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deputy director Brett的交流随记
一
从到国际部,就想与外教多去交流,但因为自己的局限一直未能落实在行动。
本期开学,曾就学生分层向主任提过,建议组织中外教师针对一些实际情况坐下来研究研究,尽可能找到一种融合中西教育的适合这些孩子成长的方式。因为学科,我不曾参与,也因此未能直接交流。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的身上,每天都在一栋楼里面,想要找个机会交流那是非常容易的,就是约定一个时间交流也是很方便的,但,我没有主动去请教,只是做一些侧面的观察、学习。见面也只是礼节性的简单的问候。
二
早段时间,国际部在做一个“外教为什么喜欢同升湖”的节目的时候,Ian and deputy director Brett 先后和我有了正式地接触,Ian特意问了我一个论语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读给我听,并问是什么意思,他说他看了翻译还是没有真正懂得这句话的意思。我给他聊了我的理解,他很高兴,说,我应该是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像我现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感觉一样。
Deputy director Brett说,他喜欢中国文化,希望有时间学习书法,他到我办公室时我正好在写字,写的是毛泽东主席诗句中的“江山如此多娇” ,他问可不可以送给他,我笑,“您喜欢,我就送”。他说,他很喜欢。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睛告诉我,他是真诚的。我们还一道合了一张影。
Deputy director Brett兴致很高,说以后将会学习书法,并用毛笔写了他的名字。说真话,他用毛笔写的英文比我用毛笔写的中文要漂亮得多。
三
之后,因为两名学生要降层的事情,我这个班主任首先不知道,执行班主任何老师和我说了之后,我侧面了解后,觉得不妥,便通过委婉的方式说明了我的看法。
上周六,我在教室上总班班会,Deputy director Brett进了教室,和何老师交流了他们的做法,暂时不换层,督促孩子补齐作业。
下完课,何老师和我交流了Deputy director Brett的方案。我对Deputy director Brett的这种处理方式很欣赏,他在真心做教育。
四
昨天上午英语期中考试考完之后,英语老师当面对我说,那两个孩子要降层,我说,我作为班主任还是建议先不要这样做,我们再做一些努力。她说她已经尽力了。
我知道,她尽力了,不管是谁,当选择了当老师的时候,就一定知道每一个来到自己身边的孩子都是需要我们有一定量的指导与激活的。谁都希望来到自己身边的孩子都能长足进步。
我希望孩子能往上走,我也希望我们老师能通力协助孩子们成长。
于是,今天早晨找了那两个孩子,问了一些情况后,便和英语老师一道商定了对这两个孩子后阶段的指导。我们两人统一了思想后,将两位孩子请过来,面对面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并形成了统一的方案。
五
刚从办公室出来,碰到了deputy director Brett,便问有时间吗,想请教一点儿事情,为了准确领会,顺利沟通,特请了尹老师做翻译。
deputy director Brett, 我非常欣赏您上次对两个孩子的那种处理方式,这是中西文化教育管理的一个很好的结合案例。
还没有一周,又提到降层的事情,所以就这件事我、英语老师和那两位孩子,我们做了一个商谈,不降层。每天按时完成当天作业,再抽空余时间定量定期补足所欠作业。如果因不做作业,上课睡觉就降层,这解决不了问题。
deputy director Brett说,不用翻译,他听懂了。于是他说:
I know these two boys really want to go abroad for study. I am a little worried about whether they can adopt the foreign culture. For Lei Dongyan, although I worry about him, he has the potential to study well. |I think that he can continue in Tina’s class because at least his writing is really good. Yang xiaohang, he is really far behind the class because he only got 10% of the marks in the Mid-term exam. He really needs motivation to learn.
他这几句话,我也大体明白:两个孩子都有出国愿望,但担心他们接受不了国外的那种教育。雷我担心,但他有潜力,作文写得很好,可以继续留在这一层。杨就落后很多,期中考试只有10%的分数。他没有学习动力。
便说:
分到了哪个层,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分的,孩子跟不上,我们应该在激发自觉的同时还给一些必要的外力帮助,每一个孩子都是存在差异的,维护统一的标准,但一定有不同的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Brett: Ok, as for the motivation, some students are more easily inspired than others because they concern something about their future. While others are really hard to be inspired, because in their inner heart they don’t think about what they really want. You know in America, if students don’t pay attention to classes, that’s their own business. They have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mselves.
