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际教育

读懂徐志摩,需要理解他那颗空灵的心——国一年级中文设计系列(3)

Lesson Plan for Teachers at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Subject

 

Chinese

 

Class

44454647

Teacher

陶妙如

Date

 20140912

Title

徐志摩 再别康桥及其成长轨迹 国际部一年级中文教学设计系列(3

OBJECTIVES

学习《沁园春长沙》,了解毛泽东作为文人的轨迹

WARM-UP

 

一.  徐志摩生活轨迹

   为爱为美为诗歌(自由)你来了,来也飘飘

太纯太真太理想(可爱)你去了,去也飘飘

浙江  北大   美国  英国  日本  西游东逛 康桥定风景,

1915年 1917年  1918年  1920年

                         罗素  1921年康桥大学

英国的雪莱和拜伦

幼仪  徽因  小曼  美感  新月  此起彼伏 诗坛成主流。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1922    1925 年前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7年春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

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陆小曼;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NEW LESSON

 

二、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分组赏析
  最美的是           ,它的              让我            小组展示

  插花: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色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相互交汇的时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尊重,道一声尊重,那一声珍重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英语原文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2] 

法语译文

Adieux à Cambridge — Xu Zhimo

Douce et légère est ma démarche

Tout comme mon arrivée, légère

Ma main salue gentiment

Pour prendre congé des brumes de l’ouest .

Ce saule doré sur la rive,

C’est comme une mariée au soleil couchant.

Le reflet splendide des eaux qui chatoient,

Les vaguelettes bercent mon c?ur.

Ces mousses vertes sur le fond boueux,

On les voit scintiller, elles se font remarquer

Les ondes partent au loin, sur la rivière Cam

Rester ici comme une herbe d’eau, cela m’irait !

Ce point d’eau à l’ombre d’un Orme,

N’est pas une source limpide ; il est plutôt comme un arc-en-ciel

Tombé en morceaux entre les joncs.

Des sédiments d’arc-en-ciel, comme un rêve.

Poursuivre le rêve ? S’appuyer sur la perche d’une barque

Remonter le courant vers des herbes vertes, plus vertes encore

Remplir son bateau de belles poussières d’étoiles

Chanter à pleine voix sous l’astre resplendissant

Hélas je ne sais pas chanter

En silence je m’éloigne de ma flûte

Les insectes de l’été aussi se renferment, taciturnes

Recueillement ce soir, au pont de Cambridge

Je repars dans la paix,

Comme je suis arrivé, silencieux

Je me secoue les manches,

Pour n’emporter avec moi aucun morceau de nuage

 

Activity  三、活动 

读徐志摩英文诗《再别康桥》

 

 

 

3 thoughts on “读懂徐志摩,需要理解他那颗空灵的心——国一年级中文设计系列(3)
  • 陶妙如说道:

    因有老师听连堂课,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却相同,只能继续同课异构。

    第六节是44、45班,第七节46、47班

    上节认识了毛泽东,这节了解徐志摩。有学生提出:他文才不错,人品有点儿问题。

    我写下了文才与人品两个词,说这节课我们以《再别康桥》为例,欣赏徐志摩的文才。也从这里说开去,来看看他的人品究竟如何。

    先赏文:

    后品人:

    第二节没有第一节的对句内容,却被学生精彩地现场展示自然地引出了徐志摩的《偶然》……

    徐志摩的眼里只有美,只有自由,只有空灵,他看到的女孩全是美的载体,灵感的发源…..

    至于他不接受张幼仪那是因为不是他自己找的,出现后没有调整好自己,有缺陷,但没有…….

    ……

  • 谷金瑛说道:

    每次打开这个网页,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很特别的光华——不耀眼,却让人感觉明亮!

  • 陶妙如说道:

