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教研教改, 语文教学, 高考研究

我们和陶老师这样品赏徐志摩 徐志摩及其诗歌专题:为爱为美为诗歌

 

       Cambridge’s most famous Chinese alumnus?

 

1

 

 

xuzhimo背1

 

20 thoughts on “我们和陶老师这样品赏徐志摩 徐志摩及其诗歌专题:为爱为美为诗歌
  • 李芸彤(70)说道: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
    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
    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
    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
    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
    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 王璇颖说道:

    今天我和陶老师一起品赏了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他曾经在如今的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写了一首再别康桥。这首诗写的非常美,不管是每一段还是每一句每一个词都充分展现出了徐志摩的才华。
    我有一段特别喜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一段写出了回忆美,他在回忆与一位美丽的小姐的爱情故事,运用了回忆的手法,写出了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徐志摩这一生都为美,为爱,为诗歌。在他短暂而又大放异彩的生命里,他分别与三位伟大而又才华横溢的女性有过美好的爱情。但是他的爱是单纯的,他都把对这几位女性的感情表达在了诗歌中。所以你读他的诗大部分都是写给女性的。
    陶老师在开始上课时就为我们介绍了徐志摩。她说在剑桥大学的一本杂志上有整整一版的关于徐志摩的介绍,说他是最著名的中国的留学生。还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后花园里立了一块关于徐志摩的碑。这足以看出徐志摩是多么的有才华,才会被剑桥大学如此重视。
    我和陶老师就是这样品赏徐志摩的。

  • 张思航说道:

    最近买了一个精致的日记本,上面有着365天的内容,也就是为期一年的生活计划书,其中就包括了写每天的日记。每一个日记栏目页的正上方都有一句短小精悍的饱含正能量的句子,教我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怎样让自己变优秀,又要以怎样的心态活着,有的很宽泛,有的很细致。就像今天的那句“生命,本就承载了太多的遗憾和无奈,没必要责怪自己太多,给心灵一丝绿意,给他人一抹微笑,无关月圆月缺,不管缘来缘去。”这些种种基本上都给我以感悟,也让我对生活更积极。也因此,近两天在网站上写下的,无非就是一些我对人生的态度、看法或者理解,都是些理论上的东西。确实,这些语言有些不切实际,净是虚的,但这也的的确确是我发自内心的所想,甚至可能是陪伴我一辈子的人生信条……
    但是昨晚我与陶老师和向胤孝同学都聊过几句后,也确实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寝室熄灯,我与向相对而坐,问他关于这些的看法,他告诉我生活中,鼓励自己,强大实力是一方面,还有陶妈所提到的“天道善”那另一方面,甚至还有更多更多……向没有把话说完,但我却已经很明白——其实生活里,不论是怎样面对的阻碍,还是要用什么心态活着,这都是针对自己,但这个世界中,“我”只是一个个体,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组成。向用易经乾卦为例,我就像那出生于水里的幼龙,在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而努力,但我现在这样的状态撑死也只能算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陶老师在课上说的“天道善,圣人自我完善,止于至善。”对我来说,这还有些距离。
    所以说,在勉励自己的同时,更应该发现生活中,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所在,不能就盲着头一股脑地向前……

  • 李欣怡说道:

    今天又到了上陶老师的课了,我们和陶老师一起品尝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先陶老师让我们把再别康桥抄了一遍,然后让我们每个组写一个小段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我们组写的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觉得这一段是感情美,最后一段和开头前后呼应,都有云彩,从中表露出诗人的一点点一点点的悲伤。又抒情主人公如一朵流云自由而又孤独。

  • 瑞雪满长安说道:

    因为国培,来到了湖南,为楚有才,于斯为盛。不到这里不知这话的真意!
    到了这里,见到了同期的学友,也结识了老师,曾经一堂课,却久久难忘——

    长相忆·留别国培学员和陶妙如老师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约后期花月天。
    执手一一叮嘱到,
    别有山水要登览。
    流光如水奔腾去,
    此身如舟心如帆。
    随波逐流难自主,
    长向月岸暂系缆。
    桃花烂漫宜留赏,
    燕子呢喃更赋闲。
    翠柳莺声光景好,
    小池鱼影梦魂寒。
    万物春秋悉竞艳,
    岂甘落后人世间。
    此去关山风雨路,
    各显身手驾青鸾。
    身陷尘网应守静,
    道心如铁意志坚。
    长怀信义来济世,
    凭借宽仁结善缘。
    临歧殷勤长亭晚,
    芳草斜阳归鸟喧。
    骅骝缱绻不忍别,
    长忆浮云看远山。

