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写作讲座漫谈, 语文教学

高一、高二期中考试作文呈现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鲁侯养鸟出自《庄子•外篇•至乐》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材料二,《国语•鲁语》中记载:“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受到了鲁国的贤人展禽的批评,认为臧文仲是无故加典,非政之宜。

读了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8 thoughts on “高一、高二期中考试作文呈现
  • 刘婧婧说道:

    人其实很普通,没有像电影上的超能力,没有像偶像剧里的转角遇真爱的桥段,没有下一秒就知道即将来到的各种,一切都要靠自己争取。我们很普通,不能去改变世界上任何要发生的所以事,也不能强求任何事,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改变自己,去接受所有自己接受不了的东西,去尝试自己在之前从没尝试过的东西。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不去强求,转头就走,去寻找下一个适合自己的,让这种遗憾慢慢的在心底被时间冲刷掉。在自己对别人好的同时,多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在你眼中都是为了她好的事情,在她看来,这真的是对她好嘛?也许你的关怀让她觉得不自在,也许你付出的对她来说并不是很需要甚至一点都没有好处。也许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不适合你的这种方式,或者也许,她,不适合你

  • 雷茗轩说道:

    为什么鸟要拥有翅膀?因为它天生用来飞翔。
    鸟儿的美丽不单单属于人类的眼睛,它应该与花儿为衬,结合成为大自然最为艳丽的美;它应该和其它同伴一同歌唱,这个同伴啊,还有蛙,有蝈蝈,等等的小伙伴,奏出大自然最为美妙的音律;它应该四处演出,也应该展翅在高空,羽毛是属于每一个它所爱过的土地,生命,而不是为一个人所自私包有。
    心被束缚住了,就会饥渴而死。
    老舍先生算是现代最为著名的中国作家群体之一,在文坛有着盛誉,甚至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苦于文革,他效仿屈原,抱石自沉而离开这个世界。提到屈原,又不得不感慨这个“诗之鼻祖”,无法将浪漫进行到底。
    江郎才尽,海明威认为自己无法飞得更高,而自行解决生命,梵高用生命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
    人人都拥有翅膀,想不想飞,想不想让翅膀硬,想不想让羽毛丰满,全凭自己的心了。要磨砺成一对强大的羽翼,要付出的,可不是一点点,而是要耗尽自己的青春,要放弃自己的安逸,甚至是像鹰一样,拔光自己的羽毛,粉碎自己的爪牙,变得异常强大。
    凡是美丽想飞,又可以高飞的鸟儿,绝不是一般的鸟儿,更是不愿意屈居于囚笼,限制了身心的鸟儿。
    凡是高飞的鸟儿,也有眷家的鸟儿。
    人有情,就算是鸟儿也要亲自哺育儿女。每日飞得再高,也要去捉虫喂崽。
    谁没有自己的感情?情,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胜过一切的东西。如果情被束缚在囚笼,人似死人,鸟似死鸟,无情,哪能有美存在?
    当你拼命的想要拥有一切的美好,你是否自私?是否,你发现,得到的东西,没有了你所期盼的一部分?
    如果爱,就让所爱自由,让其变得更好,更有信心的飞翔。自私的东西里面,不包括爱。
    给其自由,给其力量,纵使心有遗憾,甚至是苦涩,但是会换来你心中真正的最美。

  • 廖伊静说道: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很多人经常说要推己及人,可是人是不一样的,人虽然是社会性动物但同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特点。若真是推己及人,难免会招人讨厌,虽然你的本意是好的,但最终却是扰乱了他人的生活这是没有必要的。也许在你的眼里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可是别人不是你,他的想法不一样,他的思想是独立的,用你的方法去说服他只会让其更加厌烦,唯有潜移默化和求同存异才能达到感化他的目的。
    但是,有些事情是你潜移默化也不能改变的,那个人一直坚持的梦想,那个人一贯坚持的原则。我们也不应该去改变别人的生活习惯,人们都是有隐私的。就像老师说的一只手五个指头都不一样长,个人追求不一样,所达到的境界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就像有个女孩子的梦想只是开个花店,结婚生个健健康康的小孩;可另一个女孩确实想要做一个外交大使,向其他国家宣传我国文化。这两个人的人生的道路,除了上学差不多,到后来基本就截然不同了。所以两个女孩子所需要的教育程度不一样,投入的资金也不一样。但是,老师在这两个女孩一生中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的老师通常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却没有因材施教,这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弊端,这在初高中学校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很多的老师想要因材施教,却没有去和学生交流,而只是以己度人,这不会帮助到学生,反而还会害了学生。
    不以己度人是最大的慈悲,人们常常不了解他人,可他们却喜欢以己度人,和别人讲着那个人的事,说着自己的看法,可他们却不明白那个人在做出这个决定或者事的时候,背后的压力与辛酸。为什么很多人讨厌我们双性恋或者同性恋,因为他们只是一味地听着身边人的负面信息,却不知道我们在家庭与环境下的压力,对他人的愧疚;他们只是认为这是现在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却不知道我们在发现自己的不同时是多么纠结。他们的态度,他们的话语对我们的伤害,就像是否定了别人的生活意义一样。我认为,人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他人操控,也许你没有注意到,但是也许你的一句话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人的一生。
    所以我们应该以鸟养鸟,而非以己养鸟啊!

