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②者,其良人③出,则必餍④酒肉而后反⑤。其妻问所与饮食者⑥,则尽富贵⑦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⑧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⑨有显者10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11也。”
蚤12起,施13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14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15,之祭者乞其余16;不足,又顾而之他17——此其为餍足之道18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19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20,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21从外来,骄其妻妾。
注释:
①选自《孟子·离娄下》。
②〔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③〔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④〔餍〕满足、饱食。
⑤〔反〕通“返”。
⑥〔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⑦〔富贵〕指富贵的人。
⑧〔其〕指良人。
⑨〔未尝〕不曾。
10〔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
11〔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12〔蚤〕通“早”。
13〔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14〔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
15〔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坟墓。
16〔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
17〔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
18〔道〕方法。
19〔讪(shàn)〕讥讽。
20〔中庭〕庭院中。
21〔施施(shīshī)〕喜悦自得的样子。
译文:
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赏析一:
读《齐人有一妻一妾》(吴小如)
这是一篇精彩的讽刺小品。男主角“齐人”,分明是当时社会上一个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的厚颜无耻的典型人物的缩影。他自欺欺人,做着连自己妻妾也被欺骗隐瞒的见不得人的勾当,却装出一副骄傲自满的神气。虽只寥寥几笔,但他的丑恶嘴脸已暴露无遗了。
但在具体分析本文之前,我想提个问题。即在《孟子》七篇中,每一章都有“孟子曰”字样,说明全书是孟轲的门徒及其后辈们追记下来的。惟独这一章偏偏没有“孟子曰”这三个字。因此近人高步瀛在《孟子文法读本》中认为,这一章应与它的前一章相连,不宜分成两截。我是同意高先生这一看法的,理由详下。现在先把它的前一章抄在下面:
储子曰:“王使人(jiàn,窥视)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正因为齐宣王派人对孟轲窥伺盯梢,才引起孟子讲出了“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如把两章连到一起,自然不存在惟独这一章没有“孟子曰”字样的疑问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修辞的角度来看。《孟子》书中用“”字的地方只有这两处,而这两段文字又恰好彼此衔接;如果孟子不是用齐人之妻的“良人之所之”来与储子说的“王使人夫子”相呼应,而是分成全无关涉的两章,那么这两个“”字的出现也未免太凑巧了。但上述两点还不是两章书应合为一章的最有力的证明,我们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探究。
故事的叙述部分没有什么有意突出的笔墨,作者态度的冷静客观有点像契诃夫在写短篇。但文章却是由浅入深,由先果而后因(即先写现象后点出这种现象发生的背景)的手法,层层揭示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从“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了“其妻”的疑心,用“未尝有显者来”点出可疑的症结所在。接着笔锋却从其妻“”的角度由侧面往深处揭露:“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可见“尽富贵也”的话是纯属吹牛;然后写他“卒之东郭墦间”,跑到墓地上去了,这不能不令人奇怪,使读者也急于看到下文;最后谜底揭晓,原来他不过是个乞丐,而且是个死皮赖脸的痞子,“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种抽蕉剥茧的手法还不够,更在下面一段的末尾补上一句“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的厚颜无耻不但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还表露在神态上和精神状态中,此之谓“颊上添毫”。这种形象刻画真是跃然纸上了。
