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国典籍论师与学

    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序》。育:培育。)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大雅抑》。匪:不但。不但当面指教,而且提着耳朵叮嘱,希望他永不忘记。成语“耳提面命”源出于此,形容教诲殷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敬学:重视学习。教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才能受尊敬,学问受尊敬,才能使人重视学习。)

   择师不可以不慎。(《礼记学记》选择教师不能不审慎。)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礼记学记》。反:与“返”通。)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记》。既要知道教化为什么会兴盛,又要懂得教化为什么会荒废,这样才有资格当老师。一说兴是成功,废是失败。)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至:至善。博喻:知识很多又能讲得明白,使人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事关仁德,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夫子哪有不学的情理,而且他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

   温故而知新生,可以为人师矣。(《论语为政》。复习旧知识,领悟新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的老师。)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育说而不陵不犯,要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师术有四方面,而博习不包括在内。尊严而使人敬畏的,可以当老师;六十岁五十岁而有信誉的,可以当老师;讲学不逾越、不违反师说的,可以当老师;知识精微而合乎论理的,可以当老师。)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27章。好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好人的鉴戒。)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老子》第27章。不尊重他的教师不喜欢借鉴的作用,虽然聪明也会变成糊涂。)

    圣人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圣人用不言而学生自明的教育方法。意指以身示范。)

   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能够发现人才并加以教育,这是人生乐事之一。)

   君子有之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荀子修身》。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亦指制度品节。意为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用来端正人人们的品德修养的。而教师的作用是端正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

   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君和教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荀子儒效》。人通过教师的教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有老师和法度,这是人的最宝贵东西;没有老师没有法度,这是人的最大不幸。)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荀子修身》。不去从师而刚愎自用,好比盲子去辨色、聋子去辨声一样。)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傅:教导人的人。)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吕氏春秋尊师》。教乃是义理最重大的;学乃是知识中最重要的。)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吕氏春秋尊师》)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老师。)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吕氏春秋劝学》。作为教师的任务 ,在于遵循准则,在于施行仁义。)

   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吕氏春秋劝学》。当教师的一定要按照道义行事,然后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吕氏春秋诬徒》。精通教学的老师教育学生,使学生学得安详,有兴味,尽善美,舒畅自如,又能尊敬师长,严格要求自己。)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传》。能讲解经书的教师易找,能教会怎样做人的老师难求。)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天当过我的老师,一生是我的父亲。)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桃李:比喻人才。国家许多人才都在你的门下。后人称教师培养的学生遍布各地为“桃李满天下”。)

   凡探险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譬也。(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在得到稀世的夜光明珠,非到“合浦之渊”不可;要采到价值连城的璧玉,非到“荆山之岫”不可。喻弟子不跟高明的老师学习,就无法得到珍贵的知识。)

   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后汉书孔僖传》。开明的帝王、君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人不可以不求教老师。)

   简练于学,成熟于师。(汉王充《论衡量知》。简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工夫磨练。)

    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汉扬雄《法言学行》。哄:形容人声嘈杂。市:集中做买卖的场所。平:公平。)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行。不能辄行,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王充《论衡问孔》)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智慧像泉源,行为可以成为表率者,就可以为人师了。)

   学无常师,惟德所在。(三国卞兰《赞述太子赋》。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有道德就向他学。)

    风标才器,实足师范。(《魏书彭城王传》。风格高标而又才气不凡,实在可以成为人师模范。)

   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晋潘岳《归田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没有固定的老师,有道的人就是老师。)

   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在。(隋王通《中论问易》。即使是皇帝也一定要有老师。然而,哪里有“常师”呢?谁掌握道就向谁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老师担负的任务是传道理,讲学业、解疑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唐韩愈《师说》。巫婆、乐师和各种工匠,都有不把互相学习当作耻辱。)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基皆出乎此乎?(唐韩愈《师说》。出人:超过一般的人。下圣人:低于圣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