  • 徐久盛说道:

    从“鲁侯养鸟”等看春秋礼法之争
    有这样一篇寓言,出自《庄子•外篇•至乐》:“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则饱含深意的小故事其实有史料可循:《国语•鲁语》中记载:“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臧文仲使国人祭之。”然后,当鲁国的贤人展禽批评臧文仲,认为他是是无故加典,非政之宜。
    请注意展禽的批评之词:“无故加典,非政之宜。”如今国内抨击某个政治人士或者党派,最多不过骂他扰乱民生,任用奸人。或者批评其经济问题腐败,私生活紊乱。然而,展禽直接说他:“无缘无故滥增典礼祭祀,不是正确(适宜)的政治主张。”实际上,展禽直接对臧文仲的政治主张进行了否定,这一句轻飘飘地话直接决定了臧文仲的政治生命。如果按照展禽的话,臧文仲不是奸人,不是好人,反而是个庸人。
    实际上,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当时鲁国的几大政治党派(主张)意识形态方面的纷争。而展禽虽然似乎是无名之辈,其实他有个更被世人熟知的名字“柳下惠”。按照当时的政治状况来看,他是属于当时鲁国的革新派。而臧文仲则为当时鲁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随着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传统的“周天子礼”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鲁国为例,当时的礼教派与改革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鲁侯养鸟”的典故因此而来。
    题归正传,正当“臧文仲使国人祭之”的时候,改革派先锋展禽便站出来,猛烈抨击其行为“非政之宜”,言外之意便是:只有我们改革礼法派才是顺应客观规律,民心向背者。(臧文仲)这种做法太过于主观封建了。由于展禽的观点深得群众支持,这不,事后臧文仲也不得不服软,说:”这确实是我的过错,展禽的话,是不能不听从的.”
    总而言之,“鲁侯养鸟”不过是春秋时期礼法两派斗争的一个小小缩影。更远一步看,这说明唯物主义人文思潮已经初步在奴隶制度衰落,封建制度刚刚兴起的先秦时期的中国抬起头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政治的走向。不过单单以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分析,后来无数的史实已经证明了:落后腐朽愚昧且故步自封的礼制并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只有德法并治,才是适合中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人们行为的正确道路。正如我们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毛伊健说道:

    海鸟终日翱翔,自由自在,偶然降落在鲁国,却被鲁国人祭祀,不得安乐。鲁侯知乐,但是不知鸟之乐。以自己的乐来强加给鸟,带来的是鸟的死亡。而臧文仲祭鸟也是如此,鸟尚未有任何功勋,便给予赏赐,这断然不是为政者应当做的。无功嘉奖,既是浪费资源,又使民众寒心,用人民的膏脂来祭祀鸟,难道是人不如鸟吗?鲁国重礼,重仪式,如果这是礼,那它又有什么必要呢?再者,鸟是否甘愿被祭祀呢?鸟儿想要的无非是自由自在的飞翔,远离天敌。正如庄子告诉我们的乌龟的故事。如果有一只乌龟在这,它是愿意处于高堂之上,受太牢之饲,被众人所观赏,还是在泥巴里打滚呢?不用想,答案自然是在泥里打滚。
    鸟如此,龟如此,人亦如此。人生来都是追随自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喜好。而总是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种强加会害到他人。如果真的要对他人好,而且不伤害他人,就只能潜移默化。老子曾提倡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就是这种潜移默化,不用言语来影响别人。我始终相信,每个人与你相遇的人,都会改变你。

  • 唐静说道:

