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智慧——陶妙如教育工作室
做温暖的教育
丹勋影响录, 国家名片, 孩子心声
2018 年 1 月 7 日 , 6 陶妙如
怎样吸收?
如何释放?
生命是有节点的,其他也一样 61、62、63期末考试作文
人活在世上,便是一种征途。 想要在神人横溢的当今脱颖而出,唯有才华可以祝你一臂之力,而这时你吸收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世上的知识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也并非所有知识都值得去吸收,所以会不会吸收是一回事,能不能选择好的对自己有益的就有是另一回事了。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也不会有相同的人,每个人需要吸收和掌握的也不近相同,每个人都是根据对自己了解与爱好来决定自己所需学会的东西。但无论如何,要相信,书绝对是好东西,虽然我自己看的书并不多,但凡是我要看的书我都会用一种近乎膜拜的态度去读,哦不对,是欣赏。每看完一本书我总会思考我从中得到了什么,我坚信每本书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大到《百年孤独》《浮士德》《抱朴子》,小到《北京折叠》《倾城之恋》无论什么体裁,什么形式,都有可学习的地方,甚至是所有老师厌恶的故事会同样有。所以我只有一句话告诉你们:“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庸。” 谈及释放,我以为只是对于自身情感的外泄罢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情感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人生,控制的住情感才能控制人生。所以如何正确释放情感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里最高的境界便是喜不于色怒不于形。大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骄傲使人退步都是不无道理的。无处不是在警醒后人控制情绪。但情绪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憋在心中,不然迟早会爆发,那样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的严重。所以学会适当释放不失为一剂良药。释放?如何释放?其实我的方法还是看书,看书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心境。读书使我明智,是我学会理性思考,是我学会遇事沉静。每每拿起一本书,便像是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心中原本的焦躁激动欣喜或是不安全部消失,只沉醉于那藕花深处,梦于凤园之间。无论如何请记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今生活节奏变化真快,大家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因为心情很重要。心灵,现在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增加它的高度,试着让自己遗忘那些烦心锁事,来开开心心的去面对在眼前的幸福及快乐!人,总是习惯了两条腿不停地向前,即使灰尘满面,心也疲倦。但是谁又关注过那些使我们的灵魂归于平静与澄澈的心灵后花园呢? “人的烦恼来自人的追求,追求越多,烦恼便越来越多”。这并不是在否定追求,在我看来,人都是勘探着,没有追求便没有人生的发现,追求越多,发现越多,懂得越多。只不过在我们追求的道路上布满了烦恼的种子。只要我们大家不去想它,不让它在我们心里发芽生根,一切都不会发生,也不会有烦恼。然而,并不是每颗烦恼的种子都可以长成荆棘。打开心灵之窗,便可放入太阳。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坎坷这需要一个人勇敢去面对,去接受,这样自己才会胜利。 生活好像从不随人愿。忙碌,使生活有了意义,但是忙人羡慕闲人的自由;悠闲,使生活多了享受,可闲人又羡慕忙人的充实。忙碌着,争名夺利,自缚其身,便渴望过简单的生活;闲暇者,无所事是,渐渐地,忙人、闲人都对生活感叹起来,在不满中过着无滋无味的生活,烦恼着的一天一天过,一年又一年。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不如把自己心放到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里,心灵,也便在这个开心快乐的世界里变得美好,让忙碌的人,感觉到了轻松,不再那么累。
