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高考研究

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北京高考作文题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老师让学生们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

  观点一“看起来到了极限,其实还有很大空间”

  观点二,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应该先放沙子

  观点三,对,分量重的事应该先做,比如大的石块应该先放进去

  观点四,不一定吧,先放沙子和水也未必不可……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试题评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要点就在于如何挖掘题目所提供材料所具有的内涵,然后挑选你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提炼出一个写作中心。具体对本题而言,首先是审读材料。在认真审读材料后会发现,这个作文题的写作范围是非常广阔的。

材料看似简单短小,但其中包容了深刻的哲理。分析材料时,可以抓住材料中的一个核心字眼,从这个字可以派生出杯子是否满了”“怎样才算满”“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杯子真正地满等问题来。如果老师的角度看,他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答案,因此,从把观察和思考的权利下放给学生的角度说,也可写本体教育的话题;从学生群体的角度看,他们观察仔细,能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也可写观察与思考的话题。

这道作文题宜写成议论文,紧扣材料就其中某一个话题作深刻的阐释。也可写记叙文,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或者事件的记叙来演绎与材料有关的话题。话题并不新,但要让作文出彩,就要注意材料的新与结构形式的新。可以将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与如下题目作比较: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很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写作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作文题与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的题型完全一样,都是选用了一则哲理故事作为作文材料,而且,故事都是以教授上课为情景,以教授与学生的对话为内容,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自选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这种题型针对于20世纪末广泛采用的材料作文题型而言,一般称为新材料作文题型。这种作文题型的材料一般都是涵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思想取胜,因此,虽为一道作文题,而实际上是从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切入,考生要能从材料丰富的思想内涵中提炼一个点来确立自己的主题,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解与提炼能力,就会感到无从下手。

从整体材料看,这则材料反映的是认识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客观与主观不符合的错误认识观,可以从主观符合客观”“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的重要性等角度立意;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一般与普遍等哲理,可以从反对经验主义’”“勇于质疑”“要有第三只眼睛等角度立意;其他动物的议论,是对青蛙的肯定,因而,可以从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的角度立意。从材料整体看,可以有这么多立意角度,但是,对于考生来说,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并紧紧围绕这一个立意构思行文就可以了。

人生无极限

北京考生

一条路,走了很久,没有尽头;一首诗,作了很久,终难完美;一杯水,一块石,折射出无限可能、无限人生:看似放了石头的杯子已经满了,然而沙子和水还可以放进去……这正如我们的人生,看似已经濒于“极限”的事物总会有“惊世”转机和意外收获!

曾记否,那年小小的你,执拗地甩开父亲的手,爬上自己的“铁马”。你锁眉,你严肃,你满眼执著。终于,你登上“宝座”,用力一蹬,自行车动了。可是你的脚还够不到大大的车蹬啊。下一秒,事情可想而知……父亲急忙挪开压在你身上的车,从摔倒到被扶起一语不发的你笑了,笑着说:“爸爸,我做到了。”也许你摔倒了,但从你执意自己骑车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是成功的。因为那一刻,你挑战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年龄和身体的极限……

曾记否,那年你站在小小的舞台上,那样稚拙。涨红的小脸,不自然地向上扬起的嘴角,细密的汗珠,借助你不知所安的眼睛和体侧紧握的双手,一眼就看到你脸上写着:无助。然而,那第一句的清晰歌唱,收尾时的灿烂微笑,表明了你无可争议的胜利爆发,你必将化茧成蝶,炫彩飞舞。因为那一刻,你战胜了自己,解开沉重枷锁,超越了心理极限……

曾记否,汶川地震158个小时后带给你的惊喜和感动,救援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十几个小时,他依然生还,虚弱但不懦弱。在黑暗中,摸索、等待是他生存的重心。然而最苦闷、最绝望的时期,他熬过来了。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那微小的缝隙时,就已宣告了他在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中胜利了。那一刻,他安全了,胜利了。生命的光辉在他身后光彩夺目,因为那一刻,他也克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种种困难,走出阴霾,超越了生命的极限……

曾经,珠穆朗玛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经,南极极点是不可穿越的;曾经,马里亚纳海沟是下不去的……而今,珠峰上插遍了各国国旗;极点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海沟里还有我们的残温……这一个个的不可能现在已经变得平常无奇,不经意间我们发现:都是因为“极限”,我们超越了极限,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

蝶的飞舞是因为它超越了茧层的极限;花的芬芳,是因为它超越了苞叶的极限;果的诱人,是因为它突破了青涩的极限……

漫漫人生路,我们知道,害怕退却,没有出路;我们也知道,中途抛锚,又要耽误时间;我们更知道,任其飘摇,就有触礁沉没的危险。所以,“超越”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唯有越过“极限”的高山,我们才能看到旷世奇景!