   无贵无贱,年无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唐韩愈《师说》。不论地位高低,年岁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唐柳宗元《师友箴》。当今世上,有人当老师的就遭众人耻笑。全社会都不尊重老师,因而人们离开道义更远。)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疑惑而又不去请教老师,疑惑始终不能解开。)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韩愈《师说》。学生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必样样者胜过学生。通晓道有先有后,技术业务各有专攻,就是这样罢了。)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唐吕岩《答僧见》。虚心求师、努力积德的人,就不怕成就不大,天地从来就不会偏。)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唐李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说明言教不如身教。)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唐柳宗元《师之箴》。成:成材。增:增益。)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论十事札子》。古时候,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必须凭老师同学来完成自己的品德学业。)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省试策问》。请教和学习一定要有老师,讲解和温习也一定要有同学。)

   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已不美而改之。(宋陆九渊《学说》。资质:天资品质。师友:此指老师、学友。)

   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宋陆九渊《学说》。往哲:过去的哲人。进:进步。)

   学非师而功益劳,友非人而过益滋。(宋 《 聱隅子生学篇》。求学而没有好的教师会疲于用功;交友没有好的朋友,只能增过错。)

    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宋王安石《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师:老师。所以为:如何去做。)

   好之而欲学者无其师,知之而欲传者无其徒,可不悲哉!(宋苏轼《书鲜于子骏楚词后》。爱好而又希望学习的又没有老师,知晓而又希望传授的又没有学生,难道不是可悲的吗?)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宋胡瑗《松滋县学记》。使国家能治理好在于人材,使国家的人材能培养好在于教化,掌管教化的在于教师和有学问的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 《广潜论》。为善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上在老师。)

   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宋陆九渊《象山全集语录》。求学的人必须首先立大志。大志已立,还要遇到贤明的好老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严格要求的老师,老师严格了才能道尊。)

    宽而不畏,严而见爱。(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宽容而不使人畏惧,严厉而让人爱戴。)

   猎者,必之山林;渔者,必之江湖;而学者,必游于贤人君子之域。(明高启《审游赠陆彦远》。打猎的人,必须到深山野林去;捕鱼的人,必须到江河湖海去;求学的人,必须到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那里。)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善于教人的,学生费力少而收获多;不善于教的,学生劳苦而收获少。)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仁《严师箴》。古代的教育,最难的是严师,教师严格而所讲的道理又具权威性,教育才能施行。)

   纵然有志也蹉跎,欠明师指点。(明冯梦龙《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即使是有志于学习,如果没有高明的老师指点,也是白费功夫。)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定以德行学问为主。(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凡学校的老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哪能一级的学校都决定以德才兼备为最主要。)

   必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明王艮《心斋语录》。一定要以修身为根本,这样才能使师道树立起来。)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明庄元臣《步苴子内篇》卷一。只有拜所有的人为师,才能成为众人的老师。)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魏源《默觚治篇》。教育要用言谈讲论来感染对方,感化则要精神情感来感染对方。)

   身教亲于言教。(清魏源《默觚治篇》。身教比言教更亲切。)

   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立教有一定的原则,教师躬行示范是化育学生的本原。)

    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才德是视。(清康有为《大同书》。不论男女都可以成为教师其标准只能看他们的才能和品德。)

   为学莫重于尊师。(清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求学的人最重要的莫过于尊敬老师。)

    神不在乎大小,灵者为尊;人不在乎大小,达者为尊。(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灵者为尊:有效验的地位高。达:通达事理。)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清李汝珍《镜花缘》。学问是不分年长年少的,有才能就可以当老师。)

     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爱。(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十二。师受:对老师的选择。)

    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点,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择:选择。要:重要。审:审慎。寻:挑剔。短:短处。)

    学问难穷,故亲师取友。(清汤斌《潜庵学案志学会约》。故:所以。)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潜书讲学》。学习贵在得到老师,也贵在得到朋友。)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从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清魏源《默觚治篇》。听的多,见的多,就会耳聪目明脑子活;好朋友、好同学多,就有助于学问的进步。)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清王夫之《周易内传蒙》)

   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近代孙中山《提倡女子教育》。惟:只。)

   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也。(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通晓事理,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勤奋好学,所以充当君王的和充当教师的,就是教养人们的。)

One thought on “中国典籍论师与学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