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际教育

在南半球,我们发现,我们感恩——同升湖国际部微留学体验团

6月30日开始——

长沙,广州,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布里斯班

7月26日,由布里斯班,经广州,我们就回了长沙。

36人,28天,由北半球到南半球,由炎炎酷暑进暖暖冬阳——

飘越赤道,笑驾祥云,遍尝风味,品读清纯

感受规则,体会差异,寻找原因,悟求道理

走遍天下,唯一定论,脚踏实地,做强自身!

此行墨尔本,有最独特的回忆,那里有同升湖很多的学生,有对十年后的憧憬——!

此行UIL,有之前有过,十多年后又体验到的对规则变化主动权的再次思考,有一群敬业的人!

此行春田高中,有和美国不一样的安排,一样的规则,一样热情的师生。还有将我和张主任签名送的《最美易经》放在了他们的阅览室,说是分享给更多的人。

此行寄宿家庭,看到了中国山村或者巴金老舍那一代人笔下的中国家庭式生活的某些元素,感叹生活的真味。

……

此行,更多的还是陪着孩子们——

他们快乐,我们快乐!

他们进步,我们充实!

最后

感恩此行!

感恩同升湖在澳大利亚的所有校友们!

感恩为这次给我们提供服务的UIL,春田高中所有的老师们!

感恩此行的34位孩子!特别是静宜,伊人,家俊,文鼎,思航,旺林,瑞程几位团队长,越来越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做什么!

孩子们在自觉成长,我们只是陪同而已!

感恩所有家长的关心,支持!

感恩同行丹丹老师!

感恩我的家人!

感恩一切!

PS:

澳大利亚,人均地大,将是动荡岛国第二家园。

17 thoughts on “在南半球,我们发现,我们感恩——同升湖国际部微留学体验团
  • 陶妙如说道:

    ​美 国 教 授 写 给 被 开 除 中 国 留 学 生 的 信
    2017-07-25 德国优才计划

    作者所在大学开除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而作者本人正是这位研究生的导师。从这一事件中,作者观察到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别,同时郑重地给这位被开除的留学生写了一封信,坦诚地表达了她本人的观点。从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之心。这也给广大已经或即将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同时对于中国大学教育以及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XX同学:
    接到你要求“保留学籍”的上诉被研究生院董事会驳回的消息,我想告诉你:这是你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一个教授,一辈子培养不了多少研究生。你祟拜的Y教授,刚去世,他一辈子也就培养了九个“东西方比较哲学”的研究生。我创建的C大“东西方比较研究”,从第一个研究生到最后一个研究生,一共十一个。你是第十一个。现在,第十一没有了。因为项目停了,以后也不会再有。在美国,或在C 大,遍地都是西方文化,加开一点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很不容易,全是教授自愿作出的无偿贡献。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我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我希望每一个作品都是杰出作品。你被取消学籍,第十一个作品报废。你没达到标准,是我和你的共同失败。
    你想到的是:你的前途中断了。这是不对的。你的前途依然有无限多的选择。你可以从商,在网上办你的杂文网站,或回中国办公司,再换一个能收你的项目学习,等等。我希望你在别的行业和地方能有成就。如果,你下了决心要在学术界做学问,我下面写的东西,是给你的临别礼物。如果你不想做学问了,下面的话,你根本不用看。世界上路很多,不一定要做学问,做个好人,就值了人生。你可以就看到这句为止:“你当个好人,我祝你好运。”
    如果你往下看了,那我假设你想知道为什么你刚开始往“做学问”这条路上走,就失败了的原因。如果,你还想走做学问的路,下面的话会对你有用。我对你直话直说。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跟你绕过弯子,也没有改变过对你的要求。你失败的原因,有些是你自己的责任,有些是那些把你教成这种样子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有些是我的责任。

    先讲我的责任。我的责任是:我不应该录取你。因为你想要的东西,我无法给你。
    你想要的是到美国来见识一圈,和教授搞好关系,使一些点子,让教授按着你的设计,给你一些作业,你轻轻松松得到一个学位;再靠这个学位,说自己成为学者了,然后在中国或美国找个挣钱多又体面的工作。你说你将来想在大学当教授,你还对我说过不止一次,你必须得到这个学位。我懂这个学位对你的重要性。
    但是,我能教给你的,是做人和做学问的基本原则,让你成为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真理的人。在学术领域,你必须不为任何利益撒谎,只说真话,且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你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寻找未知,没有捷径可走;你还必须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无知,把你个人的角度和判断低低地放在“公正”之下,这样,你才能开始做学问。要想从我这里得到学位,你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我不卖学位。我的知识可以无偿贡献给愿意跟着我一起寻找真理的学生,但不做交易。
    这是我们之间的误区。我是在你选了我的两门课之后,才认识到我们之间的这个误区。这个误区,造成我们之间的所有冲突。我认识到,把你录取来,是我犯的错误,也是对你犯的错误,让你错误地计划了前景。