通过一个学期对国学课的学习,我对国学课的认识可谓是从无到有。 从未说过国学课的我,心里是好奇也是激动的。本以为枯燥无味的国学课,我们却上的津津有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陶老师说的,如果不会写感想,那就当流水账记,说实话,我的语文功底确实不太好,所以当我听到这句话是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陶老师的国学课每次都有新的主题带给我们的是新的体验。就拿今天来说吧今天的主题是学会吸收,学会释放。陶老师用胡乐思同学的作文当例子来教导我们要学会吸收也要学会释放。要学会胡乐思同学敢于表达、直于表达,也不要害怕老师会说某某某的感想写的不好。想的什么说什么才是国学课所追求的。 回看一期的国学课我不仅仅是我们要做有领导力的人、有文化的人,也不仅仅是了解到的易经、古代人民的生活、传统文化、家教、团队、管理……更是告诉我们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有思想、有跨界思想、有国际思想、有思维、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人,才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
我们的国学课 2018来了,国学课也上了大约四个月了。细思回想,国学课是什么课呢?大概是听不懂但逼格很高要努力去听的课吧。 我始终记得前两节课,陶老师都强调了三个词语:学识,眼界,格局。他们三者的关系大概是: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的一生。其实,这三点大概就是努力向前奔跑的理由,也是后来在漫漫的奋斗长路中,推动我们再次起身向前的正能量。 再到后来,我们一直在从诗文里学习古人的。无论是家教,家庭的分工合作,感恩还是团队管理,领导力,执行力等等……都是以一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方式方法告诉我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古人早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得到分数,更重要的是得到学习的能力,并学以致用。 在家庭中,家人要用心爱,家人的关系要用心去调节处理,家庭要有明确分工,因为 家庭的明确分工是一个家庭和睦稳定的前提。多说说甜话,一家人也就都开开心心的。家教也是家庭传承和树立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易经第十八卦—辜卦-山风蛊里说:对待父亲的错误,我们应当指出来。父亲面对我们的指出,可能先是眼里不满,但大多也会思考并改正。而对于母亲的过错,我们指出的方式应该更加委婉,以免太伤了母亲的心。我们千万不能包庇了他们的错误。这是对他们错误的放纵,会影响到家风!从古人的诗文经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先进。而家庭是我们从出生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最早的学校,家教也是我们接触到最早的教育。这些东西都要经过自我的思考,再联系实际,运用于生活。总之,诗文可能听不大懂,但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技巧方法。 在团队管理上,陶老师用最经典的东西来分析what team? why team?And leadership !例如西游记的team,鸿门宴中的teams以及唐朝李世民的leadership。我们以另外一种更有趣的方式了解历史,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才。 学会吸收,学会沉静一段时间让自己沉淀一些东西出来。学会释放,学会将自己的已沉淀转化为已运用。理解加运用,国学课也就在于此吧,至于国学课到底有啥用?用不着说了。 卡夫卡曾说:“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国学课让我们更充实,更有爱。
陶妙如先生的套路 国学是一门看上去玄之又玄,感觉起来又虚无缥缈,于现实而言死而不僵的学科。自然,国学课也近乎樗树一样大而无用,研习国学的人似乎都是群书呆子,在科举废除一百一十余年后,国学课堂冷清了许多,但陶老师用她的套路改变了这一局面。 作为受熏陶而成的书呆子中的一员,基于以前的认识,在上课前我认为高中阶段的国学课无非是建立在晦涩而沉重的经典上,孔夫子似的老师在同台下的学生们谈论着虚有其表的“大学之道”。同学们则恍恍惚惚,课后若有所得,旋又抛之脑后。然而情况似乎有更妙,我们的国学课恰好在下午第一堂,纵精神再好也难免倦意。但陶老师的课堂效果同我的预测完全相反,陶老师的课上并没有等身的经典,并没有不绝的唐诗宋词,也没有耳熟能详的之乎者也。而更像是在聊天,聊着聊着下课铃一响,陶老师潇潇洒洒地一走,幻灯片还剩一半,课题刚展开,课就结束了。这一切同我所学的国学毫不沾边,课上的内容竟是谈论爱情。课后受震惊的我决定用半文言写下《国学无用论》作为作业,又隐隐约约觉得不当,便又加了《国学有用辩》。心中稍稍放心的我,交上作业后仍觉得我是在作死。 然而,第二周的国学课一切正常,陶老师像之前一样讲课又准时离开。我的作业本发下来时先映入眼帘的封面的“优作”。两篇文章则旁注了‘很好,请上网。”