    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相矛盾是常有的事,想给你我认为最好的,却比不上对你来说更好的。
    在学习中,我也有过相似的经历。记得在读初中的时候,我的文科成绩薄弱,历史政治什么的一无所知,但是要应付考试吧,忽悠自己也逃不了要向爸妈交代啊,于是硬着头皮拿着毫无逻辑的历史政治事件死记硬背,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启示……刚开始的时候是有所提升的,但这样的增长很快就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滑,记的越多越混,脑袋越来越杂乱无章,写出来的答案牛头不对马嘴,很是心烦,后来我就想在理科成绩上还有点自信,那就用一样的方法来学文科吧,刷题刷题刷题,才开始第几天还好由于给自己定的一日任务也比较少,想着之后慢慢加嘛,但后来的悲剧来的更加猛烈啊,题目越来越长,标准答案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紧迫,导致我完全丧失了兴趣,有段时间甚至是作业不写了,可也不听了,是到快初三的时候才一点点调整心态像老师询问方法一步步追上课堂的脚步的。这样的经历教训也让我学会,每一个科目都有其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规律,他们都各不相同。
    谈到生活呢,这样的事例可谓是信手拈来,以养人的方式养鸟是不可取的,而以养此人的方式养彼人更是不可取的。可以说我是幸运的,父母从小对我们家三个小孩的教育方式都因人而异,小的时候因为有些先天原因学习成绩一直不尽人意,而在那时,姐姐是那种传说中“别人家的小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弟弟是智商超群,在学校总是很调皮可功课总是很棒。但爸爸妈妈并没有一棒子打死,对姐姐弟弟和我的要求都不一样,对我一直都是耐心等待陪伴鼓励的态度,一步一步走来,从“笨鸟先飞”到“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我真的是由衷的感动与感激。
    再想想自己,又何曾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对于朋友,我需要深刻的反思。以前,总认为把我觉得温暖人心的最好的东西和情感都给她,她就会感动得一塌糊涂,我们的友谊就能长长久久,但其实不对,有的时候太沉重的感情是折磨是负担,都要多给彼此空间,顺应客观的需要,一前一后看到的风景其实比并肩同行看到的风景更宽广更精彩!
    凡事都有好有坏,辩证的思想不仅仅是题目的解答公式,更应该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实际的运用到生活中,实际的案例里。

  • 冯嘉骏说道:

    鲁侯养鸟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也都明白这其中的意味,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讽刺着那些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人。每一个物种,都有其跻身在这世上的根本,也就是说,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为何被称为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种族,因为人懂得学习,善于总结,并且勇于改正,人类也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也正因为人类懂得敬畏,才可以发展迅速而又不至于泯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是最强大的了,安逸的环境必然会生出许多的寄生虫,善与恶,也许原本就是并存的,既然善出现了,那恶自然也就如影随形的现身了,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做过无数的对事,也做过无数的错事,不断的进步,成功令许多心性不定的人变得利欲熏心,这群人开始渐渐的变得目中无人,总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过着甚至成天嚷嚷着说要挑战自然,挑战宇宙,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发展,许多伤天害理的事物也随之诞生,近代大部分的战争都是靠着枪炮以及一些破坏力巨大的军火,这一百年里的战争,对破坏环境付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句话啊。回溯到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或许是最公平的时代吧,那时的人们各司其职,没有什么争夺权力之类的说法,慢慢到了奴隶社会,开始变得不公平了起来。社会越是繁荣,恐怕人们对权力的渴望就会越重,到了现在,许多人出生就比别人好过一截,自然也就养成了高人一等的我习惯,仗着家族四处欺凌他人,这,也是社会上最常见的一种不平等,更甚者,还有一旁拍手叫好的存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时候说出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天生下来就没有贫贱之分,虽说现在的社会的阶级很明显了,这也不足以成为那些家世好的人骄傲的地方,很开心,我的起点还不错,但自己也要明白,现在的一切的优势,都是由父母的滴滴汗水铸造的。所以,敢于正视自己,善于发现错误,然后加以改正,这不光是炎黄子孙的特点,这更是全人类的特点,也正是人类能不断的在一次次的挑战中胜利,并繁荣昌盛。

  • 罗静宜说道: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这说明社会是在进步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而不是停留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悲惨世界里。但是,这一切都是绝对的吗?
    正如鲁王养鸟,尽管他非常喜欢这只鸟,把他觉得最好的东西都让那只鸟“享受”一番,包括最优美的音乐、最美味的食物,它却三天就死了。鸟儿真的喜欢吗?这真的是它想要的吗?这些东西对于它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推己及人”和“换位思考”,都是以自己的心意来推想别人的心意。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拥有与众不同的自我、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当我们自以为善意地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有没有想过,别人的心理也许和自己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样换位思考,是否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其他人?
    现在很多老师都强调要平等对待学生,他们认为,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但是,很多人的平等只是在教学上的“一视同仁”,也就是用相同的方法教授每一个学生。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每名学生的性格不同,学习基础也有差异,所擅长的科目也不同。有的同学可能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他拥有非常强的综合能力,也有的同学成绩优异,其他方面有些欠缺。如果用培养顶级理科人才的方法去培养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会感到力不从心,会对学习产生恐惧,从而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而如果用补基的方法去培养一个顶尖的学生,这定会影响他未来的发展,相当于毁掉一股能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的力量。正如鲁王养鸟,他用养人的方法养鸟,使得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早早离去,这正是由于他把他的喜好强加在鸟的身上,没有“因材施教”。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为他们量身定做最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而不是把自己认为最优秀的教学方法强加在学生身上,让他们感觉失去自信亦或者是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正所谓,所有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推己及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过于强加在别人身上,时刻铭记孔子的话语。这便是真正的为他人着想,这,便是善。