    其次,讲你的责任。讲你的责任,其实是我对你的最后评价。或,是我给你的解释——为什么你不适合做学问。你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公司老板或其他什么职业人士。搞学术,和经商或当清洁工,没有职业高下的不同,但明显有职业要求的不同。做学问,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我前面说的误区,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如何做人上的。你在C 大期间,做学问的技术,我时时刻刻在教你,那些技术都详细写在你的每一篇作业和论文上了。但是,关于做学问和做人的关系,我没跟你讲透彻。在谈你的责任时,我会讲这个问题。
    因为你本科成绩不好,我亲自在北京对你面试后,才决定录取你。录取你,是我拍的板。当时,我对你的判断是:人很聪敏。但是,那是一个错误判断,因为那个错误判断,我得分担你失败的责任。现在,我对你的评价是:你不聪敏,你没有一点儿做学问的人所必需的聪敏。这种聪敏就是苏格拉底说的“我知道我的无知”。
    你一进校的时候,就认为在美国上大学很容易,你知道怎么能玩得转。你不停地显出你什么都懂;参加讨论,不懂的事,你也常常不懂装懂,胡说一通。上课,你原著不读,必读书不买,看一些网上第三手的书评、简介,就敢宣称:书读完,懂了。就敢狂加评论。你有种种理由认为你是对的,所以,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宣称,你懂了,你比同学教授都懂得快。你有你的机巧。但你的读书“机巧”我完全不看好,那是做生意的机巧,不是做学问的技术。我对你的判断是,在我的前三门课上,我要求的必读书,你不是没读,就是没读懂。你真正开始认真读的一本书,是我的第四门课“比较逻辑”上的《逻辑》。这本书,目前,你读懂了60%。这是你的进步。
    我想告诉你:你这种很坏的学习方法,至少得为你的三个“C”和两个“I”,负一半责任。

    用你那种学习方法做不了学问。你可以东找一点西找一点猎奇的信息,放到你的网站上,让大众读着玩(这是你的权利),就像旧时茶馆里说书的、传小道消息的人,目的就是吸引听众兴趣一样。这没什么不好,也是一种传媒方式。但这种方式绝不能用来做学问。做学问,不是猎奇,也不是快速地搜罗信息。做学问,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用理性拷问自己,拷问先人;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这就是为什么维特根斯坦将能不能把思维说清楚看作是一个道德问题。你很爱说,也总是在说。但是,你很少能把问题说清楚。在做学问上,“凡你能说的,你说清楚;凡你不能说清楚的,留给沉默。”(维特根斯坦,Tractatus)在一知半解的时候,你胡说,那叫“扩散无知”,是害人、误导,是浪费别人生命。做学问的人,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如果你不能,或不想负这个责任,你别走这条路。我不培养产品推销商(不会),也不培养哗众取宠的网络编辑(没能力)。
    因为你学识基础很差,你得弥补这个致命缺陷,才能去做学问。学识基础差并不要紧,你从基础开始好好补,是能赶上去的。但是,你却用了一些奇怪的、与学者品格不相容的方法来掩饰你的致命弱点。第一个例子,你刚来的时候,和我谈话,动不动就扯出一些社会“名人”,这个,那个,你跟他们都认识。你说的这些“名人”,我半个也不认识,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夹在你和我的谈话中。我也不想认识这些社会“名人”。如果他们有成就,我为他们高兴,但是,他们与你我都无关。你要做学问,好好跟我学,不必去追啥社会“名人”。学术不是社交,不是出名,是坐冷板凳。你做学问的目的,必须是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心。名不名与学者无关,得奖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对学者来说,做学问本身,就是乐趣所在。想用社会“名人”来衬托你自己的地位,你要么是骗人,要么是骗自己,都是想掩饰你先天的不足,没有自信心。如果你不想用你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信任,你也不能做学问。
    再一个例子,就是你在XXX课上的抄袭问题。你可以跟我解释,从网上复制了东西,贴下来当作业交给我,不叫“抄袭”,是我“误解”了。事实上,我也没真报告你抄袭。你也用不着解释来解释去,说你不是存心要抄袭,怪我不理解。我理解或是不理解,其实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一,我没有报告这事件;二,不管我“误解”不“误解”,事实是你交来的作业,7%以上绝对与网上他人的东西一样,这就叫“抄袭”(按C大校规定义,7%以上雷同就叫“抄袭”)。这件事,是我坚决反对你想找捷径、借以掩盖你的基础差和没有治学能力的缺陷的开始。我就此警觉并反对你的走捷径,一直和你对抗到上周的最后一次考试。
    对你第一次“抄袭”这事本身,我只希望你说一句话:“对不起,我再不这样做了。”然而,我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报怨:为什么我不理解你的解释——那不是“抄袭”。我没有报告你抄袭,甚至都没有取消你的奖学金,这是我所能做到的对你的最大保护,是给你改正机会。但,你要我接受“那不是抄袭”,这是你在指鹿为马,还公然要求你的教授跟着你一起自己骗自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你可以赖掉一个错误,我可以不追究,但你同时也失掉了我对你的信任。如果,你还想做学问,你永远要有能力和勇气认识和承担自己的错误,不然,你不能做学问。
    你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还包括你的人格分裂。这一点,不能全怪你,人格分裂是畸形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最后要讲的你的社会背景的责任。你是我见过的最自相矛盾的学生。当我想到你的社会背景,我对你的人格分裂抱有同情。但是,我还得指出,这是病态。你应该尽快找心理学家帮助,治好这个毛病。做学问的人,必须里外一致,言行一致。

    作者:袁劲梅,系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University)哲学教授,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现任委员。本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 张思航说道:

    七月二十五日 星期二
    澳大利亚之行第二十五天
    布里斯班(UIL)