  • 龚婉婷说道:

    9.18.2018
    再别康桥。我们先抄写了一遍。
    何为康桥?资料上有解释,康桥,是现在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我梦想的大学。而徐志摩先生就在这里留学,而在他的留学生涯里写下了这首诗歌。
    剑桥大学曾有一本杂志,版二一整页,就是写徐志摩先生的。陶妈给我们看了标题:   Cambridge’s most famous Chinese alumnus?(剑桥大学著名的中国校友)。现在再想看这本杂志可能有些困难,陶妈就告诉我们—-剑桥大学后面有一块碑,上面介绍的就是徐志摩先生。
    陶妈又让我们把他的英文原版抄写一段,我在这里再打一次: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陶妈让我们抄完后,又让我们尝试自己翻译。我刚开始想的翻译十分浅显,就只是一个一个单词的翻译,再连成句子,可能是我的文学水平不够,做不到徐志摩先生的翻译效果,有点羞愧,羞于自己的英文翻译水平。
    接着陶妈让我们看全部的英文,并朗诵,这次没要我们抄写。
    徐志摩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陶妈由故事为我们解答。
    徐家曾经是有权有势的,他家为他许配了一位妻子,就是张幼仪。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她。张幼仪是一位知书达理的一位女子。但徐志摩并不喜欢,他就出国留学。
    在国外留学24岁时,康桥河道上遇到17岁的林徽因,陷入爱河。不久后幼仪到了英国,见到了林徽因。但徐志摩向林徽因承诺是会与张幼仪离婚的。
    不久林徽因的父亲来了,让她选择是回国还是留着,回国是为了学习建筑技术,而留着就只能随徐志摩写诗歌了。
    因为林徽因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建筑家,在梦想和爱情中,她最后选择了梦想。她回国后遇见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当时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梁思成也是学建筑的,后来他们一起去了美国学习。
    徐志摩回国后参加了一个酒会,遇见了将军之妇陆小曼,他们却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故事听到这里,我有些疑惑,这徐志摩若是放到了现代是标准的“渣男”了吧?这婚内出轨离婚后又和有夫之妇一见钟情,该如何评价他?虽有这种疑惑,但我还是忍住问出口的心,我知道陶妈总会为我们解答的。绝不止我一个人有好奇心。
    接着给我们插入了一个小科普,关于林徽因及陆小曼。
    林徽因:民国女神,同时是民族女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四大美女之一,才华横溢,美貌无双,又是官二代、富二代,标准的白富美。有自己的远大抱负,曾参与设计中华人民英雄纪念碑。
    陆小曼:文学上不能漏掉、书法上不可不提、诗歌上不可缺少,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四大美女之一。
    (接上故事)
    陆小曼的丈夫因为一些原因要去东北,她因东北太冷为由推辞不陪同,将军就托徐志摩照顾她。可将军回来之后,陆小曼就提出了离婚。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才五年,不幸因坠机身亡。
    陆小曼从此闭门不出,整理徐志摩毕生的作品。张幼仪56岁才再嫁,林徽因捡了飞机坠落时的碎片保存。
    其实徐志摩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姑娘,而他对于姑娘的感情十分单纯,所以不能带着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情感。
    陶妈对于徐志摩的评价是空灵。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为什么给她了一个空灵的评价。接着是分组讨论他这首{再别康桥}的空灵美美在哪里,为什么美。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一段,我跟组里的男生说主力是他们(上次分组讨论回答时主力是我们组的女生,本应不是这样,男生左右推辞说实在不会,要我们作示范,我们便答应了),虽然这词男生还是说不会,但我还是“逼着”他们思考了。最后他们得出的结果十分不错,可能人到了一定时候,还是需要逼一逼的。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很好,可能他们会下意识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到或做不好,但若去试一试,其实可以做的很棒。
    {再别康桥}就算是告一段落。

