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必修5第一单元

必修5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学重点

这个单元学习小说。所选的小说,题材内容各异,主题思想丰富多样,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教学时要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认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了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生存方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边城》讴歌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与庸俗、堕落的社会形成对照,表现作者重构理想世界的信念;《哦,香雪》以优美、清纯的语言,表现了封闭山村的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在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的把握上。

把握主题,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通读作品,仔细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其次,指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把握主题。就是认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透过故事情节表层,探寻蕴含其中的时代气息、社会发展、思想意识以及生命形态。关注小说的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挖掘其中反映主题的信息。另外,由于读者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分析情节,首先要注意情节的展开性和曲折性。情节是否充分展开,各种矛盾冲突是否有由发生、发展到高潮和结束的空间和过程,情节是否丰富、复杂、曲折,能够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挖掘事件的意蕴留下广阔的空间;其次注意情节的合理性。情节之间的联系是否合理,尤其是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对情节的发展非常重要,情节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当然,神怪小说和超现实主义小说除外(其实这些小说的情节,也是真实生活的某种艺术变形罢了)。其三要注意情节发展是否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有助于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课文说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人物

林冲的性格: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如:他被高俅陷害,刺配到沧州,仍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正直、善良、侠义。如帮助李小二等;刚猛激烈、嫉恶如仇。如买刀寻敌,山神庙手刃仇敌,都表现出他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细心、缜密。如林冲看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尤其是熄灭炭火的细节表现得最为充分。

2.情节

课文的情节张弛有致、波澜起伏,反映了林冲性格思想的变化过程。路遇李小二,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是情节发展的开始;买刀寻敌为他走向反抗奠定行动基础,矛盾冲突紧张起来;看管草料场,局势又平缓下来;雪夜杀敌,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林冲被逼上了绝境,终于迸发出彻底的反抗精神,走上了与黑暗政治决裂的道路。

3.主题

课文表现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林冲的人生遭遇得出答案。如果说《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林冲就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从林冲个人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社会政治黑暗的状况,像林冲这样的中层官吏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不是更痛苦、悲惨吗?为了活下去,民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逼上梁山”的社会含义就是“官逼民反”。课文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

1.人物

别里科夫的性格:封闭。他穿着雨鞋,带着雨伞,“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怀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害怕新鲜生动的现实生活;胆小、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思想上自觉和反动政府统一。而且乐于告密,人格卑鄙。他压制着身边的人们,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

2.悲剧

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3.主题

(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反动政府的统治。(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拒绝、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4.思考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

5.形式

小说主要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夸张一是夸张人物形象,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讽刺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边城》

1.对美的讴歌

在作者的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人情美。边城的人热情诚实,民风淳朴,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着。风情美。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的庆典、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古老的风俗是和古朴的民风联系在一起的,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景色美。边城山青水绿,蕴含着原始、自然的气息,美仑美奂,好似天然不加雕饰的美玉。

2.主题

作者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诚心相待,相互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摹写边城人生命的形态和生活的方式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3.语言

小说的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这样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且从中透露出田园诗情。

《哦,香雪》

1.人物

主人公香雪的性格:善良、纯真。如课文中写香雪的纯洁连陌生的顾客都为之感动,她和女学生换铅笔盒,她坚持把鸡蛋留在车上,因为“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执著、果敢。如为了换到铅笔盒,她勇敢地登上了火车,随后独自一人走三十里夜路回家。向往新生活。如香雪执意要换铅笔盒,对她来说,铅笔盒是文明的象征,是走出封闭的希望。

2.主题

台儿沟深居大山之中,偏僻封闭,只有十几户人家,仿佛与世隔绝。代表现代文明的火车开进了闭塞的山村,“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香雪关心“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什么叫‘配乐诗朗诵’”,更表现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封闭的环境中的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为小说构建了主题。

3.意境

作家孙犁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台儿沟的少女们,她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台儿沟人的生活、台儿沟山区的景色,无不自然纯净,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没有遭遇破坏和污染,具有淳朴的原始的诗情画意;小说的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使人感受清新之美。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