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有缘之人

我的第一篇论文—-徐翔宇

         好久没有来陶妈妈的网了~…明天是感恩节!一定要来!
       

        我在大学的生活感觉还不错!虽然今天没有当上班长~…嘻嘻~不过!我会努力的!我们一个湖南老乡当上了班长!我和她关系不错!~是学习上的好伙伴!

        我们现在的论文挺多的!专业课我也挺喜欢的~!我们现在都涉及的事艺术上最前沿的东西!这让我们觉得自己真的都很不容易!我们的发展空间都很大!·

        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种感觉很棒!我会努力的!当然从一开始我就很努力了!大学生活又很多机会!但这种机会不是只给学习好的!也就是说你学习好如果不去争取!机会也是不会送到你的手上的!当然学习好是有机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我在技术上~很多地方都没有别人好!但是我的思想是很不错的!我在想法上一次次的得到大家的好评!我也买了好多书!准备好好读读!

        上海的展览也好多!这样更让我们可以了解得更多!

我的第一篇小论文

这个题目您一布置下来我的眼光马上就聚焦到了“身体”这两个字上面了~因为前两天我去听了一个讲座~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行为艺术!~。。。他让我对行为艺术有了一个更深的思考~(其实以前没怎么思考过)。

讲座的大体内容讲的是谢德庆的四部作品!是他前四部作品!主讲人没有对作品进行怎么深入的分析~!(主讲人是谁我忘了),只是给我讲他的作品是在干些什么然后给我们放一些作品的照片和短片!可是那些作品让我深深地对一些内心和社会上的一些标志产生了思考!

那我就在这里和您谈谈我的想法吧~这是他的第一个作品的照片!关于被非正式地称作笼子的第一个一年行为,谢德庆整整一年将自己锁进他在一个角落里建造的笼子中,就象生活在监狱里(我感觉)。无人与他交谈,无法阅读和聆听,无事可做,除了思考和计日…每天,他在墙上做个标记,还为自己照相,来记载这种煎熬。一个助手给他送食物,清垃圾,但他们从不交谈。其实说真的我觉得这比坐牢痛苦多了~

第一个作品为是关于孤独与隔离。我觉得它对身份与存在的内在界限提出了质疑吧~。不管在生活上和内心的情感上谢德庆都让自己面对人性的最低考验!我记得我在政治书中学到人最基本的是自然属性而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他也放弃了性欲!而社会属性他就什么也不去涉及!自我思考一下人们始终在依靠与他人的交流和外界给予的“文化”营养品和刺激来支撑生命。一个人放弃多少还能生存下去?!减少至最低的范围意味着什么?!没有交流机会和思考记录的思考意味着什么?作为非法移民(那时应该是的),谢德庆说过其实他的作平和他在纽约的生活没什么区别只是他加了些道具而已。这句话听起来真让人心痛!~我还觉得谢德庆在把自己的作品与世界各地监禁的犯人的情况产生共鸣。这让我觉得这个作平就像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孤岛生存一样!~可这样的作品我觉得是最可怕的。。。在孤岛上生存的人至少心中有个信仰,又心里的寄托!而谢德庆在笼子中有信仰吗?但他比孤岛的人好的就是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出去!

第二个作品好像是叫《时间》谢德庆把工作计时卡插入打卡钟打上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二十四小时,日复一日,整整一年。他的朋友证实了每一天的时间卡。最后他把他每一小时打卡时的录像和成起来!(每次录像一秒钟的样子)总共六分钟!这六分钟的短片我觉得很重要!这也是一种时间的证明!和成后的效果就感觉谢德庆再奔跑!让我觉得一天要使被缩成24秒一年也只有6分钟了!他在这作品中好像还失败了134次!有三个原因!睡过了~打早了~打晚了…

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然而,自己很少去关注时间真正的流逝。我常常按照自己的活动来考虑时间,或是在不得不等待或想要马上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才被动地想到时间。而谢德庆在他的这个作品中好像抛弃了所有的内容与境遇,为时间去想起时间!就好像时间是他的恋人~他无时无刻不要去想这它。他在完成作品时都要穿这工作服~这一细节要我感受到了~他想把时间和工作之间的联系表现出来!他好像在做作品时想把我们把上课等同于时间这一概念推向一个极致!谢德庆还使用了打卡钟,这是在工作场中使用的设备,它机械地将时间划分为精确的等份!~并通过对时间消耗的测量来冷酷地判定人的业绩。谢德庆以打卡作为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用时钟(时间)去衡量各种类型的工作。他的每个作品都让我觉得他在挑战自己的内心的一种极限!也许他并不知道时间应该怎么来珍惜~所以他想用这样的作品来真正的记住时间!~

第三个作品好像叫《户外》谢德庆在户外生活了整整一年。在这一年中,他从未进入任何建筑或有屋顶的结构。~在这一年的大多数情况下,他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曼哈顿城区,靠着收费电话偶尔与朋友们联系。每天,他都在地图上记录下走过的地方,并标示出吃和睡的地点!可一种他还是失败了一次,因为他和别人发生了争执~最后被拉进了公安局!不过好像只去了一小会!因为他把他律师叫来了!