  • 曹辰说道:

    我们和陶老师这样品赏徐志摩
    “徐志摩”,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陶老师在第三次语文讲座里向我们介绍了这个伟人。
    首先,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留学剑桥,一生著作的大多数诗歌灵感都源于他曲折的爱情之路。
    后来,陶老师让我们朗诵并摘抄了《再别康桥》这篇诗文。区区白话,没有用太多深刻难懂的诗词诗句,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他对剑桥这片土地的深厚的感情。
    再解释之后,陶老师让我们赏析诗句。我的小组赏析的是第一段。从好几个“轻轻”二字里我看出了徐志摩先生十分小心,说明他很珍惜这片土地。尾句“西天的云彩”一词中,流露出了他对康桥这片土地的眷恋以及难舍难分、依依不舍之情。还可以看出他对这片土地无比的热爱。
    最后,在深刻理解这篇文章之后,陶老师让我们再一次深刻的朗读。这一次,我们满怀感情的朗诵,语音语调和之前都很不一样,因为我们真正在陶老师的引领下读懂了这篇文章。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新月诗社代表成员,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教授,留学世界名校剑桥大学,如今剑桥大学都以他为荣,为他作书,为他刻碑。何况他是英年早逝,就有如此成就。
    不禁想到,如今自己已经十五六岁了,还不成熟,整日想着手机、电脑、游戏。。。。真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啊!
    对于徐志摩先生的感受,区区几百字怎能书写他的一生和自己的感受?
    今天的讲座,又是别有一番感受

  • 向胤孝说道:

    我们与陶老师一道品尝徐志摩,我再品陶老师上这一课
    首先,陶老师向我们一份英文杂志的图面:杂志上写有:剑桥最出名的中国校友。附有一张徐志摩的帅气的照片。陶老师语:大概当今这么多人知道剑桥,就是因为徐志摩和他的那首诗吧!随即展示一张剑桥大学里刻有徐志摩诗句的石碑。老师说:“可见徐志摩在剑桥的影响力确是是不小的。”她问:“那你们怎了解徐志摩的呢?”很多人都说因为他的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陶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徐志摩自写的英文版诗句: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在轻轻的朗读后, 陶老师开始讲述徐志摩虽短暂但却有“为爱为美为诗歌,太纯太真太理想,来也飘飘,却也匆匆”的及其绚烂的一生:
    他与第一位“恋人”张幼仪是旧传统的“结发夫妻”。张幼仪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可他却不喜欢这个别人“给与”的妻子,于是他决定去英国留学。24岁时,他在康桥(即剑桥)遇到了17岁的林徽因;在康桥,他同样遇到了大诗人雪莱,受雪莱的影响,或是由年轻貌美的林徽因的带来的灵感,又或他自己的灵动的心,他开始了诗歌的创作。他的确是个天生的诗人,他的浪漫,他的空灵,他对林徽因的那一种纯纯的爱恋,让林徽因的芳心被他捕获。在康桥与林徽因享受美好的恋情,不期张幼仪也来到英国,对林徽因有一种怨恨。她得知后也产生了动摇:是与徐志摩继续,还是分手?她的父亲在这时候就对她说:你跟着徐志摩,以后就是一个诗人了;你从小的志向是当一个建筑家,还是跟我回国吧。林徽因再三犹豫,还是选择回国了。回国之后,他遇见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梁思成病了,林家因为与梁家是世交,于是林徽因就去照顾照顾梁思成。后来他且与梁思成赴美国求学建筑学,林徽因学有关建筑的其他学科以辅助梁思成,这时候徐志摩彻底与张幼仪离婚,徐志摩来找林徽因,林徽因这会却彻底跟随梁思成了。因此,徐志摩心灰意冷,志气消极。林徽因后来与梁思成结婚,后来两人走访中国各建筑名地,著《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即使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徐志摩在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又遇上了陆小曼。两人一见倾心,但陆小曼已为人妇。几经周折,两人终于在一起。五年后,徐志摩坠机逝世,陆小曼也从此闭门不出,开始整理徐志摩的诗词。徐志摩死后,林徽因为其成立基金会,张幼仪56岁才转嫁。陶妈问:’为什么一个诗人能使大家闺秀,民国两大四大才女兼美女如此倾心呢?让我们细细品读他的《再别康桥》吧。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为什么要用“轻轻的”,而不用“重重地”呢?一是表示对剑桥的尊重,而是表示对剑桥的眷念。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谦逊的态度。“作别西天的云彩,”招手与云彩遥相呼应,显示出即将离别的画面感。“那河畔中的金柳”,是高处;“软泥上的青荇”,是低处;“榆阴下的的一潭”,是深处。“在我的心头荡漾”是爱的轻度;“在康河的柔波里”,是爱的柔度;“沉淀着彩虹似得的梦”,是爱的纯洁。讲完美丽的景,又看他人与景的关系。“夕阳中的新娘”、“甘心做一条水草”,是他对剑桥如心上人般的热爱与臣服;“撑一只长蒿”,“在星辉波澜里放歌”写出了孩子般的真挚与浪漫。可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里急转诗的情调和意境,如星空如画卷般的美丽,却也如夏夜如乐曲般的哀凉。最后“悄悄地”“我挥一挥衣袖,不带着一片云彩。”为什么要如此安静地,不让人发现地离开剑桥,我想,志摩此时此刻想说:但愿剑桥永安康吧。让我们再看一看英文原句:首先是, “Very quietly I take the leave,” 最后“Very quietly I left.”在英文里,“leave”是表达准备离开的意思;而“left”是已经离开的意思。一开始,徐志摩还未曾离开,有一种告别的宣誓感;当他走了以后,就只剩下一种淡淡的思念了。后者已经决心离去,其实他也不愿离去这令他依依不舍的地方啊!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听陶老师讲《再别康桥》,与第一次相比,不仅陶老师授课的方式不同,我对此诗的感触也不同。第一次时,陶老师通过对联把徐志摩的性格和形象展现出来;这一次陶老师用朗诵,故事,论诗美的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去细细琢磨,效果则完全不一样。可能是我听第二遍了吧,我觉得我通过了各个角度去品尝了这首诗:从诗人的情感(她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他用词构造的手法(他怎么写这首诗的)以及诗句的整体来看,都觉得收获很不一般,不仅学会了一首优美的诗,还结交了这位拥有如此“空灵”性格的人:他不用绚丽的辞藻,简简单单,却又洋溢着炙热的情感,无限的多情,他的诗,就如其人,他就是一首诗,是一般空灵,诗一般的画意,他的诗成就了他剑桥,也成就了他这个至情至性,纯洁空灵的自己!
    课后,我问老师,为何上法不一样。陶老师说,我习惯用不同的方式来上同一篇文章,这样是对自己的锤炼。其次,徐志摩太单纯,也太丰富,专讲他三天,也不用讲之前我讲过的东西。第三,学生也不同,从你们的眼睛里的神态,掌握我讲授的深浅,不然,就没味了。
    我再次想起,老师的“情趣,理趣,妙趣,妙境”来,想起她的不断变化着的“有趣,有用,不难”来。

  • 何扬景说道:

    陶老师,您好
    我叫何扬景。湖南师范大家文学院2016届毕业生何扬景,现在广东顺德一高级中学任教。犹记得当在师大读书时你来给校长培训,当时作为学生的我听过您讲课,对您的素养极为钦佩,您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我现在也想上一堂《边城》公开课。
    目前初步有两个初步想法
    一、《边城》课时二

