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教研教改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这曲小令。
2. 通过咀嚼小令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描绘的意境。
3. 掌握寄情于景的创作方法。
(二) 能力训练点
1. 通过对小令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及鉴赏诗句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1.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 通过体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四) 美育渗透点
1. 通过诗歌的诵读,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 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法•学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画图、想象等方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 通过反复吟咏,领会《天净沙•秋思》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2. 小令的艺术境界较难把握,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意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或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帮助学生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1.(课前用多媒体播放秋景、秋乐、秋诗)师述: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乐,一阙秋思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
2.让同学们带感情地配乐赏读多媒体中展示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师评: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灵动的美!
3. 提问: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秋天是铺满地的落叶……秋天是一轮明月下的阵阵凉意。
4. 师述: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秋思。

二、 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 播放《天净沙•秋思》的Flash,再现形象,将学生引入意境。
2. 同学们配乐自由吟诵,用心感受诗歌。
3. 全班配乐朗读,用心体会诗情。

三、 把握特征,欣赏诗歌的艺术美
1. 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提问: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生答:断肠)
    再问:谁知道“断肠”是什么意思呢?(生答:伤心断肠之意)
    解说“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权臣桓温乘船于江上,他的一个手下在途中捉到了一只小猴子,幼猴的母亲见状,一直沿江眼着桓温的船,并不断发出悲鸣。后来母猴欲从江边的大树上跳到船上,但不幸摔死了。船上的人见状,觉得奇怪,便将母猴剖开来看,只见母猴的肝肠等内脏都断成一寸寸。桓温查问后,就将那个捉小猴的手下赶走了。自此,肝肠寸断成为后人惯用的成语,形容悲痛欲绝的心情。(通过教师动情地叙述,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导语:断肠天涯的作者眼中的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
2. 精心取景,体会诗人含蓄的情感。
    提问:秋景,可以入画,可以成文的有许许多多。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还有那香山红叶,更有那秋水伊人,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为何弃而不用,而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
3. 利用图片,品味小令独特的诗情。
    提问:小桥流水人家,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我这儿有三幅小桥流水的画面,(媒体展示)请大家比较一下哪一幅画最符合《秋思》中的意境?为什么?
4. 捕捉意象,揣摩景语中蕴藏的情语。
    提问:“古道西风瘦马”中何为瘦马,马为何瘦?
5. 发挥想象,描绘小令凄凉的意境。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配乐),在夕阳的斜晖里,萧瑟的秋风中,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要求把想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用画笔,或者引用学过的诗词描绘出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景、情、志入境探求意境的方法。)
    注:以上四个问题,旨在引起学生更深一层次的思考,答案不求统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从而找出思考的新路子,挖出新意来。这样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可增强其思维深度,也可发展其思辩能力。

四、 品评赏析,领悟诗魂。
1.品读吟诵,品味诗情——带感情地吟诵,当堂背诵。
2.请学生评:这曲小令的妙处在哪里?请大家按“它妙就妙在……”这种句式,说说自己对小令艺术形象的感悟。(化景为情,情从景出;语言凝练,刻划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
3.引名人评:
    “秋思之祖”——元 周德清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
    “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

五、对比欣赏,拓展延伸
1.师述:马致远用哀婉,凄切的笔调述说出了游子的断肠天涯。下面我们来对比欣赏几首诗词,看看与马致远的秋思有什么异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天净沙•秋
作者: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湖上送别
作者: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2、学生自由评论。
六、品读诗歌,感悟人生    师述:马致远用诗歌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倾诉思念。(播放歌曲《望乡》)同学们你也有过这样的思念情绪吗?你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出这种感情呢?是诗?是歌?还是散文?(课后作业)

执教:刘敏 (现湖南省地质中学)

[点评]
     这是一节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好课。
    首先是刘敏老师所组织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线条。“领略意境美——感受音乐美——挖掘含蕴美——欣赏艺术美”,刘老师将“作者简介、诠释、讲解”这一套程序简化、整合、转化成艺术欣赏课:先播放秋景、秋乐、秋诗把学生带进万里清秋,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氛围;接着“配乐范诵——赏景吟诵——乐画情诵”, 收到“击节吟咏,曲尽其妙”之效;然后,抓住诗眼,深挖广拓,使压缩的时空绵长开阔起来,使少有生气的意象鲜活灵动起来,达到了物我自然之境;最后,“品评——对比——抒怀”水到渠成进入赏析、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层次和深度,扩大了视野,激动了学生。可以说是奇颖秀逸而又处处显真。
    其次,是那令情满于山,传意临于海的“煽情”艺术。刘老师用“读”来激情,移“画”来传情,巧“问”来诱情,如提问“秋景,可以入画,可以成文的有许许多多。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还有那香山红叶,更有那秋水伊人,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为何弃而不用,而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设“书”来抒情。可以说巧用语言,情采飞扬,句句华美句句是真。
    第三,多种教法、学法的有机组合,多种手段的相机参与,师生和谐共振产生的愉悦氛围,一节课的时间28个字的小令竟教学得如此充实丰厚,能不让人感觉到这是在享受?能不让人思索这是一种韵致风流的教学古诗词的新思路?

(点评:陶妙如)

~~~~~~~~~~~~~~~~~~~~~~~~~~~~~~~~~~~~~~~~~~~~~~~~~~~~~~~~~~~
:“地质之星”享誉三湘
三湘都市报>>>A09版[/FONT-COLOR]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