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
杜甫 |
车辚辚②,马萧萧③,行人④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⑤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⑦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⑧。或从十五北防河⑨,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
注释: 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②无东西③。况复秦兵耐苦战④,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⑤虽有问,役夫敢申恨⑥?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⑦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⑧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⑨,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练 习 一 参考下面的提示,背诵这首诗。 二 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2.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的句子。 3.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三 紧扣加点词语,分析下面诗句的含义。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四 △试将这首诗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见《语文读本》第三册) 古代的车战 车战,是以战车(又叫“兵车”“戎车”)为进攻和防御手段的作战方式,其他兵种(春秋时期主要是步兵)都处于从属地位。至于它究竟起于何时,则很不容易确定。传说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说怀来)作战,蚩尤能兴大雾迷惑对方,黄帝于是做指南车,车上有楼,刻仙人于其中,无论车子怎么转动,仙人的手总是指向南方,这样才打败了蚩尤。但这是后人附会,不足信。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车战是周武王和殷纣王的牧野(今河南卫辉市)之战。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兴师伐纣,有戎车三百乘,虎贲(勇士)三千人,甲士四千五百人,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乘是战车的单位,每一乘包括战车一辆、马四匹、甲士三人,还配有属于战车的七十二名步卒。从这个记载来看,当时战车数量已达到惊人的地步,这自然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我们只能大致断定战车的制作不会早于殷代,因为在此之前,人们还不懂得炼铜的技术,而没有铜就造不出战车来。 用战车作战时,三个甲士站在车上,居中者担任御手,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持矛,其余数十名步卒随车冲击敌阵。国君要亲自上阵用旗鼓指挥作战,他坐在车中央,御手在左,在右的手执武器保护他,称为“车右”。《之战》记述晋襄公出兵击秦,说“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御戎”,就是驾驭战车;“为右”就是担任车右。《曹刿论战》说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据当时惯例,曹刿应在“车右”的位置上,除协助庄公指挥作战之外,还兼有保护庄公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