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一生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在这三部小说集中共收入鲁迅创作的小说篇。尽管从数量上看鲁迅的小说创作算不上多产,但是,他的作品不但思想意义深刻,而且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正因此,他的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小说发展的新纪元。
《呐喊》、《彷徨》作于1918年至1924年间。这是鲁迅创作的两个重要的小说集,也是代表着本时期中国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此时期,正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较自觉地从更高的历史层面,更全面、更深刻地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进行历史反思并进而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其主要表现是一次文学革新。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正集中体现了这个文化革命的要求和历史特征。它们的中心内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封建道德、封建思想意识予以抨击和批判。同时,作者的这种抨击与批判又是通过对“国民性”弱点的艺术剖析集中表现出来的。
在抨击、批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总主题下,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还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给予了描写,这其中主要包括六个人物系列:
一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起来的知识分子。这类人物有《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shu1)等;《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是这类人物的象征性表现。这类人物的特征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荒谬性,有反封建思想的主观愿望,也极力去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但是,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的强大,他们的理想最终被毁灭。
二是封建社会及其思想领域的统治者——地主阶级。这类人包括《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这类人物的特征是:冷酷、虚伪和陈腐。他们集中体现了传统封建道德的本质及其特征。
三是卫道的封建知识分子。《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都属于这类人物形象。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维护封建道德,表面看来没有直接的实利目的,但在无意识层次中已经走向了遵从、维护旧道德的泥淖。
四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这类人物在《呐喊》、《彷徨》中有时是作为大的背景人物出现的。如《狂人日记》中的路人、《孔乙己》中的酒客、《药》中的茶客等。这类人物的特征是:盲目维护封建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封建舆论力量。
五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劳动群众和下层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人物,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故乡》中的闰土、《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等。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他们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觉中被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吞噬。
六是“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是指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没有理性的自觉,但也没有被这种道德严重窒息的人,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宏儿、水生等。这类人物身上一定程度体现了鲁迅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围绕表现反封建的思想总主题,还对辛亥革命问题、妇女问题、农民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问题等,作了深刻的思考。作者指出:由于社会思想的沉滞落后,群众思想的愚昧麻木,使辛亥革命在夺取政权之后陷入悲惨的失败;妇女是受中国封建传统道德摧残最重的一个社会阶层;农民是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他们不但政治、经济上受到最惨重的压迫、剥削,精神上也受着封建思想和道德的严重束缚和压迫;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出路,直接联系着中国整个社会思想的改造。作者在对上述问题思索的同时,也提出对全民反封建思想启蒙的紧迫性。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也有着彻底的革新。鲁迅小说首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以人物与人物的公开矛盾冲突构成的故事为情节链条、以时间先后为惟一叙述程式、以第三人称为惟一叙事方式、以叙述为主要表现手段等单一、呆板的固定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主要原则,更自由地安排情节、组织结构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在《呐喊》和《彷徨》中,小说在横断面的扩展上有了更大的规模,从而为描写手段的运用开辟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使叙述和描写两种艺术手段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结构形式上,鲁迅小说自由地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自由地选择第一和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把深入表现人物心理与刻画人物言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审美特征上,鲁迅小说在现实真实性和主观感情表现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并且在“为人生”的前提下,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审美特征融为一体,这其中深沉的悲剧性同强烈的喜剧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鲁迅小说独有的审美境界。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篇之作。作品塑造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狂人”,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猛烈的炮火轰击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应该说,这是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最深刻的揭露,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最深刻的概括。
《狂人日记》对封建道德的深刻批判是以“狂人”的意识流动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揭露的。作品中,“狂人”的意识流动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二是知道他的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三是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这三个层次的思想内涵是:其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了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其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了反人性的“吃人”性质;其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形浸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可能沾染上“吃人”的思想,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由于传统的封建道德是以调整家庭关系的家族制度为基础的,是以一整套封建礼仪规定为基本保证的,因此,鲁迅将批判的重点放在了“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上。
作品在抨击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同时,还通过“狂人”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表明了作者对未来没有“人吃人”现象的社会的憧憬。
“狂人”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又复杂的艺术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但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凡事喜欢寻根究底,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狂人”对现实的认识也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狂人”不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对“从来如此”的封建道德、封建传统,敢于大胆怀疑和抨击,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反传统的疾呼!最难能可贵的是,“狂人”在批判封建传统、封建道德的同时,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在吃人,还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这就不只使自己成为批判者,也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既传达出了“狂人”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灼热感情。
《狂人日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和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深化了主题。
在作品中,作者对“狂人”的狂态描写,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方法进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狂人”特有的病态心理,如敏感、日夜胡思乱想、思维混乱,常常处于迷离恍惚状态之中,常发生错觉、幻象等,这些描写都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笔法,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它细致真切地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迫害狂患者的特征。但另一方面,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细致入微地刻画狂人病态心理的同时,又吸取和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如用象征、暗示、双关等,这便使对“狂人”的许多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如“狂人”的所谓“吃人”,指的是从肉体上把人吃掉;但它却暗示出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在思想和精神上对人的戕害和虐杀。“狂人”被关在黑屋子里,感到横梁椽子在头上发抖,全压在他身上,这种病态心理和感觉是真实的;但读者却可以将黑屋子理解为是封建主义的象征,“狂人”被关在黑屋子里,正是封建主义竭尽全力要扑杀它的反叛者。正是由于作者很好地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来表现人物,因此在“狂人”与清醒的战士之间,“狂人”的疯话与真理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作品是沿着“狂人”的狂症愈来愈严重这一线索,逐步展示人物内心,使人物形象越来越真实的;从象征主义角度看,“狂人”的思想不断深化,对封建主义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反叛性格越来越鲜明。
总之,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有机结合的创作方法,使作品既具有了真实的力量,又包含了更加丰富深邃的思想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