陶: 培养每个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美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自己读的就读,自己不读的就不读,也可以说是自动分流,也就是说:在美国,学生不认真上课,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必须对自己负责。但美国只有3.7亿人口,中国有将近14亿人口,怎样保持一个国家的稳定,怎样让这样一个大国更加和谐,他需要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有所不同,从小开始,读的读得更好,不读的需要老师想尽千方百计激活他,让他积极起来,这样,才能让整体素养提升。教育要有大局观,两个孩子不是基础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降层,对整体教育是不利的。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改变的是他们的态度,而不是他们的层次。况且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降到底层次,低层次的老师教育压力更大。
Brett: No, I disagree with you. It’s student’s problem. To some certain degree, teachers have to inspire students to learn, but it is still hard to inspire every student to learn. As for Yang Xiao hang, he lacks motivation. He slept in Tina’s class for three periods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He refused to do homework. He lacked of the inspiration to learn. The teacher gave him two weeks to make up his homework, but he didn’t try.
陶: 中国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还要育人,做管理的,我们不但要分析学生,也要帮助老师成长,学生上课睡觉,一睡三节课,我们老师应该想更多的办法让他跟着老师来。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不教育或者说不竭尽全力教育那都不是最好的。可以让他站起来听课,可以安排他一些可以解困的活,还可以让他和老师一起探讨,等等,当然,这些都不是只围绕他一个人而放下别的孩子,只是穿插在其中…..
Brett: If the students want to change themselves, I want to give them a chance. But every day they have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es and show me what homework they have done because I want to see the quality of their work. If they didn’t do it once, they can’t continue their classes in their current level.
陶: 好,我已经和老师交流好了,两个孩子必须按时按质完成当天的量,还要利用晚三,甚至周六补完。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向上的。孩子在上与下的交界口,我们拉他,推他的力量大一点,他就上了,这才有利于问题最终解决,这也是国际部张主任一向提倡的“怀揣慈悲做教育,带着敬畏教学生”的具体落实。学生需要向上的力量……
Brett: Sometimes we move students down to a lower level. It’s not a kind of punishment for them; however it is an encouragement because they don’t prepare themselves to that level. If they can’t catch up with the classes, they will feel depressed. So if they are in an appropriate level, which helps them to learn better.
陶:学生分层都是根据OPPT 测试分层的,既然开始他的分数达到了这个层次,后面没有跟上课程,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发自内心跟着学习。需要我们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倾注爱心,耐心。over and over again .
Brett: Yeah, motiv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m. But they have limited time in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Two years or three years are not that quite long. Students have to take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mselves. I think.
陶:是的,学生在一个向上的团体里,会有一股强烈的内驱力。高一一年,他们参加雅思考试,两个6.5分,一个6分,4个5.5分,13个5分以上,连何老师那里都有6个口语单项5分的。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向上,不向下。
Brett. I agree, anyway we will give them a chance. I really want to see their changes.
陶:谢谢,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坚持写日记,有什么都会用一种很委婉的语言说出来的。譬如,因期末考试病了OPPT考得不好分在二层的唐静在多次申请重考而未能实现的情况下,这样写道:
唐静说道:
2017 年 10 月 30 日 下午 8:46
我想飞 想飞到更远的地方
没有风 也没有雨
只有单纯的芳香 自由的着装
我想跑 想跑赢这糟乱现状
不用说 也不用闹
只留无声的喘息 静默的停靠
也曾是一身盔甲满腔热血的战士
可我深知 深知
只能我想 我想
I want to fly to touch a further place.
Without stressful winds and heavy rains, there are just naive fragrances and light costumes.
I want to run to exceed this terrible phenomenon.
Without comforting and persuading, there are
just voiceless breath and soundless reaching.
I was an armed hero who was full of hope and passion.
But I throughly and deeply know that It is a dream, a real and virtual beautiful dream.
deputy director Brett,读完,用中文说:写得很好!
我最后说,希望今后多得到deputy director Brett的指导,他说,好!
Brett.Thank you!
再次感谢。
真诚感谢尹老师,将英文记录!
跨文化融合,不是单方面植入,而是多元素融合,找到公共交点。出国留学,只要自己目标明确,信心坚定,就一定可以接受严苛的考验。
世界上有一种文化是相通的,这种文化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善”,善待他人,即使思维方式不同,最终殊途也会同归!
聪慧的孩子们,你觉得呢!
