言没有阶级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都有权使用它,它共同服务于整个社会。我们曾经学过吕叔湘先生的《人类的语言》一文,其中讲到鹦鹉学舌,讲到有些动物也能模仿人类说话,但那些都不能叫真正的语言。这一点也可以佐证本文所讲的道理。会不会说话,有没有自己的语言,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第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部分阐明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作者先讲语言之外还有其他的交际工具,如文字、旗语、红绿灯等,其中文字也很重要,但它是以语言为基础产生的,只能作为语言的辅助性工具。至于其他的工具,适用范围、所表达的意义非常有限,当然更无法与语言相提并论。接着作者用大量篇幅讲伴随语言交际使用的非语言手段──也叫态势语或伴随动作,因为这方面的研究以往没有引起研究者更多的注意。非语言手段包括面部表情、手的动作、身体姿态等,大多数情况下是伴随语言发挥交际作用,有时也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交际任务。每个人的伴随动作不同,民族之间也往往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能更好地辅助语言产生一定的表达效果。最后得出结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学习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结合自己说话的实际,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语言方面的文章,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本文所讲的道理不难理解,但要注意:首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不能囿于一般的日常生活常识;其次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或自己了解的语言学的理论和知识,为本文的观点找一些佐证,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解题指导

一、本题旨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一些关键语句的真正含义。要注意语言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贯通。

1.人类可以说出来的话是无限的,但组成这些话的词是有限的,组合这些词的规则也是有限的。因此,所谓学话就是要掌握这些有限的词和有限的规则,能够自觉地使用和遵守。

2.语言是工具,是为表达思想服务的,这个工具客观存在,谁也不能改变;说出来的话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是具体的“产品”。

3.语言没有阶级性,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它,谁也不能垄断;但也必须遵守它自身的规则,不能改变。语言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

4.人类的交际工具有很多,如文字、旗语、态势语等,但在所有的交际工具中,语言发挥的作用最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这一题是扩展练习,主要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要注意让学生使用实例,不要空洞地发议论。

●教学建议

一、先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主要观点。

二、教师介绍一些有关语言性质、功能方面的观点和论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三、课堂讨论:结合练习三,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说话好坏影响表达效果的实例,古代和现代的均可,然后在课堂上讨论。有些例子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等,很多都是学生学过的或已经了解的,可以提醒他们收集这方面的材料。

●有关资料

一、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什么?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纪元前,古代印度人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了。婆罗门教人把语言看作神,而且是一个极其伟大的神。在纪元前1500年用梵文写成的《吠陀》(Veda)中,说语言是母牛,呼吸是公牛,由语言和呼吸而产生了人心。在婆罗门教人眼中,牛就是神的象征。又有说语言是一个名叫伐克(Vak)的女神,她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威力:

我说这话时,神人皆喜欢:“我心爱的人,我使他强大,我使他成为婆罗门弟子,伟大的先知,我使他聪慧。我为鲁德拉(雷神)弯弓,射死仇恨婆罗门教的敌人。我为人民作战,我渗透天地。我把父亲背上世界的顶峰;我的出处是在海水里;我从那里出来,混在众生中,身躯触及苍穹。我呼吸如风,比天还高,比地还大,我是这样伟大的。”

这个问题也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伴随着语言学的产生而被提到科学的位置上来;它伴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内容;直到今天,它依然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个中心的课题。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结尾处说过这样的话:

语言学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对象就是在其自身而且以它为目的而被研究的语言。

今天如果我们说,语言学的目的就是要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

由于世界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人们对“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有几十种。苏联兹维金采夫在《普通语言学概要》(莫斯科大学出版,1962年)中曾经一口气举出二十余种说法。前人的种种说法,有比较科学的,也有错了的,也有偏到一点上但多少有点道理的。对于偏到一点上但多少有点道理的说法,我们不宜全盘否定,严厉批判,而应吸取其合理的部分。

