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教研教改, 语文教学

静听与静思——谈谈语文课堂上的静 教学与考试版2版

静听与静思 谈谈语文课堂的静2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第2版

http://www.yywzb.com.cn/more.asp?infoid=5434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 真语文大讨论 99

语文教学的精彩并不体现在课堂有多热闹、师生互动多么频繁,而是学生是否学有所思、似有所得,这就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静听与静思的空间。陶妙如认为,学生思维的深浅以及课堂是否具有成长性,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静听与静思上。教师善讲,学生才会善听;教师善引,学生才会善思。请看——

                                     静听与静思

                                   ——谈谈语文课堂上的“静”  

                                                          陶妙如

      参加真语文活动后,我发现我所思考和追求“务实求真,用真性情创美丽课堂”是完全与真语文理念吻合的。为此,我将自己对语文课堂上关于“静”的一点想法整理成文,希望与更多人分享。

       静,指学生有静听的时间,有静思的空间。静听,主要指学生会听,也指教师会听。现在,语文课堂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听课不仅要用耳朵,更要用眼睛,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随时在老师身上。要让学生能专注地听,教师讲的内容就要高度凝练、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融会贯通、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明白透彻、鞭辟入里等。一句话,老师要“善讲”。这“讲”一定是围绕教学中的核心、重点、难点讲。要讲得有趣,教师需要智慧地发掘出知识本身的趣味,而不是牵强制造趣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也要用眼睛去“聆听”学生。课堂上,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启发你。
       听过一位老师上泰戈尔的《金色花》,她让学生合作探究然后回答: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别的?这篇散文诗很简单、很真切,对刚刚升上初一的学生来讲,是很亲近的。学生讨论不到两分钟,每个小组就有学生举手,因为有评先进组的活动,小组间比着学习。
       课堂呈现出学生极富童真的回答:“因为金色花是我最喜欢的花,我要用最美的花献给妈妈!”“金色花是最美的花,这样可以让妈妈看到最美的投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没有引导学生往“为什么”的深层原因探究。如果接着学生理解的层次,教师带着学生对这个问题来一点深度探究,学生思维会提升到一个怎样的层次呢?
       譬如,“儿童的天使”泰戈尔可能是这样想的: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金色花是印度的圣花。只有“金色花”才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唯有它才有无限的自由。泰戈尔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有着沉静、安详的性格。只有“金色花”才能伴着母亲,才能表达诗人对母亲的爱的纯洁,才能表达出对母亲的那份无形的依恋。
       教师善讲,学生才会善听。
       静思,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问题设计要逐层深入;学生要善于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让自己的思维品质逐渐提高,思维能力逐渐提升。另一方面,静思就是要根据老师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和发现的时间。真实、美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老问题来,带着新问题出”。
       现在很多课堂实行合作探究,一开始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没错,但天长日久会出现一个问题:部分学生离开了团队,就没办法完成应该属于个体独立思考完成的任务,因为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独立思考的课堂,不论多么热闹,不论其效果多好,都是缺乏可持续性的,较强的语文能力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才能形成的。打个比方,一个学生只懂得写作的方法,另一个学生读过很多书,有大量的素材,却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哪个孩子作文水平会提升快一些?当然是后者。
       怎样才能让学生静思呢?换言之,怎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参与性、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功用性。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我根据目标设计了一个核心讨论问题:我觉得这一课主要就是围绕一个“利”字做文章,你认为呢?若赞同,请用文中之语回答;若不赞同,请提出你的观点,并也用文中之语证之。
    “我觉得”“你认为”两个词,就自然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而且富有挑战性。“围绕一个‘利’字做文章”是不是呢?是,你要找证据;推翻,你更要仔细考量。问题富有启发性,也具挑战性。平时,老师教学这篇文章大多会从烛之武的论辩艺术角度来赏析,而围绕“利”来读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生发出更多的思考。为了利,国与国之间会怎样?君与臣之间会怎样,臣与臣之间会怎样?作为个体的臣(烛之武),是怎样利用“利”而让自己精彩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的互相交流中产生。没有先前个体的独立思考,也就没有更好的合作探究,没有更深层次的探究也就难引发再思考的可能。因此,课堂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与空间,实际上是更快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机会。
        为了学生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引,学生才会善思。引要引得自然,思才会惬意。学生思维的深浅以及课堂是否具有成长性,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静听与静思这一时空里。课堂上,没有无价值的信息,就看你怎样利用。高效获取信息的方法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规定的事情。在不定的时间里,随意选做事情。真正的兴趣是在用心后才产生的,引导学生用脑子读书的过程就是为了学生而教的过程。
    (作者系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