  • 彭婷说道:

    把自己的思想强行加之于他人,并非好事。就像材料一中所述,鲁侯盛情招待海鸟,用待人的方式待鸟,海鸟不能适应,最终死亡。我们应该为他人考虑,站着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创造适合他人的生活环境。每个人所适应的环境都不一样,同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因材施教,按照每个孩子不同的特性去塑造他们。
    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事例。面对鲁侯送来的酒肉,倘若海鸟没有眩视忧悲,而是委婉拒绝鲁侯或者去适应新的环境,那最终它将不会面对死亡。因此在别人给予你某物时,及时拒绝未尝不是个好方法,毕竟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做,拒绝就好。若是无法拒绝,那只能去接受。同理在遇到困境时,可以扬长避短,或者去适应环境,绝不要束手就擒,做一只困兽,最后迎接你的将会是死神。
    品读材料二,我看出了两者思想的差距。一种是先进的思想,一种是腐朽落后的思想。仅仅只是一个形式,祭鸟却是一种愚昧,花钱去做毫无意义的事情,只能说臧文仲愚,而贤人展禽有一双明事理的眼睛,他知道什么事情才是真正利于国的,才会认为臧文仲的做法无故加典,非政之宜。我们不要被当下的时代思想所禁锢,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做时代的前锋。

  • 尹伊人说道:

    第一则材料说的是,鲁侯用不正确的方法养鸟,鸟死了;第二则说的是臧文仲是无故加典,受到贤人批评。看完,感触颇深。
    鲁侯养鸟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是因为用法不当。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强迫别人去适应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你是一只鸟,你会去吃人类的食物吗?答案是不会,学会推己及人,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很多强迫的事情,比如逼着你把这本书看完,结果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点都没看进去,大家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他不会用心去看,不会去体会,只是完成任务似的浏览一遍,这样好吗?都知道不好,所以作为老师或者是家长要用合适的方法去引导,比如找出最有趣的一段,慢慢让他感兴趣起来,说不定会让孩子从此爱上阅读。
    说实话,现在真的有太多太多的家长或是老师强迫自己的孩子干这干那,当然都是出自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因此给他们报了无数个补习班,请了数不清家教。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可能是有用的,让孩子学到了不少,在长大后感谢长辈。但是,作为一个孩子,因为有资格有权利去享受属于童年时代美好时光,他们应该是在操场里奔跑,在滑梯里欢笑,而不是抱着厚厚的书,带着厚重的眼镜,没有笑容的一直待在教室里。或许他是个学霸,但失去其他乐趣,没有五彩颜色的青春总是会有遗憾的。
    第二则其实想表达的就是不要没事找事,少说多做。就比如,这种人总是找不到重心,光说不做。在该学习的时候,在旁边玩,在该玩的时候,又开始谈论学习。没事的时候,到处乱串,喜欢在大家都忙得时候,跑去搞这搞那。这样终究不会提高的。要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分好主次。
    在学习的时候,跟着一起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漏补缺;该玩的时候,好好玩,劳逸结合。作为学生就把重心放在学习上,作为老师就把重心放在教导上,作为父母就把重心放在陪伴孩子和努力工作上。如果都做到了,就不会混乱,成绩也不可能不提高,知道要努力而不努力的人终究不会有出息,本身不是很聪明但会去努力的人不管会不会成功,至少有机会的。
    看完两则材料,我的角度可能和别人不一样,这也纯属是我自己的理解,如有不符,请见谅。

  • 余果说道:

    不要把自己关住

    在这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每一个人都是这一片宽广的海洋中的一条与众不同的鱼。同样,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唯一的那一个灿烂的光辉。
    没有任何的言论能够遮盖每一个绚丽的辉光,没有任何的理由可以去强加给别人自己的观念。我们应该活出自我,回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按理来说,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理。