    1931年11月19日,诗人徐志摩为了赶去北京听林徽因的学术演讲,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
    1931年11月19日早晨,徐志摩提着皮箱来到飞机场,登上一架350马力的“济南号”邮政班机。该机驾驶员是王贯一,副驾驶是梁璧堂。
    飞机8时起飞,10时10分在徐州机场降落,经加油和装邮件后继续往北飞行。午后2时,飞机飞到济南上空时,因为云雾很大,结果触碰开山(当地人叫白马山),立即发出“轰”的一声巨响,坠落山谷。徐志摩和两位驾驶员立即死亡。
    这年,徐志摩年仅35岁。他作为一位才华洋溢的的抒情诗人,走过了曲曲折折的浪漫之路后,就这样飞离人间了。
    上海文艺界中人在静安寺,哀悼徐志摩。……为了寄托哀思,徐志摩的亲友纷纷题写挽联挽诗。徐申如惊闻儿子身亡,悲痛得老泪纵横,认为一切都完了,特地题写了伤心至极的挽联: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张幼仪虽被徐志摩中途抛弃,但心里还是爱他和怜惜他的,因而题写了别具一格的挽联:
    万里快鹏飞,独撼翳云遂失路。
    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
    陆小曼顿失徐志摩,既痛又悔,题写了这样的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陆小曼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至徐遇难整五年时间,这对于一对冲破重重阻力生死相爱的爱人,时间何其匆匆。如今小曼一身愁病独对渺渺离魂,唯有将徐的遗作编辑出版,才能不负爱人的一片痴心。可惜直到1965年陆小曼去世,也未能如愿,又凭添了人世的一件憾事。
    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蔡元培对徐志摩其人及其死别有一番看法。他题写的挽联是: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里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郁达夫是徐志摩的挚友和知交,题赋挽联两幅:
    新诗传宇宙,竟尔乘风归去,同学同庚,老友如君先宿草。
    华表托精灵,何当化鹤重来,一生一死,深闺有妇赋招魂。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梅兰芳的挽联一唱三叹:
    归神于九霄之间,直看噫籁成诗,更忆拈花微笑貌。
    北来无三日不见,己诺为余编剧,谁怜推枕失声时。
    庐隐和李惟建夫妇的挽联是一片手足之情:
      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
      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
    好友张歆海、韩湘眉题写了颇为感人的挽联:
    数年相知,情同手足。
    刹那惨别,痛彻肺腑。

    温柔诚挚乃朋友中朋友。
    纯洁天真是诗人的诗人。
    徐志摩的学生陈梦家,题写了热情称颂的挽联:
    泰山其颓乎?志摩魂飞九霄而何曾颓。
    梁木其坏乎?志摩誉播万邦而何曾坏。
    哲人其萎乎?志摩精神不死而何曾萎。
    杨杏佛:
    红妆齐下泪,青鬓早成名,最怜落拓奇才,遗爱新诗双不朽。
    小别竟千秋,高谈犹昨日,凭吊飘零词客,天荒地老独飞还。
    杨铨(杏佛)借徐志摩家事起联。徐与前妻张幼仪1926年离婚后,和陆小曼结婚,而徐父徐申如老先生决不承认陆为儿媳。徐死后,张、陆二人均在灵前以“未亡人”的身份答谢亲友,又生一层哀惋之情,这是一幅即景挽联,哀“落拓奇才”飞去,祈“遗爱新诗”不朽。
    据不完全统计,,题写挽联、挽诗的人,至少有五六十人之多。
    徐志摩的溘然仙逝,给挚友、给严父、给深爱着自己的两个女人所带来的悲伤与绝望是无以用尺牍挽联能表达得尽的;几十年后,重读这几幅情真意切的挽联,我们又不得不对“青鬓早成名”的“飘零词客”、“落拓奇才”更添几分扼腕之情。
    命运总是要开人生的玩笑。徐志摩明明不要成仙,只想留在地面,然而偏偏他却因飞机触山在空中化鹤而去。他的遽然离去,虽然为世人为亲朋好友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对他自己,却走得非常的潇洒。据说他最后一次和刘半农喝酒话别时还开玩笑地说:我若飞死,请为我写副挽联。不料竟一语成谶!后刘半农守诺写了一副挽联:一夕清谈成永诀,万山云雾葬诗魂。
    不过,给我印象更深的则是蔡元培先生挽志摩的一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我以为,蔡先生此联或许更能透出徐志摩的品性以及他走时的那一份从容。徐志摩轰轰烈烈的短暂人生,是诗一般的人生。或许他并不在乎天长地久,他在乎的,就是他自己诗句中所说的:“你知道也好,最好你忘记,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门望族之女,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秀外慧中,贤淑稳重,相夫教子,恪尽妇道。她的自立自强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却始终无法得到他的爱。1922年,徐志摩与张幼仪在柏林离婚。张幼仪德国留学归国后,先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而后开创了自己的新事业。正如梁实秋先生所说:“……她(幼仪)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然后在她晚年时寻得一个归宿。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
    林徽因是徐志摩一生最钟情挚爱的恋人,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胡适曾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说,“陆小曼是一位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刘海粟赞其,“一代才女,旷世佳人”,更说:“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转,很美,又无雕琢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她爱读书,18岁就精通英语和法语,英法原文版的小说,她读得很多。北京许多大家子弟和少年得志的新贵,都想和她接近,求亲者来自四面八方。“忠厚柔艳的小曼,热情诚挚的徐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籍发火花,烧成一片。”(郁达夫)
    1926年,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北京结婚。徐志摩逝世后,29岁的小曼素服终身,闭门不出,终身不嫁。她桌上永远供着徐志摩的遗像,每天为他献上鲜花。更重要的是她一个人虽然势单力薄,但竭尽全力为出版《徐志摩全集》苦苦奋斗了二十年。到去世时,她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且无儿无女,留给人们不尽的叹惋和同情。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佳作。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