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研究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008 年 7 月 23 日 , 陶妙如
劣势与优势
●1.
在一个寒冷的冬季里,一个小贩在街边卖夜壶,那些夜壶个大貌丑,做工粗糙。一位过路的老者想买,可又连连抱怨做工太粗。小贩说:“老人家,东西耐用就好。因为做工粗才这么便宜的呀。”老者又嫌个太大。小贩含蓄地说:“冬天夜长呀。”小贩将夜壶的缺点成功地转化为优点——结果生意成交了。
凡事都是双刃剑,利弊相辅相成。没有绝对的劣势,也没有绝对的优势。所谓劣势与优势,都是相对而言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客体,人们见仁见智不同的理解而已。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关键在心态,遇事多往好处想,像小贩那样想:“做工不好?价廉呀;个大?实用呀”,问题就解决了。
●2.
三个和尚外出化缘。甲带了一把伞,乙带了一根拐杖,丙则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带。
晚上,化缘归来。只见带伞的甲,被淋湿了衣服;带拐杖的乙,浑身上下都是泥;而两手空空的丙,则安然无恙。原来,带伞的甲大胆冒雨疾行,结果被淋湿了衣服;带拐杖的乙,为了躲雨不怕涉险走泥泞的路,结果摔了跤。而两手空空的丙,因无所凭借,便遇雨乖乖躲雨,行走谨慎择路,结果平安无事。
虽然“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柳絮终究还是柳絮。毛主席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两手空空未必就是劣势,“有恃无恐”有时也未必就是真正的优势。背靠大树好乘凉,可是,大树同时也遮蔽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阳光,稀释了你成长的幸福与快乐。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而被雨水淋湿,在泥泞中摔跤,这些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点缀。
●3.
有一头骆驼和一只山羊结伴觅食。骆驼个子很高,山羊个子很矮,骆驼为此而瞧不起山羊。它们走到一株大树旁,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上的叶子,山羊够不着,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过了一会,它们又走到一片四周围有篱笆的菜地旁,篱笆上有一个洞,山羊一收身就钻了进去,可骆驼却怎么也钻不进去,只好怔怔地发呆。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骆驼和山羊,既高有高的优势,矮有矮的优势;又高有高的劣势,矮有矮的劣势。劣势时而为优势,优势时而为劣势。劣势与优势,就像物理学中分子的构成一样,因排列顺序不同,特性就有可能大不相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劣势与优势的衡量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只有适应与否,而没有优劣之分。
古语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人与人之间,只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生存和发展。知道自身不足且能有效规避,努力化劣势为优势,才能将命运的珍宝牢牢地揽在自己怀中。 【文摘自:陶然亭blog】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弄作十分春。”宋代的诗人卢梅坡的《雪梅》经典的写出了诗人与梅花和瑞雪的依托、衬映关系。雪为梅花做着衬托,梅花也为雪做着点缀,于是梅雪的相映便催发了诗人的灵感。无雪无梅也许有诗,但是诗的意境和含义就会改变,没有了洁白的飘絮、没有了报春的含笑,诗也会变得逊色。
其实雪地里的洁白点缀什麽颜色都是那样的对比鲜明,都会引发人们的遐思。傲骨的梅花不畏寒冷的性格为她争得了美名,人们以她而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的英雄。其实各种植物都有自己适应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的生长发育期,也许生命的时钟定在这样的季节,她就在寒冷中倔强的挺立,为了生存不抗争怎行?也许是冬季里的艳丽很难得,所以梅花就显得格外的俏丽,“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春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诗人对梅花的赞誉实不为过,因为梅花开在雪浓时:如果冬天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卢梅坡《雪梅》赏析
雪 梅
〔宋〕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
骚人阁笔费评章③。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诗】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卢梅坡。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未肯降”即不肯认输。
“骚人搁笔费平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骚人”,即诗人:“搁”,放下:“平章”,评论。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差”讲。
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