    我们学会去尊重他人,学会去体谅他人,学会了原谅,学会了宽恕。但有时我们打开了他人的的笼子,转身就把自己锁在了自己的空间中,出不来了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简单的翻译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在现代生活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将自己的一己之见强加于人。听起来很对,直击人性的弱点。但是我几天想要古话今说。

    每个人的想法确实是不同的,我们无法做到思想同化,的确如此,但是难道就不能讲自己正能量的思想去传递给别人吗?这也就是“非以鸟养养鸟”的局限吧。在微观经济学中有这么一句话:“Rational people know that decisions in life are rarely black and white but usually involve shades of gray”意思是理性的人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务必会存在那一块灰色。这句话有两个重点词汇:一个是“rational people”理性的人,另一个是“gray”灰色。
    那么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名理性的人,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会再不经过思考的情况下,直接判断这件事情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他们往往就像 哈里·S·杜鲁门(Harry S.Truman)想要寻找的”one-armed economist(独臂经济学家)”一样,因为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总是会说“一方面。。。另一方面。。。”

    很久以前也不乏有一些对皇上直抒己见的贤士,他们勇敢的讲自己的理念灌输给皇上。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有齐景公善于纳谏,接受晏子与弦章的上柬;更有范增对刘备留下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但这并不意味着皇上成为了那些贤士的傀儡,反而名留千史,名垂千古,至今被后人所了解。如果当时的君上执意于自己的观点,沉迷于美色与美酒,我想现在的江山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模样吧!如果那些良士不冒着脑袋落地的风险,可能他们的名字也不会写入史册吧!学会“向他人的脑袋中注入思想”,不要“心灵的闭关锁国”,不要关住自己!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善于观察别人的人要善于观察自己, 善于观察自己的人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心. 这个世间大部分的人都不自觉的去观察他人,并且运用他们自以为的心理学去分析他人的心理。小部分的人开始自我审视,对着镜子去仔细端详自己。最终那一小部分的人认为自己一切良好,没有问题。于是问题来了:鲁侯养鸟,难道只是没有了解到对方想要什么吗?还是说更加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鲁王让人驾车迎接它,并且在宗庙里对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鲁王大张旗鼓的布置着,似乎想要海鸟开心,由于不清楚对方的心意,结果自然是以悲剧结束了。这么正常的故事,我们还能读懂什么?大家对会说不就是不知道换位思考吗?

    人心与人心之间是有连接的,他们像一条条线段,练习着每个人,但是如果一方的端点收到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条线段以及另一个端点都会受到影响。这其实很像经济学中的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照顾他人的心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不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法正视,那么这只是空谈,终将会被摧毁,终将破碎。自己不了解自己,想要帮别人打开一扇门,不料反把自己关了进去,辜负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愿望,最后伤的更是自己那脆弱的内心。

    别再自我意识过强了,别再自私了,别再懦弱了,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吧,别再反锁自己了!别再关住自己了!

  • 张思航说道:

    知己知彼——方成霸业
    你说你想成为那河畔里的金柳,任清风拂过你的发丝,任波光窥探你的容颜;你说你会化作那苍穹上的雄鹰,在肆掠的气流中舒展翅羽,将这片山海画卷尽收眼底;你说你将变成那盖世英雄,在枪林弹雨里冲锋陷阵,拼尽全力护一方百姓平安……但这个世界,不是光凭一张嘴,一句发自肺腑豪言壮语,就能被轻易改变。你可知那金柳承受过多少次狂风暴雨的蹂躏?你可尝过雄鹰饥肠辘辘却无处觅食的绝望?你又是否感受过那一颗颗带着尖锐笙箫的子弹射穿胸膛的滋味?你不明白,我也不懂,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们,更不了解自己……
    老子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他人的人是聪明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我们是这个既复杂又危险社会中的一位位挑战者,走过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可唯有知己知彼的人,才能攀上王座,成一方霸业!
    非洲一位学者说过:“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脊背”。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但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便是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那么他又有什么气力去搏击风浪,又有什么能力去傲视群雄?我们应该时刻反省自身,明白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也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像臧文仲,身为鲁国大夫,不仅没有实事求是,引领国民向上向善。反而凭自己喜好,呼吁国民去祭祀一只美丽的鸟儿,还把鸟儿害死了。这就是没有认清自己的所处的位置和应尽的责任,这就是这样的士大夫又怎么能取得国民的爱戴呢?因此也受到了鲁国贤人展禽的批评:“无故加典,非政之宜。”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三长两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知己”,是立身之根本。而若想更上一层楼,就得学会如何“知彼”。我们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每一个人心里想的,手头做的都各不相同,我们还会接手各式各样的事情。但不论是待人还是处事,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不会成事不足。鲁侯养鸟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鲁侯用自己生活的方式去养这只鸟儿,用美酒招待他,用大鱼大肉招待他,还给它奏乐,这完全不符合鸟类的生活习性。导致最终鸟儿死去……这也告诉我们对待事情,应持着辩证的态度。学会了解他人,才能知道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知己知彼者,方成霸业……

