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际教育, 孩子心声

水火相融之法【中国领袖的智慧】——国际部61班日志 值日团队:费文仲团队

几年前就有想法编一本中国领袖的智慧的书,一直在做,每届学生都多多少少有渗透,有传递,但都没有成系统。
61班开办后,就以这一班授课为圆点,以其他班级为半径,用两年时间和孩子们共同画一幅中国领袖智慧长卷——

而这一长卷很特别,是从诗文角度切入的——

那就是只有留下了诗文的领袖才能入这长卷!

【中国领袖的智慧】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怎样学习传统文化?

不是复古,不是照搬,是吸纳转化

辩证吸纳,古今对接

一个引领时代的人,应该多少具有下面五种思维: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

这五种思维从哪里可以获得案例提供启示呢?
在对未来的创想里,在今天生活的体验中,在对传统文化的审视里!

去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要你复古,也不是要你照搬,而是今用,吸纳转化!

从唐朝说起,选代表,从诗文切入,看中国领袖智慧——

唐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皇五帝,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唐朝李世民

赐萧瑀_
作者:李世民 (唐代)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赐房玄龄
作者:李世民 (唐代)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29 thoughts on “水火相融之法【中国领袖的智慧】——国际部61班日志 值日团队:费文仲团队
  • 邓跃涵说道:

    今天是第三天。上午上了数学活动化学物理课语文课。化学又学了几个新的化学符号的英文。特别是语文课。这是我第一次上陶先生的课。 真的很激动。上的和很有意思。下午因为是特色课程。但是我们刚刚来所以就是自习课。加油邓跃涵

    • 邓跃涵说道:

      李世民唐朝一代名君他善于运用人、爱惜人才、以民为主、善于纳谏。
      古人常常说道水火不能相融,而在李世民时期著名的大臣萧禹和房玄龄便出现了这种水火不能相融的情况。他们两个互相都看不爽。 从而形成了两派互相针对。然而才华横溢的李世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对大臣们说:“我作了一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大家啊来猜猜这个人是谁”。诗的内容是这样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大臣们一听纷纷举手猜测说是萧禹。皇帝也说是萧禹。然后萧禹听了后也在心中想原来皇帝还是在意我的。那既然在意我。我就没必要去跟房玄龄他们那些人争宠了。
      又过了几天皇帝上朝时又说我又作了一首诗大家来猜猜是谁。诗内容是这样的: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大家听了就纷纷说是房玄龄。房玄龄也在心中想到:原来皇帝不止看重那些老臣啊。我在皇帝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啊。房玄龄在想我也没必要去跟那些老臣们去争了。萧禹也在想他们也是在为国家着想啊 我也没必要去与那些年轻人去争了。
      然后就这样新老臣就和好了。这就是陶妙如先生给我们上课讲说古代帝王的智慧管理。让我大开眼见知道了古代帝王的才华横溢。

  • 邓琳说道:

    今天陶先生在课上告诉我们,水火不一定不容,很多情况下,是相容的。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里,打造了很多杰出的领袖,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下了举目的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善于纳谏,以民为主的皇帝,也是唐朝第二个皇帝。他在萧瑀的帮助下,让他的兄长挫败,深受唐太宗爱戴。因此,房玄龄、杜如晦很是不服气,便与萧瑀水火不容。一次朝会上,李世民读了一首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这首诗深深表达着:在严峻危急的关头,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显示出谁是坚定的革命者。众卿纷纷猜测此诗是描述萧瑀,让众人信服。又一次,唐太宗仍在朝上读了一首诗:“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来赞颂房玄龄为国求贤,房玄龄此后左思右想,打开心结,与萧瑀关系好了很多,水火相容。
    鲁迅说:一切好诗在唐代都已作完。在唐代,皇帝提倡写诗,也因此在唐代出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四明狂客贺知章、七绝圣手王昌龄等,我们要从诗中去看他们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中领会道理,学习他们的智慧。也正如陶先生所说,我们要用眼睛去发现美。美在生活中各个地方,我们要去发觉它们,并且学会制造美。

  • 曹栋说道:

    4月26日。61班开班第三天。

    今天上午化学、数学和活动课,还有一节陶老师的语文课。化学课上我们又学习了几个新的单词,数学课上温习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活动课上因为我们没有预习,所以没有上完,但是下一次一定会认真预习的。最让我觉得受益的是最后一节陶老师的语文课,说的是中国领袖的智慧,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水火相融的故事。故事中的萧瑀和房玄龄是死对头,也都是宰相,当时的皇上是唐朝的李世民,他用他的智慧和两首诗化解了两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一起把唐朝管理的好好的。这两首诗分别是《赐萧瑀》和《赐房玄龄》。陶老师的课简单易懂让我学会了很多。
    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一定会努力的!