    ,想上一堂《边城》的公开课。
    目前初步有两个初步想法
    一、《边城》课时二
    赏析边城中的“爱”
    1.分三组找出亲情,友情,爱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第4组做补充、疏理、总结。老师进行点评。
    二、《边城》课时三
    《边城》情感奴主题探究
    1、由上节课《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引用一段话:
    风声水声鸡。。声声惊残梦
    乡情爱情人。。情情乱痴心
    如果把“惊残梦”,“乱痴心”分別换成“随它意”,“乱痴心”哪个更美?为什么,影响学生思考。
    2、引用沈从文的话:“你们能够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不能了解我故事的热情。。。悲痛。”
    引导学生:故事的结局是悲凉的。
    3、品味结尾: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学生讨论并分享答案,老师点评。 希望渺茫,悲剧色彩,爱情守望)
    4.傩翠爱情悲剧的原因探究。
    学生讨论做答
    参考:
    1、他们并非门当户对(纯朴,世俗。
    2、交流不透彻。
    3、天保之死。(直接原因,偶然因素。
    4、悲剧色彩更有感人力量。
    5、进一步深化“白塔倒坍”象征含义:(参考)
    (1)边城之美,赞美纯朴,批判庸俗。
    (2)美好生活消逝的隐忧。
    6、写作迁移:走出“套子”,走进“边城”。

    如果陶老师有时间,恳请您给我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 陶妙如说道:

      课堂贵在生成,你将沈从文多读几遍,把这篇课文多读几遍,感觉就出来了。学生学习也是一样。让他们去读,每个人读到的都会不同。层次有高低,品读也有层次。让学生去找他们的感情变化,然后描述出来。
      很多句子很有意思。
      为什么会觉得很有意思,说出自己的感觉。
      这就叫做深入阅读
      这样就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学会精准表达。

  • 邹雨彤说道:

    今天在陶妈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今天的课上了解了一个我一直以来很熟悉的名字叫做徐志摩 但是我发现 原来我对徐志摩的了解并没有多少 在以前的我的眼里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并且很有信仰的人 通过陶妈给我们讲述的他的情感经历 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原来徐志摩是一个不仅才华横溢相貌俊逸还是一个很痴情的男人 他的短暂的一生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
    他的一生中一共有三个女人 :他得第一任夫人张幼仪 他得第一场婚姻是跟一个一个完全相配的女人 这段感情最具有家庭感 是世人普遍认可的 最令世人羡慕的是 他们虽然是包办婚姻 他们的关系却非比寻常 就算后来离婚了个人的友谊依旧深厚
    徐志摩一生中第二个女人:林徽因 是让徐志摩的第一个婚姻破裂的直接原因 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是一个这样执着 和渴望爱情的人 虽然他与张幼仪的婚姻十分的完美 他却觉得与张幼仪之间并没有爱情 这个时候遇到了 林徽因 他终于发现了他的灵魂伴侣 于是他离婚了 他向林徽因求爱 可林徽因并不是像徐志摩这样看重爱情的人 她认为结婚只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形式 她更注重她的建筑梦想 所以她离开了徐志摩 在父母的安排下 她嫁给了徐志摩恩师的儿子 徐志摩万分悲痛 并为林徽因写下了《再别康桥》他继续追逐着他的爱情 。
    徐志摩一生中第三个女人;陆小曼
    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
    终于 他们结婚了 徐志摩完成了 并举行了婚礼 然后这样一个为爱情的婚姻却并没有那么美满 婚后 陆小曼改不掉她好玩,挥霍的性格 徐志摩因为如此还与家人常常发生不合 所以 古人说得好 “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也!“不过 最后 徐志摩也因为坠机而逝了
    在他短暂的一生里 他从不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宁缺毋滥的心 所以 他的要求 对伴侣的要求是那么不同 他真的就是像水晶一样的男人 执着的 勇敢的 让人想落泪 这样的人 值得拥有美好的 不是吗?
    今天在陶妈的课上学了很多 期待下次课堂!

  • 杨瑶说道:

    今天陶妈让我们抄写再别康桥,诗人是徐志摩。康桥在美国。给我们又讲一位非常有有名的人(徐志摩)他生于1897.1.15——去世于1931.11.19。他的一生有三个女生给他的写诗有很大的启发,他的第一个夫人张幼仪是个知书达理的的小姐,但是徐志摩不喜欢安排的婚姻。于是就去欧洲留学,与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但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之后王赓与陆小曼离婚于徐志摩结婚。这三个女人对徐志摩写诗有深远的影响。

  • 彭子乐说道:

    今天我们和陶妙如老师一起品赏了徐志摩和徐志摩及其诗歌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康桥在美国。给我们又讲一位非常有有名的人(徐志摩)他生于1897.1.15——去世于1931.11.19。徐志摩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陶老师用故事为我们解答。徐志摩先生一生有3个女人。徐家曾经是有权有势的,他家为他许配了一位妻子,就是张幼仪……..

