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招一式中寻求快乐
——浅谈教学过程的设计
湖南长沙同升湖国际试验学校 戴笃平
教学的过程不但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教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生如何从求知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的快乐来感染教师,从而使教师获得快乐的过程。为了寻求教书的快乐,我总是用心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比如,我在教舒婷的《致橡树》时,不是按照“解题”、“介绍作者”、“范读”、“分析”“总结”的常规教学步骤进行的。
一、导入,文质兼美,以情动人: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洒一洒文”,此一乐也!
教师:同学们,如果把人比作一艘航船,那么,我们自己的第一声啼哭就是这艘航船起锚的汽笛,而父母的歌声就是召唤我们休息的优美的号子。当我们在襁褓中的时候,听到的第一首歌是什么歌?
学生:(答案多样,最终统一到《摇篮曲》)
教师:是的,《摇篮曲》旋律优美,其中的歌词无不是一首首充满爱意的诗。因为,它饱含了父母的深情。因此,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就说过“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就是说,诗因为有了情而美丽精妙。
(自评:用一个“情”字打动学生,同时,让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作为全堂课的主线。)
二、 切入,紧扣中心,勾勒主线:
因为这首诗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爱情诗,就他们十四五岁这个年龄,教这样的作品,如果放得太开,课堂难以驾驭;如果卡得太死,又会气氛沉闷。为了做到收放自如,我采用大胆开放,理性升华的办法,让他们在欣赏这首美诗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于是,我这样切入课题:
教课犹如写文章,万不可旁斜逸出,节外生枝。好不容易找到一句经典的话作为主线,此二乐也!
教师:(切入课题)请大家自由的阅读舒婷的《致橡树》,看看这首诗“缘”的什么情?除了“情”之外,还因为借用了什么方式而“绮靡”?
三、分析,张扬个性,收放有度:
教师犹如导演,能够让不知情的“演员”“穷形尽相”,“精彩”演出四十分钟,此三乐也!
学生:(自读后,嬉笑着羞涩地小声回答)“缘”的是“爱情”。
教师:对!请大家大声回答!
学生:(大声)爱情!(笑声一大片。胆大的学生眉飞色舞,胆小的羞红了脸。课堂非常热闹。)
(自评:这是一“放”,意在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教师:对!这首诗讲的就是爱情!孩子们,老师祝福你们今后爱情美满,事业顺利!(我虔诚地双手合十。学生更加“肆无忌惮”了,有的学生甚至调侃地说“谢谢老师!”)
(自评:这是二“放”,意在探探学生的“底”,看看他们究竟有多大的“胆”。)
因为我是第一次教这个班,对学生不熟悉。结果发现他们“胆大包天”。于是,我就“收”一下。
教师:(语重心长地)孩子们,“爱情”是甜美的,但它是一个严肃的词眼,一旦讲出口就要负责一辈子,不是有一首歌唱道“爱情两个字好辛苦”吗?钱钟书也在他的小说《围城》里这样说: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可见,“爱情”也并非全然是“美酒加咖啡”可以“一杯又一杯”的啊!再者,对“爱情”两个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诗人舒婷对这两个字是如何理解的呢?作者批判了什么样的爱情观,又赞同什么样的爱情观呢?
(以下由学生对诗歌展开阅读分析,我只根据学生的议论作词语摘录板书。比如,诗人批判了“妻以夫荣”、“夫唱妇随”、“一味牺牲 ”的爱情观;赞同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到此,对课文主体的理解基本完毕。在此,我第三次“放一放”,以张扬他们的个性。)
教师:你完全赞同诗人的观点吗?你能够了解“极端女权主义”与“极端男权主义”的缺陷吗?你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婚姻习惯有什么要说的吗?
(自评:这是一收,强调话题的高雅性和严肃性。)
学生:(议论纷纷,男孩子中有的说,我喜欢我将来的妻子“小鸟依人”。有的说“夫唱妇随”也没有什么不好,我爸爸常年在外挣钱,我的妈妈就只是在家料理家务。女孩子中有的说,舒婷的观点更多地只是代表一种性格,她有“女强人”的特点。)
教师:(我只是微笑,不作然否。有时也参与讨论,目的在于“激发矛盾”——引起他们深入细致地思考,旨在让他们在争论中明白道理。不求有统一的“答案”,因为,婚姻就像一双鞋,只有穿过的人才知道是否合脚。)道理我们已经明白,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同学们,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爱情是美好的。这就是在这首诗中“诗缘情而绮靡 ”的最好注脚。
四、结尾,基于课内,延伸拓展,让学生余味津津。
作“穷追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最喜欢看他们那种“嗷嗷待哺”的样子,此四乐也!
教师:诗歌内容我们理解了,请问这首诗中,什么象征男性,什么象征女性?
学生:橡树象征男性,红棉象征女性。
教师:为什么诗人不用“月亮”、“小草”、“浅溪”作为男性的意象呢?
学生:因为那些意象没有阳刚之美。
教师:那诗人为什么不选“滔滔长江”“巍巍泰山”来象征男性呢?
学生:(交头接耳,显然卡壳了。)
教师:大家看课文下面的作者介绍,看能不能联想到一些什么?
学生:(有的喜形于色,显然找到答案了;有的一脸茫然,尚在“黑暗中徘徊”。)
教师:亚圣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请大家课后去考证吧!
(自评: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完了,但不应让学生追求知识的过程也随之结束。这正如吃饭一样,不能让自己吃得太饱,因为,饱则生厌。让学生在知识上有一种饥饿感,他们就会去主动追求知识。我最后设置的问题意在让学生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与作品的 关系。)
下课了,孩子们还在交头接耳,他们问我,我故作高深,笑而不答。哈哈,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呀!我高兴!
[点评]
课堂贵有质。一堂课如果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也许有人会说,一课有一得,足也!然而,语文教学是润物无声的事情,它需要的是相机而导,不可用人文来消遣语文,但语文的最佳境界一定是人文的语文。本堂从“看看这首诗‘缘’的什么情?除了‘情’之外,还因为借用了什么方式而‘绮靡’?”开始了解诗意到几放几收有层次、有梯度,有质感。
课堂贵有神。《致橡树》理智型爱情观的体现,人人喜读而反复颂之乃情真,词切,意美。用“诗缘情而绮靡”作为撩拨学生心弦的引线,贯穿全课的主线,可谓意巧、词工。
课堂即生活,是生活就要生活得有质量。而课堂的质量高低是由师生共同创造而成的,读了上面节选的课堂片段,更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有质感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合作,也才会创造出有质感的课堂。“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一个真正有才能而又热爱他的工作的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极大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