    一个月前,我们的飞机划过大半片天空,越过了千山万水,最后在明媚的清晨,在微寒的清风中,亲吻了这片美得深沉的土地……
    一个月后的今天,我们整理行囊,我们的飞机会在明天同样美丽的清晨,在这片美得动人心弦的土地上滑行、助跑、加速、最后依依不舍地松开自己的手……
    Australia啊,即将要分别了吗?时间真是绝情,要将我从你身边分开…只是可惜,你的容颜,你在晨光乍泄时俏皮的莞尔一笑,你在夕阳西下眼帘低垂落寞的神情,你在海边那一座座波涛汹涌的巨浪上朝我招手……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诱人那么的梦幻,我怎么看得够……
    也许明天抵达中国,我们大包小包,我们像是满载而归,其实一趟来回,失去的同样不少……
    ……
    初时,我欣赏这里无与伦比的美景。
    1.在悉尼,巧夺天工的悉尼歌剧院,宛若天成的悉尼大桥,曼妙温柔的悉尼港……
    2.在堪培拉,威严端庄的国会馆,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3.在墨尔本,热闹美丽的墨尔本大学,冷冽却不失风度的菲利普沿岸,企鹅成群结队归巢……
    4.在布里斯班,Dream world,movie world,Gold Coast,龙柏考拉野生动物园,kindilan camp……每一个地方都有我们的足迹,每个地方也都精彩纷呈……
    ……
    可尽历了许许多多的事之后,我更欣赏这里的礼仪、文化与制度。
    1.这是一个内敛却又开放的国家,人们都很低调,不声张,不炫耀。可他们却又非常热情,我走在路上,与撞见的陌生人说一声“hello,how are you ”已经成为习惯。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和同路的人谈论什么食品好也不止一两次了。收银员也会热情的跟你聊天,直到你要离开时,再说一句“bye,have a good day!”…在国外,我们并不孤单,因为交流只在于你想或不想,人与人之间没多少隔阂……
    2.谦让是扎根在澳大利亚人心里的一颗苍天大树…对于脆弱的人类来说,汽车绝对算的上是威胁,所以觉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小心翼翼,生怕疾驰而来的车子将自己撞飞。而在澳大利亚,我没有这种担心,因为绝大多数的车主开车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会伤到过往的行人……只要有人站在路边,并且看得出有过马路的想法,车主就会细心的停下车,透过玻璃招手示意让行人先过……如此可见,澳大利亚是一个多么温柔细致的国家啊……
    ……
    还有就是我所居住的寄宿家庭,家里只有一对老夫妇,Dad叫Alan……我很庆幸自己第一次出国就能遇到这么和蔼善良,耐心细致的寄宿家庭。他们对我和宋礼谙辰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日三餐从来没有缺过,而且都是按我们喜好来做,生活用品都为我们准备齐全,还有一人一间房,环境比我自己家的房间还好……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谢谢他们每天都让我们在困顿之余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其实在这个家里让我感触最深的啊,不是我的生活质量,而是他们这对老夫妇对彼此坚贞不渝的感情—–他们结婚有五十多年了,相依为命做过了大半个人生。Mum每天晚饭过后都有喝茶的习惯,这十几天下来,我发现没一杯茶都是Dad给她泡的,于是昨晚我就问她,“how long has dad been doing that for you? ”她的回答是“All of my life.”我听到这个回答的那一刻,真的觉得我们都只是一群小屁孩,现在说的喜欢,男女之间的那种爱慕,又怎么能够与这样饱经时间磨砺的感情相提并论呢?每一天,在Dad送我们去学校之前,他们都会与对方相拥,然后轻轻的吻一下对方的嘴唇。想一想,他们都已经六七十多岁了,还能像这样不离不弃地在一起,我真心很向往这样的感情啊……我记得有一句歌评论是这样写的:“我不羡慕在热闹街头热吻的少年少女,只羡慕寂静老巷子里牵手相依的老人……”
    ……
    一切都很好,但最棒的却是不可替代……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的一座小高中里,有许许多多我爱的人……Dani,Stephanie,Madison,Naomi,Jessica,taryn,Thalia,Emma……好多好多人,我好喜欢她们的啊,想继续跟她们一起上学,早上在教室里互相说“早安”,一起分享午餐,离校前互相说“明天见”,想一起去逛超市啊,想一起打排球啊,想一起谈天说地,想每天都能发几张对方新的丑照,想继续看你们围坐在一起唱着歌跳着舞……我们明天这一走,是不是就是一辈子的分别?我嘴上说着一定会再回来,我们一定会再见,下次见面你们要带我去玩遍布里斯班……可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问自己,我真的还能在回来吗?我们真的会再见吗?远隔重洋,不是说见就见,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但我保证,如果有机会回来,我会尽我所能来找你们……分别不意味着再不见,它是为了我在未来能更好地与你们相遇。喜欢你,要找你们,想和你们待在一起,都不只是说说而已啊……
    来澳大利亚,算上所有费用,我花了八千多刀,收获了超级多刺激有趣经历,买到了许许多多衣服,帮亲人买了很多特产,大包小包的。我将满载而归,却将要把我爱的这些可爱的朋友们留在大洋彼岸了……
    我会记住啊,一个个你们,一段段经历……
    也请你们别忘记啊,有一个我,在世界的另一边,想念着你们……
    ……
    澳大利亚之行,我得到的,不止一星半点。我会带着这一段段欣喜、激动、温暖、不舍的记忆,会带着这一份份坚不可摧的友情,继续坚强地走下去……
    “生活从未变得轻松,是我们在一点一滴地变得坚强啊……”
    澳大利亚,这个倾注了我一个月青春的土地,有一天我会再次光临,重拾记忆,也为找回那些我爱着的人……

  • 刘小川说道:

    7.25星期二
    今天是最后一天,一整天非常自由大家各自干各自想做的事情。我想总结一下我在澳洲一来这26天的经历。之前的日记都是讲每天在学校和户外活动中发生的事情,今天我想讲一下我在寄宿家庭的生活。
    我的寄宿家庭的妈妈是一个菲律宾人,爸爸不清楚似乎是个本地人。妈妈性格非常温婉,爸爸则绅士开朗。妈妈喜欢唱歌和做饭,我们都很喜欢她做的饭,她喜欢做一锅大乱炖然后一锅饭。她做的饭其实还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去过这么多个国家的寄宿家庭这是我第一次喜欢寄宿家庭的饭。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她给我们做了土豆饭,鸡肉饭什么的。这对于刚到澳洲的我们来说是一种福利。她去过很多国家,对照顾我们也很有经验。因为中国人都比较客气,一般去别人家做客都会比较拘束,问题也比较多,生怕做什么让主人不开心的事情。但是妈妈跟我们说,你们不用问太多,也不要太拘束,这段时间里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每天早起为我们做早饭,经常会询问我们喜欢的食物,早饭一般都会很丰盛,有时候会有鸡蛋,面条,果酱面包,牛奶什么的。她和爸爸会轮流送我们上学放学,每天询问我们一天的情况。一般晚饭过后我们会和寄宿家庭的爸爸妈妈还有日本小姐姐交流半个小时。其实交流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毕竟还有很多生活中的词汇我们没有接触过,但是每天的这半个小时是我们练习口语的好机会。寄宿家庭的爸爸妈妈也会尽量的去理解我们的意思,遇到听不懂的词汇他们会耐心解释。爸爸每天早上四五点就出去了,大概是工作原因,我偶尔四点醒了会听到客厅里做早餐的声音。但他永远把笑挂在嘴上,而且笑起来相当温暖,他喜欢给我们开玩笑,然后自己哈哈大笑,像个可爱的大男孩。爸爸是一个非常非常绅士的人,他总是主动为我们开车门,主动为我们开家门然后让我们先进去。爸爸和妈妈非常恩爱,那天我们去接出去购物的妈妈,妈妈远远走来,爸爸对着我们说:看我美丽的妻子!然后赶紧跑下车去帮妈妈提东西。每天吃完晚饭,爸爸主动去洗碗,然后和我们说晚安。家里的日本小姐姐非常可爱,也很腼腆。小姐姐在这呆了很久了,对寄宿家庭也很熟悉。在我映像里,她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人。早晚父母接送,她下车前一定说谢谢。妈妈询问她午餐想吃什么时,回答完后她一定说谢谢。晚餐挖饭时,她会让我们先打饭。在通道窄的地方她一定让我们先过。记得有一次,小姐姐早上要提早来学校,但是因为沟通工作没做好,我和唐静并不知道她要早到的事情。第二天我两起晚了,导致她迟到。她很着急,妈妈也问她有没有跟我们说,她说说了,但我两并不知道。后来我和唐静仔细想想,她当时确实没有表达清楚意思,我两也没有仔细询问。放学的时候,我们主动找小姐姐道了歉,并且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双方晚上都把时间确定好了才睡觉。
    在澳洲这边有一些与中国不太一样的地方,在没有红路灯的单行道上,如果有行人要过,他们一定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过。我不太习惯这边的用钱方式,因为很多都是硬币,而且硬币都长得很像,我不知道该怎么花。但是这边的学生午餐都是自己带的,我很喜欢这种方式,自己准备自己喜欢的食物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在这边度过的这26天很开心遇到了这么好的寄宿家庭,这么好的一群Buddy。明天就要回国了,其实也很想念中国。感谢所有在澳洲关心照顾我们的老师同学!

  • 谢心怡说道:

    今天是呆在澳洲的最后一天,呆在寄宿家庭的最后一晚。我们在学校待了一天,然后我们自由活动。中午我还有几个学生和陶老师一起去了一家中国餐厅。烤鸭,烤肉,皮蛋瘦肉粥,还有蔬菜真的很好吃,满足我了。下午去逛了下街,就回来了。如愿以偿地见到了我们的buddy,最后一天了,很感慨,也很留恋。有很多想说的都没来得及说,很多莫名的情绪,让我觉得很舍不得。我会记得寄宿家庭每晚的丰盛晚餐,会记得每天起的很早送我们去学校,会记得晚上回家时他们搂我们入怀,会记得我们一起做过的任何事。我的寄宿家庭,把我喊出去,我下了一个软件,可以和他们交流,我的寄宿家庭的爸爸,眼睛有些湿润,他那一直看着我的眼睛,充满了爱意,他说,回国后,你能不能保证,给我们发大量的照片,和我们有大量的聊天信息,我说,可以的,虽然学校可能不太方便,但是我会通过我的方式记录下我的生活和你们分享。我不敢多看他,我害怕自己会想哭,充满歉意的眼神,是我不得不离去的不舍。他们说,你还是一定会回到澳大利亚对吗?我坚定地点点头。想起之前有些格格不入的文化差异,想起所以有的小心翼翼和惊喜,想起他们对我们的宽容,我觉得自己好幸运!最后一天了,但是,我一定会回来的,所以,没关系,以后更好的我会回来看你们的,只希望时光不要太快,你们可以等我。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 毛逊杰说道:

    今天是来澳洲的最后一天,我既想回去,又不想,想是因为回去过得舒服,不想是因为回去有一大堆作业等着我,总体来说,来澳洲的这些天也是还可以的,也没有什么大事情发生,唉,还是有一点舍不得呀。

  • 张瑾萱说道:

    这个月,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一起游玩了很多地方,一起享受了很多的快乐……这一路上虽然经历多多少少的困难,但是我们的这次旅程十分开心!在这个月里,我在这里体验了大量的活动,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次攀岩。在那一次野营中,我在每一项新的活动中都是我自告奋勇去成为第一位挑战者!我去为大家开辟新的道路;我去挑战从未有过的事情;我去成为大家眼中的佼佼者……
    在攀岩墙上,我站着高高的上面,脚下只有一块小小的石头,我的身旁空无一人,此时我的内心是多么孤独无助!“加油!加油!”这一声又一声的加油给我了勇气与信心,这些好伙伴们给我鼓励,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我谢谢你们!……
    在这一路上,我们在欢笑中走来,我们也将在欢笑中走去……