  • 费文仲说道:

    今天上午最有意思的一节课就是陶妈的课,陶妈这节课给我们讲了两个古诗都是关于李世民的,她用两首诗词来为我们讲解古诗,这两首诗分别是《赐萧瑀》和《赐房玄龄》.
    陶妈给我们讲完故事后我又在网上从新找出来看了一遍,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的意思和内容吧,先讲一讲《赐萧瑀》吧!
    在猛烈的大风中,才看得出小草坚强的韧性。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才能辨别出谁是忠臣。
    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
    而有智慧的人,心中必定怀有仁爱。
    李世民以本诗送给萧瑀,述说忠臣的定义,并对萧瑀作了肯定。
    唐高祖李渊在位后期,他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帝位,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萧瑀坚定地
    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李世民对萧瑀的高度赞美和肯定,其中也不无感激之情。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兴的手法。
    “疾风知劲草”是兴,为下文的立论张本。同时,这一句兴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
    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坚韧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正是由于唐太宗这么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诗中引用了“疾风知劲草”,才使得这句话流传千古,成为了至理名言。
    另外一个故事就是《赐房玄龄》,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房玄龄对李世民他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房玄龄的忠诚,第一句表明房玄龄忙着为自己招纳人才,与仙境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远离很久了。一方面是肯定房玄龄所做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觉得他为此付出太多,太过辛苦。诚然,每到一处地方,房玄龄不是想着能得到多少金银,而是到处为李世民寻找人才。即使那些人才可能在某一方面优于房玄龄,会动摇他的地位,他也在所不惜。房玄龄在担任宰相期间,夜以继日用尽全部心力。第二句通过描写车辆早早入关,表明了房玄龄招纳人才的成效。他多年辛苦,让不少能人异士慕名而来,形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记得有次房玄龄上奏,称他去仓库清点了盔甲兵器,目前的数量远远超过隋朝。太宗则认为最好的兵器就是手下的能臣们尽心竭力,一心为民。太宗的“贞观之治”,离不开房玄龄等人多年来的努力。
    李世民还写过一首《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描写了美好的秋色,朝野的一片祥和,君臣之间的手足情谊,可见对房玄龄的重视。
    通过陶妈讲的这两个故事我懂了许多道理,学一首古诗的时候不要只光着去背它而是要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要用眼睛看美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这样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好处,学习也是如此,学了就要活用,陶妈的课是非常有意思的,她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期待下一次陶妈的课,不知道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我相信自己会做到陶妈所说的那样用眼睛看美好,学习一定要学以致用!

  • 胡彬说道:

    水与火能相融吗?今天,陶老师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从古至今,每位领袖都是有智慧的,那么我们知道哪些领袖的“智慧”呢?接下来陶老师就为我们介绍了,李世民的“智慧”。
    李世民是一位爱惜人才、善于用人、以民为主、善于纳谏的具有一双慧眼的领导者。但是,有时候还会有点小挫折。这不,萧瑀,一个帮助李世民夺得皇位的功臣自然是会被爱戴的,但是,其他的功臣便不服气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与他争个水火不融。机智的李世民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赠予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大概意思就是风大才知道草的强劲,动荡才能识得臣子的忠心,一个勇敢、义道的人是必须具有智慧的。第二首便是写给房玄龄的: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而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便是,忠臣为国起早贪黑,但也需要用眼睛去发现美好。
    听完陶老师的讲话,我懂得了很多,我们不仅在生活或者是学习中都应该如此。心胸要开阔,对事情抱有一个乐观向上的态度,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

  • 龚雪怡说道: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是一节国学课,陶老师告诉我们,有时候,水火是相容的。
    玄武门之变,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由此成为了皇帝,开启了贞观之治。
    就在这玄武门之变中,有一位大臣至始至终都忠于太宗,为太宗即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大臣便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萧瑀。
    太宗即位后,拜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当时房玄龄、杜如晦等新朝臣子正在风头上,这就引起了萧瑀的不满,在论政事时常常于他们发生争执,而房玄龄他们也对萧瑀等一些旧臣抱有偏见。一时间,这两派大臣之间,势如水火。皇上李世民就想这可不行,毕竟他们都对国家做出过贡献,要想办法处理好这两帮大臣的关系才好。
    于是有一天上朝,李世民给众大臣看了一首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在疾风中才能看出哪棵草最是坚韧,在动乱中才能看出谁是忠臣。有胆量的人如何懂得为国为民匡扶正义的道理,有见识的人内心必然怀着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大臣们一看,这可不得了,不就是写的萧瑀吗,房玄龄那一帮的新臣就想,萧瑀也确实做出过贡献,人品也不错,皇上这么赏识他,以后还是要客气一些才是。这时萧瑀心里也颇为感动,心想无论其他人怎么看我,只要皇帝赏识我,我就要拼尽全力为国家做贡献!
    又过了几天,太宗又给大臣们看了另一首诗,名为《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与太液、仙舟等迥然不同,无暇游乐,无暇求仙,因为正在为国家选拔人才。如果闭关拒才,谁能进来?可现在雄鸡刚刚报晓,不远千里来的音雄豪杰早已驱车入关。
    当时房玄龄感动得一塌糊涂,就立志要以最大的努力回报皇帝,“旧臣派”看不起我全都没关系,我甘愿为国家肝脑涂地!“旧臣派”萧瑀也细细思索了一下,这些新臣确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报效国家,还是要尊重一下的。
    自此之后,两帮大臣的关系渐渐好了起来,就算偶尔有争执也不会很激烈。水与火,便这么奇迹般地相容了。
    细细地想一想,如果唐太宗用的是我们最习惯用的方式——劝说,来处理大臣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大臣们就算碍于皇上的面子,表面上不发起争执,内心深处也绝不会接受自己看不起的另一帮人,明争是没有了,暗斗却只会多,不会少,那不是越来越乱了吗?
    唐太宗领袖的智慧,通过这一件小事,通过这短短两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同样一件事,换成是我们,能不能想到这种绝妙的方法呢?