语言是什么?这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

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动物是没有语言的。“蛱蝶飞来黄莺语”(杜甫),“莺语落花中”(张籍),那只是诗人的一种比拟的说法。动物也有传递信息的手段,──欧美不少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些手段,──但这些手段和人类的语言是有着质的区别的。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人类社会也离不开语言,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旦失去了语言,就有崩溃的危险。语言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语言具有一切社会现象──包括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都具有的特点,即为社会服务,所以它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通常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但是语言既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专门的特点是:

(1)它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来为社会服务的。

(2)它是作为人们的思维工具来为社会服务的。

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正如斯大林所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从来就是并且现在还是对社会是统一的,对社会一切成员是共同的。”

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这个符号系统区别于其他符号系统──如红绿灯、旗语、代数符号等──的特点是:(1)社会性,(2)复杂性,(3)生成性。

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即不是由客观事物决定的,而是由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例如:

语言符号由社会“约定俗成”,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社会性。

语言符号具有高度复杂性。它由人脑所支配,同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可能完全模拟人脑的语言机能,机器翻译至今还不能完全实现,这就是语言符号高度复杂性的一个明证。

语言的规则是有限的,但是人们却能说出无限多的话语来。而这些话语却不一定是过去听到过的。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生成性,这是其他符号系统所无法比拟的,马路上的红绿灯和交通符号永远不能够生成出什么新的符号来。

语言是可以从多角度来认识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语言的许多新的侧面、新的特点。从信息论角度看,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从系统论角度看,语言是开放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尤其是它的子系统词汇,正是一种耗散结构。

但是,总的说来,对于“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去回答:一个是从它的社会功能方面,另一个是从它的内部结构方面。

“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语言学的中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新的进展推动了整个语言学的发展。

(选自王希杰主编《语言学百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语言是交际工具(倪明亮)

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还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作为社会现象的人类语言,具有一切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为社会服务。

人类语言和人类社会是同步产生的,二者是密切相关的。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和获得必要的劳动成果,必须依靠群体。只有群体才能增加他们的力量,只有语言才能作为群体之间的交际工具。例如,“社会”一词在不同的语言中表明社会、交际、语言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的。在英语里,“社会”(society)有“交际”“协会”的含义;在德语里,“社会”(gesellscbaftlich)原来的含义是“交谈者”“社交宴会”。可见,人类语言从产生之日起,就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为社会服务,活跃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之中,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政治生活到日常生活,从此行业到彼行业,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可以想见,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可能解体。正如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没有全社会都懂得的语言,没有社会一切成员共同的语言,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就这个意义来说,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斯大林选集》下卷,1979年,人民出版社,第515页。)

人类语言为社会服务,对不同的阶级、阶层、行业和各种集团,即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说语言有阶级性,只能是就其内容而言。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但有语言,自然谈不到所谓阶级的语言。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讲的是同样的语言,没有什么社会主义语言或资本主义语言,也不存在无产阶级语言或资产阶级语言,人们使用的语言都是各阶级共同的。不论是封建农奴主还是奴隶百姓,也不管是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任何社会、阶级或个人都不能垄断语言。不管社会制度、阶级、集团之间的斗争多么尖锐激烈,斗争的双方必须使用相互懂得的语言。奴隶反对农奴主的斗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南非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与白人政府的斗争,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双方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语言的全民性。人类语言不为哪一个阶级或个人服务,它只为全民服务。由此可知,语言不是某一个阶级所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中各阶级经过世代的艰苦努力所创造的。语言不是为了满足某一个阶级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满足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需要。所以,语言是全民的,对社会是统一的,对社会全体成员是共同的。因此,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其服务作用不是为某个阶级或阶层服务而损害其他阶级或阶层,而是一视同仁地为整个社会服务,为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服务。

