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高考研究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之一。怎样才能突破呢?我想只能点点落实,分分扣紧。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主要是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具体考试要求包括“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方面。

“理解”有两点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稳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分析综合”要求达到五个目标: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鉴赏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查: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下面分题讲练:

       文学作品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如:

贾宝泉的《走出地平线》中的地平线就有其特殊的含义。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了。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钓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才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感谢了。

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7.文中的地平线指什么?(2)“走出地平线有什么含义?   (3)

参考答案:“地平线”是一种视觉感受,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走出地平线”就是跳出自己的圈子,“冲破思想的牢笼”,“扩展自己的襟怀”.

18.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两次写儿时追赶地平线有什么用意。(4分)

参考答案:说明地平线是一种心理“视感”,是一个功与过的双面体,不断地超越它,就会有不断的进步。

19.作者所说的周遭的地平线是怎样形成的?5分)

参考答案: 地平线的形成,既有地理的原因,又有视觉和心理的原因。地平线原来并没有,是一种视觉效果,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居高临下”,形成了地平线。

20.为什么说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下面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3   C 

 A.以地平线形成的圈子为喻,说明人是有局限的,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超越自我。

 B.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局限性,然后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达到新的境界。

C.这个圈子是不确定的,随着视野的延展,圈子会扩大,但它永远存在。

D.自己周遭的地平线是一个圈子,认识到了它,才能突破心理上的地平线。

21 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子,只不过站的高度不同,视点就不同,其目力所及也就不同。

又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择的散文《门》,其中“开门”和“关门”便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例如鲁迅《忆刘半农君》(2007年湖南卷)

17.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 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

答:(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这一句中的“弄”“烂”字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自然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地平线”这个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指什么,简直可以说文章没有读懂。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譬如上文提到的“地平线”,依据所在句子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走出地平线”就是跳出自己的圈子,“冲破思想的牢笼”,“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能理解起含义了。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湖南卷)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4)

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我们还要见面”;该部分的大意是: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4)

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答: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19、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_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5)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鲁迅《拿来主义》)

文中“抛给”是什么意思呢?鲁迅说“抛给”不同于“抛来”,但可称为“送来”。这“送来”是什么意思呢?跳过一段才说“送来”的具体内容。根据“送来”的东西可知,“抛给”就是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如果不作这样的分析,“抛给”的语境义是说不清楚的。

三、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脱离语境,望文生意。这里换一个角度说三点:

1.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是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譬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辨,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的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了,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条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古文辞赋。

24.第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3分)
答:______ _______- _______

25.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他所说的,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的问题。(4分)

26.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7.文中《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

28.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
A.
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
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
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

24.3分)
   不同 不同 不同 答对一处得1分。
   25.4分)
   主题
   表现形式
   白话与文言(或“语言运用”)每答对一处得1分,全对得4分。
   26.4分)
   建议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
   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列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
   意思对即可。每答对一重得2分,每超出3个字扣1分。
   27.6分)
   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意思对即可。
   答案分为“材料”和“分类”两个方面,每个方面3分。每个方面又分为两层,答对一层得1分,答对三层得3分。
   28.3分)
   A C
   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两个得3分。答案超过两个的不给分。

1997年高考全国卷所选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首段共用了五个“内容”,要求辨别其中的三个“内容”所指是否相同,这就不能仅看词面而妄断,需要运用上面所介绍的方法加以辨别。

2.注意不同词语的相同指向

有一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毫不相干。但是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有时会给不同词语以相同的含义。譬如“辖制”和“影响”的词典义是不同的,但在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有了一致的意义。都是表示“管束“的意思。像这样的语言现象不能不分外留心。

3.注意非词语题所涉及的词语

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命题并不是放在词语解释题中考的,而是其他试题涉及的,这也应该注意。譬如2001年所选《铜奔马正名》第17题要求辨别“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原文运用“未惬人意”、“更属不妥”,而选项改为“不能令人满意”、“更逊一筹”。有一些考生却不能认定其对错而误判。又如2003年第10题是一个“推断题”,不少考生看不出“台风将远离日本”与原文“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之间的差异而误判。

四、典型试题分析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 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 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开门”的含意是:                                                                                            “关门”的含意是:                                                                                           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①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②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③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答:①                                                                                      

                                           

 这是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II卷现代文阅读的前三题,这里只说第1题,其余两题后文将会用到。

这篇散文题为《门》,阅读全文可知,“开门”和“关门”是与文章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两个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意仅仅依靠当句和首段是无法作出解释的,只有读到第六段才能找到形成答案的依据。这就是:“开门是一种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根据后一句,“开门”可解释为“意味着一个结束”。根据“关门”的含意可以推知“开门”的含意义一是“意味着一个开始”。关于“开门”原文“动作”后的冒号领起两个“某种”,可见它还有一个含意。“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实际是说“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这样“开门”的含意便解释完备了。当年有不少考生摘抄“开门是一种神秘的动作……”作答,这是不行的,因为它并没有将开门的含意直截了当地“解释”清楚。

  五、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     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16、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17、(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

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18、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

 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句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19、①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纯朴、灵性。     ②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