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
孟子 |
本文记述了齐宣王“好乐”的两次谈话。孟子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实行“仁政”。学习本文,要注意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着重掌握《孟子》善用对比的特色。 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③,暴未有以对④也。”曰⑤:“好乐何如⑥?”孟子曰:“王之好乐甚⑦,则齐国其庶几乎⑧?” 他日⑨,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⑩以好乐,有诸⑾?”王变乎色⑿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⒀也,直好世俗之乐耳⒁。”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⒂。”曰:“可得闻与⒃?”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⒄?”曰:“不若与人⒅。”曰:“与少⒆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⒇。今王鼓乐21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22,管之音,举疾首蹙頞23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24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26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25,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27,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练 习 一 熟读课文,并联系上一课,说说你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 二 孟子喜欢用对比,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参照下列资料,找出本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1.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3.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三 参考下列摘自《礼记·乐记》的资料,结合本文中孟子关于音乐的论述,说说古人对音乐的看法。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2.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3.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4.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