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阿Q正传》
语文学习周报高三版第6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与拓展
【课文大讲堂】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本单元选取了《阿Q正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这样的名著主要应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所存在的一些缺陷,注意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注意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学习这样的名著主要应着眼于将来,即打下终身发展的“精神的底子”,对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一、人物形象
1.阿Q
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农村无产者。他被统治者剥夺得一无所有。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别人叫割麦便割麦,叫舂米便舂米。命运是够悲惨的。但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竟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他因为说他也姓赵,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一方面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一方面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正是从阿Q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个方面来描写他的性格的。在这里,悲惨和得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和幻想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阿Q越是获得精神胜利,我们越是感到悲哀,阿Q越是洋洋自得,我们越是感到痛心。
“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内涵,阿Q还有其他种种恶劣的品性。
他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2.赵太爷父子
《狂人日记》中有一句话:“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把这句话用在赵太爷父子的头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狡诈、投机、贪婪、吝啬,这就是赵太爷父子。
二、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恨。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2.白描的手法
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场面,寥寥数笔,就把赵太爷这样一个土霸王的横蛮霸道的嘴脸活画出来了。
3.杂文式的笔法
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课文巧思辨】
《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比如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辫子是异端,成为他最厌恶的人等。
从这一点,我们应该得到启示:一是对待传统应客观看待,二是要容纳异己。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爱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
二、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在《阿Q正传》中,“阿Q十分得意地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来,民众中也存在类似的从众心理、看客心态,如在他人的痛苦中享受快感,在他人的失败中享受胜利,利用他人的善良进行欺骗,因为自己麻木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等。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呼唤着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人性。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少一分距离,多一点亲近;少一分冷漠,多一点问候;少一分封闭,多一点坦诚;少一分欺诈,多一点关爱。
【高考对接站】
1.(1994年上海试点教材卷第8题)下列鲁迅小说按写作年代先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药》 《狂人日记》 《祝福》 《阿Q正传》
B.《狂人日记》《药》《祝福》 《阿Q正传》
C.《药》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祝福》
D.《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 《祝福》
2.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妙的写作方法,因此教材也理当是我们写作的“凭借”。“故事新编”,即在话题作文中,根据古典名著、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
1999年天津一考生写的《阿Q正传》得满分。无独有偶,2001年又有一篇《阿Q新传》,还是得满分。一个阿Q,见仁见智。2001年江苏一考生的《阿Q新传》,作者将高考作文命题“诚信”和课文《阿Q正传》联系在一起,构思新颖。
又如2005年全国卷四:某网站“4220聊天室”的一段对话便出现了阿Q。
2005年福建卷作文题:一个圆圈两幅图(看图作文)。一幅是标准的圆形,周长小,面积大,比较稳定。一幅是带有棱角的圆形,周长大,面积小,比较多变。根据这两幅图自拟题目作文。
优秀作文选段:阿Q临死前有句豪言壮语:“过了
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的忘却精神是他的祖传宝贝。我疑心灵魂的缺失是因为忘却精神已进化得淋漓尽致。
【实地大练兵】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不朽xiǔ 高擎qíng 僭称jiàn 面颊通红xiá
B.癖好pì 聚敛jiǎn 编纂zuǎn 牵强附会qiǎng
C.口讷nè 庇护bì 小觑qù 祓除缢鬼bá
D.赧然nǎn 怃然wǔ 逾垣yuán 初隽秀才jùn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名目烦多 报歉 兴高采烈 布置
B.筹神祈福 上谕 出言无状 唏落
C.诚惶诚恐 打鼾 不足挂齿 怠慢
D.视若草芥 晦饰 元宵嘉节 喝彩
3.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 家。原名_______,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__________ 》时使用的笔名。
(2)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________》。《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收入《__________》。《祝福》收入《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
结合“赏鉴”与“饿狼”分析选段中的看客具有什么特点?