  • 王婧睿说道:

    今天上午上了一节英语课,一节化学课,一节数学课和一节语文课。英语课上老师教了我们做人工呼吸的过程还教了我们怎样用英语说出这些过程。数学课上老师要我们在玩中学会了用英语说出数学的一些加减乘除。化学课我们每个人到画了自己想象想象中的原子。最后就是语文课,然后陶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水与火能相融吗?想必大部分人都会说不会,但是,陶老师今天上的这堂课却令我有了新的看法……
    他是一位以民为主、善于纳谏的领导者。也同时是一李渊的儿子。想必,都应该知道是谁了吧。他就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唐朝在他的统治下进入一个富裕的鼎盛时期。但也会出现功臣相斗的情况。萧瑀,一个帮助李世民夺得皇位的功臣自然是会被爱戴的,但是,其他的功臣便不服气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与他争个水火不融。机智的李世民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赠予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大概意思就是风大才知道草的强劲,动荡才能识得臣子的忠心,一个勇敢、义道的人是必须具有宽阔胸襟的。第二首便是写给房玄龄的: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而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便是,忠臣为国家尽心尽力,但也需要用眼睛去发现美好。
    下午我们就在教室自习。今天过的很充实也学到了很多。

  • 王伟波说道: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别有深意的语文课,陶妈给我们讲述了几个关于李世民的故事。在唐朝李渊当皇帝的时候,他手下有个大臣叫做萧瑀,他是李世民的亲戚。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取代了太子李建成的皇位。萧瑀力挺李世民当皇帝,再加上当时李世民的影响力。李渊只好封李世民为太子,最后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帝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老一派的萧瑀与新一派的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唐太宗就想了个法子,有一次上次唐太宗说昨天写了首诗,大家猜猜我写的是谁,猜中有奖。疾风知劲草,板荡诎成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一下子就有人猜出是萧瑀。房玄龄与杜如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最后他们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水火是可以相融的,我们要会用眼睛去看美好。

  • 张俊杰说道:

    今天语文课,陶妈给我们讲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 陶妈她今天主要告诉我们的是水火是可以相融的。她举了个例子:李世民众所周知。唐朝皇帝,厉害的不得了,因为中国的领袖都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善于用人;以民为主;爱惜人才;是一代枭雄。他聪明在哪里呢?我现在就说一说。唐朝有个人叫萧禹,他是李渊的亲戚,李世民能上位, 他功不可没。后来有两个年轻的宰相,一个叫房玄龄,一个叫杜如晦。他们两个是绝配,有个成语就是来赞誉他们的,叫房谋杜断。他们两个和萧禹和不来经常斗的你死我活。然后李世民就写了两首诗 一首叫赐萧禹,另一首叫赐房玄龄。分别赞许和认可了他们的能力,房玄龄和萧禹就认同乐对方。一起为李世民效力,成为了李世民的得力帮手

  • 李颖康说道:

    《中国领袖的智慧》
    大唐盛世之时,有一位优秀的皇帝,其名为:唐太宗李世民。如果让我来说说李世民的优点,那李世民的优点就多着呢:善于用人、爱惜人才、以民为主、善于纳谏。
    其实李世民刚开始也不是很优秀,但他在许许多多的人的影响下,他开始慢慢地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李世民的这个皇位也不是通过一个正经的手段得来的,而是通过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杀害了自己的亲身哥哥,多谋篡位得来的。而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呢,却也大有来头。当年,若不是丞相萧瑀的大力帮扶,何来的玄武门之变?而萧瑀又是谁呢?
    萧瑀,乃李渊的重臣,非常赏识李世民,尽管李世民不是李渊的长子。在李世民登基后,新、老两派大臣的斗争就开始了。但就在某一天……
    也不知道是不是李世民吃饱了撑着,一天夜晚作了一首诗,第二天给群臣猜测,这是写给谁的?全诗如下:
    疾风如劲草
    板荡诎诚臣
    勇夫安诎义
    智者必怀仁
    好吧,我就公布全诗标题:赐萧瑀。
    呃,于是,新一派的大臣们,房玄龄、杜如晦等,陷入了沉思:看来,皇上的确看重萧瑀啊!那我们可千万不能再与萧瑀继续这么斗争下去了,得向他们学习啊!
    而萧瑀则想到:看来皇帝李世民心里还是有我的啊!那我要继续这么努力下去!
    呃,好吧,斗争暂时告一段落哈……╮( ̄▽ ̄””)╭
    不知道是何时何日,我们这位赫赫有名的李世民皇帝又作了一首诗,当然,还是要求群臣猜测,这又是写给谁的?
    太液仙舟迥
    西园引上才(招纳贤才)
    未晓征车度
    鸡鸣关早开(闻鸡起舞)
    呃呃呃呃呃呃呃,赐房玄龄?
    yes……
    (。ì _ í。)
    于是,老一辈大臣萧瑀等,陷入了沉思:这个房玄龄,如此贤明,一切为国家着想,甚至不顾玩乐了……看来,我们真的要好好想他学习!
    而房玄龄则想到:我所做的一切,皇帝都看在了眼里,看来我要继续这么努力,为国继续出力!
    好吧,原本水火本不相融,最后水火相融,化解水火……
    水火可相融?
    ……
    会用眼睛看美好。这,才是水火交融之法吧……
    每一件事,都有其哲理……引发了我无数的思考……

