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际教育

要让中外读者都读得懂,喜欢读——易经翻译记录(3)

 

今天是星期三,按照昨天商议的格式,我做了中文模版,修明先生做了模版英文翻译。

近段一直在吃中药,所以晚上八点过就下班回家了。

手机收到第一个翻译模版。

下有文字: 看看我的翻译,讲下感觉。

还没看完,第二个,第三个文档又发过来了。

下有文字:以最后一个为准。

我用手机阅读完,回了三个词加一个词: 清楚,明了,充分。+形象。

这是我的感觉。

刚发完,第四个,第五个又发过来了

下有文字:以最后一个为准。

20:57分, 收到:以这个为准,我打算以此格式翻译英语。

( 暂略)因是书稿。

我再次看完,——

待续

2 thoughts on “要让中外读者都读得懂,喜欢读——易经翻译记录(3)
  • 陶妙如说道:

    72岁任正非深夜机场排队等出租车!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传奇

    2016-04-18 投资观察网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题目下方投资观察网关注我们
    今日微信号力荐 (长按红色字复制)
    小白读财xbducai

    昨天,朋友圈被任正非在机场的一张照片给刷屏了!

    来源:21财闻汇

    事情是这样的,4月17日消息,继今年初被网友曝光独自乘坐机场摆渡车之后,72岁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昨日再被爆出独自在上海虹桥机场排队等出租车。

    昨天下午,微博认证信息为“智慧云创始人兼CEO,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社群总监”的陈雪频发微博称:刚刚见了一个朋友,他昨天在虹桥机场等出租车时拍了一张照片,他觉得像是任正非,和我确认一下是不是。我一看就是任正非,这位72岁的华为创始人在排队等出租车,没有助理和专车,绝对真实。

    图片中,任正非一手拖着行李箱,一手打着电话,站在等候出租车的队伍里。

    随后,该图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被疯传,网友瞬间就炸开锅了。

    据悉,今年2月,任正非还被网友拍到深夜赶飞机,在机场独自拖着行李箱乘坐摆渡车,右手抓吊环,左手扶行李箱。

    44岁被单位开除,离婚还负债200万,27年后他成为世界第一!

    一个44岁的男人,在经营中被骗了200万,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绝,还背负200万债务。老婆又离婚,他一个人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创立华为公司。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看谁都比他强的一个人,成功逆袭,用27年把华为带到通讯行业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样的人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你还在为没有成功找理由么…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靠近黄果树瀑布。

    任正非的父母是乡村中学教师,家中还有兄妹6人。任正非中、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

    因为父母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正非的父母仍然坚持让孩子读书。所以任正非的童年虽然是在贫穷中度过,却是快乐美好的。

    1963年,任正非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已并入重庆大学)。在校期间,他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自学完,接着还学习了逻辑学、哲学和几门外语。

    从军队转业到深圳,事业低谷,婚姻破裂

    大学毕业后任正非当上了建筑兵。那时法国一家公司向东北辽阳市出售了一个化纤成套设备,这是任正非当兵后监守的第一个工程。从这个工程开始一直到建完生产任正非才离开。1983年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任正非从部队以团副的身份转业,来到成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在当时深圳最好的企业之一—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

    在这里,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陡坡”:任正非在一笔生意中被人坑了,导致公司200多万货款收不回来。那时,内地城市月工资平均不到100元。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在大国企南油集团的铁饭碗端不住了,安逸的日子似乎已经到头。

    这一年,任正非的家庭和事业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在南油下属企业时由于连续亏损没有多少油水,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任正非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滑坡中,直达人生低谷。

    此时的任正非下有一儿一女要抚养,上有退休的老父老母要赡养,还要兼顾6个弟弟妹妹的生活,正值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在、未来尚长的中年之际的任正非,前行之路陷入无际的迷茫与昏暗。

    不惑之年开始创业,肩负重压,毅然做出抉择

    处于中年危机之中任正非没有时间去感伤,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急迫,令任正非迫不得已,走向了一条下海干实事的道路。就这样,深圳少了一个国企干部,中国多了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教父”。