  • 王睿说道:

    今天是我在澳大利亚待的最后一天,我用着这最后一天和我的小伙伴们去看了一场电影,这一天过得很充实。但我觉得最充实的地方还是我的寄宿家庭。我的寄宿家庭是一个分居家庭,妈妈和爸爸不住在一起。但是还是一个和谐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条件不算很好 也不算很差。这个家庭妈妈每天都会很细心的问我们今天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吃了什么,玩的开不开心。这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家。
    现在我要离开这了,到还有一点舍不得呢!

  • 张敬崇说道:

    日本之行
    以下内容纯个人思维
    作为一个积极的日本动漫和日本本身爱好者,在此以下的内容有些我会分大众理性和自身非理性两种情况为什么我要把非理性想法也留下来是因为似乎也是个道理或者纯粹个人情绪。这次是第一次来日本,首先,刚刚来的时候第一个注意到的也是想得到的就是日本的国民素质,垃圾很细节的分类,禁烟什么的,红绿灯什么的。虽然之前就知道了,但是看到实物了还是记录一下。日本的大城市例如我的第一站东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繁荣城市,我第一天住的酒店,是一个中国一般酒店一半都没有的酒店,酒店外表很豪华一看就是高级酒店,但是内部就如同前面说的差不多大。这个酒店虽然很小但是五脏俱全,不会荒废每一个地方,日本可能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精细,我们途中买了3个剃须刀,只要人民币13元,非常便宜,如果在中国我肯定不会用这么便宜的剃须刀,但是这是日本产的我就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放心,和我同行的俊哥,他没来之前日本产品就已经填满了他的生活。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方面对自己产品没有良好保证,第二就是中国人民对自身的产品没有良好的宣传。
    第二天我来到了我的世界 秋叶原。我到了著名的那个车站旁拍了很多照片,买了各种零食,各种娃娃,但是去女仆咖啡厅时还是犹豫了一会。自身非理性(心到此而死亦足)理性(还是很不错的)。
    下面讲一讲日本这个国家我所认知的,它是一个很简单的国家,基本生活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一天9小时工作除加班,社会压力很大,最大的乐趣就是喝酒了吧。看到一个个很正派的上班族,周末就在路边疯成一副什么样,但是除了上班以外,他们的脸上基本都挂这笑脸,日本的服务行业是世界排名前列,我去了大阪环球影城里面的有一个项目需要工作人员超高演技我相信中国是没有可能有这么好的体验。现在分析一下日本笑容和中国笑容,理性(日本人虽然很多很多时候脸上都是那种看似真实的微笑,但是还是看得出来有一丝不对劲,不过只看得出一点点可能他们这样习惯了反而有一些自然,但是中国的微笑除了服务行业之外笑得还都是很好看的。不过中国人还是没有日本人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乐观性可能就是因为笑的少了些,其实就算不是真实的笑也能给自身一种很好的感觉,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真的体验到快乐才笑。)
    我的日本的留学朋友说日本人很虚伪每次红灯的时候他只要第一个闯就会有一大群人跟着,理性(可能都不想等有一个先冲那么跟着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自身非理性(第一个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跟着可能是着急)
    如果体现虚伪的我觉得还是居酒屋(喝酒的地方)最合适,但是是个人也还是要放松吧,最起码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喝过酒之后还更加没有原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酒后不语真君子吧。欧美国家喝完酒之后是最**的。
    日本人多的地方真的觉得多,但是日本多的还是人少的地方,我住了乡村之类的地方租了一幢别墅,感觉空气清新,夜晚的风景很是妙不可言,随便走走就是一座小丘,早起早睡的人应该能体会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情节。
    在日本还有很多的中国旅游者,还是看着感觉素质变高了很多,但是有的不喜欢日本的就好像自己最牛逼的一类人,走在街上就一种自己最厉害的感觉。理性(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自身非理性(不爱来滚)
    俗话说入乡随俗,首先要接受日本的规则和礼仪其次就是食物了,我的朋友有一句话形容日本食物,没有什么特别好吃的,也没有什么特别难吃的。自身非理性(日本学校的食物比中国学校好处有个几百倍吧)
    空气方面不用说了
    风景方面不想了解

  • 匡紫萱说道:

    今天,是我在澳大利亚的最后一天,今天在白天的时候我过得很充实和我的一些朋友一起看一场电影,当我回到寄宿家庭时,虽然没有了王曦婕,但是我还是可以和寄宿家庭一起交流玩耍。在他们将要睡觉的时候,寄宿家庭的小孩子还特意跑到我的房间和我告别,因为他们知道明天早上我将离开的很早,然后他们还邀请我一起和他们做大概类似瑜伽的练习,最后在我进入房间时,日本姐姐还特意问了我的QQ邮箱和手机号码。其实之前她是想让我用Facebook的,但是我将Facebook删了,她用的应用程序我都没有,然后我教她用微信但是她可能因为版权限制登陆不了,所以我们只能互相留电话号码了。虽然特别期待回国,但是想了想还是有点不舍吧。

  • 王曦婕说道:

    7月25号
    今天,最后一天了。
    人们都说时光如梭,一梭,二梭,三梭,一个月就这样梭过去了。回想二十多天前,我们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到后来逐渐习惯这里的生活,这里的说话方式,到现在对这片土地的留恋。
    记得刚到寄宿家庭的那个晚上,我被那里的洗澡时间限制给吓住了:之前在UIL说的是不能超过五分钟,当时我就很震惊了,回到寄宿家庭我又问那个小妹妹,她说只能洗两分钟,要洗头的话五分钟。那天洗澡的时候真的很紧张,惊心动魄的,生怕超时。但后来也就慢慢地习惯了。
    家庭爸妈都挺忙的,有时候没时间接送我们上学,就会让我们和日本姐姐一起搭公交。刚开始我和匡萱还一直抱怨,每天都要走好远去搭公交,可渐渐地,搭公交已经自动归入了我们的日常。我们熟记要几点出发去公交站,怎么走,是几路公交车,要坐多久……现在我的公交卡里还有两块多没用呢,够我从家里去学校了哈哈,就留着做个纪念吧。
    一切感觉就像是刚刚完全融入这里,又很快离它而去,真的,很舍不得。
    再见了,Australia ……

  • 张丹丹说道:

    时间飞逝,转眼要说离别。暴雨中从长沙出发,顺利抵达悉尼。接下来堪培拉,墨尔本,布里斯班,沿途美景,文化与欢笑声交织,总体都美好又难忘。

    野外的袋鼠,呆萌的考拉,充满文艺气息的街道,深紫色鼠尾草,浪漫的小屋,宜人的天气,所以也不难理解澳大利亚受众多留学生欢迎了。停留在布里斯班这个宜居城市,感受着UIL 和Springfield central high school 师生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寄宿家庭不一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缓慢的生活节奏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发现自己拥有的一切。有缘和孩子们在异国一起学习,参观,看电影,去海边,丛林漫步;有缘和陶老师同行,能够畅所欲言,并有幸听她对于生活,婚姻,事业以及理想的感悟,我虽不能茅塞顿开,却也得到了很多验证和慰藉。如陶老师所强调的那样,感恩是我们一生的主题,心怀感恩会少些抱怨,多些投入。
    澳洲之行,感恩能和同升湖国际部可爱的师生们同行,很多欢乐和领悟都会铭记于心。

  • 戴婷(61班)说道:

    最近的学习状态是不怎么好,有点心不在焉,妈妈教训的对,我就改吸取教训,学习是自己的事,现在的努力决定以后的命运,现在不努力,等到以后叫苦吗?从小讲到大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要把握现在,至少以后的我想起来,不会后悔,加油吧
    每日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余果说道:

    抬头望向天空,一个月前的星空和现在的黑夜应该分毫无差吧。
    我想这次澳大利亚之行的同学们一路是顺利的。有陶老师以及张丹丹老师的辛苦帮忙,以及一些热心小伙伴的第二把手,这次旅行真的就像是坐在摇篮里面舒舒服服的逛完了整个华丽的旅行。同学们是幸福的。
    正如我昨日所说,那“三情”注定与我们的人生相纠缠。而同学们这次的出行,我想收获的就是那璀璨夺目的坚贞友情。真是令人羡慕呀!
    这一世,能够收获到真情意的人真的是受世人所嫉妒,所追随。我想能够收获到真情的人肯定会有无数的人原因追随。

  • 尹伊人说道:

    七月二十六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一个月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开始总是很慢,偏偏离别又是那么措不及防。在澳大利亚,一个全新的国度,体验不同的生活,遵守不同的制度,一个未知的旅程。,还记得自己刚刚来到这里,跟我们说这里缺水而且特别环保,还有珍惜动物。
    最过于新鲜的是,每天叫醒我们不是公鸡鸣叫,是乌鸦唱歌。这里乌鸦很多,到处都有,在中国可以很难见到,而且乌鸦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可是澳大利亚人他们对动物没有任何看法,和他们都是朋友。第一次见到朋友家的房子旁边树上每天可以看到考拉,窗户外面可以看见松鼠,有种生活在大自然的感觉,但是这里走的就是亲近大自然风。
    来之后,老师告诉我们洗澡最多五分钟,这对于我来说,像是五雷轰顶,我特别喜欢待在厕所里,喜欢把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洗澡的时候完成,这这里肯定实现不了了。每天洗澡只能快速洗洗就出来了,本以为自己会很不舒服,但是好像已经习惯了。
    每天去学校的日子,寄宿家庭的妈妈都会给我们准备午餐,知道我们喜欢酸奶,所以还每次都放了酸奶还有塑料勺子。因为那个勺子和国内一次性的完全一样,所以我吃完了就丢了,妈妈知道很生气,就告诉我们应该带回来了。开始有点不理解,但是现在想想,觉得澳大利亚没有污染就是因为大家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吧。
    所以初来乍到,处处不习惯,但是时间总会让我们习惯的。我们在悉尼,墨尔本,堪培拉一共带了四天,时间很短,也就看了几个比较有名的建筑,虽然说时间不长,但建筑设计还真的经验了我们,他们的理念和风格独特的让人无法理解,但偏偏走出了自己的个性,慢慢让所有人都认可了。
    后来,我们在UIL呆了差不多两个多星期吧,说实话,我呆的不是很愉快,每天上课,全都是英语课,全都是雅思,而且还是和中国同学一起上。我觉得我可以在中国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跑到国外来干。Z在这个学校的老师,不得不说,我觉得每次和他们交流都会把我惹怒,因为他们的脑子从来不会变通,反而他们作为老师,他们觉得他们权利很大。我们真得跟他们发生了很多很多矛盾,我觉得,双方都有错,但是我们实在不愿意跟他们讲话,他们动不动就跟我们提尊重,可是他们改变计划从来不告诉我们,我们每天只会傻傻的跟着走。有时候一天之内变了很多东西,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询问一下,竟然说我们不需要知道,而且动不动就说你必须干什么,一点也不会变通,这是尊重吗?擅自剥削我们利益,有时候真的很无语,已经不愿意和他们沟通了,因为越沟通越糟糕。我觉得吧,要是只有几个同学不喜欢他们这也很正常,我可以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可是是所有同学都讨厌他们,那你们说,原因会只是出自学生身上吗?
    来到这里,有苦的话肯定也会有甜的的。所以最后一周的五天我们在一个公立高中上课,并且有自己的同伴。我之前日记提到过,我有一个泰国混澳大利亚的混血同伴,对我很好。她在走的时候给我买了礼物,做了饭,唱了歌,真得是感动地不要不要地了。太喜欢她了,但我们每天只有休息的时候才可以待在一起,时间每天也超不过一小时吧。一起玩了五天,我们就没有时间了,我真的很舍不得离开他们,因为每个人都很热情对我们很好,而且那里的老师也很好玩,和UIL的一点都不一样,所以我不会因为一小部分老师而否定这个国家或者所有人。或许在这待的我们前二十天,是不愉快的,甚至很想回家。但是有了后面五天的快乐,发现也值得了,至少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待下去的理由,找到了一个以后让自己回来看他们的信念。友谊很难得,何况是不长的时间,却得到了他们最纯洁的真心。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吧。
    还有最开心的是收获了几个日本的朋友,他们很可爱,而且人也超级好玩。我们寄宿家庭也有一个小姐姐,她很可爱,对人也好,我们昨天还一起唱了一首歌给她,她就哭了。她说我们走了她就一个人了,她会感到孤独。我也很舍不得,但是没有办法,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该来的来了,该走的时候也回不了头。谢谢她陪伴我们所有的日子,我也会永远记住她。
    一个月,真正在高中的时候只有五天,其实安排还真的挺烂的吧,因为不怎么公平。我知道这不是我们带队老师的错,毕竟也不知道会有一部分无理的老师在嘛。快乐的时间总是很少,我们只能珍惜。说真的,来这里是留了太多太多遗憾,但是有了那几天珍贵的记忆,好像想想,足够了吧,有他们那些那么棒的人在,记住了你,记住了我们所有人,都要走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爱你们,爱我的寄宿家庭和所有对我很照顾的朋友们和老师们。谢谢你们,让我有了一次难望的旅行。