5.写作
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所知道的未庄》(以记叙为主)
(2)《一个传神的细节描写——小议假洋鬼子“披肩散发”》
(3)《“白盔白甲”和阿Q》(写一篇读书笔记)
【鉴赏参考】
如果你想对阿Q的形象有更多的探究,可以参考以
下文章:
1.《说不尽的阿Q》(钱文)(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论阿Q的性格系统》(林兴宅)(选自《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有删节)
3.《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陆耀东、唐达晖)(节选自《鲁迅小说独创性初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论〈阿Q正传〉的人物语言》(刘福勤)(节选自《阿Q正传创作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拓展链接】
阿Q的异国兄弟
阿Q形象诞生不久,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说法国也有阿Q。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这并不是说各国的“阿Q ”们以及莱伊尔本人 可以与鲁迅笔下的阿Q画等号,只不过意味着鲁迅在阿Q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才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广泛认同。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两重人格》中的高略德金》和《地下室手记》中的主人公。
(法国)法朗士《克兰比尔》的同名主人公,萨特《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加缪《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甚至卢梭《忏悔录》中的卢梭本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质。
(英国)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斯泰夫,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主人公布卢姆。
(意大利)的卜伽丘《十日谈》中的卡拉特林。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
由些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明显。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 《狂人日记》
回味《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是鲁迅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这一,世界名著之一。
——杨雪瑞
读过《阿Q正传》的人都应该明白,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巨大的艺术功力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深刻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现象,展示了时代的真实面目,从另一个侧面则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过程,总结了历史的教训。
一、 精神胜利法
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也没有固守的职业,靠打短工为生,过着爱剥削、受压迫的悲惨生活,但在精神上,他是“伟大”的胜利者。用“精神胜利法”把痛苦当成快乐,把失败说成胜利,聊以自慰,求得自足。“精神胜利法”——阿Q主义,成为他性格的主要特征。从“估量对手,口纳的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阿Q不论怎么样都是吃亏的时候多。于是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多“英雄主义”,打不过别人,说“儿子打了老子”,于是“心满意足”的走了,仿佛自己的行为很“高尚”。
阿Q的行为,不得不让人为之呼悲,但悲何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官僚土坤们横行霸道,外侵者蛮横无礼,“假洋鬼子”甚是猖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深受其害。
鲁迅以犀利的笔锋,痛责了时代的统治者的无能,更鲜明的提出了像阿Q这一类人的没有“自由”可言。
二、 革命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开创了文学的先锋力作,他同情农民的遭遇,更关心农民的命运。
作者通过阿Q这一形象,艺术性的表现了时代的变化和缺点、建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疾苦。
阿Q听说有人要革命了,虽然阿Q不明确革命的目的所在,但最根本的是改变自己的受压迫、受剥削的状态。“孤身一人,难成大事。”何况是阿Q——一个时代的社会下层的落后者?他虽然要造反,“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他要做。”他对命的理解是“革命,革命,革他妈妈的命。”不难看出,他不了解革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只知道是想改变自己,可根本的道理,他不明白。只知道,中国要革命了,便随声附和起来。
从革命一事,人们便知晓了阿Q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无知,从侧面揭露了深受压迫的农民,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专受有“文化”之人(赵家的人),”的欺压。“特别是赵家的人,进了学堂了,还所幸跑到外国去了,而且也把头发也剪了,搞得他老娘的哭了几次,老婆也上呆了几次。”这就是封建地主与农民的不同之处,之所以受到压迫、爱到剥削,根本的原因在于此。
三、 生计问题
《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独具特色,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如阿Q,靠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居无定所,这些问题,是当时存在的普遍现象,农民打短工,也是帮地主阶级、统治阶级,为什么?为了生活。那个时代,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是很正常的事,阿Q在为赵家做短工时,不缺吃,不愁穿。然吃的穿的不太好。而他们的命运就这样被统治者、地方阶级们驽驭着,当有一天,看你不胜眼,用现代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把你解雇了,你耐他何?
所以,当时的农民们,生计问题总是先考虑,话说“人是铁,饭是刚。”、“民以食为天”。怎么会不考虑?
这些不难看出来,鲁迅笔下阿Q的生计问题,便是当时全体农民的生计问题。用讽刺的手法,显出了痛恨地主阶级、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
四、 结局
《阿Q正传》作者给了一个“美满的结局”,阿Q赴法场,“解脱了。”作者用心理描写,把阿Q形象完美的展露了出来,“开始不急,后来急了。两眼发黑,耳朵嗥的一声,似乎发昏了。”,“这不是杀头吗?”、“那时候为什么不多唱点?”等,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个完全失去了“意识”的人。
鲁迅还喜欢用漫画、夸张的手法,阿Q与小D的“龙虎斗”、与王胡的比捉虱子,就像一幅生动的漫画,让人觉得新鲜且好笑,但是在笑过之后,想想又十分难过。他们是同胞,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为何不去打敌人,反而互相撕打,反而瞧不起自己,好的不比,反而比脏的、丑的?
