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教育——超越时空的古典精神
自由教育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思想,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了,一直是中西方的教育家们所追求的理想教育形态之一。在古希腊人看来,“自由教育”又称“文雅教育”或是“普通教育”,是从世俗教育解放出来的教育。柏拉图把教育视为“灵魂转向”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必须超越生存需要,培养人的自由能力,获得自由公民的智慧和教养。他还提倡一种“闲暇教育”,在这种闲暇中,发展自己的理性,并且从中获得“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由此可见,从古希腊的源头开始,自由教育就被人们当作一种适合自由人的教育,也是指向人的发展的高级阶段、培养人成为至善之人的教育。
这种教育观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被修正。作为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反对“人是生而不自由的”命题,喊出了“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当中。”他提出了自然自由,并且将这种原始状态的自由上升为人性。在这种观念下,儿童必须占有绝对的主动地位,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环境,而摒弃那些强制些的方式,采用完全自由的教导方法,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
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的内在自由,卢梭回到了人的自然本性,提倡自由、自然的教育理念;纽曼则认为自由是为了自由本身而追求的自由,并且能够赋予受自由的人以开放的心智与高雅的品味(实际上也赋予自由本身以美);到了杜威,自由又被诠释成一种勇气。在他看来,人不仅要解除自身的束缚,培育自由意志,还要有表达自由意志的力量。而赫钦斯又与杜威展开论战,积极挑战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哲学,强调自由教育的基础性,主张先实施广泛的自由教育,再给予专业教育。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本期所选编的这些文章虽然都言说到“自由”,但是每位教育家所提倡的“自由”还是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教育应将学生从社会体制和头脑观念的束缚中解放,有的则是主张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客观和自然,像赫胥黎,将自由教育解释成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卢梭倡导的是培养儿童的天性中的自由,纽曼所讨论的则是与“专业化”相对的自由。虽然他们的学说都依着古希腊的自由说发展而来,但是又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作了自己的发挥,之所以一起放在这里,既是大致勾勒出自由教育理念的发展面貌,也便于比较、甄别,我们也可以针对现今的实际情况避短扬长,重新定义。
强制可以是一种手段,但绝不是目的,在自由教育的视域里,儿童绝不是“教育”或者是社会的素材。尊重个人目标的选择而非粗暴地横加干涉,相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从自身激发出的力量,并通过这种力量走向自由、自在,这一点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教育在本质上即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自由”所抓住的就是这个根本,它要求的是通过人的内在本性的自由,打破某些不合理的律则和限度,带来某种精神上的超越。
在进入文章之前,还是引用一下施特劳斯的一句深犀透辟的话来结束本篇导读吧——自由教育,是“从庸俗中解放出来的教育”,自由教育“将赠予我们之于美好的事物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