  • 王柏焜说道:

    今天陶老师给我们说了一个水火能相容的故事;我的概括是伟大的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而且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以民为主,爱惜人才。皇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李世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还调解了朝廷内的勾心斗角,做了两首诗,《赐萧瑀》和《赐房玄龄》之后,朝廷两位大臣,萧瑀和房玄龄化解了彼此的矛盾,并且互相尊重理解,这让我更加觉得李世民才智过人,聪明绝顶。这就是中国领袖的智慧。

  • 刘颖旎说道:

    今天在国际部上了一节稀罕可贵,耐人寻味的国学课。课上,我们跟随着陶妈一同走进传统文化,带领我们一起领略中国从古至今领袖的智慧。首先,陶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水火可以相容吗?我们刚开始都一致同意认为应该是不相容的。后来看见陶妈的迷之微笑,虽然我们一时摸不着头脑但是立刻改变了我们的立场。陶妈看出来我们并没有理解为什么相融的意思。于是陶妈步步引诱、遵循渐进的指导我们。陶妈先从古代来问我们所知道的历代王朝的君主。结果知道最多的也就是李世民了。陶妈先介绍李世民这个大人物背景,再询问我们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处事风范,有说他善于用人;有说他爱惜人才;有说他以民为本……陶妈面带微笑一字不落的在黑板上写下了我们所描述的李世民。当大家已经安静下来,没有再发表意见的同学。这时,陶妈微笑着问我们,根据我们所描述的特点,有谁能够通过一个故事更好的展现出李世民的为人特点。纷纷有两位同学举起手来说了李世民在位时所发生的一些故事。听完两位同学所讲述的故事之后,我们的陶妈还表示李世民在位时有着几位贤才。并且李世民也善于招纳贤才,所以李世民在唐朝在位时才有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陶妈再用李世民赐萧瑀和房玄龄的两首诗更好的诠释了自己的为人。经过陶妈的一番分析,我们也都恍然大悟。陶妈的这节课让我们从传统智慧、诗文里面得到了启示,让我们受益匪浅。这就是陶妈所坚持的“会用眼睛看美好”。

  • 王子菡说道:

    水火相融
    首先,问一个问题:水火能相融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答案不一定正确,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有时可以相融,有时却不可以。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要从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从兄长的手中夺得了帝位,在执政期间,他十分爱惜人才,善于纳谏,以民为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在朝廷中,有一位大臣,在李世民背后推波助澜,为李世民夺取皇位出了很多力,他的名字叫萧瑀。李世民登基后,新臣中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新臣不打理老臣的事物,老臣看不起新臣,所以新臣与老臣之间有了一层隔阂,李世民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你们知道他做了什么吗?
    有一天上朝时,他说:“昨天晚上做了一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你们自己领会我诗中的寓意。”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赠萧瑀》
    大致意思为:只有狂风暴雨的到来,才能知道哪些草的根是最坚固的,只有在动乱时期,才知道谁是最忠诚的。像萧瑀一样,有“勇”“义”“智”“仁”四大特点。
    这首诗极大的感染了萧瑀一帮老臣,使他们认识到皇帝对他们的重视,以及应对新臣的尊重,使老臣们放下了对新臣的芥蒂。
    另一天上朝时,李世民又说:“昨晚又做了一首诗,念给你们听听,评价评价。”
    “太液仙丹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赠房玄龄》
    大致意思为:房玄龄等新臣每天起早贪黑的为国家招揽人才。唐朝时的城门在鸡鸣时分开,日落时分关,只要太阳落山,城门关闭,城内的人不能出城,城外的人不能进城。新臣中有些人专门去学习鸡叫,只为了能早些开城门去寻找人才。
    这首诗也极大的感染了房玄龄一帮新臣,使他们也认识到了皇帝对待他们与对待老臣一样的态度,认识到应对老臣给予足够的尊重。
    这两首诗,没有花多长的时间,但是却完美的解决的新臣与老臣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李世民的智慧,是中国领袖的智慧,完美的让水和火相融在一起,共同打造出了实力雄厚的唐朝。唐朝时期的文化人就用文化说事,借用鲁迅的话说:中国的诗歌,在唐朝时做绝了。果真如此。
    我们都应像陶妈说的那样:会用眼睛看美好。

