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话易经
在中国,大凡成年人少有没听说过《易经》的,即便是村夫民妇也大都知道这本奇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易经》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对于几千年内中华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文化里,《易经》所确立的思维方式的确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且直到现在还在某些领域内也仍然保持它的强大影响力。因此,对这本中国人的思想“圣经”要说三道四可得有点胆色。 这不,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做过一个演讲,《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鲜明地提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无独有偶,出身于扬州何园的科学家何祚庥也曾说:“《易经》的思维模式有两大明显的缺陷。一是宣扬神秘主义,二是美其名曰整体思维,其实是笼统思维。” 闻听此言,有人拍案而起,反驳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更有人跳着脚大喊:《易经》是最高的科学。我想,这不过是一种因文化上的自恋而生的盲目推崇罢了。应该说,二位大科学家的说法还是很“科学”的,只不过杨先生的说法更“理性”,倒不是因了他是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因他是更彻底地站在月亮上说太阳因为躲在了地球后面,影响了月球上桂花树的开花。
那么,《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自有《易》以来,出的《易》书可谓多矣,古有郑玄《周易注》,王弼《周易注》与《周易略例》,朱熹《周易本义》等,如此至今解读《易经》的书恐怕是已经无以计数。《易经》在大多数国人眼里,是一部奇书,据可考的资料至少已经有五千年的研究和发展历史,更是被那些所谓的“易学家”们“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然而,一般人读过后会发晕,什么六爻八卦,什么理、彖、数,有点找不着北。而没有真正读过的,更是被种种附会的传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但我以为,易经不是一种宗教,不是一种社会哲学,也不是一种自然哲学,更不是在坐而论道。相反,它更象是一组生命的密码,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一份朴实自然的生活智慧。
易出之于何?古之易有三,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连山》传为夏代所作,以艮卦为首,今已遗失。三代之前,洪水泛滥,猛兽侵扰,人们一般在山洞中居住,所见与所重视者,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山是人类生命的依托,故而以代表山的艮卦为首。《归藏》则传为殷商时代所作,以坤卦为首,今亦已遗失。是时,人类已由穴居生活转到大江大川冲击的平原地区,开始了原始的农耕文明。郑玄云:“《归藏》者,谓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主要反映了夏之前,特别是三皇五帝之前的漫长母系氏族社会的情况,故而以代表母性的坤卦为首。《周易》相传为周代所作,传文王演先天八卦,武王演后天八卦。《周易》以乾卦为首,是当今流行于世的《易》,在孔子为之作《系传》等十翼后,更为百家所注,它直接反映了三代之后的父权社会的情况,故而以代表阳性的乾卦为首。
学《易》不易,用《易》更难。
其难在于何处?无外乎易理之难懂罢了。
《易经》之难读,往往在于人们学之用之时会陷入八八六十四卦的微言奥义。每一爻的经文因了年代与文字意义上变迁,已是让人难以参透,再加上孔夫子又搞了一个《易传》,为了注经,解了那么多的彖曰与文言等,实在是让人如坠五里雾了。
于是问题来了,自古而今,人们都就热衷于解读《易经》,各类易书大抵已是汗牛充栋了。但这对于人们读懂《易经》并没有多大助益,反而更使人们陷入了纷繁复杂的解读从林,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实际上《易经》本义是比较简单的,无非围绕天、地、人三才的互动系统,提供了一组因势而变的生活策略而已。对其既不可教条化,也不可神秘化,无非是教你我如何顺应天时,借助地利,达成人和罢了。
读《易》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打开《易》之大门的思想钥匙。如果陷入了文字与符号的丛林,那是进得去,出不来了。那么,我们如果想要彻底搞清《易》之内容,我们的思想则必须倒退回归到人文初始的文字初创时期,即古人观天演《易》造字的时期。我们不应该用今天现在的文字或思想去衡量比较古人的思想,当然也不应该臆设一个远古时期的虚幻的历史情况去理解。中国的文字皆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分别,我们必须打通时代的经络,结合字的本义与现在具有引申义来理解经文。我们大可不必为《周易》中的某些内容,特别是已在现时代已经找不到影子的情形而困扰纠缠,毕竟《周易》中的某些内容距离本义已经甚远了。我们应该跳出文字,从文字之外充分理解《易》之本义,否则,我们以今人之状况揣摹古人之意,无异于刻舟求剑而已。
我以为,学易、用易要在掌握易理。易理又何在呢?我想这就是《易经》包括的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所谓变易,是易理之首义。世间的任何人与事,乃至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只有变化是永恒的。在多维的时空体系当中,没有一人、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一念是不变的。即便我们夜晚躺在床上睡觉,第一秒钟躺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我们的形体姿态在变,时间在滴滴答答地往前走,人躺在那里不可能没有的思想活动,无论是否进入了梦乡,其内心的思想情感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学《易》首先要知“变”。《说文解子》上说”易”是蜥蜴,象形字,古称”易”,俗称四角蛇,其外表可以随每天的十二时辰而变化成十二种颜色,是蜥蜴的变化,所以周易的大精神就是守恒而知变。”易”,会意字,”易”和”明”这两个字都是以日和月组成的,一上一下为“易”,一左一右为“明”,一年的十二个月是”易”的运行规律变化,是阴阳永远交替变化、日月合体而周流不息。”易”和”明”二字,说明在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永远交替运行。在甲骨文,全文中”易”是象行字,像是一个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的形状,如倒,分,也含有易变之意。所以,《易经》为我中华文化确立了一个首要的原则—-变。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世事的基本法则。所以,人必须学会因势而变。