  • 吴慕尧说道: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养人也是如此,人与人也是有不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外界原因,自身原因。所以导致人与人的差别。曾经老师总是对我们说,智商都是一样的,别人能学好你也可以。即使是智商差距不大,但是学好一个东西不仅仅需要的是智商。
    有些事情强求不来。许多家长总是在想怎么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里去,认为孩子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可以学好,接受更好的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不错,但是也许孩子不喜欢这个环境,在这个班里,他没办法使自己强大起来,就算是有,这是需要时间的。渐渐的,他或许会失去信心,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深深的自责和自卑会扎根在一个人的心中。人与人是有差别的,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每一个人,或许会最终泯灭一个人的才能。人各有命,不可强求,若是最终改变,那不是幸运,那是命。命中是被改变的。
    一些人认为好的或许其他人不是这样觉得的。记得小学时,班里有一个男生家庭很困难,母亲和父亲离婚了,被奶奶带着,因为这点,他很自卑,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说“我们对他进行慈善活动吧,给他送礼物,关爱一下他。”但他得知此事以后并不是很喜欢这件事情,后来老师还组织全班的人去他家,这让他很没面子,更甚,老师还拍了照片,那个时候不懂,现在想来,可能我们已经帮助了他,给他关爱,但是也许他不想是以这种方式的。从他的角度,这让他很没面子,很没尊严。所以,我想,如果凡事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合适自己的道路,强求不来。

  • 唐小明说道:

    每天阅读55班孩子们的日志已成为我的习惯,我非常喜欢雷茗轩同学写的一段话:人人都拥有翅膀,想不想飞,想不想让翅膀硬,想不想让羽毛丰满,全凭自己的心了。要磨砺成一对强大的羽翼,要付出的,可不是一点点,而是要耗尽自己的青春,要放弃自己的安逸,甚至是像鹰一样,拔光自己的羽毛,粉碎自己的爪牙,变得异常强大。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这篇有关鹰的文章让我感到:生活中的我们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任何环境遭受了挫折,经历困苦,你都可以站起来!因为我们是比鹰更聪明的人!
    浩崡同学,今天早上我们的交流相信你一定有收获,妈妈和你一起学习鹰的精神!这世上,没有行与不行,只有做与不做。请一定记住:想学想干总有办法,不想学不想干总有理由!

  • 刘小川说道:

    俯视思考
    我个人认为“好心当成驴肝肺”可以诠释材料一中的现象。文中鲁侯用自认为最奢华的方式款待了海鸟,而这并非海鸟所喜,最后忧愁而亡。鲁侯的出发点是好的,之所以会造成海鸟的死亡是因为,鲁侯自始至终都只站在他的高度看待一切事物,不只是海鸟。他认为他站在几乎无人比拟的高度,他只用他的骄傲来衡量世间的一切。这是一些高层人物的通病。
    一些高层人物,只站在自己的视角俯视比他站的低的事物。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决策是对的,是为了大家好,可是他们从没想过走到下面去看看,一直想说的就是班长兼学生会会长余果,他是一个很负责任也很喜欢为他人着想的人,但他总是一味地包揽所有的事物尽量让他人轻松,却没想过每个人都需要多一些锻炼而不是轻松。而那些站的低的人们如海鸟一般,不能也不敢去质疑“鲁侯”的决策,还要默默接受他的好意。
    海鸟的死亡不仅仅是鲁侯没有换位思考,更是海鸟没有将它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大部分人畏惧权势,总是一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愿意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只会对“鲁侯”阿谀奉承。这也是“海鸟们”最后会“死亡”的重要原因。
    对于材料二,我个人觉得它所想要表达的和材料一有所不同。臧文仲想要让国人祭拜海鸟,之所以展禽会对其行为进行批评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一,祭拜需要耗费众多人力物力,而这样的祭拜在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精神上。二,一个国家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用献血为国家铺路的烈士,这么多的伟人值得祭拜为何要祭拜一只海鸟?三,臧文仲身处高位,难免患得患失,对一些子虚乌有的事物难免迷信,展禽希望其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对于一些名利权势不要过于追求。

  • 李小现说道:

    既然自己认为有些事情对自己有益处,结果反倒违背了主观概念,相当于变相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害了自己。那么将心比心呢?如果我们自己视为宝贝的东西,别人不在乎甚至讨厌呢?
    鲁侯养鸟,养的是鸟,害的是鸟,愚的是鲁侯自己。一只鸟过着飞翔在天际,日出捕食的生活,虽然它突然被赋予了享受人的美好生活权利,但是无奈它只是一只鸟,在它的思维意思中只要食物充足就行了,不需要吹啦弹奏,琴棋书画,而鲁侯正好给了它没有概念的东西。这不这只鸟的寿命被鲁侯摧残到了尽头,同时鲁侯依旧认为不是自己的错。于是乎,这件事被庄子记录在册,供后人传阅、讨论究竟错在哪里。
    用现在的事件来描述鲁侯养鸟的故事范围是很宽广的,因为现在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干着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事,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金钱观难免有区别。举个例子,现在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顺,渐渐地“溺爱”这个词就被搬上台面。家长对孩子的答应从来没说过“不”字,甚至本该孩子面对的困难,都有家长出面干预。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好,其实不然,从长远的、客观的来看,这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家长认为尽自己可能的宠孩子,孩子会高兴,这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好处。这不相当于鲁侯命令侍从奏歌,把珍馐摆在鸟面前吗?当然,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有理智的人需要知道事物背后不可违背的道理,不能随心所欲,不顾及针对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有,如果一点也不了解针对对象的特点和过去生活习惯,想当然地按自己的意愿照顾或研究针对对象自然不可能处理好这件事。
    而且,自己无论多么美好的愿望也必须符合事实,如果一味顾及个人愿望,忽略客观存在好时便会变成坏事。
    希望《鲁侯养鸟》的故事警醒更多人,使更多的人远离这种狭隘的思想。

  • 唐蕴琇说道:

    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俄罗斯谚语
    材料一当中鲁侯通过每天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来供养海鸟,最终海鸟因为不适应而死亡。材料二中因为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所以臧文仲就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展禽却说:臧氏治国超越了礼教啊,。这两篇材料不仅记叙了两件发生在鲁国的事情,更暗含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用正确的方式做事。
    材料一中鸟为什么会死?《九韶》的确美妙,“太牢”的确美味,但对于鸟来说这真的是一种享受吗?鲁侯只听从自己的想法,用自己享受的方式来供养鸟,俗话说的好: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对于鲁候来说是享受的事物对于海鸟来说却是一种负担。而材料二中,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现在无缘故地祭祀海鸟,自然是不适合政治制度。
    做事只有讲究方法才能做得好,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告诉我们了这个道理。读书不久,高斯在数学上就显露出了常人难以比较的天赋,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高斯十岁那年,教师彪特耐尔布置了一道很繁杂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把1到 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教师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即刻把写着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彪特耐尔起初并不在意这一举动,心想这个小家伙又在捣乱,但当他发现全班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高斯时,才大吃一惊.而更使人吃惊的是高斯的算法,他发现: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是101,第二个数加倒数第二个数的和也是101,……共有50对这样的数,用101乘以50得到5050.这种算法是教师未曾教过的计算等级数的方法。当所有高斯的同伴都在死算着的时候,只有小高斯找到了更好的方法,方便迅速又正确的写出了答案。
    做任何事情需要方法,但也不会一蹴而就,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时间分配做几种事情每天一点点。你最终会收获很多,但要每天坚持,而非冷三天热一天。忍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祛得了浮躁、抗的住挫败。唯有如此方能成功。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愿所有人都能找到做事的正确方法。

  • 曾琪惠说道:

    作文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海鸟本应该在大海上飞翔,它本有自己的路可以走,而不是以养鸟的方式将它囚禁。它的目标是蓝天,它的归宿是海洋。海鸟虽是鸟类的一种,但并不像鸟儿一样
    鲁侯养鸟是则寓言,反映了一段历史故事。寓言讽刺了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有的人读了这篇寓言,浅尝辄止,就会率尔回答:是讽刺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这种回答没有错,但总觉得不深刻、不全面、没有与有关养鸟的大背景,即环境与历史联系起来考察。
    《国语·鲁语》中有记载:“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受到了鲁国的贤人展禽的批评,认为臧文仲是无故加典,非政之宜。庄子把养鸟的主人公改成鲁侯,增加了鲁侯用九韶的乐章和猪、牛、羊三牲盛宴养鸟的情节。这些养鸟的具体情节,在奴隶制全盛时代,也许是本该如此的,但在臧文仲时代,就是 “无故加典,非政之宜”,使庄严的祀典成为愚蠢而可笑的了。
    人与人,人与物,差异很大。你认为最好的,人家可能觉得不好,甚至可能觉得最差。以己度人,有时是错误的;主观臆断,往往导致事情失败。
    有时自己认为是对的但别人不一定是对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他人的想法。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性,绝对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丝毫也不顾及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它们有些什么特点,有些什么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生物(动物或植物,如这篇寓言故事中的海鸟),还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个性,与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点和不同之点,它是怎样适应它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到了新的环境,该怎样帮助它适应新的环境。如果对于事物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它过去生活的环境,一点也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习惯,就不可能把事物处理好。