  • 欧阳莉说道:

    4月26日,星期三,今天早上陶老师给我们上了关于水火能不能相融的讨论,在唐朝唐太宗时期有有两位非常善于管理朝政的两个人,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不和,分成了2个势力,就像水火不相融,一位是我们熟知的房玄龄,他可是一个人才,我简单介绍一下,在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

    贞观二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论者皆称之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旧疾复发,当时李世民在玉华宫,闻讯命人用自己的担舆把房玄龄抬入御座前,两人相见,感怀流泪,哽咽不能言。太宗命太医疗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龄食用。听说他病有好转,太宗就喜形于色;听见病情加重,太宗马上愁容顿现。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罢军止伐高丽。太宗见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受遇如此,死时定当含笑。卒年七十,诚为喜丧之年。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对于这样一位人才皇上也是十分敬佩的,但是另一个人也不差萧瑜,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唐朝宰相,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并且深刻精通佛法道理。
    初封新安郡王,西梁灭亡后随其姐萧皇后进入长安,因为是萧皇后之弟的缘故担任内史侍郎他还是唐太宗的亲戚,这样的关系皇上也是很难抉择的。
    可是这并没有难倒李世民,有一次他把所有的大臣召集起来给萧瑀写了一首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知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心怀仁。”这样的赞美萧瑀,他也感受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也就不和房玄龄等人计较,过了几日皇帝又一次把他们召集起来写了另一首诗“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赞美房玄龄起早贪黑从不去游玩就花时间选人才,以此鼓励他,就这样水火也就相融了,唐朝也因为这两位人才越来越繁华。
    我们也应该互相理解帮助,用眼睛看美好,也有很大原因是李世民这样的贤君。

  • 陈沐说道:

    今天陶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有关传统文化的课。都说水火不容,但陶先生用一节课的时间给我们证明了水火是可以相融的。
    在唐朝有一位善于用人、爱惜人才、以民为本、善于纳谏的皇帝,李世民。他的下面有许多贤臣,比如萧瑀,房玄龄以及杜如晦。有一天,李世民为了改善他们的关系,就做了一首诗,《赐萧瑀》,诗中写到: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识安义,智者必怀仁。
    萧瑀听完诗后,一心为李世民效力,便无心去与房玄龄做对,而房玄龄听后,便知道萧瑀是这等贤臣,便不在做对,自后他们便和平共处。李世民便让他们水火相融了!

  • 费文仲说道:

    费文仲,肖洁文,欧阳莉,何丞团队
    今天,我们早上第一节课是刘念老师的化学课,她的课是我最喜欢的一节课,她今天叫我们把自己想象的原子画下来,同学们好多上去画了,有画笑脸的,有画小猪的,各种各样的无奇不有.
    其次今天我们还上了一节数学课,juju老师的课是以游戏的形式来上的,她给我们出题目,然后一开始有一个擂主,那个擂主就是我,但我只击败了三个人便被淘汰了,这个游戏完全点燃了同学们的激情,最后陈沐同学获得了这次游戏的champion,坐在我旁边的肖洁文同学虽然没有参加这次游戏,但她感慨的说自己以后也会获得冠军的,我希望她努力加油吧!
    最有意思的一节课应该就是陶妈的,她今天给我们讲了故事,那两个故事我们的同学们都以日记的形式重现了一遍并且把他们的感受写了下来,这两个故事给我的启发还挺多的,以前一首古诗词只是觉得懂它意思会背就行了,然而其实每个古诗背后都要相应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些道理在里面,读书就要读透,陶妈也给我们说了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了之后要会用,我也相信自己以后会改掉自己的缺点,学习学会学以致用,也会慢慢的去懂得陶妈说的用眼睛去看美好,世间万物有好有坏,但你用最美好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它就是最好的!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今天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寝室表现也很优秀,唯一的缺点就是还不够直觉包括我也是,说的不直觉就是上课的时候会控制不住去看一下手机,上自习课的时候也会去玩手机,但我会慢慢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我也会带领我们61班越来越好,Our class is the best!

  • 曾瑜峰说道:

    今天是在国际部的第三天,也是第一次上陶老师的语文课,她给我们介绍了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李元吉,因为萧瑀在父亲李渊的面前赞赏自己,当上了皇帝。

    • 曾瑜峰说道:

      但是他上朝不久就有大臣们发生了一些矛盾。他为了解决矛盾就自己提了两首诗。一首诗写给箫瑀的写的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识安义,智者必怀仁。一首是写给房玄龄的写的是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然后这两位大臣的矛盾就化解了。