 

 

2 thoughts on “静听与静思——谈谈语文课堂上的静 教学与考试版2版
  • 胡健说道:

    (转)让语文课堂静一会儿 ——观摩优质课大赛后的思考
    前段时间全市语文优质课大赛在我校举行,我听了所有参赛教师的课,听完之后不禁生发出了一些感悟与思考。
    很明显,参赛老师的课都体现出了新课改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每堂课都可以看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热火朝天地讨论,我坐在教室后面虽然听不清他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但是能够看得出他们讨论得的确很激烈。还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上黑板写出问题的答案,用新课改术语来说谓之“展示”。这些学生个个都很厉害,回答问题时语言流利,观点新颖,角度多维,直叫我感慨不已,暗恨自己不能有幸教到如此优秀之弟子。一堂课中基本的环节一般是“朗读”(朗读也有几种方案,或教师范读或学生范读或学生分组朗读或兼而有之),教师“展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最后“拓展延伸”。纵观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强,教与学形式多样,声、光、电、画齐全,台上台下互动合作融洽,课堂显得紧凑而充实。

    这情景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全国某教改先锋学校的课堂。去年暑假去大连听了关于新课改的系列讲座,其中有一位主讲者就是该学校的老师,她给我们播放了他们学校的课堂视频:只见教室里挤满了学生和观摩老师,学生并非坐在座位上,而是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讨论完之后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一字排开站在教室中央(根本就没有讲台)展示着,他们或是激情演讲,或是深情朗诵,或是表演话剧,或是又转战于教室外的走廊上站在属于自己的展示黑板前快速写着什么。整个课堂节奏紧凑,看得我心跳都不由得随着他们的节奏而加快。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没有打瞌睡的,估计在那样热火朝天的学习氛围中想睡觉也难。他们“学”得是不亦乐乎!向谁学?我并没有看见这堂课的老师,也许他就隐在观摩老师中间,最后这位“隐士”还是出现了,画龙点睛地做了一番言简意赅的点评,然后下课!

    看完之后,自己二十多年来做学生时构建起来的对课堂模式的印象与理解瞬间被颠覆。毋庸置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改变了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模式,使得课堂不再沉闷枯燥,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课堂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但我又不禁疑惑,学生在这堂课中到底收获了多少?有多少比例的学生真正有所获?那些没有展示的同学是否也弄懂了那些颇有深度的问题?当然,作为并不腐朽守旧,并不顽固不化的年轻老师来说,我是非常欢迎和憧憬新课改的,希望教育界能借新课改之风,扬新理念之帆,启新教育之航。改变死板僵硬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惯于接受、懒于求索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解放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快改变“钱学森之问”所描述的中国目前教育的尴尬现状。但是,对于在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如果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改的精神与要义,而只是急功近利地追求“形似”,只怕会剑走偏锋,邯郸学步了!