《阿Q正传》的结构严谨、完整,情节波谰起伏。既有中国传记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又有新变革和创新。幽默的背后,让人深思。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全文选取了《阿Q正传》供学生阅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由于作品所描写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社会现实,所以青年学生读起来难免有些隔膜。怎样理解阿Q这个人物,怎样理解小说的内涵,这里谈几点看法,希望能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欣赏。
一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人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人,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中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孙中山先生披荆斩棘,不屈不挠;辛亥革命者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革命先驱的救国热忱、献身精神,的确是可歌可泣的。但是辛亥革命终于失败了。这一是因为革命者对封建阶级采取了妥协的态度;二是因为革命者没有注意宣传、教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处在不觉悟的状态,没有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所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中。
鲁迅深切地感到,中国必须来一次彻底的变革,而变革要取得成功,则必须唤醒“昏睡”中的国民,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所以,鲁迅一生以笔作刀,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国民的灵魂,对他们精神世界的落后面、消极面作彻底的暴露和无情的批判。对于被统治者,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写作《阿Q正传》就是要给被统治者以启蒙,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看清自己身上恶劣的品性,从而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奋起抗争,去“制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所以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
鲁迅在《阿Q正传》中,正是通过阿Q这一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许多国民畸形的心态,无情地鞭挞了他们种种恶劣的品性。
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阶级压迫和剥削的赤贫、地地道道的农村无产者。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被统治者剥夺得一无所有,连姓名、籍贯都很渺茫。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别人叫割麦便割麦,叫舂米便舂米,叫撑船便撑船。命运是够悲惨的。但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竟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他因为说他也姓赵,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一方面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一方面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个人身处奴隶地位,却这样心安意得,那他怎么会起来抗争?怎么会去改变自己的奴隶地位?鲁迅正是从阿Q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个方面来描写他的性格的。在这里,悲惨和得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和幻想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阿Q越是获得精神胜利,我们越是感到悲哀,阿Q越是洋洋自得,我们越是感到痛心。
“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内涵,阿Q还有其他种种恶劣的品性。
他欺软怕硬,狡滑无赖。别人欺负了他,他无可奈何;受欺之后,他又去欺负弱小者,“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以此发泄他被欺后的不平之气。所以他要调戏小尼姑,扭打小D。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死不认账,并耍起了无赖:“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他盲目自大,狭隘保守。所有未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连赵太爷、钱太爷他也不格外的崇奉。未庄人少有进城的,他进了几回城,便更加自傲了,嘲笑未庄人没见识,没见过城里煎的鱼。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又狭隘保守。凡是不合乎未庄老例的,他都看不惯,说城里人不该把“长凳”叫成“条凳”,煎鱼时不该把葱叶切成了丝。
他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仿佛是个“正人”,认为男人女人应该严守“大防”。看见一男一女在那儿说话,便认为是有勾当了,所以要怒目而视,甚至要躲在冷僻处朝他们扔小石头;看见女人一个人在外面走,便认为是在勾引男人。其实,他巴不得有女人勾引他,他还曾在戏台下的人丛中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哩。
他忌痛护短,以丑为美。他头上长有癞疮疤,颇为此而苦恼。而人们又偏偏爱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这时他竟又说“你还不配”,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高尚光荣的。他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而自豪,因为状元也是“第一个”。
此外,他还有安于现状、趋时附势等等恶劣的品性。总之,阿Q就是这样一个畸形的人物,这样一个可悲的角色。
鲁迅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阿Q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他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颤栗,同时也更能催人醒悟。
三
前边已经说过,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阿Q正传》就用活生生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这场革命是场失败的革命,反映了阿Q在这场革命中可悲的遭遇,令人心寒的结局。
革命党要进城了,举人老爷惶恐至极,深更半夜用船将家产偷偷运到未庄寄放在赵太爷家里。未庄人并不是由于革命党对他们的宣传、发动而知道革命党的,只不过是因举人老爷这件事才知道有革命党,才知道革命党要进城的。