思想的深刻源自于对生活的再思考—— 如何面对爸妈的错误 诗文里的家教(1)——丹勋影响录
我觉得只有交流才能改变结果,不能坐在那里等着别人来找你探讨事物。那就会显得你不在意这件事。有了交流,才有了交流时的态度,并且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就像学习。人人都希望与自己交谈的是一位彬彬有礼、考虑周到,还会思考他人处境的人。“善”无非是一种在人生观理念不同的人交流的钥匙,如上述那样,不可能还有人喜欢满口粗鄙之言,怀揣恶心之人吧。
文化是不相同,但想法是一样的。如果想法一样了,那么文化不相同所产生的交流隔阂足以用善待他人的方式去弥补。
今日与陶老师聊天,谈及这两位同学,我边听边沉思,听到陶老师说,在国外,分层教育,学好了就学好了,是学生自己分出的高低。但是在中国,我们会伸手去援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这才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安定的原因。
这是大爱,一个国家,一个团队,希望的是让优秀的人更优秀,而更是期望有更多的优秀的人脱颖而出。跑在前面的人怎么帮助后面的人,去鼓励他们,有快跑者的带头,也有着对慢跑者的鼓励,大家最终都会在一个新的起跑点。
我发现,“善”是真的不分国界,有什么矛盾是不能靠善化解的。国际部为什么在整个学校那么的突出,为什么领导们都那么的重视,因为两种文化被善所连接,我们的思想不是死板的,而是活跃与融合的。
我有些小小的自私,不像以前那么主动的去关爱他人,努力的去鼓励别人了。既然鼓励对人们那么重要,我也就想成为那位快跑者,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然后最终成就所有人。
“在一个团队里,不管哪一个,都要给他人性的关怀”————————陶老师语录
中西文化融合是一个好的趋势,重要的是如何融合,两种文化的融合必有不同的地方。中西文化的内在价值是不同的,这是中外学者都承认的。在融合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在坚持中国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借鉴、吸取西方文化。我觉得做好这一点就足够了。
其次我在这其中看到了一丝的不平衡,面对越来越强大中国,别的大国也没有所说的如此民主自由,所以说走好中国特色主义是必须贯彻的真理。
何谓“早恋”?允许我抛出这个话题。按照目前传统以及网络观点,无非就是就是三个词:年轻了,影响大,使不得。那么我今天就为此事细细道来,看看大家觉得我是否合理。
“早恋”一般指大学以下的学生阶层的人确立恋爱关系。之所以为人传道无非就是几点:一,心理不成熟;二,学习学习学习;三,未来变数太大……好吧我还能讲更多,但是没必要了。
首先我想问,“早恋”到底有害吗?至少我们都清楚,人的一生啊,感情上面的事少不了。真的年纪大了就不会有影响了吗?据我所知,很多公司都会有要求说,某某某新入职的员工一年还是两年不准谈爱结婚啦,女生要工作多久才能生小孩啦。影响?当然有。学习,工作,其实都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作为伟大的,最复杂的生物——人类,情感上的影响会伴随着一辈子。你早恋会影响学习的话,为啥不说将来工作,还是大学找工作,都会有感情上的干扰呢?我不认为以学习为接口去阻挠是恰当的。
我身边就有实实在在的例子。我认识的两位同学(不是本部的),都是校内的风云人物,都是有能力,心智又相当成熟的。互相勉励,为了彼此而互相追逐对方的成就,并勇攀高峰。只不过却一直被大人们打击着。不过真鸳鸯是打不散的,明明是件好事啊,为啥要上去就棒打?至少我是如此觉得。他们都为双方所着想,学习归学习,工作归工作,在一起这么久了也照样在学校里风生水起。相反,如果不在一起的话,心灵上的空虚以及缺少目标与方向倒是更可能会让彼此的发展受阻。
这是少数现象?确实吧。但是既然存在,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以年龄而定义“早恋”是否是恰当之举。
人的肌体年龄除非病化,几乎都是相同的。为躯体所困,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暂时无法改变的困难。但是人最伟大的,便是在心灵上没有受自然规则的束缚。
好吧,再谈下去就是偏离主题的关于人类哲学的千字论文了。
少年心理上的发展或许因为时间的限制,阅历的缺失,普遍心理年龄偏低,对很多东西的认知不够。但是不可否认,很多人确实少年时期就有比于成年人的心智,就如我之前的例子。两个人在一起其实是相辅相成,共同前进。也不乏成年人在心智上跟孩童一样的例子。
那么如何评判心理是否达到恋爱的标准呢?首先学习成绩是一个方面,但是不能一概论之。最近就有未成年女生成绩好却怀孕生子的事件发生,这绝对会对女生的未来有较大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恋爱中这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来决定。对待事情尽职尽责,敢作敢当,往往在感情上也是会认真对待,并且想办法经营的。一个人可以憨,可以不那么聪明,但是若这个人是个会努力完成工作的人,那么感情会给予他鞭策,是向上的动力,有何不可呢?