读这篇文章,我以为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要注意其文章的繁与简的处理。如写“良人出”至“尽富贵也”一节,竟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写这一现象。特别是第二次写时加上了一句“而未尝有显者来”,这就点出了可疑的关键,为下文的“”做好了铺垫。同时,这一重复是为了与后文对照,相反而又相成。“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与“尽富贵也”恰好相反,而“餍酒肉而后反”则又与“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相成。前面的重复正是为了使下文反跌时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没有把她所“”的全部过程重说一遍,只用了“今若此”三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便咽了回去。这个“此”字竟包括了从“蚤起”以下44字描写的内容,真是简到不能再简。这是因为前面的笔墨已写得淋漓尽致,精彩的镜头如再度出现就反而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非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即在下文,也只用了一个“讪”和一个“泣”字也已足够,至于“讪”什么和为什么“泣”,都无须细表了。可见作者对文章的繁与简确用过一番心思。
第二,有人会问,这个“齐人”穷得讨饭,怎么还有“一妻一妾”?我以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突出和情节安排的需要。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把所“”的结果又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效果更突出。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弱。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第三,“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是说故事者的解释之词呢,还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话?这有点类似于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对这几句话,过去曾有过争论,有人说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有人则以为应该是酒店小伙计说的。其实这是作者在替作品中的主人公表达他内心的独白。这儿的“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也正是“齐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后的一句内心独白,由说故事的人代她表达出来罢了。
第四,要注意本篇中“而”字的用法。这篇文章里的“而”字有两种用法。一种起连接作用,即“而”字的前后两部分是并列的,如“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的“而”,乃是连接“不羞”和“不相泣”这两个并列成分的,意思说她们是既羞又泣,不羞不泣的是太少见了。另一种则起转折作用,使文章显得透辟有力。如“而未尝有显者来”“而良人未之知也”两句,要是没有这两个“而”字,便缺乏唤醒和点破的作用,文章也就没有波澜而软弱无力了。这两种“而”字的用法必须分清,而后一种对我们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也是可以借鉴的。
最末一段是作者对故事的总结性的断语。它只对“齐人”做了批判,却没有照应前面回答储子的话。这正是被后人把一章书误分为两章的原因,有的同志不同意高步瀛先生的看法,所持的理由也正在这里。其实这是作者有意识的写法,本不要求再回到原来的论题上去。因为只要一照应前文,就会成为对齐王的谩骂,对自己的表扬,并把全篇讽刺的意义大大削弱。读者请分析一下:“”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动,“”人则更属非礼。一个人之所以要被人“”,想必他做出了见不得人的事,不是内挟阴私,就是外充伪善。齐宣王以王者之尊,竟派人去“”孟子,孟子当然很有反感,所以一上来就用“何以异于人哉”针锋相对地进行了驳斥。但如果从修养、学问、见识、阅历来看,作为学者的孟轲,当然有“异于人”之处。但这种“异于人”的地方是不怕被人“”的,问题乃在于根本不应该派人去“”。所以孟子提出了“尧舜”来同自己相比,意思是说尧舜也不过同平常人一样,何况我孟轲!尧舜是古之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物,可见孟子用来自拟的形象是高大的。而下面却讲了一个十分猥琐的故事。意思说,只有龌龊小人才阳一套阴一套,才有被“”的必要;从另一方面说,只有一个人被怀疑自己是否伪君子时,别人才想到去“”他。“齐人”的故事一方面对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一方面也正是为了孟子自我表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不会做自欺欺人瞒心昧己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副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这正是孟轲从反面证明自己是光明磊落的。因此对于前面的话,也就用不着再回过头去照应了。这才是我认为应把两章合为一章最主要的依据。
(选自《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赏析二:
这已经成了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读完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孟子的讽刺是辛辣而深刻的。孟子的原意是讽刺他那个时代不择手段去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其实,在我们今天读来,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这位齐国飞人”的影子。他们当然已不可能像这位齐国“良人”那样“有一妻一妾而处室”,无“妻妾”可“骄”了。但是可以“骄”同事,“骄”朋友嘛。今天我与某书记钓鱼,明天我与某局长喝酒,后天又是某大款请我上茶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某小品讽刺的用名片打扑克,鞭挞的不就是这位齐国“良人”似的人物吗?