不仅如此,未庄人还把革命党谣传成“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可见,他们把辛亥革命这样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误解成一幕“反清复明”的复辟闹剧了。
阿Q由于听信了统治阶级的宣传,一向对革命是“深恶痛绝”的,认为革命就是跟他过不去。但这次由于看到举人老爷对革命这样害怕,看到未庄人对革命如此慌张,才“神往”起革命来。他又是怎样理解这革命的呢?第一是杀“仇人”。而他的“仇人”不仅有赵太爷、假洋鬼子等,还有小D、王胡等同是被压迫者。第二是抢东西。他认为,革命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他要把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等等统统搬到土谷祠来。第三是抢女人。革命了,女人可以由他挑,想要谁就是谁。
上述种种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固然说明包括阿Q在内的未庄人愚昧、落后,对革命缺乏起码的认识;另一方面正说明革命者没有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而是严重地脱离群众。广大人民群众不知道这场革命的对象、目的,不知道这场革命与他们的关系,那当然就谈不上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了。
赵秀才和假洋鬼本来是互不买账、“素不相能”的,在革命到来时,他们勾结到一起,到尼姑庵砸了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后,便宣布他们已经“革命”了,是“革命党”了,这反映了封建阶级对革命的投机。阿Q找假洋鬼子,想“投降”革命党,却被假洋鬼子赶了出来。
革命党进城后,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举人老爷等等摇身一变都成了“革命党”。政权、军权仍落在封建阶级手里,作威作福的仍是这班人。辛亥革命给未庄带来的唯一变化是许多人将辫子盘了起来。赵秀才他盘而不剪,为的是有一天能放下来,阿Q盘起来,只不过是“学样”罢了。
赵家遭抢,说明辛亥革命后未庄的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阿Q遭赵秀才的诬陷被当作抢劫犯抓了起来。革命前压迫他的是封建地主,革命中不准他革命的是封建地主,革命后审问他的仍是封建地主。最后,阿Q被枪决了,成了一具冤魂。看客们反认为枪毙了比不上杀头好看。鲁迅对辛亥革命前前后后的描写,不正说明辛亥革命是一场悲剧么?鲁迅对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遭遇和辛亥革命后的结局的描写,不正说明他死得可悲,至死都没有觉醒么?
阿Q所处的时代已经一不去不复返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已是今非昔比了。读读《阿Q正传》,我们会越发感到我们是生活在美好幸福的时代。但我们仍应注意克服自身的缺点、弱点,仍应注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
《阿Q正传》
《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以后收入1923年8月出版的小说集《呐喊》。)的思想艺术特点之一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塑造了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既是一个被剥夺殆尽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品性的不觉悟的农民。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阿Q的不觉悟,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阿Q最初“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深恶而痛绝之”。但当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在直感中产生了革命的愿望。但是,他的革命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在他看来革命就是反清复明、改朝换代而已;他神往革命只是夺取属于赵太爷、钱太爷们的“威福、子女、玉帛”;而且,阿Q还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同样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阿Q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特征是:一、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在幻想和精神上消除失败的耻辱。二、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三、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做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欺弱怕强的典型表现。 四、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
《阿0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国民性”的结果,小说通过阿Q这个典型,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其严重危害性,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且将反封建的基本主题同社会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突出强调了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和改造国民性主题的历史迫切性。
《阿Q正传》思想艺术特点之二是,是以喜见悲、悲喜交融。用喜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其遭遇令人同情,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阿Q的被压迫者的地位和勤劳吃苦的优点,他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以及备受剥削,人格屡遭污辱,最后又遭惨死的命运遭际更加令人同情,但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冷漠麻木、狡猾无赖等,又是应该被否定和批判的。小说正是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相互映衬下展开的,既令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心酸、发人深思。这种以喜见悲、悲喜交融的独特风格,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阿Q正传》思想艺术特点之三是,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阿Q正传》思想艺术特点之四是,外冷内热。鲁迅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坎里,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着一切。这是一种“不见火焰的白热”,“热到发冷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