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有鸿儒,启迪自精妙——与同事聊天随记
谈笑有鸿儒,启迪自精妙
昨日,一同事来办公室聊天。三节课, 名为请教,实为送教。
他谈了两个困惑:
1.高三所教班级学生现在学习语文的状态:三分之一在跟,三分之一是游,还有三分之一是离。晚自习,没有看到做语文的,全是在理综、数学、英语,有的甚至上语文课还在做其它学科的。
2.当班主任,觉得学生和我不是朝一个方向走,没有达到想要的目标。
我谈了建议:
关于高三语文学习。
高三学生这段时间稍微放松下语文,没什么大的关系。语文是一种感觉的东西,当基本的知识、答题的技法掌握后,关键就是看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学生在比较着做其他学科的时候一样可以得到提高。语文有语文的特点,其综合性是很强的。4月23号前让他们适当放松一点,再一鼓作气将知感转化为心感,将心感转化为手感,语文会很好的。个别基础较差的孩子,给开点小灶,单独点拨一下,提高会很快的。语文靠多悟,而不是靠老师总讲。
高三考试,这个时候不用老师去试卷讲评,而用学生去讲。
分好组,几个学生一道大题,讲答题思路,讲如何组织语言,讲与参考答案比较后的启示等等。
下次试卷所讲答题轮换。这样七套试卷每个学生都可以系统的研究一套试卷。
学生出题。
提供原材料,让学生根据考纲出题。一节课就围绕一个方面出题,每个学生都出。譬如,提供一篇文章,围绕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出一道题。让每个学生都出一道,并附上答案;然后小组讨论,选择,审定,全班呈现。然后老师点拨、修正并明确出这道题的意义作用。
这样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学生能不陶醉其中吗?
关于班主任。
你所做的一切,孩子们是知道的,他们口中不说,心中也在逐渐改变。
付出后,不要去想他们接受了多少。其实,付出就是收获。
面对学生时,可以坦然的说:我无悔。
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
当然,你得要思考一个问题,适合他们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他谈了他曾经的经历
1.见过很多体制外的教育组合。
譬如,家教组织。很多名人都愿意去那样的组织呆上一段时间,那些小孩子很是特别。
2.到过一些特别的学校。
小学生,一个班级就这一年,两个老师教,没有教材,你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一年下来,每个孩子都有厚厚的一本创作。
譬如,三年级一个老师教地理。
打印一张中国地形图,将其裁成4份,将十多个孩子分成四组,每组一份,按照一定比例放大。然后用橡胶泥做成立体图。最后合拢。
抢地盘,打仗,递交做战书,演讲作战方案等
我交流了先前的做法与提议:
我将语文教材编成歌,用风琴弹出来,学生唱熟了再教。
教的时候,用笔将语言描述的画面画出来再说。说了就贴出来。
贴出来了就演,演完了就比赛,看谁记得快。
然后就写,看谁写得好。都展示出来。考试效果第一。
家教,我建议带孩子到有比较高修养的家庭交流,孩子与孩子之间能互相传递好习惯,家长间也能相互传递,帮带。几个家庭的孩子,组织起来,双休的时候,轮流由某个家长带着去野炊或者到某图书馆、博物馆或某山上、村庄游玩、观赏。
环境不同,教化方式不同,要根据现有的条件设定最佳影响方式。
他谈到生活环境,自己提升的方面的一些想法。
我谈了我的做法、观点:学人之长,抬举别人,就是看重自己。
做人与做学问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做人可以,你好我好她也好与人为善。做学问不然,内涵外延对与错精益求精。
后来,他还谈了……
他之所见是非常基层的,真实的,鲜活的,自由的,富有生命力的。正因为这样,所以他才会感到在自己现有的场景内有一些不适应,也才会有更多的想法。这大概应该就是一个人能够脱变的基因吧!
今早起,写杨慎《临江仙》做随记结尾: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诸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谈论生活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趋向成熟的时候——议论文启蒙第一次交流 参观醴陵四中
又来学习了,谢谢陶老师!“家教,我建议带孩子到有比较高修养的家庭交流,孩子与孩子之间能互相传递好习惯,家长间也能相互传递,帮带。几个家庭的孩子,组织起来,双修的时候,轮流由某个家长带着去野炊或者到某图书馆、博物馆或某山上、村庄游玩、观赏。”
这是很好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