  • 廖伊静说道:

    真好,希望下次去欧洲也能够像你们一样收获颇多。

  • 宋礼谙辰说道:

    26天过的是如此的快,才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飞机上填表,转眼间就要准备好回家了。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和布里斯班,这些日子的经历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初到澳大利亚国土,当时还是当地早上8点钟左右就在悉尼,在这个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下了飞机。
    这里冬天气温和长沙冬天差不多,比较冷,还是湿冷,可 是空气却特别清新,天也很蓝,还有白云在天上漂浮。在这个国家,鸽子随处可见,而且根本不怕行人。午饭过后我们正式参观了悉尼歌剧院,里面金碧辉煌,场面也很大,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座椅,它们被分为了好几个区,每个区的价格也不同,隔得最近的座位价格最高,在这里我疯狂地拍照,生怕错过了什么,来到此处我感到十分激动,之前早在飞机上就看到了悉尼歌剧院,还看到了成千上万的海鸥在海面上飞,衬托着歌剧院的美丽,从此刻开始我就开始想去“问候”它了。一路上我们经过了赌场、大教堂等地,这里都是市中心的一角,高楼大厦都围绕在这里,但是唯独歌剧院却远离了它们,在海岸边展开了它美丽的一角,可能它也想返璞归真吧。外表所看到的是帆船一样的建筑,白色格外显眼,可就是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直到进去后才发现里面与外面是那么的不同。每年这里有很多不同国籍的游客来此地参观,因此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翻译解说,比如日语、韩语、中文等等。
    随后我们去了悉尼港湾,看见了两架大型军舰停靠在港湾边,从远处看都觉得它们很大很宏伟,下车后我们开始自由活动,我和一小队人前往“勘察”周围地形,一路上拍了数也数不清的照片,同时我也借此机会熟悉熟悉这些同学,除了陶老师以外我一个也不认识,这是个好机会。下个地点就是悉尼的Bondi海滩,我和一些55班的同学在这里“野”了一把,冲到海边等着浪花打到我们脚上,有几回浪太大,把我们裤子打湿了,趁着这个时候我赶紧拍照拍视频留做纪念,疯过之后我们回到了车上,由于裤子是湿的,不能上车,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静处换了裤子,方才上的了车。晚饭过后,我们回到了酒店,房间不是很豪华,但看上去很精简,有WIFI,只是速度有点慢,忙碌了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天我们前往了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这是一个的首都,这个小城市能够成为首都是有原因的,因为当年悉尼和墨尔本在争夺首都的位置,政府决定在离墨尔本600公里,悉尼300公里的城市立为首都,它的名字就叫做堪培拉,这个城市相对来说冬天气温更低,会下雪,更具乡村气息,从定都开始一直到现在才有35万人口,我们长沙市都有好几百万的人口,相比之下人还是没我们多,也没我们长沙繁华,这个时候我不得不为我们中国点个赞。我们的目标就是去参观这里的参议院与众议院,有机会的话我们还可以旁听,这里的参政制度吸收了英美两国的特色,所以两大议院都可以在此见到。下个目标是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许许多多的佛像在这里摆放,不过全都出自日本,很可惜没有中国的佛像,只有中国的古画,这个美术馆也不是很大,参观完后大部分同学都到湖边去玩了。下午我们便离开了悉尼,与悉尼导游做了道别后,乘坐飞机抵达到了墨尔本。
    其实我觉得悉尼挺漂亮的,可惜停留时间比较短,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就匆匆离开,阳光其实挺耀眼的,不得不说,这点的确是比中国好。听导游说,这里人们生活悠闲,他们从来不加班,福利挺不错,人过的很轻松,不像很多中国人为生活而忙碌。这边的人们很热情、友善,我甚是喜欢这里,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光顾这里。
    飞机是往南边飞的,从东澳飞到了南澳。悉尼是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夏天多雨,冬天少雨。墨尔本是地中海气候,冬天下雨多,夏天不怎么下雨,我们刚到此处就开始下雨,几乎就没有看到阳光,并且比悉尼更冷。上了大巴后,导游就带领我们前往酒店放置行李,进了房间后,我滴妈呀比悉尼的酒店高档多了,WIFI也快了不少。半小时后,我们前去看企鹅,澳大利亚专属的企鹅哦!不过是冬天,所以企鹅数量比较少,它们长得很小,仿佛一口就可以吞下,可惜光线太暗,又不能开闪光灯,只拍到了一些模糊的照片,很可惜不能给自己家人看看。