人类语言具有全民性,是交际的工具。但这绝不等于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都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而是社会成员因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的不同,使语言的运用出现种种变异,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一个熟人打来的电话或写来的信,你就能判断对方是谁。这说明在语言的使用上,有其个人的特点。又如,北京女孩子常用“讨厌”表示厌恶等等。同样,一定社会集团的人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人们常说的:这个人说话“满嘴的官腔”,那个人参加工作多年了,还是“学生腔”等。一个人的讲话或写的文章,通过其遣词造句的运用,你就能判断出他(她)的文化程度。前几年区别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的一个标志,就是语言上的“文白”之分。知识分子讲话、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爱用“因为”“所以”之类的关联词,有时还用委婉的表达方法,因此,就被人们冠之为“文话”(文绉绉);工农兵讲话喜欢直来直去,口头语比较多,用词比较生动,句子也相对简练,因而人们称之为“白话”(简单、明白)。这些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属于社会语言学上的语言的社会变异。语言的社会变异既表现在说话人所属的社会集团,也表现在对所说事物的评价上。它主要是通过某些特定含义的词汇表达的。例如,我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以对不同等级的人的死亡就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叫做“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民死叫“死”(未成年的人死了叫“殇”)。

语言的社会变异还可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说话往往有不同特点,如在庄严肃穆的悼念仪式上,在正式的外交谈判或贸易洽谈的场合,在欢庆节日的盛大宴会或晚会上,在一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各有适应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风格方面。但是,不论是什么变异,它们都是社会的产物,都是全民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因为它们所运用的语言材料(词汇)和(语法)结构规则都是全民共同的。

说到语言是一种工具,人们自然想到它的基本交际职能,即人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的呢?按照信息论的原理,语言在人们交际中的职能是:说者通过语言发送信息,听者通过语言接受信息,达到交流思想,互相了解。具体过程见图1:

语言是在人们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实现其交际功能的,连续和衔接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观点,是社会语言学工作者根据信息论原理提出来的。它最早见于阿尔贝勃(Arbib)《大脑、机器和数学》(1964年)一书中的“通讯系统简图”。图2是信息传递的简单机制示意图:

除了语言这种交际工具外,还有没有其他帮助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呢?如果有的话,它们和语言交际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但不是惟一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除了语言以外,还有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身势、表情等副语言交际工具。它们在交际中各自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文字记录语言,是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使语言由凭听觉感知的口头形式转化为凭视觉感知的书面形式,从而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但是,文字同语言并不是两种平行的、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工具,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文字是辅助性的,处于从属地位。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文字仅有数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汇于百万年之中,真可谓沧海一粟。毋庸置疑,文字产生于语言基础之上。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远比有文字的语言要多。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据专家统计:中国共有七十多种民族语言,而有文字的语言不超过二十种。可见,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并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的一种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至于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后起的交际工具。它们显然没有资格同语言相提并论,因为离开语言和文字,它们就无法存在。就服务领域而言,语言的活动范围非常广阔,服务领域几乎是无限的,而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均在特定领域内为社会服务,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客观地说,它们只是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是一种副语言形式。

作为副语言交际工具的还有体态语,如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势都可以参加到交际活动中来。这些体态语有时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例如,汉族人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西方人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或“无可奈何”。常见的通行体态语有鼓掌欢迎,挥手送别,举手为礼,伸舌表示惊讶,流泪表示悲哀,手舞足蹈表示欢喜,跌足表示后悔,咬牙切齿表示仇恨等。在特定场合,使用体态语方式进行交际,往往会收到比只用语言表达更好的效果。但是,体态语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性交际工具,它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语言交际工具和副语言交际工具的关系。结论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选集》,1960年,人民出版社,第2卷下,第508页。)文字是建立在人类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副语言)辅助交际工具。旗语、代码和体态语则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一般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综上所述,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社会职能,而其生命力的强弱,完全依赖于社会的盛衰。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决定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充分发挥,使其满足人们越来越复杂的交际需要。这时,标志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某种语言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旺盛,小语种(就其使用人数而言)会变成大语种,如日语,大语种会变为世界性的国际语言。反之,存在于某一社会阶段的某种语言,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交际功能,不能再作为交际工具而存在,那么,这种语言的生命力也就随之枯竭了,如拉丁语、鲜卑语等。由此可见,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能力是该语言的生命力所在,而交际功能与能力是否存在,则完全取决于该语言所服务的社会。

(选自《人类语言纵横谈》,中信出版社1992年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