尽管同周围靠认认真真做笔记得来的相比,我的少了“请传阅”。但是我仍十分纳闷,总觉得不对劲,因为这同我之前的经验背道而驰,我思索良久也没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只得放于一侧。抬头看眼当日的课题—择偶的标准。我苦笑一阵,心说:“择什么偶,要是有女生看上我就好了。”于是不再思索“优作”二字。 尽管我对陶老师的课堂感到震惊和诧异,但我仍坚持完成每周的国学作业,除非有意外打断。陶老师也支持我们写下国学课的点滴感悟,甚至发下手机让我们打文章。可是她好像对我们所写的文章好坏并不在意,常说:“倘若真不知如何写国学笔记,记流水账即可。”但我认为无论怎样从立意上绝不能如此敷衍。 陶老师格外喜好对对联,上课前她常常会在黑板上写一句上联并要求我们对出下联,即便对的狗屁不通她都会想方设法地帮你说圆。有一节国学课她看着明媚的阳光,随手写下“窗外阳光灿烂”。我则率先对下“堂中桃李芬芳”。但接下就乱来了,且不论平仄用词,有的连字数也未能对上。还有的则写上“屋内死气沉沉”“副本掉率感人”“作业实在太难”等等牛头不对马嘴的下联。而陶老师不但没生气,反而一一加以评价与修改,并把错误的短语结构全部说圆。我在下面又好气又好笑。 如果从这上面来看,陶妙如先生无非是个很没名堂的老师。我也是这样向我爸说,一位高中语文老师,也是我的国学启蒙人吐槽的。 但我爸听完后闪过一丝微笑,对我说道:“你是不知道妙如先生的套路,高中三年算下来你们有几节国学课?至少百余节吧,百余节国学课对应百余个话题,你的国学作业不成为了百余篇高考议论文了吗?只要你参与当中就算是记流水账也有百余条素材。国学课其实同你们的高考息息相关,至于对对联,多表达几次不也提高了语言的精练程度吗?我爸说了很多,最后总结一句“特级教师毕竟是特级教师。” 看来陶妙如先生的套路真是深不可测,我们国学课上的种种怪象也便说得通了,由此看来陶老师的教学风格正应和着“润物细无声。”把国学课上出了现代的迹象,从而走出了传统之拘泥。可谓教起百年之衰。学生们一课一得,三年下来积土成山聚水成海所得不知多少。联想及此,不敢不勉,遂用拙笔写下这篇文章。
我们的国学课 一说到国学课我的脑子里就是之乎者也,唐诗宋词,文言文等等……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枯燥,无用,折腾人的一门学科。但陶老师改变了我的这些偏见。 陶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是讲《易经》,关于易经我是早有耳闻, 我一直认为易经是一门关于占卜的学问。 甚至经常看见大街小巷上打着易经的旗号为大家算命时候, 我一度认为易经不过是古代人的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 由于他们无法解释科学 现象,所以就发明了易经来解释自然万物,甚至将易经等同于封建迷 信。然而通过课程学习,我深深的认识到我原来的看法是片面的,易 经并不完全是命理学说,也不是完全是用来占卜、算命的。在上了陶老师的课后,我才明白易经其实是讲述人生真理与为人处事方法的。陶老师讲的乾卦、家人卦就分别讲述了一个人想要成为人上人,就应该在没有成名前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并且擅长抓住机会,努力成长,家人卦中告诉我们家庭中应该相互理解又不失礼节与尊重……这些是我以前都不曾注意到的东西与道理。 正当我惊叹不已的时候,陶老师又给我来了一次思想改革——找对象。她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想谈恋爱就得先找个对象吧,这下全班都炸了,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然后老师就告诉了我们男生与女生找对象的标准,大家一看,发现确实是好标准,可很多想入非非的学生都愣住了,第一自己达不到标准,其次班上也没达标的。这时大家才明白老师是想告诉我们:“大家还得好好学习才能资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方法顿时燃起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心。这比起那种严打的方式要好太多了,一是堵,一是导,这就是陶老师常说的多种思维方式啊! 说到思维方式,老师可以说是极为灵活。有次她让我们对对子,上句是窗外阳光灿烂,下句就奇葩了,有人写了一句副本掉率感人,竟然还对了,这还能理解,毕竟词性还是对的嘛,但连屋内欢生笑语都对了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老师却解释到欢生是指欢乐的学生,笑语修饰欢生,怎能不对呢?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自己都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思维灵活了不少呢! 陶老师还讲了我们就古诗词中学习如何经营与管理……这些都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对国学课的看法。陶老师脱去了它厚重的外衣,让我看清了国学的真正的精华所在,我第一次发现国学是那么的美,那么好。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电子邮箱地址 *