  • 肖洁文说道: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从父亲开始就一直在传递,今天陶老师给我们上了在国际部的第一堂课.今天陶老师给我们讲了李世民,李世民是一个善于用人以民为主的好皇帝,李世民当初为萧瑀写了一首《赐萧瑀》这首诗是为了盛赞萧瑀的仁德。为房玄龄写了一首《赐房玄龄》是为了颂扬房玄龄为国求贤。李世民即位改年号为“贞观”,萧瑀作为唯一的前朝宰相依然活跃于唐朝的政治中心。不过由于它太过耿直,说话直率屡次忤逆皇帝的意思,所以曾被数次贬官出京不过李世民毕竟是一代英主,每次将他赶出去后,等消了气后感念到这位正直大臣的好,又屡次将他召回。这首诗里(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人)四大说法勇代表着勇敢,义代表着义道,智代表着智慧,仁代表着仁义。可能是因为萧瑀出身高贵的关系,所以比较心气高傲,李世民认为萧瑀一生都太耿直刚烈,不懂的与人妥协最后无比痛苦的离开了人世。
    今天听了陶老师的课,我知道了许多的事情,历史的久远和有趣,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以后要更努力。

  • 欧阳芷菡说道:

    今天在陶老师的课上,讲到了从古至今的中国领袖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明,是历史上美名其曰的中国领袖,他带来了大唐盛世和贞观之治。可是他所拥有的皇位是他从兄弟手中夺过来的。而萧瑀便是那个助他夺得玄武门政变成功的人。萧瑀虽是李渊的亲信,但他特别赏识李世明超凡的才华,仁德和抱负。
    李世明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果然在萧瑀的意料之中,李世明是一位仁德的君王。
    李世明是一位爱民如子,善于纳谏,爱惜人才的。李世明上位几年,唐朝变得国泰民安,当时的得力大臣杜如晦,房玄龄也是锋芒毕露。而出生高贵且是几代皇帝的重臣的萧瑀,心中多有不快。当然房杜那边也不太搭理萧瑀。李世明倒是看懂了这水火不相容的一切。李世明爱惜人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他当然不会放着这件事不管。李世明有感于萧瑀的正直,便在朝堂之上赠与萧瑀一首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诚义,智者必怀臣。
    萧瑀想,竟然君上心中有我,我便可以为他守护天下。
    当然了,李世明也写了一首给房玄龄——《赐房玄龄》太液湖周炯,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因为李世明赐的诗不仅激励两人,而且瓦解了两方恶劣的关系。
    所谓水火不相容,其实也可以改变的。水火是可以相融的。火可以将水烧开。水却不一定能够浇灭火。

  • 杨梦谍说道:

    今天,第一节课上了英语感到很有趣,接下来就是数学,国际部的数学第一次让我觉得可以那么的感兴趣去学习,然后就是比较特别的化学课,虽然现在的化学比较简单,但以后我会认真学的。最后一节课是陶妙如老师的课,陶老师的课很特别,给我们讲了水火相融的主题,首先讲了李世民爱惜人才,善于用人,以民为主。接下来就说萧瑀与房玄龄之间不合,因为他们互相觉得皇帝不重用自己,李世民因为各有用途不能割舍就通过诗来化解他们的矛盾。
    一: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二: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迵,
    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东渡,
    鸡鸣关早开。
    当他们两听到这两首诗后,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当我听完这个故事后其实水火可以相融。

  • 戴婷说道:

    在今天陶先生的国学课上,陶先生首先问了我们一句话:“水火相融吗?”几乎是所有同学都说“不相容”接着,陶先生就神秘一笑,说到:“其实水火是相容的”同学们都不经发出质疑的声音,陶先生接着说:“我之前就想写一本书,名为《中国领袖的智慧》,现在我准备从接手我们61班开始,写这本书。当然这本书不仅是我一个人写,还需要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你们愿意吗?”同学们都激动得说愿意,老师欣慰地说:“那么现在,我来给你们讲故事吧。领袖,是从习近平说起,还是更久一点的毛泽东说起?其实我想从中国古代说起。就说盛唐时代吧,同学们你们想到的第一个领袖是谁?”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唐太宗李世民”陶先生又问:“那你们知道关于唐太宗的故事吗?”说到唐太宗的故事,我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那只憋死在唐太宗袖子里的鸟,后来也确实有人说到了这个故事,应该是很有名了。同学们清一色讲的都是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陶先生摇摇头:“有没有别的,如果只是这些的话那这节课也没有什么意义。我问你们,你们既然知道唐太宗的故事,哪有谁知道唐太宗的写的诗句吗?”同学们都沉默了,我也只能想起唐太宗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过这句话是出于荀卿的,并非唐太宗本人原创。陶先生说:“那我就给你们讲故事吧。大家都知道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有一位忠臣名叫萧瑀,以他为首的老一辈官臣在玄武门政变中奉献了很大的力量。在当时还有以房玄龄为首的年轻一辈的官臣,在当时可谓是水火不相容。唐太宗十分聪明,他并没有直接挑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先后作了两首诗。一首是《赐萧瑀》,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写萧瑀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第二首是《赐房玄龄》,是颂扬、勉励房玄龄为国求贤。双方在看了诗之后不仅都深受感动,同时也肯定了对方的能力,都做出了让步。从此水火相容,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作了铺垫。”我在赞赏唐太宗精明的同时,也不经感叹,有时候我们也要学会让步,何必咄咄逼人,退一步海阔天空,水火相容,水火相辅,何尝不是更好?