【名师点评】

文章用抒情的笔调颂扬无极限的人生。作者运用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语言对敢于超越自己的孩子给予了颂扬,对在汶川大地震中超越72小时生命极限顽强坚持到生还的受难者,对征服珠穆朗玛峰、南极、马里亚纳海沟等人类极限的中国人进行颂扬。全文语言感情充沛,激情洋溢。

这篇作文是情理相生的散文。从说理这个角度,作者在第一段运用走路、写诗引出作文题目中材料所涉及的话题,提出了无极限的观点。然后以第一次骑自行车的孩子,第一次上舞台的孩子以及地震中超越生命极限顽强坚持的灾民,征服珠峰、南极等的英雄豪杰为事例论证,充分地说明了超越人类极限完全是有可能的。从抒情的角度说,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写孩子的事例时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使文章亲切,富有情感,而全文主要采用排比段的写法,也为增添抒情意味作了很好的蓄势。(李锡琴)

超 越 极 限

北京考生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敢于超越极限。

海伦•凯勒被马克•吐温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两个人之一。她儿时因患一场大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挑战了生命的极限,学会了英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她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敢于超越人生的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地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愈是艰难的绝境,愈能促进人发挥潜力,超越看似不可征服的极限。红军的长征,在当今世界被誉为奇迹,在漫漫的二万五千里路途中,红军战士忍受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孤独,挑战了忠孝的极限;爬雪山,过草地,饥寒交加,为了灾难深重的民族的解放,红军战士们挑战了生理的极限。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红军长征精神一样的超越,我们才有了不断的攀登与进步。

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又给了我们许多对于人生极限的思考。温总理说的最让人难忘的一句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决不放弃。”武警官兵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在随时可能到来的余震中奋力救人,表现出对使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医务工作者不分昼夜抢救灾民,给“救死扶伤”一个最大限度的诠释;我们平常总说母爱是伟大的,地震中那个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的母亲用行动再次诠释了什么是母爱的大境界,突破了爱的极限;在超过72小时生命存活极限之后,仍有许多的灾民被救活,这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对生死极限的顽强跨越。试想,人类连生死极限都能跨越,还有什么我们不能超越的“极限”呢?

吉尼斯纪录,就可以说是对极限的考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被不断打破更新,可见极限不过是个具有时效性的字眼。就像那个实验中,桶中看似已装满了石块,但却又可以倒“满”沙子,甚至倒“满”水。很赞同那个学生的观点,“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胸怀,没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睿智,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有勇气、有毅力,定能超越自己的极限,创造一切的可能!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以题目中的材料为依据,又不拘于题目材料,提炼出了“超越极限”的中心论题,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紧紧围绕中心论题,选用了一组很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论据有名人名言,有名人事迹,还有红军与“5•12”大地震灾民的群体事迹,以及吉尼斯纪录被不断更新的事实等,材料显得丰富充实。

全文说古论今,从孟子的“生于忧患”中提出了敢于超越的前提条件,从海伦的事迹中,从红军长征的事迹中,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中说明了超越的可能性。

为了能体现文章与题目的紧密关系,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再现了题目材料内容,并引用材料中一个学生的话说明了“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从而让作文与题目材料的关系紧密。虽然新材料作文不要求一定引用材料内容,但恰当地引用是明智的。(李锡琴)

典型失误分析

  杯家四兄弟

北京考生

“噼里啪啦!”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放起了烟花爆竹。杯家多年不聚的四兄弟都赶回家过除夕夜。

“开饭喽!”他们的母亲端上了一道道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开心地聚在了一起,四兄弟饮酒畅谈。这时,他们谈起了各自的事业。

老大——一只装满水的杯子,说:“我现在,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钱就像流水似的,直往我这儿跑。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随时都有倒闭的风险啊!不过,我相信自己!哈……”

老二——一只装了半杯石头,半杯沙子的杯子,说道:“我呢,跟大哥比起来稍差了点儿,我现在有两份工作,钱是不愁挣,但每天都快累死了!”

老三——一只装了半杯沙子的杯子,说:“我啊!文化程度比较低,现在只是个小工人,不过养家糊口不成问题。”

这时,该老四发言了。老四是一只什么也没装的空杯子。他吞吞吐吐说:“大哥,二哥,三哥……我……我……之前……有份工作……后来……没兴趣……所以……辞职了……现在……学电脑……”

其他三兄弟开始劝老四:“没兴趣……哈,这年月,能有饭吃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兴趣不兴趣?”“要不到大哥的公司来吧……”“要不先干上二哥的一份工作?”

这时他们的母亲说:“老四,别难过,你别看你哥他们都有工作,可他们也不是有多么如意呀!你大哥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啊,你从他的白头发便可看出,他还不到四十岁啊!你二哥虽然有两份工作,可每天都快累死了,他也很固执,不听妈的话。你三哥呢!只是一个小工人,只能维持生活而已。可你呢,还年轻,一切重新开始还来得及,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电脑可是件好事,妈支持你,相信你最终会找到你感兴趣的工作的。”

几年后,老四成为国内最知名的一个网络创始人。

是啊!人生有时候像一个空杯子未尝不好,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所以,随时抛弃对你没用的东西,让人生变得更加精彩,让我们的人生像雪地里深深的脚印一样踏实而又清晰吧!

【失分警示】

这篇作文的构思真让人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全文采用了拟人手法,将四个人假想成四只杯子,装满水的杯子为老大,装有半杯石头、半杯沙子的杯子为老二,装了半杯沙子的杯子为老三,什么也没有装的杯子是老四。作者设想了四兄弟回家过年吃年饭的情景,让四兄弟有了一个对话的场景。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三兄弟各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价值观,但最终体现主题的是老四这只空杯子从头开始,让人生变得精彩的主题。

但是,文章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没有把握作文题目中的材料的主旨,材料中的哲理故事核心在于极限问题、顺序问题、轻重问题,可是,这篇作文的主题定在了杯子空与不空上,这显然歪曲了故事的寓意;二是故事有详略不当的毛病,前面对老大、老二、老三的话用墨过多,这对重点写老四有喧宾夺主之嫌;三是三个哥哥与母亲对老四劝慰的话与老四的困惑并不完全相符合;四是老四的变化与发展只草草几笔,不能很好地体现主题。(李锡琴)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