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培传善, 自渡之法

读书 读人 读己——教师成长自渡之法 陶妙如

语言文字报【祝你成长】  校长·教师  3版  2014年7月4日

 

       成长总是充满变数,变是常态,不变才是瞬间。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陶妙如认为,面对充满变化的世界,语文老师要学会读书、读人、读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将变数转化为常数。当老师徜徉在“会读”的境界中,就如同得到源头活水的滋润,灵性会大发,遐想会联翩,才情会飞扬,成长也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读书  读人  读己

                              ——教师成长自渡之法   陶妙如

 

      我们的成长中总是充满变数,变是常态,不变才是瞬间。作家三毛有语:“心之如何,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读人,读书,读己,均是教师成长中自渡之法。

 

                              会读书

 

       会读书是第一位的。语文老师应该比其他学科老师多翻一本书,多记一句诗,多认一个字。现在老师で读书状况差异很大,有人问苍茫大地,不知要读什么书;

有人看万山红遍,拿起什么就读什么,缺少选择;有人闻空中天鸡,读了一些书,尝到了读书的滋味;只有少数人能够序天伦乐事,享受到读书怡情养性的妙处。

       读书要有选择。《庄子·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书是读不尽的,苏轼也只能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读书,我还是提倡读经典。陆游说:“六经如日月,万世固常悬。”一提到经典,我们总认为是四书五经。其实经典不只过去有,现在也有,它和历史发展同步。

      读书还要注意方法。专读与博采,快读与慢读,精读与泛读,等等。那些读过很多书、有所建树的人大多有循序渐进で读书过程:先广泛阅读,兴趣培养;接着确定自己方向阅读,积累专业知识;然后广泛涉猎,融会贯通;最后比较阅读,取长补短。

    读书有三境界:懂了,通了,活了。

      懂了,是从知识积累层面上说,是读书的第一境。读一篇小说,你懂得了节奏、声调、语气、音律,知道了富有意义的语词、句子、句群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原始材料,这是一个吸收的过程。通了,是从方法运用层面来讲,是读书的第二境。你从阅读中明白了作者描写世界、人物、场景所使用的手法,可以运用它去加工的文章,这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活了,是指精神创造层面,是读书的第三境。你读懂了小说所体现出的崇高、神圣、悲悯等形而上品质,找到了书中亘古不变的事物发展规律和精髓,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新的洗礼。读书三境,是释放、飞跃的过程,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学会读书,还要把好书推荐给学生。学生知识和能力有限,不一定总能做出正确で阅读选择,需要通过我们智慧で引导,慢慢让他们感受经典的力量。

 

                                   会读人

 

       读什么人呢?读古人,今人,读旁人、身边人,读各种各样的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能旁通。读亲人、友人,可以为我们营造幸福、快乐、和睦的生活环境提供借鉴。在单位,读领导、同事、下属,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读教育人、经济人、体育人等各种职业的人,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学到很多新知识。读人,能帮助我们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读人有步骤:走近、聆听、研究。走近他,将他做事的方法学过来,一切创造源于模仿,如果身边有高人、能人,你不去学习模仿,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聆听他,不管他说什么,你仔细听着,将听到的记下来。他若有高妙的见解,可以弥补你知识的缺失;他若失言,也可能使你得到启示与警醒。研究他,从他所做、所说及其效果来思考他,与别人的比照中揣摩他,提炼出你所需要的,转化为自己的。四季虽然更替,万物依旧生长。借鉴别人是一种收获,陆游有“学不趋卑近,人谁非圣贤”之语,说得非常透彻。你能将别人的长处转化、重组、创新,就能比他人更杰出。

      读人有方法:懂礼、懂法、懂人。

      懂礼,要遵循一定礼貌、礼节、礼仪。学人要懂一个字“谦”,懂一个词“感恩”。不谦虚是学不到东西的,不懂得感恩是不可能长久学到东西的。

       懂法(懂理),要遵照一定法则、法规、法律。人与法是一种交融关系,没有一定的法则来规范行为,是没有秩序的。无序则乱,侵占性的学习是学不到东西的。譬如,你引用了人家的语言,却不加标注,这就是侵权,你学的知识也掺了水分。懂人,要懂得一些人情、人心、人性。学人就要懂得人字,立于人前,想他所想,思他所思,急他所急。读人要有温度,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

       读人有选择。有老师问我,李白、杜甫、白居易最喜欢谁?我答:长安米贵,有居就易。李白想不仕而朝,得意便猖狂,人生因而不能常如愿,这一点不能学;杜甫奉儒守官,头脑太清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少友,人生因而多沉闷,这一点不想学;立业靠勤,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把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奉为自己的处世哲学,一生虽有坎坷却能安享,值得一学。读懂了白居易,我们的生活将会多一份天真纯洁向上的力量。

 

                                    会读己

 

       我们都知道,能阻碍自己发展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想要幸福成长,就要学会读己。要读自己什么呢?我粗浅地认为要审读自己的德行、才能和智性。这样你才能定位正确,茁壮成长。

       德行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德行天下,善养后人。才能指知识和能力。智性是高于理性的一个层次,我将他定义为智慧的自然形态。

       智性的人活得洒脱,遇事拿得起;遇利放得下;遇难看得开。

       拿得起,是说一个人辨得清几种关系,遇事善取舍。拿得起,是强者で执着,需要最准确的眼光、超人的自信,随时准备的积极心态,强有力的行动,以及有勇有谋的智慧头脑。

       放得下,考量的是个人定位与大局观。创业初期,你有才,被重用了,一旦局势稳定下来,若你只有征战之才,未必会继续重用。开创期与发展期用人标准要求是不同的,人生有顶峰就会有低谷。有时候,你不得不被迫交出权力,放弃机遇。要学会放弃,执着是强者的姿态,但放弃是智者的洒脱。

       看得开,考量的是生活质量与人生境界。人生最高境界当方圆交融,有形至无形。生存交往遇方则圆,遇圆则方,会适应,会变通。

       除了这些,读自己的内容还多着呢,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征自我审视。古语有云:“吾日三醒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读书、读人、读己,就是阅读这个世界。当语文老师徜徉在会读的境界中,就犹如得到源头活水的滋润,灵性会大发,遐想会联翩,才情会飞扬,成长也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作者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教师)

 

 

One thought on “读书 读人 读己——教师成长自渡之法 陶妙如
  • 罗玲说道:

    查完宿舍回来已经是晚上十一点,推开房门看到孩子已经打了几个滚睡到另一头了,袜子也踢掉了,被子也滚没了,甚是心疼。在我离开的这一个小时里她一定醒来了,但又自己睡了,这个五个月的宝宝有时候懂事的像个大人,醒来了不像别的孩子马上大哭不止,她从未如此,想来我们的学生,大孩子,若能更加自觉自律,那就更加欣慰了。在写关于孩子的日记以及睡觉之前还是来看了看这里,这篇文章正是我所需要的,指导自己前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