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聊天随记

肚量+分量=质量——与朋友+老师聊天后的随想

 

       主动出击,抓住机会,构建新平台。这是朋友亦为我的老师近段外出学习后再次强调的一点感受。

      这一点,于我是需要学习的。一直以来创造性还有,主动性却不够。

       近段时间除了工作就是看书,以前不看小说的现在看了几本,以前不看中文小说的,现在也能看。譬如沈从文的《边城》,以前拿在手上翻了一下,没兴趣就没看了,现在拿起来去看,觉得真还不错。

       有些书是要心情看的;有些书阅读者是有一定人群的;有些书是要到一定年龄看的;有些书要读懂它,是要有一定理解力的。

       先前不喜欢看的书,能看了,一是心态的平和,也是视野的拓展,也是品味的提升。   

       能从工具性的阅读上升到文化性的阅读,这是飞跃,是肚量。能从抽象的阅读深入到本质的阅读,这是崇高,是分量。

       肚量+分量=质量

      有人打比方:一点墨水滴入一杯水中,很快水就变了颜色;一点墨水滴入海中,海水依然深邃蔚蓝。这是因为容量的缘故,也就是肚量有大小。

      肚量大,源自视野阔,胸襟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收万象,利涉大川。

      有了肚量,就有了重量,但不一定就具有了分量。

      分量,又有人说,不熟的麦穗向上挺着,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这是谦虚,谦虚就有分量。

     与分量之说,这只是其中一点而已。

      向上挺着的麦穗,是因为暂时重量还不够;低垂着的麦穗是因为已经有了重量。重量有时等同于分量,有时不然。

      一个山中老者,说出一句话来,大家可能都会听;一个小孩子说出同一句话来,大家可能只会笑一笑。

      这里是年龄大小的区别。

      同样,同一句话,一个出自大家熟悉的名人,一个出自名不见经传的人。你说谁的有分量?

    这里是个体的知名度的区别。

       同一句话,一个出自小庙里的得到高僧,一个出自有名气的大庙普通和尚。你说信谁的多?

      这里是集体影响的区别。

       同一本经,一个是自己身边的和尚念的,一个是外来的和尚念的。你说听谁的多?

      这里是外来和尚会念经的习惯使然,也有近者相斥,远者相引的自然规律。

      答案不会唯一,选择何种答案,取决于听着的认识、理解、辨别等居多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由听者的层次决定。

    ……

       能有亦师亦友者聊天,于我是一种幸福。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