    创业初始,任正非的所思所想并没有太多的理想主义,仅仅只是为了糊口、为提高家人生活品质而这是一个扛着压力向前、被逼无奈的创业故事。可以说,任正非的创业初期带着些许悲情色彩。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经过几次经历,任正非萌生决心自己干的想法。

      
    1987年,任正非以2.4万元资本注册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

    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行业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他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民族企业在其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43岁的任正非,在这个时候突然表现出了他的商业天才,决定自己做研发。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卫领土的敏感和决心,而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便从此和“代理商”这个身份告别,踏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倚靠深圳,公司发展迅猛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最初公司员工仅50余人。

    当时的华为公司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排开,床不够,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

    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做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这也是创业公司所常见的景象,只不过后来在华为成为了传统,被称为“床垫文化”,直到华为漂洋出海与国外公司直接竞争的时候,华为的员工在欧洲也会打起地铺,外国小伙伴无不惊呆称赞。

    1991年12月,首批3台BH-03交换机包装发货。当时公司已经没有现金,再不出货,直接面临就是破产。幸运的是,这三台交换机很快回款,公司得以正常运营。

    1992年,华为的交换机批量进入市场,当年产值即达到1.2亿元,利润则过千万,而当时华为的员工,还只有100人而已。这样的成长速度,响应了深圳速度的口号,而这样的盛况只属于那个时代。

    华为像一匹来自深圳的狼,扑进了这个正在高歌猛进的行业。

    2016年4月,华为发布2015年全年业绩,数据显示,2015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净利润3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

    2015年10月份,在华为总裁任正非的陪同下,习大大还去参观了华为英国公司总部,并与华为员工合影留念。

    评:毫无疑问,任正非是一个传奇!他历经坎坷,却毫不动摇,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前行,直到成功!而今他把自己当成普通人一样,72岁高龄,却在机场排队等出租、独自坐地铁。不由让人感慨:真正的高人,都是平凡而又伟大!

  • 陶妙如说道:

    王路:弟子混得不好想改行,孔子怎么挽留?

    原创 2016-04-20 王路 王路在隐身
    只有和比自己深邃高明的人交流,才有裨益。就像下围棋,两个业余棋手无论怎么切磋,都很难提高到专业水平。要达到专业水平,需要和专业棋手下。在业余的切磋中,尽管你有很多漏洞,但对方抓不到,反而会让你获胜。久之,你就会把毛病当成法宝。一旦面对专业棋手,那些法宝就成了漏洞,会被他抓住并一举击溃。吴清源说,下围棋,假如两方都不犯错误,谁也不会占优势。所以围棋需要耐心,等着对方犯错误就好。

    这句话醍醐灌顶。要知道,所有的妙手都是建立在别人犯错误或者是不认得的基础上,一旦别人认得,它就只是老老实实的本手。当你存心想要占对方便宜的时候,就已经步入危险了。《天龙八部》里,木婉清喜欢使毒暗器,萧峰说,以后不要这样,碰上高手只有自己吃亏。

    在生活中,处处想占小便宜的人,就处在业余段位上。在专业领域,没有他的立锥之地。爱占小便宜的习性,令他一旦碰到真正的聪明人,就会输得很惨。看到有人总是为块儿八毛钱耿耿于怀,就知道他不可能富裕了。

    这就是为什么开阔眼界十分重要。假如一个人只能待在村子里生活,村子会牢牢塑造他的一切。哪怕他有许多潜能,因为碰不到和高手切磋的机会,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反而是那些实为毛病的小聪明一点点被熏染得坚固。这个人就毁了。

    读书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本书的作者平平庸庸,没有任何过人的阅历和见地,想从这本书里挖掘出新鲜是不可能的。读糟糕的书、听糟糕的语录会让人变得弱智。

    烂书烂文章,非但无益启发新知,反而会让人觉得一切道理不过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读经典很重要。和经典的交流,就是和高手的过招。他的深邃和高明远远超过你。但正因如此,往往会让你看不懂,并觉得没什么稀罕。