第三个作品,好像就是第一个作品的反面。~反正在室外,谢德庆可以尽可能为自己打开户外空间。在这件作品中,谢德庆把自己丢到一种飘流的状态成为一个流浪汉。他好像在测试着自己在环境中生存的力量。这些环境通常超越了他自身的控制。(纽约的气候很变态的!~夏天比北京热!冬天比北京还冷!)他好像在对住宅的实质提出疑问!无论是象征性的,还是物质性的,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吗?住房好像不在只是一个基本的需求!而它被人们赐予了一种新的用途!就比如说区别身分!一旦无家可归,人们失去的不只是失去了基本需求也是去了身份~失去了很多精神方面的归属!~纽约有很多迫不得已的无家可归者流落街头,而谢德庆自觉地去分享他们的困境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个我也想不出!!他为什么想去体会?他真的就是在考验自己吗?他又不在乎出名也不在乎自己作品的影响度!~那他是想自己的作品能给他人以影响吗?他说过!他的作品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我觉得他始终逃离不了时间的局限!以至于他要用摄影和其他方式来记录自己的行为!~•

谢德庆的第四个一年作品,这个名字我记得,叫《艺术与时间》!是与Linda Montano合作的。他们二人在一年的时间里,以一条约2.43米长的绳子连在一起。同时,它们不可以接触!(不过有过无意的接触)谢德庆与Montano在作品开始前是不认识的但他们都热爱艺术这是不容置疑的。通过照相和录音带,每天他们都一起记录下他们的时间。

第四个一年作品让我想到人类关系是如何起的作用的。第一个和第三个一年行为则展示了与世隔离或与之对立的自我。这件作品探索了亲密的界限,什么使得两个独立的人成为夫妇?他们如何面对另一人和周围的世界?保持这么长久的接近,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对于这种接触(这里体现为他们拴在一起)和隐私(这里体现为他们不实际接触),我们如何回答我们的需要?自我在哪里结束,而他人又从哪里开始?两人能保持多么近的接触,始终保持什么样的程度才能使双方都有陌生感?

这个作品让我想了好多!~这真的从艺术的角度体现了人与人的相处的真谛吗?这让我对这个作品相当着迷!真的!我真的想从中领悟到点什么!因为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比较缺乏!~…

其实我一直不太愿意去想他做这个作品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因为他说过!他小时候看到火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觉得这给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他一直为之震撼!所以他选择了行为艺术他觉得一张简单的素描已经无法满足他表达这样的感受!
我宁愿去静静的思考~思考他的作品给我带来的疑惑!他想告诉我什么!~我觉得这很重要!

也许这就是身体进入艺术的原因吧!~他能真正的把艺术家带到艺术中去~!去真正的从一个实体的环境中去表达艺术家的感受!

徐翔宇

这是我的第一篇论文!
帮我看看吧~!

老师说:“身体是一种很实在的媒介,行为也同样。谢德庆行为的最基本是可以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你有很好的理解力,文章不一定很学术,可以把其中你自己的观点具体阐述,希望你从新写一下让你的第一篇论文成为发表自己观点的极致。”

我一直把它放在这!这不知道怎么改!

我总觉这是艺术家自己的思想~我觉得不能用论文的方式给他下什么定义!
我只能发表我的想法!

2 thoughts on “我的第一篇论文—-徐翔宇
  • 陶妙如说道:

    谢德庆的作品引起了你许多的思考,看你的想法,给了我许多信息:你一开始就融入了大学生活,你在奔跑着,也在思考。

    你这是一篇不错(用心读过作品后)的读后感

    论文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用充分的理由来论证你的观点。并给人以启示。
    “我总觉这是艺术家自己的思想~我觉得不能用论文的方式给他下什么定义!我只能发表我的想法!”
    先学着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写出来,写多了,再思考思考,自然就知道你真正想要表达什么思想了。

  • 雅沦说道:

    同样是在上海,我的运气似乎就没徐翔宇那么好了。过多的自由空间让我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时间似乎很多,可真要做些事情的时候,却又好像没有时间。刚来的时候,一有空就喜欢坐着地铁跑到市中心去逛,好像总想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发现些什么,像是我为什么选择到这个城市读书的理由,几个礼拜下来,周围的陌生逐渐减少,对周围的事物也渐渐麻木,一切一切似乎都少了些人文的气息,只记得浓浓的商业气息充斥在你的四周,一切都唾手可得,一切又都遥不可及。
    好像不太记得有梦想这回事了,似乎想把自己置身在这个环境中随波逐流,经过了高考,让我对很多的事情的看法都改变了,原来很多事情是不由我可以决定的,譬如环境、譬如资本。大学里传说的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我都没有参见,没原因的,就是不想,可能是懒吧,我现在真的挺懒的,最常做得事就是在寝室的桌子上发呆,什么也不想。可能潜意识里觉得这样不对,或者说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是还没有将角色转换过来吧!出于这些原因,我报了两个班,一个学语言,一个学二专。在报名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上海的大学生都这样,忙忙碌碌地穿梭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只不过我比同届的同学早了一些,但与在外培训的同学却又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一次次的奔跑中,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站在哪条起跑线上的。置身上海相对于其它城市多了些机会接触到最顶尖的信息,
    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对你都有用,在这里,辨别是非似乎比以往更为困难,纵然没有利益的牵扯也未必有用,更何况是在利益的运作下提供的机会。但没办法,就是要让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道路,向前走,我读的不是名校,所以要更敢于接触更广阔的平台,所以要比别人更汲取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所以要比别人更懂得交往,认识到这一点,就难免有些压力,但意外的没有想逃,知道逃不掉吧,既然不想勉强自己做个普通人,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纵然有些东西也许不符合人类的本性。
    虽然才大一,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考研与否虽然有考虑,但也没有决定,也许该过去的总会过去,也包括未来,只知道现在别人告诉我的有关于专业方面的未来我不想要,我究竟想要什么?一个学姐说,能在大学毕业之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很难得了,在此之前,先要知道自己有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再来想自己想要什么。
    内心一直期望能有个简单的未来,但上帝不是就喜欢和人开玩笑么,人生也许本来就不简单吧!就像曾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日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