  • 付豪说道:

    这俩天天气不好,天天下雨,不过我的心情和天气相反,我感觉每天的课,都很有意思,讲了一节英语课和一节数学、化学、语文课,数学课讲的很有意思用哪些数字翻译英文,感觉很有意思,化学课上用化学式翻译英文写上去,今天默写化学式,我错得比较多,不够认真,后面我认真改正了错误,并重记了一遍,在语文课呢,陶妈给我们讲了赐萧瑀》和《赐房玄龄》.,这俩天上课很有趣,赐萧瑀_
    作者:李世民 (唐代)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赐房玄龄
    作者:李世民 (唐代)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赐萧瑀
    《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唐高祖后期,李渊的三个儿子为争夺帝位而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两句,是李世民对萧瑀的高度赞美,其中也不无感激之情。这两句诗从艺术性角度看,算不上特别高明,但极富于哲理的启示。
    此诗的主旨,是颂扬、勉励房玄龄为国求贤。首句从反面落墨,用一“迥”字,表明房玄龄与“大液仙舟”距离甚远,其无暇游乐、无意求仙之意已见于言外。次句从正面着笔,点明他止忙于“引上才”,而“仙舟”之所以“迥”,也由此得到解释。三、四两句,以形象而有象征意味的笔墨写“引上才”的措施及其效果。唐王朝的京城长安四面都有“关”。如果闭关拒才,谁能进来?可是如今呢,天未破晓,不远千里而来的英雄豪杰已经驱车入关,向长安进发。这因为:雄鸡初唱,关门就早已为他们打开;而贤明的宰相,正在“西同”忙于援引他们呢!四句诗,写得兴会淋漓,其求贤望治之意,溢于言表。第四句,可能用了《史记·孟尝君传》函谷关鸡鸣始开的典故,但其中的“关”并不限于函谷关。从泛指的、象征的意义上理解,会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全诗的意境美。

    还有今天的表现我感觉还可以,该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我们要像陶妈学习,会用眼睛看美好,我们一起加油

  • 何丞说道:

    今天,我的收获有很多,首先,我又了解许多新单词,随后,我还了解了一些关于国外生活的知识。并且,我还知道了一些关于急救的知识,用英语怎么说。以上,便全部都是我在今天课上,收获的知识。同时,我依旧感到国际部的课程很有趣。不过,并没有我因为学的东西,全部都是英语,就让我感到乏味、厌恶。老师讲的方法都很有趣,并且,我发现我渐渐地能够,在课上,听懂老师讲的英语了。在国际部,我发现自己在慢慢地进步,我的英语逐步的提高。这是我很开心!现在,重点说说,陶老师讲的水火相容故事。水火不相容,这是人们知道的常理,不过,我们只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便可以将水火融和。在唐朝的时候,于李世民刚登基不久的时候,他手下有两批大臣,第一批是从他的父亲李渊手下,传承下来的。其中的代表叫萧瑀。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熟悉。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此人是李渊的亲戚,在李世民以前,他十分支持李世民。因此,在他登基之后。他被得到重用。因此,他成为了其中一批的首领,与其相对应的一批的首领。那便是杜如晦,紧接着,双方总是在朝廷上互掐。随后,李世民十分聪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某天上早朝时,他问众人:“众位爱卿,我说一首诗,大家猜猜是谁?”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随后,大家都猜到是萧瑀,于是,杜如晦的那一批人就想到了很多,隔天,李世民又用同样的方法改变了两批人对对方的看法。

  • 罗霆雄说道:

    中国领袖的智慧,从诗歌,文章中看领袖。 古代大唐时期,有一位十分有智慧的明君,名字叫李世民,他在位期间,唐朝国力强盛,许多人才被纳用,不过,他的皇位不是正常得来的。李世民在继承皇位前就已十分优秀,为唐朝做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这是他的父亲,当时的皇帝李渊及大部分臣子都知道的,但是,李渊并不打算以后将皇位交给他,而是想让李世民的哥哥继位。李世民知道这个消息后,暗地里决定发动一场政变(没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政变),这场政变的目的就是杀死他的哥哥,迫使李渊交出皇位,发动政变时,有一名叫萧瑀的大臣非常支持李世民,并为政变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做的一切李世民都十分感激。政变的结果当然就是:李世民成功,其哥哥被暗杀,李渊迫不得已,同时也看李世民非常优秀,便将皇位给了他。于是乎,李世民就这样不正常的继位了。李世民继位后,将萧瑀升为宰相,后来许多新的人才被纳用,其中有一个叫房玄龄的人,他的本事李世民十分看重,不久也将他升为宰相。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跟现在许多宫廷电视剧中“互争”的剧情很相似了。又过了不久,萧瑀等组成了“旧臣派”,房玄龄等组成了“新臣派”,这两派一直处在对着干的状态,就跟水火不相融一样,这两派闹的越来越大,就连李世民都知道了,于是李世民就想了一个办法来化解这两派的矛盾。在一日上朝时,李世民说:“我写了一首诗:疾风如劲草,欢荡诎诚臣.勇夫安诎义,智者必仁怀.这首诗是赐给一位大臣的,请各位猜一下是赐给谁的?”台下的大臣们一听完诗后就知道是送给萧瑀的,于是便对他更加恭敬了,房玄龄等”新臣派”听完诗后想:皇上赐诗给他,说明十分肯定他,那我以后也得退让一些才行.于是也对萧瑀改变了态度,而萧瑀自己的心情愉悦的更是不用说了.第二天上朝时,李世民又说:”我今日又写了一首诗: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也是赐给一名臣子的,请各位猜一下是赐给谁的?”,台下大臣们知道这是送于房玄龄的,于是也对他更加恭敬了,萧瑀听后想:皇上也赐诗于他,说明也十分重用他,那么我也不能再跟他对着干了.就这样,两派的矛盾化解了,水火相融了. 当双方互相容不下对方时,要让他们学会用眼睛看美好,能够到对方的优点.