网站地址
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
人活在世上,便是一种征途。
想要在神人横溢的当今脱颖而出,唯有才华可以祝你一臂之力,而这时你吸收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世上的知识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也并非所有知识都值得去吸收,所以会不会吸收是一回事,能不能选择好的对自己有益的就有是另一回事了。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也不会有相同的人,每个人需要吸收和掌握的也不近相同,每个人都是根据对自己了解与爱好来决定自己所需学会的东西。但无论如何,要相信,书绝对是好东西,虽然我自己看的书并不多,但凡是我要看的书我都会用一种近乎膜拜的态度去读,哦不对,是欣赏。每看完一本书我总会思考我从中得到了什么,我坚信每本书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大到《百年孤独》《浮士德》《抱朴子》,小到《北京折叠》《倾城之恋》无论什么体裁,什么形式,都有可学习的地方,甚至是所有老师厌恶的故事会同样有。所以我只有一句话告诉你们:“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庸。”
谈及释放,我以为只是对于自身情感的外泄罢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情感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人生,控制的住情感才能控制人生。所以如何正确释放情感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里最高的境界便是喜不于色怒不于形。大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骄傲使人退步都是不无道理的。无处不是在警醒后人控制情绪。但情绪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憋在心中,不然迟早会爆发,那样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的严重。所以学会适当释放不失为一剂良药。释放?如何释放?其实我的方法还是看书,看书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心境。读书使我明智,是我学会理性思考,是我学会遇事沉静。每每拿起一本书,便像是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心中原本的焦躁激动欣喜或是不安全部消失,只沉醉于那藕花深处,梦于凤园之间。无论如何请记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今生活节奏变化真快,大家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因为心情很重要。心灵,现在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增加它的高度,试着让自己遗忘那些烦心锁事,来开开心心的去面对在眼前的幸福及快乐!人,总是习惯了两条腿不停地向前,即使灰尘满面,心也疲倦。但是谁又关注过那些使我们的灵魂归于平静与澄澈的心灵后花园呢?
“人的烦恼来自人的追求,追求越多,烦恼便越来越多”。这并不是在否定追求,在我看来,人都是勘探着,没有追求便没有人生的发现,追求越多,发现越多,懂得越多。只不过在我们追求的道路上布满了烦恼的种子。只要我们大家不去想它,不让它在我们心里发芽生根,一切都不会发生,也不会有烦恼。然而,并不是每颗烦恼的种子都可以长成荆棘。打开心灵之窗,便可放入太阳。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坎坷这需要一个人勇敢去面对,去接受,这样自己才会胜利。
生活好像从不随人愿。忙碌,使生活有了意义,但是忙人羡慕闲人的自由;悠闲,使生活多了享受,可闲人又羡慕忙人的充实。忙碌着,争名夺利,自缚其身,便渴望过简单的生活;闲暇者,无所事是,渐渐地,忙人、闲人都对生活感叹起来,在不满中过着无滋无味的生活,烦恼着的一天一天过,一年又一年。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不如把自己心放到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里,心灵,也便在这个开心快乐的世界里变得美好,让忙碌的人,感觉到了轻松,不再那么累。
通过一个学期对国学课的学习,我对国学课的认识可谓是从无到有。