所谓简易,用我的话讲,就是世界如此之复杂,所以你必须简单!以简适易,KEEP IT SIMPLE!三千大千世界,何其广大,万事万物中有着许多我们的智识所无法了解的。人类虽然积累了相当的知识与经验,但与我们生存的世界相比还是不过沧海一粟。“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见,《易经》给了我们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这是大智慧啊。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然后又告诉了我们其变化的基本原则,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但世间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易经》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这是处事的基本法则。所以,人必须学会适变而简。
所谓不易,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变的背后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这个变化的法则与精神,那是个永恒不变的存在。但这个“不易”的东西可不是宗教里面的“上帝”啊、“神”啊、“佛”的,也不是南怀瑾先生所说的没有什么名称,却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是不变的东西。我以为,这个“不易”的世界本原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与天地同在,与变化同在,是天地人合一,又是阴阳相生相克。它体现在我们人类身上,就是一种知变化而能够顺势而为、借力而行的智慧,是之谓“巧借”的人生大智慧啊。这是为人的基本法则。所以,人必须学会适变从简而不易。
其实,这“三易”是深入我们中华文化灵魂深处的,许多国人的骨子里或多或少地带着点痕迹,虽然我们并不自觉的。当然,也有人曾诟《易经》的流弊:“其失也,贼。”这是我们自己文化中对《易经》最独特的评论,一个“贼”字的断语下得非常妙。不错,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贼”的人,大凡和中国人打过交道的外国人都不得不叹服于此。不过,我要说,“贼”有什么不好的,不“贼”如何能够适变生存呢?!只要心存中正、有孚的不易之念,以“贼”一些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应对变化之局,我看是很好的。
总之,《易经》的学问是变化无穷的,但说到底就是这“三易”的原理。但我们须切记:“易无体”,学易、用易不可呆板,不能教条,更不要生搬硬套。圣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智者谈泊为人,宁静致远。为人当健当强,当仁不让。处世宜卑宜厚,德被天下。为人能刚能柔,可屈可伸。处世静如蛰龙,动如猛虎。人处于世间,无非男女。若能悟阴阳之妙,体天地之徼,处世之道尽矣。
读易,首先有三个法则要懂得,这三个法则就是《易经》这部书的三个主要内涵:理、彖(象)、数。因为,《易经》的内容是以上古时期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为载体,通过独特的思维对事物理、象、数的演绎,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即阴阳对立又相辅相成生化不息的发展规律的。只是其形式——“设卦取象”经数千年的演绎,带上了一层神秘的巫术占卜的面纱。所以,读易就要揭开这层面纱,抓住“理、象、数”这三个法则。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数小序》将易学概括为两派六宗,其中占卜宗,JI(此字输入法无)祥宗,造化宗归象数学派,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归义理学派。但是无论研究义理学派或象数学派,万变不离其宗,都必须以卦象论义理、论数理,都必须研究“理、象、数”。下面,就先解释这三个字。以《易经》的思维来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世事也好,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以所谓的现代理念而言,理当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过来说,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譬如一台DVD机,是放光牒用的,它能播放各种制式的光牒,其中有很多解码播放的理;而DVD机的样子、颜色、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画面、声音等,就是它的象;这个DVD机,使用寿命是若干年,接口都有若干,其有若干长与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数。
所以研究《易经》的学问,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传说中的姜太公、诸葛亮就是掐指一算,万事皆知,那正是因为他们通《易》的缘故。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数,这是必然的过程。譬如我们沏一杯茶,洗茶冲泡,这就是一个象;而用多少度的水,洗几次茶,泡多少分钟,就有它的数;为什么要先洗再冲泡,就有它的理——就是为了使大家更品到茶的味道。所以《易经》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有理、象、数三种涵义在内。人处在世界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停地在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数。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数,就会知道这事物的变,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对于万事万物自然就能达观通变了。
学易,最好不要去钻研,如果钻进去了,会同许多学易之人一样,爬不出来。我是提倡“踩”的,踏空而过,知其义,用其理就够了。如果真把《易经》学通了,做人就没有味道了。譬如要结婚娶媳妇了,因为《易》学通了,知道这婚姻不到头,于是这婚就懒得结了。什么事还没有干,就知道了结果,像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其实,未来的不确定性虽是人生的恐惧所在,也是人生的趣味所在。人类对于未知的一切会觉得奥妙无穷,如走夜路,摸黑前行,眼前迷茫,心底才会了惊惧而喜悦的趣味;而大白天走路,则完全不一样了,眼前有一个脚窝大的坑,也会看得清清楚楚,于是这行走变得毫无挑战的意趣,很是无聊啦。是之谓老子所云的“知其白、守其黑”啊。所以,真正学通了易术的,是从来不说易的。而大凡讲易之人,都并没有搞通,比如我在这里对于《易经》说“三”道“四”,足可见就是个半吊子,虽不至狗屁不通,也只能算是一个盲目者在帮初学者摸摸这条路子。我相信大家都有眼睛,经我带带路,会走得比我好的多,也说不定。(转自中国导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