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乐”大家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对此的一点感悟,“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逻辑上似乎给串起来了,但这种学人自造的深意,实在是有些不近人间烟火,我并不赞同。我想,理解这句话,还是应该从了解孔子的为人做起。须知,孔子是一个做事的人,而不是一个苏格拉底式的理论家。他一生行走于春秋时代的大小诸侯国,只为是能给万民苍生做点事情。只可叹,那帮有眼无珠的王侯们就是不用他。老先生只好回来教他的书育他的人,也算是做了件实实在在的事。因此,我们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行者,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学者”。一个行者怎么会坐而论道,讲什么读书的快乐呢?这一切都是我们后人受了汉唐宋明(特别是朱熹那个老学究)各代注释的影响,对先圣话语的曲解罢了。我想,以我们今人之“不知”,圣人孔子九泉之下也是要“愠”了。
其实,我们首先应该搞懂孔子说的“学”是什么。学不是读书,也绝对不是朱熹说的效仿那样简单,而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做人向善之道。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之道,这种做人处事的道道儿,才是人生之大道啊。学问不是文学,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文章写得漂亮,是这个人的文学修养不错;知识丰富,也许只是这个人博闻强记;技能出众,大概只能说明这个人心灵手巧。至于学问,哪怕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也可能有真学问——做人好,做事对,这才是真学问。而一些头顶博士帽的人,却能把一件简单的小事搞的一团糟,可谓之“训练的无能”啊。
正如另一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说:“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通篇讲“做人”的《论语》,开宗明义应该讲的是做人的基本态度,那就是在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做人之道中享受人生之乐。
试想,一个人做人好,他身边能没有很多朋友吗?朋友多的遍天下,多远都有,他能不高兴吗?他做事对,而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事儿都摆在那里,不象思想那么让人摸不着猜不透。人家当下知不知,当然没有什么可以怨恨的了。因为,事实终究胜于雄辩,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有什么可以不怡然自乐的呢?所以,真君子当起而行事,而不可坐而论道啊。
一句话,孔子告诉我们,行者其乐无穷!(中国国学网)
巨儒孟子既善养其浩然之气,也多耐人寻味之语。《孟子.尽心上》有君子三乐之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字里行间蕴藏着孟子的仁义情怀。而仔细想来,却偏偏想到保险业的三忧问题。
所谓“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乃是孟子关爱社会、他人的极好表征,也与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爱及人的思想一脉相承。
诚然,花好月圆,家庭美满,事事遂意,这是任何制度下的任何国度中的任何个人共同的愿望,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时至今日,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变化还不能被人类凭借科学来完全预知,由此,地震、海啸、重疾、意外等自然或人为的事故频频袭扰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好的人类,留下许多人间悲剧。而保险虽然不能让人类免遭“父母不存、兄弟故去”的灾难,却可以让受灾的人们减少苦楚和重建家园,重拾生存和发展的信心。自肇始于海上之日起,保险就象一个圣人,一直坚定地制造着人类的降压丸,让千百万人灾难之后得以起死回生。然而,堪忧的是,目前的许多国人无论是高端贵州,还是草根阶层,即使意识到保险的功用,也不愿意理性而积极地为家庭准备一份保险,不知道这是逃避责任还是不负责任,还是心理的劣根性?不得而知,此一忧也。
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即如孟子滔滔雄辩的文风,其中寄寓着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之无私无畏大丈夫的豪迈胸襟。
当然,谁也不能奢望古代和现代社会中哪些行业中的哪些人能够不折不扣地做到这一点,但目前的市场营销环境确也差强人意,保险业也不例外。市场中的某些竞争主体不用心在产品、服务上提高水准,总是搞些歪门邪道,拉关系,挖墙角,让正在转型期的市场变得被动地复杂起来。有些保险公司的市场营销也不靠优质的文化底蕴来支持,而是靠人海战术占领市场,什么贴身陌拜,高比例返佣,夸大宣传等,为了让自己盯上的客户投保本公司的保险而无所不用其极,极尽不雅之能事。到头来,让社会好象对保险代理人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人们大多敬而远之。尽管保险是人人应该拥有的好产品,但有些营销手段却足以“仰愧于天,俯怍于地”,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并非好事,此二忧也。
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寄托着孟子希望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而擢拨人才的执业理想。
而对于保险业来讲,专业人才的不足乃是软肋,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现状,要想持续生存并获得持续成功,目前的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快速广博地吸收各种金融
理财知识,特别是需要发自内心地培养对社会的关爱情愫,需要切实具备专业精深的服务品质,才能进入“英才”的行列,那些在保险公司中承担培训业务的讲师专才,更应该首先具备这些英才的内涵和专业。相信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类的英才会越来越多,而目睹转型期间略显浮躁的市场,如果以第三只眼冷眼看保险,却不能不让人忧虑保险业的人才是否能够即足且专。如果没有英才,孟子恐也忧郁该教育哪方人士。此三忧也。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排除三忧对保险业有百利无一害,尽管其影响因素众多,但业界摇起自尊自爱的巨橹,便能撑起普渡众生的保险帆船,让保险业乘风破浪,真正货真价实地用之于民。因此笔者呼吁:有缘投身于其中的业内同仁宜细细斟酌孟子所言君子三乐之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修身”。尚未投保的社会大众,宜抛却踟躇不决的心理,尽早拥有一份保单,因为纵有三忧,却瑕不掩瑜,保险仍是不可或却的人生必需品。(中国法律保险网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