从未说过国学课的我,心里是好奇也是激动的。本以为枯燥无味的国学课,我们却上的津津有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陶老师说的,如果不会写感想,那就当流水账记,说实话,我的语文功底确实不太好,所以当我听到这句话是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陶老师的国学课每次都有新的主题带给我们的是新的体验。就拿今天来说吧今天的主题是学会吸收,学会释放。陶老师用胡乐思同学的作文当例子来教导我们要学会吸收也要学会释放。要学会胡乐思同学敢于表达、直于表达,也不要害怕老师会说某某某的感想写的不好。想的什么说什么才是国学课所追求的。
回看一期的国学课我不仅仅是我们要做有领导力的人、有文化的人,也不仅仅是了解到的易经、古代人民的生活、传统文化、家教、团队、管理……更是告诉我们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有思想、有跨界思想、有国际思想、有思维、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人,才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
我们的国学课
2018来了,国学课也上了大约四个月了。细思回想,国学课是什么课呢?大概是听不懂但逼格很高要努力去听的课吧。
我始终记得前两节课,陶老师都强调了三个词语:学识,眼界,格局。他们三者的关系大概是: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的一生。其实,这三点大概就是努力向前奔跑的理由,也是后来在漫漫的奋斗长路中,推动我们再次起身向前的正能量。
再到后来,我们一直在从诗文里学习古人的。无论是家教,家庭的分工合作,感恩还是团队管理,领导力,执行力等等……都是以一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方式方法告诉我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古人早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得到分数,更重要的是得到学习的能力,并学以致用。
在家庭中,家人要用心爱,家人的关系要用心去调节处理,家庭要有明确分工,因为 家庭的明确分工是一个家庭和睦稳定的前提。多说说甜话,一家人也就都开开心心的。家教也是家庭传承和树立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易经第十八卦—辜卦-山风蛊里说:对待父亲的错误,我们应当指出来。父亲面对我们的指出,可能先是眼里不满,但大多也会思考并改正。而对于母亲的过错,我们指出的方式应该更加委婉,以免太伤了母亲的心。我们千万不能包庇了他们的错误。这是对他们错误的放纵,会影响到家风!从古人的诗文经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先进。而家庭是我们从出生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最早的学校,家教也是我们接触到最早的教育。这些东西都要经过自我的思考,再联系实际,运用于生活。总之,诗文可能听不大懂,但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技巧方法。
在团队管理上,陶老师用最经典的东西来分析what team? why team?And leadership !例如西游记的team,鸿门宴中的teams以及唐朝李世民的leadership。我们以另外一种更有趣的方式了解历史,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才。
学会吸收,学会沉静一段时间让自己沉淀一些东西出来。学会释放,学会将自己的已沉淀转化为已运用。理解加运用,国学课也就在于此吧,至于国学课到底有啥用?用不着说了。
卡夫卡曾说:“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国学课让我们更充实,更有爱。
陶妙如先生的套路
国学是一门看上去玄之又玄,感觉起来又虚无缥缈,于现实而言死而不僵的学科。自然,国学课也近乎樗树一样大而无用,研习国学的人似乎都是群书呆子,在科举废除一百一十余年后,国学课堂冷清了许多,但陶老师用她的套路改变了这一局面。
作为受熏陶而成的书呆子中的一员,基于以前的认识,在上课前我认为高中阶段的国学课无非是建立在晦涩而沉重的经典上,孔夫子似的老师在同台下的学生们谈论着虚有其表的“大学之道”。同学们则恍恍惚惚,课后若有所得,旋又抛之脑后。然而情况似乎有更妙,我们的国学课恰好在下午第一堂,纵精神再好也难免倦意。但陶老师的课堂效果同我的预测完全相反,陶老师的课上并没有等身的经典,并没有不绝的唐诗宋词,也没有耳熟能详的之乎者也。而更像是在聊天,聊着聊着下课铃一响,陶老师潇潇洒洒地一走,幻灯片还剩一半,课题刚展开,课就结束了。这一切同我所学的国学毫不沾边,课上的内容竟是谈论爱情。课后受震惊的我决定用半文言写下《国学无用论》作为作业,又隐隐约约觉得不当,便又加了《国学有用辩》。心中稍稍放心的我,交上作业后仍觉得我是在作死。
