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东山书院
湘乡市东山书院始建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迄今已届百年。这里,历史悠久,毛泽东、谭政、陈赓等英才辈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书院初建时曰东山精舍,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1]
1880年(光绪十六年),下里(亦称首里)士绅许时遂、黄光达、陈膺福、王晓棠、蔡中銮、庾亿、潘学海、许襄云、杨容熙、彭国霖等十余人,因本地学子求学不便,在知县严鸣琦的支持下,发起集资筹建东山书院。光绪十七年,新疆巡抚刘锦棠因病返乡,为筹建书院捐银二千两,被推为倡修。
1895年,书院建设尚未动工,而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国是日非,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许时遂等人痛感建立旧式书院,培养崇儒通经的旧式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必须培养能够“兴国而强兵,足民而丰财”的实材。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唯有兴办带有救亡图存性质的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于是,他们在当年的十二月初六日,直接上书湖南巡抚、维新派的积极支持者陈宝箴,要求“仿湖北自强学堂成法”。“及时兴办”东山精舍。陈宝箴对他们的禀文和《东山精舍章程》非常赞赏,因此当日就批复:“仰湘乡县移令该,转饬东山精舍绅董,迅速举办,以收兴学育才之效。”,1905年建产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40年改办中学,名曰湖南省私立东山初级中学,直至全国解放。1951年,私立东山初级中学与湘乡市一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湘乡市一初级中学。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在书院旧址恢复东山学校,定名为“湖南省立东山小学”。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给师生写信并题写校名后称东山学校。现在东山书院已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东山精舍的最大特点是设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分科造士。格致是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的总称,方言指语言文字,目的是造就翻译人才。培养人才强调“崇实”,“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以便“养成材”。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复古,东山精舍自行解体。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开了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其意义是很大的。同时,它把社会需要作为办教育的出发点,“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时之急”的办学方向,也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点。
东山书院从1890年开始筹建,1896年十二月奠基,1897年(岁次丁酉)建成正厅三进,1900年六月全部落成。事阅十年,工程和一万四千七百一十四千九百文。主其事者,除许明遂等十人外,尚有刘昌炎(筹捐)、谢崧岳(工程)、杨翼卿(度支)等人。书院辖田854.2亩,房屋六座,林牧场两处,岁收租谷一千三百五十五石一斗,作为办学经费。
书院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六十余间。整个建筑规模宏伟,屋宇轩昂,环境幽雅。“主讲有堂,游憩有所,斋房庖福,网不备具。枕山面面野,环以大溪,缭以长垣”,确是一个求学的好地方!书院门额为汉白玉石,上书“东山书院”四字,为当朝书法家黄自元所书,正厅左廊墙上上有知县陈吴萃所撰《东山书院记》。
书院落成后,当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课士。东山精舍随之改称东山书院。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七月,里绅士王刚、杨炳谦、彭梦日等发起东山书院改为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05年正月开始招生,学制三年(1921年后改为两年)。从此时起至1940年,共办45个班,毕业学生2000余人。起初以天干序班,从第八班开始改为数字序班。
东山高等小学堂订有校训,谱有校歌。校训曰:“公诚勤俭”,制以黑底金字匾悬于正厅。两旁在柱上有楹联一副:“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高等小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是按照现代学校的原则和要求进行的。当时课程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图画、音乐等。教学方法强调主导和主体、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了循循善诱,生动活泼。
东山高等小堂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有一批象李元甫、龚翼鹏、肖岳英、沈春龙这样的思想进步,慧眼独具的教师。龚翼鹏治校严谨,教学勤奋,在他担任堂长时期,学生成绩优良,受到了湖南省提学使司的嘉奖。李元甫热心教育事业,积极倡导新学,而且慧眼识珠。毛泽东来学校报考时,李看了他的题为《言志》的考试作文后,立即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名救国材”,并且破格录取了他。后来又支持他去长沙报考中学堂。肖岳英一生清贫,淡泊名利,热爱教育事业。他和儿子肖三、肖子升给了毛泽东这个农家子弟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岳英先生的子孙为了弘扬他关心教育事业的,还把他仅有的一点遗产捐给了东山学校,设立了“肖岳英奖学金”。沈春农早年参加民主革命,1925年入党,大革命时期投身于农民运动,最后慷慨就义。此外,还有不少知名与不知名的进步教师。例如:一九三0年杨再麟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涟水河畔,第二天就有一位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教师写诗愤怒声讨:龙城风暴涟水寒,壮士热血洒沙滩。一十八年成好汉,镇湘台上看青山。”
致湘乡教育大讲堂 为优化生活提供参考——与国际部老师们交流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