所以我觉得,应当以心理年纪来评判“早恋”现象,而不是靠岁数而一概而论。未成年人不见得谈爱就是坏的,成年人则未必就心智成熟。
那么解决最后一个主要的问题吧,未来的变数。
相对与拥有稳定工作甚至是生活的成年人来说,未成年人一没钱,二没实力,将来学校可能变,工作到时候飞到哪里去都不知道。“注定失败。”这是很多家长的看法。
爱情是什么?无论是爱还是情,都是精神上的。很多人说,生活好了才是实在。我想说,这年头物质就这么重要吗?人人有房,天天有肉吃,这是终将到来的事实。恰恰为了现实生活而丢失了精神之爱才是最可悲的。恰恰年轻的时候,才是精神最纯善的时候。两个人不相符终将离开,这没什么。
有一种恋爱叫“军恋”,可以说是异地恋的典型代表。一年到头难见一次,但是彼此都为精神所感染着。这确实痛苦,但是有人会骂蠢吗?不会。至少有良知的人都知道,这种精神之爱才是最可贵的。而且这种动辄十年数十年的感情,相比于在外稳定工作的这段时间来说不算什么的。这恰恰印证了人格的高贵——即使痛苦,仍要坚守,去拥抱最后美好的结局。
故我总结,“早恋”这种现象应当以心理素质为基准判定,而不是以年龄一概而论。
说了这么多,我自己对这事还毫无经验。不过这恰恰更加理性些吧。无论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我背后还是会有千千万万的支持者的。
2017年11月4日
雷茗轩
中西文化的教育模式还是不同的,个有个的好,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优点,他们也可以学习我们学习的优点,所以我们多交流教育经验的问题,让我们越来越好
十一月四日 星期六 天气晴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这个我是深深感受到了的。我去过很多个国家,我知道不同的人会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而造成矛盾。其实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想,在本国文化的熏陶下,伴随着自己长大的家人,慢慢自己的思想就慢慢形成了,当你出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会造成乌龙,你会发现国外的人比较死板,脑子可能转的不是那么快,所以他们比较按部就班,规规矩矩,但是条规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在和他们沟通的时候,一定要用足够的理由和证据去说服他们,这样他们才可能会认同。
善与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念为善,一念为恶,也许只是微笑一下,对大家来说都是善意的表现,每天和善一点,心情舒畅一点,你会发现,环境也清新自然了一些。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上,文化的交融是必然,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差异的冲击,我也深有体会,思想形态的不同也会带来争执,带来困扰。善是不分国界的,它是一种表达方式,只为了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友好。
Brett是这个学期教学主任,再加上陶妈与brett的交流之后,我更加有感触了,本来二层的学生们都是很有潜力的,两位同学的心态而让陶妈出面解决。其实二层的学习压力是有的我们需要用全心全意的把心放在学习上,所以我觉得陶妈是真的对我们好。我很支持陶妈的建议,最后回想这半个学期,经历了很多学习上的事物,无论是进步还是挫折,我都会继续加油,谢谢老师们
其实我觉得中国的教育理念和经济发展理念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就比如在国外,他们所追求的是自我发展,强力发展的理念。从而导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还有一方面就是富人从来没有见过穷人的生活,穷人也从来也没有见过富人的生活。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好像银河一样,从来没有见过,却永远存在着。在中国,习主席一直坚持扶贫政策和反腐政策。利用富带动贫穷地区发展,从而两面发展。这和国外经济发展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要保持一种团结,荣誉,合作的方式去发展。而在国外,如果你因为一点小事而犯错,这是不可能被原谅的。所以一个团队有了一点小问题,外国学生也会毫不犹豫的举报出来(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不留包容和原谅。
我一直认为,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中西文化交流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在澳洲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时没有老师在,我们几个努力跟老师交流还是存在异义。我想这可能是我们英语用词的问题,也可能是文化上的差异。
看了陶妈跟brett的聊天,觉得很有趣,brett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老师,他温柔,绅士,有涵养,和他一起学习总是让人觉得舒心。中西教育文化差异其实相当大,因为已经去过了三个国家。其实我觉得中国教育最大的优点就是,老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并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能让学生和老是同时进步。同样,我们如果能经常与外教们交流,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中西文化,学生与老师才能共同成长.
期中考试后,成绩有些出来了,有些没有出来,我看着我考出来的成绩,不好也不坏,但是我在考试中已经尽了我的全力,把试卷上的题目全部填满,即是有些做的也会硬着头皮去写,我认为,在考试中,尽了全力便就很不错了,不仅要在考试中尽力,还要在课上课下努力,才能最好!
