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柳宗元:“中焉可师”、“博采众长”

柳完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强调德教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韩愈的“道统论”不同,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之道”论。所谓“圣人之道”,即是能够像伊尹和管仲那样爱民。他非常注重教育的施教方法,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只有“顺木之性”才能“以致其性”等等,这是非常精粹的教育思想。他和同时期的韩愈都强调从师求学,但又有着诸多不同。韩愈抗颜为师,柳宗元则拒师之名;韩愈力主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而柳宗元强调学习儒家经典,但不株守儒家经典,主张兼习包括佛道在内的百家之言。韩愈提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柳宗元则师友并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总之两人的旨趣大不相同。

 正文:《师友箴》(并序)

 [原文]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①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②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

 []①牙:指鲍叔牙。②中:同“忠”,忠诚之人。

 [释读]现今,老师受到众人的讥笑。全社会都不事师,因而造成了正道日益远离的后果;与人交友,不助人以道却助人以利,社会上没有了真正的朋友,因而造成了正道日益被遗弃的后果。唉!对此我深奇形怪状能心,作歌以为治病的箴言。既用以自我儆戒,又用以劝诫他人。师从老师会怎样呢?我告什么成就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会怎样呢?我靠什么提高自己!我想师从老师,谁值得我师从呢?即使找到了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却会受到全社会的讥笑;我想结交朋友,谁值得我结交呢?即使找到了可以作为我朋友的人,在对待道的问题上又可能因观点不同而分手。现世没有孔子那样的老师,也没有鲍叔牙那样的朋友。即使二人在世,恐怕我也难于与他们为师友。忠信之人可以作为老师,知耻之人可以结为朋友,谨慎地记住这两条从师取友的标准,时时警惕勿失。假如所信奉的道相同,那么佣人、乞丐也能够结为朋友;假如所信奉的道不同,那么公侯也应分手。认真思考古人的事迹,他细观察社会情势的变化,良师益友的作用,请你切莫忽视! 柳完元继承了孙子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的思想,提出了“交以为师”即师生关系可以成为一种朋友关系的主张。这种强调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录):  [原文]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①,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②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苟》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騒》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①炳炳烺烺:指文章的形式漂亮。②偃蹇:骄傲的样子。

 [释读]我年少时,写文章追求文辞的工巧。长大后,才懂得写文章是要阐明道的,因而就不再片面追求形式的漂亮,务求辞藻的华美,炫耀音节的悦耳,以为那样才是好文章了。我所有见诸文字的东西,都自认为是接近于道的,却不知究竟离道是近还是远?你喜欢道并且认可我的文章,或许我的那些文字离道是不远的。以往,我每次写文章,从不敢以轻率之心随便为之,惟恐文章意意轻飘根基不牢;从不敢以懈怠之心简易就之,惟恐文章结构松散而不谨严;从不敢在头脑不清醒时出手,惟恐文章语意含混而杂驳;从不敢怀着骄矜的心态创作,惟恐文章傲慢盛气凌人。有所掏以使文意深奥,有所发扬以使语意明快,有所疏略以使形式畅达,有所收敛以使结构简洁,有所激发以使语言清新,有所固存以使文辞凝重。这都有利于我对道的宣扬。以《尚书》为本原,追求质朴;以《诗经》为本原,追求永恒;以《礼经》为本原,追求合理;以《春秋》为本原,追求判断;以《周易》为本原,追求变化。这都是我从道的本原上所获得的。参考《谷梁春秋》以磨砺气势;参考《孟子》、《荀子》以使条理清楚;参考《庄子》、《老子》以生奔放的端绪;参考《国语》以扩大情趣;参考《离骚》以穷致幽邃;参考《史记》以展示精炼。这都是经我融汇贯通后用来写作这些文章的方法。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是一篇回答青年学者韦中立有关师道问题的文章。他在文中除了阐明不敢为人师的原因外,着重谈了作文的要领。他主张学习应博采众长。认为应“读百家书,上下驰骋”。而他本人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师,对儒道墨法和佛家思想等,都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的论著中涉及的典藉之多、学识之渊博,令人叹为观止。而论辩文章,纵横捭阖,严谨周密,可想见积学之富。

他也对那些饱学之人给予赞赏。对“尚气节,有勇略,不事小谨,读从横书”的吕恭赞扬不已,特别对“好古书百家言,洋洋满车,行则与俱,止则相对,积为义府,溢为高文”的杜留后流露出景仰之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