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第二册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法学法导引
(1)赏析法,书文结合。
(2)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听讲一个小故事:
      唐太宗爱王书法

二.欣赏《兰亭集序》书法作品

      论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三.听教师范背《兰亭集序》或放录音
      起到示范性作用。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四.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读懂:查工具书,看书中注视明确字词读音、意思。
2.读通:前后连贯,明白文章意思。
3.读一读,想一想,回答课后第一大题。
五.学生讲解课文。
1. 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2.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人众: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崇山峻岭 清流急湍
3.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4.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5.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了证明第二段观点,作者便用自己读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并力批其非(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以“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意义即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
作者思想情感
思想观点:
死生亦大矣。
情感



6.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点拨)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六.说说作者的情感思路,用直观图描述。教师经典描述。
      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世所称道的序文名篇,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段的末尾作者说“信可乐也”,而第二段的末尾却说“岂不悲哉”——一乐一悲,情感反差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开篇,叙述雅集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以及环境,着色轻淡,用词浅切。一切如清风流水,发诸自然。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昂盎,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常恐春去又惜春”,人的感情总是复杂的。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作者不由联想到人生短促,美景难再。其情感由欢乐而转低沉,就显得很自然了。
       如果兰亭集会仅限于文人的欢宴,则它断然不会成为千古美谈;如果王羲之之笔仅触及宴会表面的奕奕情畅,也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于是文章的第二段发生转折,喟叹人生几何,“俯仰一世”,或畅叙寄情,或玩物寄托,岂不知“老之将至”,深感韶华春短,壮志难酬,乐极而生悲。可以说,文章由美景之乐到人生之哀的转化,是主题的深化。舍此,文章有何可取之处?
      深究感慨之因,与汉帝国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不无关系。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深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对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
       接下去的第三段,作者又站在时间之轴的现时基点上,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诗人情感也由悲而壮。人事倏忽天道绵绵,这是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无稽之谈。
      统观全文,作者在从自足无外求的自然里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积淀,造就了起伏的情感变化,最终于深郁中揭示对生命深厚的执着与眷恋。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一般的认识就是“情景交融”——情感与景物取同一色调。“黄昏古道”、“寒秋霜林”常常用以寄托孤寂、悲哀等消极情感;“阳春白雪”、“鲜花明月”等往往被融进欢快、喜悦等积极情感。事实上并不尽然,文学作品中常有以美景写悲情者,除本文外,还有“黛玉葬花”的故事。这是本文从写法上对我们的一点启示。

乐———————–悲—————乐

七..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第二大题。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品一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二.默读浏览全文,讨论课后练习二
1.诗集的由来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内容的产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诗集的行成)
2.编集的目的
      “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
3.行文的妙处
      在说明二者时,作者并不特别予以指出,而是采用交错的手法自然带出。正是由于“群贤”、“少长”至集于宜人的景色之中,“流觞曲水”,才有“畅叙幽情”的“一觞一咏”;正是由生之乐,想到生之“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所以才有“列叙是人,录其所述”之举,并使之传于后世,这样才能达到“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的编集目的。
三.朗读训练
      读准所有字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如“岁在癸丑”中的“岁”是平舌音,不读翘舌音;“畅叙幽情”中的“情”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陌生字词如:癸丑、会稽(古音异读)、禊、急湍、流觞、骋怀、晤言、趣舍、曾不知、嗟悼、彭殇。
      读准句内停顿,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读流畅。
      表情朗读。读出“由乐而生悲叹——由哀转兴”首尾圆合,一气呵成,无雕琢做作之嫌,有清新自然之趣的情调来。
      诵读:本文语言洗练,清新有致,需细细品味,对特别优美的景语、情语、叙事之语,更要用心品味。对景语、叙事之语,要边品味边展开想象和联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语言能在脑海中幻化成美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叙事之语能幻化成众多文人墨客雅集游宴的欢乐情景。对情语“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则能深入领悟,打破时空与年龄的界限,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学会翻译。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
      比如原句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译句可译为:“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晚春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河边做消灾求福的)修禊之事。”
      再比如原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翻译为:“抬头仰望,天空(是这样的)广阔无边,低头细看,地上万物(是如此的)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穷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五.学习评价
1.《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2.《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两点:
      其一: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请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亲朋密友携手并肩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啊!不仅如此,作者所叙写的是一次规格很高的聚会:从人员上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宴会的氛围来看,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其二: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我认为不可用“悲观”“消极”简单概括,应进一步具体分析。“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更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3.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感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消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摘自《名作欣赏》1997.4 陈友康

六.积累

1.有关生命的名句积累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

2.魏晋时期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随 堂 检 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A )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
A.吾其还也
B. 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
——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6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引以为流觞曲水
7.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句子是(A)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曾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8.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9. 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原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阅读提示]
A从标题看,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属于什么文体?
B本文所叙之事及一些细节与《兰亭集序》颇有相似之处,请一一罗列出来(引用两文中的原句)。
C两文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参考解说]
1.序文,且都是诗序。2.《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3.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犷达。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10.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300字。

知 识 清 单
1. 读音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会稽(kuài ji )
放浪形骸(hái ) 曾(zēng)不知
临文嗟(jiē )悼
2. 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① 修
A修建、修造
例: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B 治理、整治
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C修订、修改
例: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D 高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E长
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A期限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B约定时限
例: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C限度
例: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D期望、企求
例: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E(jī)满、周,
例:一周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F至、及
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② 致
A 送、送达
例: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B 表示、表达
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C 到达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D获得、得到
例: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E招致、引来
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F 致使、使得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G极、尽
例:专心致志 成语
H情趣、情致
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③ 临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A 面对、迎
例: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B 面对、引申阅读
C从高处往低处看
例:居高临下 成语
D将要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⑤次
A. 等次
例: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B. 按次序
例: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C在排列上次一等
例: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D临时驻扎
例: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E. 行军途中的驻地
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F旁边
例: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6一
A. 数量词
例: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整个
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 把……看作一样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 一样、相同
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7俯仰
A表示抬头与低头的动作
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B 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
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旧迹。
○8所以
A用来……, 表凭借
例: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

B. ……的原因,表原因
例: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9 虽
A虽然
例: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 纵使、尽管
例: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0之
A往、到达、往到
例:所之既倦
B代词、它
例:感慨系之矣
C定语前置的标志词
例: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D 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后之视今
E. 的 助词
例:形骸之外
3.难句翻译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5.作品由来
《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6.关于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7.有关文化常识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2)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3)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4)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5)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6)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8.题目与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教学后记:

2 thoughts on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第二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