    业余棋手直接看专业九段下的棋,是一头雾水的,他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下,反而觉得业余选手杀来杀去比较痛快。《飞狐外传》里讲到两个绝世高手比武,旁边围观的都看困了,两个高手你也不动,我也不动,不知道在干嘛。当一个人不去琢磨自己不懂的东西如何高明的时候,就容易陷入盲目的自大。这篇文章聊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段位。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篇文章只讲“吾不如老农”一句。这句话看起来十分简单,似乎人人都会说,但实际上,没有很高的境界,不可能讲得出。

    这种高明,要在比较中才能发现。比如,有人留言问我:“郓哥之佞”的“郓”和“佞”怎么读?我说:“查字典去。”

    这两个字我不是不认识,但你明明可以搜一下就解决。你复制到给我的私信里也是复制,复制到搜索引擎里也是复制,后者可以让你马上得到十分详尽的答案,为什么不去查呢?我顶多告诉你这两个字的音,但你可以搜到它们的所有释义。从求知的角度上看,显然是自己动手更好。这样的人,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不认得字,而是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处处依赖别人,不肯动脑。

    但有时候,我并不方便直接指出。人和人的关系是不同的,有些人,你让他去搜,他会觉得你很冷漠:“明明你知道,举手之劳,为什么还让我搜?”一看孔子对樊迟的回答,我就恍然大悟:

    孔子说,樊迟啊,在这个问题上,老农比我懂得多啊。

    下次别人再问我,我就说:朋友啊,在这个问题上,字典比我懂得多啊。

    “吾不如老农”,简简单单五个字,体现出十分丰富的层次:

    人人都以为孔子知识多,但孔子不以此自居。假如别人问我一个编程问题,我只懂一点,又不确定,也会告诉他。我的动机是什么呢?不是让他得到更详尽的解答,而是向他表示我有这方面的知识。孔子不需要这种虚荣心,他总以让对方受益为目标,不以展示自己的渊博为目标。

    樊迟对孔子说,我想学种庄稼。其实是问错人了。孔子不是种庄稼的行家。樊迟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说“爱人”。今天流行的“仁者爱人”,要有一半功劳归于樊迟,正是像他这样并不聪明的学生问,孔子才给出如此回答。孔子从不介意樊迟问仁问知,他不会说,哎呀,你的问题太大了,也不会把给其他学生的答复原样不动地告诉樊迟。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但孔子不对樊迟这么说,他知道樊迟接受不了。可见孔子的确诲人不倦。但樊迟问到种庄稼,孔子用不回应的方式,其实是另一种回应,意在说:你问错人了,方法比答案更重要。

    但孔子不会直接粗暴地告诉樊迟:问老农去。那样就降到像我这种让别人“查字典去”的水平了。“查字典去”,这种回应透露出被问者在答疑技巧和人格修养上的欠缺。“查字典去”是命令的口吻。命令的口吻会令对方不快。当一个人用命令的口吻与他人交流时,隐含的假定是:我比你高明,我可以使役你。这种倨傲的姿态,可能会伤害到一部分请教者。请教者可能说:“我懒得查,我难道不知道字典上有吗,问你只是因为你就在手边,比字典好用。”这就引发了意气之争。

    “吾不如老农”,不是使役的语气,而是事实的陈述。陈述事实给对方,让对方自己来抉择。这就不是命令,而是启发了。

    实际上,樊迟真的问错人了吗?并没有。因为樊迟真正的目的根本不是想问种庄稼。我们要留意《论语》的措辞。樊迟向孔子请教“仁”,请教“知”,《论语》上写,“樊迟问仁”,“樊迟问知”。但这次,《论语》写的不是“樊迟问稼”,而是“樊迟请学稼”。这表示樊迟并不是对种庄稼有特殊的兴趣,而是想逃避现在的学习。