中国和美国,强与强的比较。各国的发展各不相同,互相融合是好,但最重要的是不改初衷,亦合亦独。人也一样吧,勿忘初心方得始终,一路走来路过形形色色的甲乙丙丁,有人走有人来,却在不知不觉中,或多或少的有了些许改变。适度的改变是好的,但不能变的是初心勿忘。
自从新开学以后,从最开始的换层开始,似乎充斥着许多不解与不公。看起来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的事情,突然就是变故如此大。我们都没有重视的东西,其他人重视起来了,我们似乎就成为了这场游戏的失败者,并且失败的不明不白。很多时候,教育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我看到很多不公的事情,明明好的学生,却被强制分在一个不属于他的地方,并且其他人认为这就应该就是这样。但我们不应该是这样。中西教育的不同,每个教育都有每个教育的优点,应该将两边的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错误,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正确,如果固执的坚持己见,将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期中考试过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身边很多很多人都在谈论着自己成绩,有的考的很好但还是会有些失落。我每次都是在考试完之后才知道自己改努力了。看着身边的好朋友们都在考试中取到了好的成绩,有失落有开心也有嫉妒,总之就是五味杂陈。自己不努力,就不应该嫉妒别人。如果自己真的努力了的话,现在不会有失落。陶妈说,每个人都必须是向上的,我也应该脚踏实地一步步向上走。总之,努力了就会有结果的。
有问题在于解决,而不是简单的推卸。对于降层,真正应当降层的是学术存在问题的。分层的依据是学术,而不是表现。如果是态度问题,那降层又有什么用呢?遇事在于找解,正确的方法来解,才是对的。学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书,只要学生还在学校,那激励学生读书就是老师的责任。读书的学生要让他读好书,充分利用其求知欲,不读书的学生在于诱导,来了就是求知,只要还有想读书的心,那就应该帮助。美国的自然分流,是一种十分生态的方法,能够有高质量的人才,缺陷在于产量低。而中国不同,中国是个庞然大物,高质量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而庞大的中国,繁杂的结构,蓬勃的崛起,需要的是大量的基础人才,来做未来崛起的铺路工。
1.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说出来,就是交流。我们遇到麻烦不能将其埋在心中,而应该找到相关人员去诉说,去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我记得在澳大利亚的寄宿家庭中,寄宿家庭的妈妈告诉我:“You don’t ask ,you cannot get anything.”你不去问,你不去要求,你就不能得到任何东西……
2.学习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这次期中考试各科成绩下滑幅度都很大,尤其是数学吧。觉得有很多题目是不应该出错的,可当时看了很久就是想不出要怎么做。可能是最近事情太多,脑子有些混乱吧。总之呢,我并没有因为这次的考试成绩太差,而沮丧失意,反而更加坚定我下一次会摆正状态,迎击更加凶猛的挑战!加油!
谢谢所有老师们对我的,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
不同国家的国情都存在许多不同,所以在许多问题上,解决方案定会有差异。就像陶妈说的,美国和中国的人口差距如此之大,在美国,学生对自己负责,愿意学的人会学得更好,不愿意学的人也没有人管。但是,在中国若像是在美国一样,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话,国家还如何保持稳定呢?所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对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就像在澳洲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他们不会变通,一旦认定的事就很难改变,而我们认为可以寻找其他的方式。不过,通过这篇文章,或许我们真的能找到说服别人改变观点的方式。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儿斯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这句话让我深有体会。
星期五早上,在办公室,聆听了陶老师和Brett两位高层对话,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向上的力量激发。
在工作中,分别带过一层、二层、三层的学生,每个层次的学生学生特点、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主任对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总结的非常到位,其中提到: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抓大放小”,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树立他们的自信。陶老师经常说要抓紧过关每一个学生。对,这是老师们必须得做的,这也是外力对他们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撬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在老师的陪伴监督下主动学习,让他们在一种向上的力量中挑战自己。
最近几年带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班上有的同学比如谭、贺、谢等同学在其他学校成了老师常年批评的对象,学生眼里的差生,成绩单上倒数前三,但是到了国际部经过各老师的努力、鼓励发生了非常正面的改观。曾经让他们阅读《谁偷了我的奶酪》,贺分享到,人确实很聪明,有时候想的多做的少,还不如像那两只老鼠多做点,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奶酪。因此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午没见过他午休,要么在教室里做题,要么看些课外书。贺去年雅思5分,对于有点基础的孩子,5分不是事,但是对于他,启蒙于26个字母,拿到5分谈何容易。当他旅游和外国人交流时,外国人夸他口语很好,他妈在一旁偷笑。曾经认为学习上没有希望的孩子现在不敢想象每天都有自己的计划。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还需要老师寻找合适的方法唤醒他们。
再次感谢两位,我会努力向身边的同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