  • 向怡缙说道:

    一只普通的鸟儿死于人之极好供奉的惊吓。
    鸟儿为什么会死呢?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来讲,鸟的死不是因为人的食品是熟食,人的饮水是鲜汤,而是受到了太多其它不知名的生物在未知状况,未知好坏的情况下的异常举动带来的抑郁和恐慌所引来的一系列身体抵抗力下降,绝食等等。如果从伦理角度来讲,人的生活习惯是不符鸟的生活习惯的,人的想当然忽视了客观规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不能盲目地把主观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那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才是最好的;物与物之间的本质是不能随随便便画等号的道理。还有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悲剧”就是“受宠若惊”。
    “受宠若惊”是指在地位和物质优势上处于上层的人对下层的莫名的封赏或特别关照反常于往,而导致内心的惊诧不已和不安。然而这件事我们仅仅分析至此了吗?
    如果有一天,在这个故事鸟依旧是鸟,人依旧是人,只不过上帝为了惩罚人类,让鸟儿以他们的方式来养人,会是一番怎样的结果?想象一下,如果一堆鸟把你关在一个一间教室那么大的“总统套房”——豪华铁笼里,然后给你摆上最上层的鸟食——从鸟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从鸟嘴喉咙里吐出,用爪子刨得干干净净的高蛋白质动物——蚯蚓,毛毛虫,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其它小昆虫。然后给你铺草席唱鸟歌——跟重要的是围成一圈盯着你看,看你的反应,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与鸟之间为什么不能以自己的上好东西“礼尚往来”的原因。
    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而已,真正让我们考虑的应该是这样的:现在人换成鸟,鸟换成人,如果有一天不清不白弱小的人类没有衣服,只有厚厚的毛发,在妈妈的叮嘱下出去打酱油,然后碰到了一群高智商的不明生物,还经常攻击我们,然后本以为逃开就是的我们,受到了一群拿着不知名的武器似乎是他们的羽毛一箭就可以射穿我们头盖骨的鸟儿的包围,就在绝望之际,一个带着头披彩发的似乎地位很高的鸟儿走过来唧唧歪歪的鬼哭狼嚎,然后给你投以鸟食,投以河水,投以草窝,投以惊悚的但鸟儿却乐此不疲的表演,你会是什么感受呢?你会吃以鸟食吗?,你会取于河水吗?你会睡于鸟窝吗?你会成日乐此不疲地观赏“奏乐”吗?或许,皆成了侮辱。
    故事已经讲了一大半了,但真正要烧脑的故事来了:如果你是哪只鸟,你会怎么想呢?吃以热腾腾的人食吗?喝以热腾腾的鲜汤吗?住在无地可以屈腿保暖的床上,还是夜里担心被沉甸甸的被窝所压死或闷死?亦或是观赏几个巨人跳舞奏乐,然后你在她们的脚下,胳膊下寻求生还的路?如果你感到一丝不爽,说明你真正理解了一个总是挂在人们嘴边的大道理——换位思考。如果你非常不爽,或是引发你深思,说明你可以做到。在生活中我们总不乏看到那些令人羡慕不已的和睦家庭,朋友遍及四方的人,很不服气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优胜于你的被你妒忌的人。这些人,都是会换位思考的人。他们在生活中学会了如何不为难别人,如何默默地忍受朋友之间的小打小闹,不是故意的伤害,甚至是吃亏。今日我便听朋友说不想去毕业之旅由于在大伙中总有蹭大家钱的人就是总是花别人请客的钱自己却从来不主动买单。我听了之后笑了笑,说那有什么,不会吹亏的人是不会去的,是你自己小气了,那不随他,就那么一次你不多花点钱,我出去玩从来都是要么我先买单要么我朋友抢先一步,现在他们都有出息了,那些小气的人吃亏的不是他们自己或是别人,而是他们的幸福。
    师出有门,教从家先。学会换位思考所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品质,而是一系列品质。那些真正生活中人缘好的人,都是这样的。所以有时候老师会表扬一个孩子为什么这也好那也好,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应为他毕竟不是那只鸟儿,那只鸟儿上辈子肯定也是这样对它的同胞的。

冯嘉骏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