    我认为,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有时还是不能太热闹、太流于形式,太注重教学手段,该静的时候还是让它“静”一会儿为好。新课改并非就一定要让课堂“闹”起来,不管什么问题,不管问题简单与否,就一定得有“讨论”,似乎若不如此,就不足以彰显出新课改之精神,若不如此,就走了“反革命”之道路。说到“讨论”,想起同组老师曾说的一个笑话,说某某老师说,课改有什么难的,无外乎两个字——讨论!“同学们!讨论,讨论吧!”这虽是个笑话,但也多多少少反应出了一点尴尬现实:教师在初探新课改之路时,难免会战战兢兢摸着石头过河,若“形”这个看得见的石头都不摸都不借助,又如何能尽快走到新课改之彼岸,踏上新课改之征途呢?这也算是老师们在艰难探索中取的一个小小的“巧”吧。

    但不管如何,我认为让学生热烈地“讨论”之前,还是得让他们先静下心来思考一番。“讨论”应是基于自己先对一个问题已进行了较深入地思考进而得出了一个观点之后再与别人交流探讨。若学生还没来得及沉潜到文本里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要求他们讨论,此时头脑空空的他们该拿什么来讨论?即使不是一无所知,即使有了一点自己的观点,没有给他们更多安静的思考时间,他们的思考、观点也是浅层次的。思考的时间越长,思考的结果会越深入越周全越精彩,我想“静水深流”说的也是这个理吧。

    更甚者,动辄讨论的语文课堂使得本来就不愿思考的学生得以在热热闹闹的讨论中滥竽充数、随声附和,依赖其他相对善于思考、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的思考结果。也使得思维能力稍差,反应较慢一点的学生还没来得及真正思考就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被别人的思想影响左右,最终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自我观点的表达。

    据此,我认为一个真正尊重学生的语文课堂应该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耐心地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多的安静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给他们的想象力,分析力等思维能力更多锻炼的时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何况,在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观点或疑问时再相互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之后,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会更高。

    老师们,在让学生激烈地“讨论”与“展示”之前,我们何不先大方地留给他们充分阅读与静思默想的时间,留给他们与文本真正亲密接触的时间,留给他们独自静静涵咏、沉潜、感悟的时间,让其生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与问题,进而再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在这“静”中,你可以听到思想的潮流在波涛暗涌的声音,你可以听到稚嫩的思想在拔节生长的声音,你可以听到思维振动翅膀自由飞翔的声音……

    所以,让语文课堂静一会儿吧!

    其实,这呼吁早已陆陆续续地从各地一线语文教师心里发了出来。江苏省特级教师严华银老师就极力主张“让语文课堂安静。”他说:“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于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这就是每一个人语文学习的真实状态!”

    让语文课堂安静,首先还得让语文教师安静:静静地修炼自己的内功,读书写作;静静地研文备课,独立思考;并进而推己及人,在课堂中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思考的同时,把自己“指导”的角色演绎得更本真、更朴素,更实在。

    我作为一名走上语文教学之路刚五年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自然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有不少困惑的问题。我不甚明了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符合要求的,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被评为“优质课”。据我所知,即使是一堂已经荣获“优质课”殊荣的课例,也有被专家老师诟病的地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这不禁让许多在新课改教学一线摸索的语文教师感叹:语文真难教啊!

    尽管我不甚确定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优质课,但我仍然很向往这样的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

    我理想中的语文老师应是学富五车,儒雅端庄,能倚马千言,出口成章。他的语言既有绣花锦缎之绚丽而又不失雅致,既有寒光匕首之犀利而又不失深邃。

    理想中的语文课应是厚重典雅,才情洋溢,应能启人思发人智,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来一场思想的碰撞,才情的沙龙。

    理想中的语文课有时还应是静谧诗意的。让学生在一首诗词或是一篇散文中去静静感受自然之美,品悟生命之崇高。似林中静坐,倾听清风扶叶,捕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那般宁静而又微妙之灵动,静静感触那流动于字里行间的隐隐情感如清晨荷塘中氤氲一般慢慢生腾,浮润纸面……

    这样的语文课,吾虽暂不能至,心仍向往之!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陶妙如说道:

    让语文课堂静一会儿 ——观摩优质课大赛后的思考

    [作者:雨叶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年1-2期    发布时间:2014-2-27 22:31:25]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