  • 宋礼谙辰说道:

    今天陶老师给我们上了第一节传统文化课 讲的是中国领袖的智慧 “水火相容”是主题 首先从唐朝讲起 唐朝印象最深的是李世民 老师问他有什么好品质 有人答善于用人 又有的说爱惜人才 还有的说以民为主 而我一直在喊善于纳谏 老师都没听到 弄得我有点尴尬 直到我喊了第四遍 她才听到 接着老师让我们讲关于唐太宗的故事看看 小明同志自告奋勇 拿了“一血” 他讲的故事是当年太宗皇帝上朝时 魏征直言进谏 不给太宗面子 惹得他大怒 结果李世民在皇后面前说:“会须杀此田舍翁。”皇后了解情况后便向太宗道吉 他很不解 于是皇后说:“能进谏大臣已经很少了 而能在大场合的情况下能直言进谏的就更少了 这样的忠臣是很难得的 依我看 您不能惩罚他 应该多奖励他 让他多多直言进谏”太宗就听取了她的建议 我也紧接其后 我讲的故事是太宗皇帝有一天让他国进贡了一只珍稀品种的鸟 他每天都到院子里去玩这只鸟 结果有一天魏征来了 他连忙把鸟藏在袖子里 魏征就告诫太宗皇帝说他应该多关心政治 体察民情 后来鸟因为长时间憋在袖子里闷死了 自此之后李世民再也不随处玩耍 而是体察民情 积极参与政治。在此我又不经想起魏征死的时候唐太宗痛哭 说:“夫以铜为镜,可以知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不禁又使我想起法语有句La mer est un miroir.(海是一面镜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很多东西为参照物 客观评价自己老师说。:“应该从诗文里看皇帝 看领袖 我们说:‘狗眼看世界’”我们没读过唐太宗的诗文 所以由老师来举例 要知道 唐太宗的皇位不是正当得来的 是通过政变得到的 所以他老爸李渊也拿他没办法 只能把皇位传给他 最主要的原因是玄武门之变后头有人帮李世民 那个人就是萧瑀 李渊十分重用他 而且还是皇亲 他为李世民当上皇帝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就有了许多新大臣 例如:房玄龄 杜如晦 但是他们与老大臣水火不容 新臣们都不搭理老臣 而老臣们都看不起他们 这样使得皇帝老儿很为难 哪边都不是 所以 有一天李世民写了首诗 让别人猜是写的谁 诗的内容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别
    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皇上说猜中有奖 臣子们都抢着来猜 都知道是萧瑀 自此之后新臣们看到皇帝对萧瑀这么看重 所以都不对萧瑀一班老臣冷战了 而萧瑀等人知道皇帝还在乎自己也就不和他们计较了 这个诗的意思是:“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心。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过了段时间 太宗皇帝又作了首诗:“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意思是:“用一“迥”字,表明房玄龄与“大液仙舟”距离甚远,其无暇游乐、无意求仙之意已见于言外。次句从正面着笔,点明他止忙于“引上才”,而“仙舟”之所以“迥”,也由此得到解释。三、四两句,以形象而有象征意味的笔墨写“引上才”的措施及其效果。唐王朝的京城长安四面都有“关”。如果闭关拒才,谁能进来?可是如今呢,天未破晓,不远千里而来的英雄豪杰已经驱车入关,向长安进发。这因为:雄鸡初唱,关门就早已为他们打开;而贤明的宰相,正在“西园”忙于援引他们呢!四句诗,写得兴会淋漓,其求贤望治之意,溢于言表。第四句,可能用了《史记·孟尝君传》函谷关鸡鸣始开的典故。”萧瑀听了这首诗后 感觉房玄龄这些年轻人也不容易 平时就多让让他们 而这些新臣就体谅唐太宗 他们想:“也不是皇上偏袒谁 而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作用”于是就是这两首诗化解了水火不容的问题 这里体现了李世民的智慧 因为你总不可能拿水去灭火吧 有时不一定浇得灭 拿来烧水喝 岂不美哉?唐朝都是些文化人 他们平时就用文来说话 皇帝老儿在朝廷中用诗文 又好玩又不偏离工作 所以国家上上下下作诗都很好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诗歌在唐朝作绝了!”我们学这些不仅仅是背这两首诗 要用这些来看世界 随时随地都能探讨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