作者介绍:
齐人有一妻一妾选自 《孟子·离娄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可见,孟子的“好辩”也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界则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这就决定了孟子文章“好辩”的特点。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或认为是孟子本人所著,或认为是他的门徒所著,或认为是他们师徒合著。后一种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孟子》是模仿《论语》的,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
《孟子》的散文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很有说服力。
、《齐人有一妻一妾》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寓言,篇幅短小,文字较简单,除个别字词外学生基本能读懂原文,因此教师不宜过多讲解,以学生朗读为主。反复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孟子寓言的风格是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3.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4、亮点探究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5.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6.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一、学习要点
(一)简介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盛行用寓言宣传自己的主张学说,增强了论辩效果,寓言成为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富有魅力的艺术精华,成为散文美学特质因素。如《庄子》中的“鲲鹏”“河伯与海若”“佝偻承蜩”“庖丁解牛”“匠石运斤”等。《孟子》一书有十几则寓言,写得很精粹,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
课文选了《孟子》两篇短文,是两则寓言。《齐人有一妻一妾》选自《孟子·离娄下》,寓言名为“乞食墦间”。孟子讲了这则寓言后,说了一段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译为“用君子的观点来看待此事,那么人们用来求得富贵名利显达的手段,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并且不相互哭泣的情况,几乎很少了。”)可见孟子用这则寓言讽刺靠不正当的手段求得富贵名利显达是可耻可鄙的,正可印证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弈秋》选自《孟子·告子上》,寓言名为“学弈”。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讲这个寓言的?很有必要说一说。这则寓言前面是这样的: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译为孟子说:“不要疑惑齐王不聪明(因而我不辅佐他)。即使有天下容易生长的植物,一天晒到太阳,十天冷冻它,也没有能活的,我见齐王也很少,我回来后冷冻它的东西(指谄佞之言一类不利齐王的事)就到了,我对这长出的萌芽(指在孟子指教下齐王好的转变)能怎么样呢?再说下围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可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原来,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别人认为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辅佐他了,孟子这番话是说,齐王不能持之以恒地专心致志地听从孟子的指教,孟子的指教对他不起作用,所以孟子不愿辅佐他,后离开齐国,这也可看出孟子的骨气。)
(二)课文内容
1、两则寓言的寓意
(1)“乞食墦间”讽刺了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而得富贵名利显达的人,揭露了他们丑恶的灵魂。
(2)“学弈”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
2、写作特点
(1)“乞食墦间”侧面描写极其生动有力。
写“妻妾”感到羞耻而且哭泣,衬托出了“良人”的无耻卑鄙、丑恶,增强了讽刺力量。
(2)语言简洁
尤其是“学弈”仅60余字,把故事背景、二人学弈情形、结果、启示都写了出来。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宝元中,党项犯边,有明珠族首领骁悍,最为边患。种世衡为将,欲以计擒之。闻其好击鼓,乃造一马,持战鼓,以银裹之,极华焕,密使谍者阳卖之入明珠族。后乃择骁卒数百人,戒之曰:“凡见负银鼓自随者,并力擒之。”一日,羌酋负鼓而出,遂为世衡所擒。又元昊(即西夏国王李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弃之。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以罪,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密使谍者阳卖之入明珠族 阳:表面上。
B.厚遇之 遇:对待。
C.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 幸:宠幸。
D.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 但:但是。
答( )
2.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银裹之,极华焕 华焕:华丽光亮。
B.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 唱言:唱歌说话。
C.引骑近边窥觇 窥觇:观察侦探。
D.自此君臣猜贰 猜贰:怀疑离心。
答( )
3、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凡见负银鼓自随者 ┏ 野利引兵巡边
┗ 而银器凡千余两弃之 ┗ 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
A.两个“凡”字相同,两个“引”字不同。