  • 黄甜甜说道:

    今天我们和陶老师一起品赏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课堂的最开始我们都抄写了一遍这首诗,也是第一遍读就从中领略到了民国才子的风采。然后陶老师给我们讲了关于徐志摩一生的故事。他一生中和他有关的三个女人:张幼仪,第一任妻子,但是是被包办的婚姻。;林徽因,民国四大美女之一,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是民族女神。徐志摩24岁遇见了17岁的林徽因,经历了相识相知。可是林徽因一直有建筑师为社会奉献的梦想,最后林徽因选择坚持她的梦想继续修她的建筑专业与和她门当户对的梁思成一起;陆小曼,同样也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徐志摩当时与张幼仪已经离婚,和陆小曼一见如故。两个人三观相同并迅速产生感情。徐志摩想与陆小曼完婚遭到父亲的反对,他说除非胡适和梁启超为他们证婚。徐志摩找到他们并获得他们的帮助。可是好景不长,在结婚的第五年,徐志摩不幸坠机,从此,陆小曼一生着素。可以说徐志摩的一生是丰富和悲惨的,他的诗大多写给女人,所见的,所相知的以及所爱的。所以他的诗句都温柔绵阳,还有点点悲伤。他有丰富的情感经历,成熟的经历见闻和优秀的文学素养,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诗句那么动人和对后世后人影响深远的原因。

  • 黎星吟说道:

    今天再一次走进陶老师的课堂,我们与陶老师一起品赏了徐志摩。
    首先,陶老师先要求我们用工整的文字抄写下徐志摩先生的佳作–,让我们先对整首诗词有大概的理解与感受。之后,陶老师又在课件里展示出《再别康桥》的英文版,其实徐志摩先生在当时是先写下英文,后又自己翻译为中文。英文的《再别康桥》词藻并不华丽却真切反应出徐志摩先生当时的心境。此后,陶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徐志摩先生精彩的爱情经历。徐志摩先生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逝世于1931年11月19日。短暂的34年,却出现了多段不平凡的爱恋,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佳作。1915年,家族为徐志摩先生包办了婚姻,迎娶了张幼仪。张幼仪也是当时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家境也十分优越。但她却不受徐志摩先生的爱戴,他认为这是“媒约之命,受之于父母”。在徐志摩24岁时前往英国留学,并在剑桥旁遇到了年仅17岁的林徽因,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林徽因是民国的四大才女之一也是四大美女之一,被称为“民族女神”“民国女神”,是现代标准白富美,自身才华横溢,家中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在一次父亲与她谈话,问她是否觉得要与徐志摩共度一生,如果是,她将要放弃自己一直在建筑领域的梦想。如果想完成梦想,徐志摩并不适合她,他专注于诗与情。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在爱情与梦想中,选择了梦想,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随后嫁给了梁思成。两人一起为建筑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之后的一段日子中徐志摩一直处于低沉的状态,写的文章诗词亦或如此。直到他遇到了陆小曼,陆小曼是当时一位将军的妻子,而徐志摩也是这位将军的朋友,在不断的接触中,两人相互了解并爱上了对方,最终结为夫妻。在他们的结婚典礼上,梁启超的证婚词也是异常出出名,他在典礼上大骂新人。很明显,梁启超带着私心,对新人也不太公平。在徐志摩先生死后,张幼仪一直未嫁人直至最后老年才觉得重建家庭;林徽因在其死后以徐志摩的名义创办基金会等;而陆小曼也是一改其生前娇奢任性,挥霍的性格,足不出户,终生未再嫁。这三个在徐志摩生命中十分重要的女人,纷纷为其付出颇多,也可以看出徐志摩对其的影响之大。随后,在介绍完徐志摩的一些情感故事后,陶老师要我们每个组分析一段并说出它是怎样的美。我们组分析的是第二段。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中荡漾。
    我们组认为这是景色美,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在夕阳余晖照耀下的新娘”,水波在太阳的映衬下泛着艳影,在诗人的心中泛起涟漪。陶老师最后总结为空灵美,空灵的美景,空灵的徐志摩的心。
    又一次结束了陶老师的课,沉醉其中。