    Second day,我们前往墨尔本大学,在此看到了同升湖的学长,他们是01年在同升湖读的书,那时我还没出生。现在他们都是墨尔本大学的硕士和博士,以及博士后,让我十分的佩服,是邱翔在墨大本科同学,硕士,博士毕业的颜值极好的吴凡同学,特别强调,留学第一要义是自律,没有人会管你的学习。在中国清华大学毕业在墨大博士毕业的陶乐夫同志告诉我们:“国内基础教育很好,要在国内打好坚实基础,这样出国的才能建更高的楼。”这句话我深深的记住了下来,因为这说明了我初中的苦没有白吃,我更应该感谢这些年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
    下午乘车去参观了库克船长的故居,整座小房子一砖一瓦都是从英国搬过来的,这座小房子是用来纪念库克发现澳大利亚。陶老师和张老师想进去参观,于是让我来帮她们买票,我进了店子后用英语说我想买两张成人票,里面的员工表现的很友善,他们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回答不用说是China,并且他们夸我英语很不错,有位阿姨说她中文很差,我就教了他们一句简单的中文——“谢谢”。接着便向他们告别,把票交到老师手上。自此之后我越来越敢和外国人说英语了,这是个很不错的体验。
    大清早的就起来了,那是大概是当地时间5点半的样子,我们即将乘坐飞机前往布里斯班,接下来要去的城市是停留时间最长的,这次坐飞机的时间有点长,飞机是往北飞的,布里斯班的位置比悉尼更远,但是更加暖和。中午下了飞机后马上来了场烧烤派对,食物以香肠、洋葱和面包为主,口味很淡,摆放的酱都是甜的、算的,吃的很不习惯,如果不是因为香肠,我绝对不会多吃。没过多久就在UIL进行分班考试,考试题目比较简单,都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不过题目越到后面越难,下午看到了我们各自的寄宿家庭,我的寄宿家庭是两位老人家,他们挺友善的,对我们很好,就像自己爷爷奶奶一样,其中Alan老爷爷天天开车接送我们上学。
    那时测试成绩至少还理想,被分到了“学霸班”,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和雅思“大佬”在一起上课,本来我对在澳大利亚上课挺期待的,希望和中国有所不同,结果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上的课也不是那么有趣,也常常感到乏味,不过在这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小伙伴,他们十分的热情友好,就像是对待朋友一般,本来我还以为他们会有点种族歧视,可是并没有,反而还很愉快的和我们一起玩耍,同时也认识了我的伙伴,他的名字叫Raf。我也和他们在一块打排球,平时在中国都是为了考试而一个人垫排球,现在终于有机会好好打一场真正的排球,其实就是拿排球寻开心,看谁打的又高又远,有位仁兄用力过猛,把排球打上了屋顶,等到球掉下来后才能继续玩。我们也时不时和这里的当地学生交流,从他们口中我了解到了澳大利亚学生一般读了高中后在空余时间会找些工作,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学校布置的任务还是什么,反正他们都会去做,不同于中国的孩子。
    其实,来这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发现这里大多数孩子比中国孩子更有“孩子味”,澳大利亚当地孩子基本上不接触电子产品,都是在户外运动,或者参加别的活动,中国孩子不用说了,很多都是在家窝着,手机电脑一应俱全,出去活动的次数少之又少,因次体质也大幅度下降,这是我们应该向澳大利亚学生学习的地方。通过此次短期游学我认识了位日本人,他叫Keigo,他也十分的热情友好,对中国人没有偏见,我和他聊得很来,他告诉我日本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我还向他请教了下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一路上我与他一直在交谈,还加了他的微信,Keigo表示我以后来日本可以告诉他,然后请我客,我也表示欢迎他来中国玩。
    旅途过的是很快的,如今我已经回到了中国,但是澳大利亚游学的那日子仿佛就在眼前,我无法忘记这个美丽的国家,也无法忘记这里的每一个人,寄宿家庭的老奶奶天天给我们做不同的菜,老爷爷天天开车接送我们上下学,日本人Keigo热情与我们交往,还有这里的小伙伴与我们欢快玩耍……有朝一日,我还会回来的,只是以后,我会怀着期待与怀念,还有一种成熟再次来到这里。

  • 李何泽说道:

    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任何成绩都是要一点一点争取的。我们每天都必须反思自己是否每一点时间都被利用上了。

毛逊杰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