B.两个“凡”字相同,两个“引”字也相同。
C.两个“凡”字不同,两个“引”字相同。
D.两个“凡”字不同,两个“引”字也不同。
答( )
4.对下列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以计擒之 ②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
③吃曩得刀以还 ④野利有大功,死不以罪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答( )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5.①并力擒之 ②乃录其功
A、①合并力量捉住他 ②才记载他的功劳
B.①一起用力捉住他 ②才记载他的功劳
C.①一起用力捉住他 ②于是录用他的功劳
D.①合并力量捉住他 ②于是录用他的功劳
答( )
6.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A.深深渡过汉水边境屡次住宿,白姥趁着这个时间就诬陷他想要反叛。
B.深深进入汉族境内屡次住宿,白姥趁着这个时间就诬陷他想要反叛。
C.深深进入汉族境内屡次住宿,白姥趁着这个空隙就诬陷他想要反叛。
D.深深渡过汉水边境屡次住宿,白姥趁着这个空隙就诬陷他想要反叛。
答( )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元昊“遂赐野利死”原因的一组是
①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
②元昊疑之。
③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
④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
⑤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
⑥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 )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党项人的明珠族首领最为边患,因其好击鼓,种世衡于是造一银鼓,秘密派谍者把它卖到明珠族中。后来这个明珠族首领负鼓而出时,被捉住。
B.李元昊之臣野利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后白姥乘间谮其欲叛,元昊疑之。于是种世衡让蕃酋之子苏吃曩窃得元昊所赠野利宝刀。
C.种世衡设计而为野利设祭境上,祭文叙及将与野利相约岁除日相见。后火烧纸钱,敌人来窥觇时,佯委祭具等物。
D.李元昊看到自己赐给野利的宝刀和烧剩下的祭文,赐死野利,导致君臣猜贰,以至不能组成强有力的军队。种世衡因用计而有平夏之功。
答( )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但:只是。)
2、B(唱言:大声说话。)
3.C(第一个“凡”是“凡是”,第二个“凡”是“总共”;两个“引”都是“带领”。)
4.A(①②句的“以”都是介词“用”;③句的“以”是连词,同“而”表承接关系;④句的“以”是介词“因”。)
5.B(并力:一起用力。乃:才。)
6.C(汉境:汉族境内。乘间:趁着空隙。)
7.以①③句不是赐野利死的原因,有①③的项不能选。)
8.C(“祭文叙及将与野利相约岁除日相见”不合文意。)
[译文]
北宋宝元年间,党项人侵犯边塞,有个明珠族首领很勇猛强悍,最是边塞忧患。种世衡做将领,想要用计捉住他。听说他喜欢击鼓,种世衡就造了一匹马,驮着战鼓,用白银裹上鼓,极华丽光亮。秘密派侦探表面上把它卖进明珠族中。然后就选了勇猛的士兵几百人,告诫他们说:“凡是见到随身背着银鼓的人,一起用力捉住他。”有一天,这个羌人首领背着鼓出来了,于是被种世衡捉住。又有个李元昊的大臣野利,常常是出谋划策的人,他守卫天都山,号称天都大王,与李元昊的乳母白姥关系有裂痕。年终时,野利领兵巡察边塞,深深进入汉族境内多次住宿,白姥趁着这个空隙就诬陷他想要反叛,李元昊也怀疑野利。种世衡曾结识了蕃人首领的儿子苏吃曩,优厚地对待他。听说李元昊曾赐给野利宝刀,而苏吃曩的父亲又受到野利宠幸。种世衡于是让苏吃曩偷野利刀,用边塞的官职、锦袍、真金带应许他。苏吃曩偷到刀而拿回来。种世衡于是大声说野利已被白姥诬陷害死,在边境上为他设祭,写了祭文,叙述了年终时与野利相见的欢乐。入夜,就用火烧纸钱,平地里全都照亮了。敌人看见火光,带领骑兵靠近边境观察侦探,种世衡假装丢下祭具,银器共一千多两也抛弃了。敌人争着拿器皿,得到了李元昊赐的刀。等到火炉中见到祭文已烧尽,只是存下几十个字。李元昊得到祭文残片,又认出他赐给野利的刀,于是赐死野利。野利有大功,不因罪而死,从此君臣怀疑离心。以至不能组成强有力的军队。平定西夏的功绩,靠种世衡的计谋得到的居多,当时人们不很了解。种世衡死,才记录他的功绩,朝廷追封他为观察使。
友 情
高三(5) 张志超
友情这个话题是永恒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感受友情,而在高三分班的一刹那,我又再一次被这种感情所感动,心中一阵荡漾。
时间真的是弹指间即逝,昨天仿佛就在眼前,而明天却又催人上路,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一条匆匆路上一步步向前,你也许未曾留心路旁的姹紫嫣红,也许错过了每次朝阳的升起,也许你在泥泞坎坷中一次次跌倒,也许你被荆棘划破了手脚,多少无奈在人生路上等待你,但无论多么艰难,你总会找到一个同伴,与你一起同行,友情的力量搀扶你走过每个困难,友情让你不会感到孤单。
想一想你曾经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你总会有时游离于外物,而去怀念那些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在你烦燥的时候,一本相册会让你倍感恬静,旧时的友情总会萦绕在我们身边,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
也许我们的友情没有种子期,俞伯牙的高雅,也许我们的友情没有刘关张的豪情;也许我们的友情只是一湾宁静的湖水,但仅是这湾湖水,却给我们带来无限温暖。
我认为友情就是一种和谐甜美的感觉,它不需要你去刻意维护,更不要你付出什么,你只要用心去体会就可以,每个假期,我总会拿出好几天与朋友在一起,无论是在一起打游戏,踢球,或者闲聊,心中总会感到十分亲切,朋友间难免会不快,但更多的是充满欢笑的时刻。
还记得与好友对一场球赛侃侃而谈,还记得球赛进球后与伙伴的真情拥抱,还记得联欢会上那一曲《朋友》……眼前的即将分别的同学,但心中是永远留存的回忆。
其实,我们最终都会各奔东西,但友情却不会因此而失去,希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当老同学再一次相遇,不要形同路人,至少我们还要记得,我们曾经拥有过两年的美好时光。
时间真是快,我看了一下表已经11:00了,我想我该去睡觉了,但愿在梦里我还会与朋友在一起,把这一份感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