    樊迟此刻,是遭遇到人生路径的选择问题了。我见过很多小孩,初中没读完,成绩不行,跟家长说,“我想学电脑”。真的想学电脑吗?数学满分100考6分还想学电脑?说想学电脑,其实是想玩电脑,学习态度不行,又讳言这点,就绕个弯,表示自己有别的兴趣和爱好。樊迟就是这个情况。

    樊迟天性鲁钝,不如其他同学出成绩,就起了放弃的心,打算改行。但樊迟并不是真心喜欢种庄稼。孔子说“吾不如老农”,樊迟马上“请学为圃”。可见意马心猿。

    既然想改行,为什么还要来请示孔子呢。这正体现孔子对樊迟的爱。有许多弟子向孔子请教过仁的问题,而《论语》里记载最多的,正是樊迟。樊迟虽然不聪明,但他的问题多。而孔子,从来没有厌烦过。试想一下,有个学生,今天跑来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给他讲了。第二天,又跑来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给他讲了。第三天,还跑来问老师什么是仁,我要是老师,就气坏了:哎呀,你真笨,上次刚跟你讲过,你又忘了?你把老师说的话当耳旁风了吗?

    但孔子从来不这样。哪怕樊迟问三次,孔子也会三次给他答案,而且每一次,孔子的回答都不同。孔子从来不觉得樊迟这样的弟子没法教,他倒是批评宰我没法教。虽然宰我比樊迟聪明得多,但愚钝不是大问题,懒惰才是。

    孔子对樊迟无比耐心。樊迟很喜欢他。但樊迟又对自己失望,所以找到老师,说想改行。孔子很凄婉地表示:樊迟呀,你要是真觉得学礼学义很困难,那就只能拜别人为师了。在我的门下学习,吃苦是必须的呀。

    孔子这里,是在用感情挽留樊迟。你要学种庄稼,那你只好跟着老农咯。樊迟说,那我不学种庄稼了,我学种菜行不行?孔子说,那你只好跟着菜农咯。孔子说“吾不如老农”,樊迟立马就不再“请学稼”,说明什么?说明樊迟还是想跟着孔子学,做孔子的弟子。

    孔子很清楚樊迟的心理,他知道樊迟面临的真正问题。但他不会虚伪地说些诸如,“樊迟你要加油,你一定行的,老师相信你”这种屁话。所有从内心里已经放弃了学生,又在口头上虚伪地表示对学生抱有信心的老师,都是如此,这种敷衍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以孔子之睿智,对樊迟之鲁钝,依然不肯说出那种虚伪的鼓励。固然那些话会让樊迟很舒服,但不说,才是对樊迟的尊重。因为孔子从心底,从来没肯放弃樊迟。

    孔子明白,各人天资不齐,樊迟无论如何不能达到子贡、子张、子游、子夏的聪明。但是,哪怕是再鲁钝的人,只要你有向学的心,只要你期待自己变得更好,你就是君子,就是好学的人。孔子没有当面批评樊迟,却在樊迟离开之后,对别的弟子讲了一番道理,说明为什么学礼学义要比学稼学圃更重要。

    孔子真是诚实的人。他不会说什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种话,应该是自己对自己说的,因为爱惜职业,所以告诉自己,我所从事的劳作,并不比任何一种劳作低贱。但没有一个父母会对子女说,你成绩这么差,干脆别读书了,种地去吧。如果父母从心底认为读书比种地好,还这么劝子女,其实是从心底放弃了他。但孔子怎能如此放弃樊迟呢。

    樊迟走之后,孔子对弟子讲的一番话,其实是说给樊迟听的。孔子知道,那些话一定会传到樊迟耳朵里,同时也知道,那些话并不方便当面说。人的情绪无常,当时讲,容易让樊迟颜面上难看,容易触发他的逆反心理。所以要等他走了,告诉别人,回头转给他听。

    樊迟终于没有离开孔子。又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先生,请问什么是仁呢?孔子说,樊迟啊,一个人,起初遇到困难,后来有所收获,这就可以叫做仁了。

    孔子的苦心,于此可见。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