  • 张昱说道:

    周二,我们和陶老师一起学习了徐志摩的一生作为,首先我们将《再别康桥》这首广为流传,徐志摩先生的标志性作品抄写了一遍,使我们先的感受到了诗中的一些含义,然后我们初步了学习了《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更加深了印象。
    然后陶老师与我们讲了徐志摩先生的生平的一些事迹,和徐志摩先生和陆小曼女士那朴素又温馨的恋爱,听完了陶老师的讲述,心中似乎也有冲动涌上来,想要去追求诗与远方,想要拥有一场朴素又让世人羡慕的恋爱,想要周游世界随手写下千古名句,想要如毛泽东一般上能文治苍茫大国,下能武救民族与水深火热之中。
    接着我们上去写下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与评析,每个小组都积极发表这自己的见解,如饥似渴的吸取着他人的看法。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如此优美的句子又不缺少内涵,“柳”一字与“留”是谐音,表达了诗人那对康河这条诗人的“圣河”依依不舍之情,留恋之意,还与第三节诗”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紧密联系,并暗喻出康河的安静和与世无争的状况并以物喻人出诗人那追求自由的情感。并将徐志摩与康桥紧密结合,

  • 师丹妮说道:

    2018.9.18
    今天是陶妈第三堂国学课主题是‘我们和陶老师这样品赏徐志摩 徐志摩及其诗歌专题:为爱为美为诗歌’
    徐志摩是我陌生又熟悉的一位诗人。熟悉是因为知道他很多著名的散文,现代诗词,但又陌生,因为都没好好品读过其一首,不过今天陶妈给我们上了一节走进徐志摩的课。
    首先是抄写今天所要学的《再别康桥》,然后就是读其英文版的,听陶妈说中英都是徐志摩先生自己一人所创。再是了解徐志摩的生平事迹及家庭情况。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生平事迹】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于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和第二任妻子才女林徽因相识于1921年。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与第三任妻子陆小曼相识,并相继结婚。后来,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就没有出门,为徐志摩整理文章,书籍。【婚姻】
    陶妈讲完徐志摩后便让我们分组讨论。我们组是第四段,我们觉得第四段是有把情感融入景色里,虚实结合,有表现出徐志摩先生的消极的一面,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梦境。
    《再别康桥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英语译文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 刘娆说道:

    我们和陶老师这样品赏徐志摩 徐志摩及其诗歌专题:为爱为美为诗歌。
    首先我们抄了一遍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对这首诗了解了个大概,然后阅读了《再别康桥》的英文版,并朗诵了一遍。然后,陶老师讲了关于徐志摩的这首诗,是空灵的。接着讲了徐志摩的一生只活到了四十四岁,以及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等三位民国名媛的感情纠葛。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林徽因是徐志摩的爱人,陆小曼是徐志摩的妻子。最后徐志摩去世时,陆小曼不出门,为徐志摩整理书籍、文字。
    最后,陶老师让我们各个小组对诗歌每一段的情感分析,我们组是对第四段进行分析。
    对陶妈的一番讲解,真是一番风味。

  • 申佳蕙说道:

    我们与陶老师这样品徐志摩。
    我认识徐志摩不是因为他所写的《再别康桥》,也不是《翡冷翠的一夜》,而是他给老师梁启超写的信中的一段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让我想起沈从文的一段话:在青山绿水里,我想牵起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水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这两首都是如此动美的情话啊,可是当知晓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时,让人感慨万千啊。
    徐志摩可谓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可他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也让人们印象深刻,他有三段爱情,第一段与原配张幼仪,他们的婚姻始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没有感情可言,后因为林徽因的出现,使得婚姻终结。
    第二段是与林徽因,也是我认为是徐志摩一生中的挚爱。林徽因出自于书香门第,是当时的四大才女之一,也是四大美女之一。他们在伦敦相识,两人之间的感觉就像“灵魂伴侣”一般,也正是如此,两人双双陷入爱河,可当徐志摩去和原配解除婚姻时,林徽因却和要和她的未婚夫梁思成结婚了。两人虽相爱,却因害怕流言蜚语而彼此放弃。
    第三段,徐志摩在泰尔戈的生日上碰到了最终的爱人,陆小曼。他们相识不多久,就坠入爱河,可他们的爱情之路甚是艰难,因为陆小曼是有夫之妇,可他们已经爱到走火入魔了,全然不顾流言蜚语,最终陆小曼终于和原本的丈夫离婚了,但是婚后徐志摩对陆小曼不是很喜爱了。最后徐志摩为了参加林徽因的演讲而飞机事故死去。徐志摩的三段爱情虽都不尽如意,却处处展现了他的倔强,他的潇洒以及他的深情。
    ​我记得陶妈说徐志摩的诗空灵,让我们看看《再别康桥》这诗的空灵之处。《再别康桥》这首诗,每字每句都仿若包含了一种情怀,我猜,它的空灵之处在于诗中的意象,例如“云彩”,“金柳”,“艳影”等。因为如此,诗中意象的虚和诗人心中情的真相互倒映,把人的情感赋予了它们,使得这首诗显得有了股灵气。
    很多人都说徐志摩花心,但我认为他不是花心,而是缺少了一份责任感,林徽因就是他的“灵魂伴侣”,但最后他做不了她的诗,而她也做不了他的梦。徐志摩的经历也告诉我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他的诗我会继续品尝,品尝那无尽的浪漫。

  • 颜铭辉说道:

    盼来盼去,终于再次迎来了我们第三次的国学课。
    今天我们本次国学课的主题是徐志摩。
    国学课刚开始陶老师便让我们抄了一遍徐志摩的著作——再别康桥。之后陶老师给我们展示并让我们朗读了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本,让我们根据英语表面意思来翻译。
    接着,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徐志摩的一生,徐志摩出生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或许是天妒英才,徐志摩在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享年三十四岁,可以说,徐志摩的一生为爱为美为诗歌。
    然后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徐志摩的一生。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是张幼仪,这是父母为他包办的婚礼,但是徐志摩并不喜欢张幼仪,认为这不是爱情,便在二十四岁选择了出国,远走他乡,当徐志摩远在他乡求学的时候,他遇到了之后的民国四大美女之一,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林徽因,徐志摩当时就对林徽因喜欢不已,并且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与林徽因作伴,共同学习,共同游玩,当时的徐志摩便想着和张幼仪离婚和林徽因结为伴侣,后来,张幼仪来英国看望的时候,看到了这他们,之后张幼仪便生了怨气,林徽因也对两个人的感情产生了犹豫,后来林徽因的父亲要求林徽因回国,但是徐志摩坚决阻拦,因为当时林徽因的志向是做一个建筑师,林徽因的父亲便问林徽因:如果你选择了徐志摩的话,你这一辈子只能与诗歌相伴,不能完成你的愿望了,林徽因最后还是选择了志向,选择了回国,在他回国之后他遇到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梁思成也是学建筑的,后来他们一起出国留学于美国。
    而徐志摩呢,他在回国之后,参加一次酒会的时候遇到了当时将军的妻子陆小曼,两个人一见钟情,便开始了地下恋情,又一次,陆小曼的丈夫将军要出去东北有事情,而陆小曼却因为寒冷拒绝了一同前往,将军就托付徐志摩照顾好他的妻子,却不知,在将军回来之后,陆小曼提出了离婚,与徐志摩结了婚,殊不知,在结婚后的五年,徐志摩便坠机身亡,陆小曼此生便闭门不出,整理徐志摩的诗文集。
    这时候陶老师向我们解释:徐志摩的创作灵感都是来自于姑娘,他对姑娘的感情十分单纯,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眼神看待徐志摩的诗集。
    在这里再别康桥就告一段落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