然而,第二周的国学课一切正常,陶老师像之前一样讲课又准时离开。我的作业本发下来时先映入眼帘的封面的“优作”。两篇文章则旁注了‘很好,请上网。”尽管同周围靠认认真真做笔记得来的相比,我的少了“请传阅”。但是我仍十分纳闷,总觉得不对劲,因为这同我之前的经验背道而驰,我思索良久也没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只得放于一侧。抬头看眼当日的课题—择偶的标准。我苦笑一阵,心说:“择什么偶,要是有女生看上我就好了。”于是不再思索“优作”二字。
尽管我对陶老师的课堂感到震惊和诧异,但我仍坚持完成每周的国学作业,除非有意外打断。陶老师也支持我们写下国学课的点滴感悟,甚至发下手机让我们打文章。可是她好像对我们所写的文章好坏并不在意,常说:“倘若真不知如何写国学笔记,记流水账即可。”但我认为无论怎样从立意上绝不能如此敷衍。
陶老师格外喜好对对联,上课前她常常会在黑板上写一句上联并要求我们对出下联,即便对的狗屁不通她都会想方设法地帮你说圆。有一节国学课她看着明媚的阳光,随手写下“窗外阳光灿烂”。我则率先对下“堂中桃李芬芳”。但接下就乱来了,且不论平仄用词,有的连字数也未能对上。还有的则写上“屋内死气沉沉”“副本掉率感人”“作业实在太难”等等牛头不对马嘴的下联。而陶老师不但没生气,反而一一加以评价与修改,并把错误的短语结构全部说圆。我在下面又好气又好笑。
如果从这上面来看,陶妙如先生无非是个很没名堂的老师。我也是这样向我爸说,一位高中语文老师,也是我的国学启蒙人吐槽的。
但我爸听完后闪过一丝微笑,对我说道:“你是不知道妙如先生的套路,高中三年算下来你们有几节国学课?至少百余节吧,百余节国学课对应百余个话题,你的国学作业不成为了百余篇高考议论文了吗?只要你参与当中就算是记流水账也有百余条素材。国学课其实同你们的高考息息相关,至于对对联,多表达几次不也提高了语言的精练程度吗?我爸说了很多,最后总结一句“特级教师毕竟是特级教师。”
看来陶妙如先生的套路真是深不可测,我们国学课上的种种怪象也便说得通了,由此看来陶老师的教学风格正应和着“润物细无声。”把国学课上出了现代的迹象,从而走出了传统之拘泥。可谓教起百年之衰。学生们一课一得,三年下来积土成山聚水成海所得不知多少。联想及此,不敢不勉,遂用拙笔写下这篇文章。
我们的国学课
一说到国学课我的脑子里就是之乎者也,唐诗宋词,文言文等等……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枯燥,无用,折腾人的一门学科。但陶老师改变了我的这些偏见。
陶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是讲《易经》,关于易经我是早有耳闻, 我一直认为易经是一门关于占卜的学问。 甚至经常看见大街小巷上打着易经的旗号为大家算命时候, 我一度认为易经不过是古代人的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 由于他们无法解释科学 现象,所以就发明了易经来解释自然万物,甚至将易经等同于封建迷 信。然而通过课程学习,我深深的认识到我原来的看法是片面的,易 经并不完全是命理学说,也不是完全是用来占卜、算命的。在上了陶老师的课后,我才明白易经其实是讲述人生真理与为人处事方法的。陶老师讲的乾卦、家人卦就分别讲述了一个人想要成为人上人,就应该在没有成名前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并且擅长抓住机会,努力成长,家人卦中告诉我们家庭中应该相互理解又不失礼节与尊重……这些是我以前都不曾注意到的东西与道理。
正当我惊叹不已的时候,陶老师又给我来了一次思想改革——找对象。她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想谈恋爱就得先找个对象吧,这下全班都炸了,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然后老师就告诉了我们男生与女生找对象的标准,大家一看,发现确实是好标准,可很多想入非非的学生都愣住了,第一自己达不到标准,其次班上也没达标的。这时大家才明白老师是想告诉我们:“大家还得好好学习才能资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方法顿时燃起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心。这比起那种严打的方式要好太多了,一是堵,一是导,这就是陶老师常说的多种思维方式啊!
说到思维方式,老师可以说是极为灵活。有次她让我们对对子,上句是窗外阳光灿烂,下句就奇葩了,有人写了一句副本掉率感人,竟然还对了,这还能理解,毕竟词性还是对的嘛,但连屋内欢生笑语都对了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老师却解释到欢生是指欢乐的学生,笑语修饰欢生,怎能不对呢?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自己都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思维灵活了不少呢!
陶老师还讲了我们就古诗词中学习如何经营与管理……这些都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对国学课的看法。陶老师脱去了它厚重的外衣,让我看清了国学的真正的精华所在,我第一次发现国学是那么的美,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