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智慧——陶妙如教育工作室
做温暖的教育
教研教改
2014 年 4 月 17 日 , 2 陶妙如
微笑 严谨 保密
——评委要求三词
微笑:微笑是一种态度。
严谨:严谨是一种力量。
保密:保密是一种操守。
写下,就是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传递——与老师聊天随记 致湘乡教育大讲堂
我认为在学校内可以使用手机。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是科技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然而,手机如同网络,有利也有弊。学校之所以不允许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是因为他们认为手机对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而我的观点则恰恰相反。 学生使用手机,无非就是利用手机的上网功能。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则会沉迷于此,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有的学生会在切实需要手机的时候查阅一些学习资料。有的学生在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内使用手机干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甚至深夜或者凌晨还在使用手机看小说、逛贴吧、玩微博等等。这样既影响视力又会影响睡眠质量,使第二天在课堂上精神不振。所以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并三申五令的强调手机带给我们的危害。 可是有些东西并不是有危害就不会去使用。因为这次的“马航事故”就没有人去坐飞机了吗?当然改变不了什么,还是会有大量的人乘坐飞机去世界各地,原因很简单,乘坐飞机既方便又快捷。我认为,使用手机和乘坐飞机是一样的道理。 我想到了我的亲身经历,以前在学校并没有“禁止使用手机”这条规定。反而鼓励学校带手机来校并提供充电的地方。面对这样的开放式管理制度,我对使用手机的欲望也日以减小。没有出现过每天手机不离身,玩手机到深夜的场景。只有在实在无聊的时候使用手机查阅一些学习资料或者和朋友聊聊天。所以,使用手机并不是完全禁止就可以避免的了的,允许反而比完全禁止带来的弊端要少。 手机作为时代的产物,我们应该利用它带来的丰厚资源,发扬他的优点。学校如果担心学生自控力不强,可以在教学楼设置信号屏蔽器。在指定的时间内开放和关闭。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利用手机网络交流生活与学习,让同学们在快乐中生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许多名人常挂在嘴边说的话,书记对我们的意义使重大的,可学校却禁止看课外书,我认为是不可。 我从小就是很喜欢看书的一类人,当然不包括课外书啦啦啦!小到花花绿绿的绘本,大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红楼梦》,捧在手中都能让我发出满足的叹息。时间一久,虽算不上博览群书,但多少也积累了些知识了。 进入高中之后,惊觉自己看的书越来越少了。老师家长封锁了一切课外书,其美名曰:“怕打扰学习”。于是我就纳闷了,看书不就是为了学习么?!自古哪个文人不是从书堆中看出来的了!不让看书,难不成让我们天天抱着字典学习词汇成语么?!这些不被安插在优美句子中的词汇只会是枯燥无味吧! 因此,就我来说,我认为课外书籍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它的重要性远远甚于教科书。自少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书本能让自己活的诗情画意一点儿。而不是面对一堆数字“痛不欲生。 我向来是不太认同教科书的,我甚至不太承认它身为“书”的身份。在我看来书因该是能令人受益终生的东西。开了又合,合了又开反反复复能让人不知疲倦,看过只觉得口齿留香回味无穷。这是教科书做不到的,我敢打赌,如果不存在应试教育,大概没有哪个人会真心实意的爱上一本教科书。 我们寒窗苦读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将来可以生活的更好。仔细想想,舍下了所谓的“杂书”,物质生活是好了,精神呢?在别人都对着一尺湖水赋诗赞美的时候、在别人想象着如何形容一朵盛开的花的时候。你却只能在一旁算算船在水中行驶的速度等等。 这会是你想要的结果么? 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课外书,还需要很多很多别的东西,我们需要它们来为我们的思维添彩,需要它们带给我们想象力,带给我们新鲜的“血液”,它们是将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东西,而不是一本一本的教科书。 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让课外书回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来,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电子邮箱地址 *
网站地址
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
我认为在学校内可以使用手机。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是科技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然而,手机如同网络,有利也有弊。学校之所以不允许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是因为他们认为手机对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而我的观点则恰恰相反。
学生使用手机,无非就是利用手机的上网功能。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则会沉迷于此,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有的学生会在切实需要手机的时候查阅一些学习资料。有的学生在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内使用手机干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甚至深夜或者凌晨还在使用手机看小说、逛贴吧、玩微博等等。这样既影响视力又会影响睡眠质量,使第二天在课堂上精神不振。所以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并三申五令的强调手机带给我们的危害。
可是有些东西并不是有危害就不会去使用。因为这次的“马航事故”就没有人去坐飞机了吗?当然改变不了什么,还是会有大量的人乘坐飞机去世界各地,原因很简单,乘坐飞机既方便又快捷。我认为,使用手机和乘坐飞机是一样的道理。
我想到了我的亲身经历,以前在学校并没有“禁止使用手机”这条规定。反而鼓励学校带手机来校并提供充电的地方。面对这样的开放式管理制度,我对使用手机的欲望也日以减小。没有出现过每天手机不离身,玩手机到深夜的场景。只有在实在无聊的时候使用手机查阅一些学习资料或者和朋友聊聊天。所以,使用手机并不是完全禁止就可以避免的了的,允许反而比完全禁止带来的弊端要少。
手机作为时代的产物,我们应该利用它带来的丰厚资源,发扬他的优点。学校如果担心学生自控力不强,可以在教学楼设置信号屏蔽器。在指定的时间内开放和关闭。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利用手机网络交流生活与学习,让同学们在快乐中生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许多名人常挂在嘴边说的话,书记对我们的意义使重大的,可学校却禁止看课外书,我认为是不可。
我从小就是很喜欢看书的一类人,当然不包括课外书啦啦啦!小到花花绿绿的绘本,大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红楼梦》,捧在手中都能让我发出满足的叹息。时间一久,虽算不上博览群书,但多少也积累了些知识了。
进入高中之后,惊觉自己看的书越来越少了。老师家长封锁了一切课外书,其美名曰:“怕打扰学习”。于是我就纳闷了,看书不就是为了学习么?!自古哪个文人不是从书堆中看出来的了!不让看书,难不成让我们天天抱着字典学习词汇成语么?!这些不被安插在优美句子中的词汇只会是枯燥无味吧!
因此,就我来说,我认为课外书籍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它的重要性远远甚于教科书。自少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书本能让自己活的诗情画意一点儿。而不是面对一堆数字“痛不欲生。
我向来是不太认同教科书的,我甚至不太承认它身为“书”的身份。在我看来书因该是能令人受益终生的东西。开了又合,合了又开反反复复能让人不知疲倦,看过只觉得口齿留香回味无穷。这是教科书做不到的,我敢打赌,如果不存在应试教育,大概没有哪个人会真心实意的爱上一本教科书。
我们寒窗苦读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将来可以生活的更好。仔细想想,舍下了所谓的“杂书”,物质生活是好了,精神呢?在别人都对着一尺湖水赋诗赞美的时候、在别人想象着如何形容一朵盛开的花的时候。你却只能在一旁算算船在水中行驶的速度等等。
这会是你想要的结果么?
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课外书,还需要很多很多别的东西,我们需要它们来为我们的思维添彩,需要它们带给我们想象力,带给我们新鲜的“血液”,它们是将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东西,而不是一本一本的教科书。
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让课外书回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来,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