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高考研究

幽玄,郁达夫的审美基调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In North China, however,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 serene and melancholy. To enjoy its atmosphere to the full in the onetime capital, I have, therefore, made light of travelling a long distance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Peiping.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in the South too,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 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than windy. While muddling along all by myself among the urban dwellers of Suzhou, Shanghai, Xianmen, Hong Kong or Guangzhou, I feel nothing but a little chill in the air, without ever relishing to my heart’s content the flavour, colour, mood and style of the season. Unlike famous flowers which are most attractive when half opening, good wine which is most tempting when one is half drunk, autumn, however, is best appreciated in its entirety.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It is more than a decade since I last saw autumn in North. When I am in the South, the arrival of each 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 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 Diao Yu Tai with its shady willow trees, 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 insects, 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 evenin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erating bell. Suppose you put up in a humble rented house inside the bustling imperial city, you can, on getting up at dawn, sit in your courtyard sipping a cup of strong tea, leisurely watch the high azure skies and listen to pigeons circling overhead. Saunter eastward under locust trees to closely observe streaks of sun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ir foliage, or quietly watch the trumpet-shaped blue flowers of morning glories climbing half way up a dilapidated wall, and an intense feeling of autumn will of itself well up inside you. As to morning glories, I like their blue or white flowers best, dark purple ones second best, and pink ones third best. It will be most desirable to have them set off by some tall thin grass planted underneath here and there.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Locust trees in the North, as a decorative embellishment of nature, also associate us with autumn. On getting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you will find the ground strewn all over with flower-like pistils fallen from locust trees. Quiet and smelliness, they feel tiny and soft underfoot. After a street cleaner has done the sweep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trees, you will discover countless lines left by his broom in the dust, which look so fine and quiet that somehow a feeling of forlornness will begin to creep up on you. The same depth of implication is found in the ancient saying that a single fallen leaf from the wutong tree is more than enough to inform the world of autumn’s presence.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The sporadic feeble chirping of cicadas is especially characteristic of autumn in the North. Due to the abundance of trees and the low altitude of dwellings in Peiping, cicadas are audible in every nook and cranny of the city. In the South, however, one cannot hear them unless in suburbs or hills. Because of their ubiquitous shrill noise, these insects in Peiping seem to be living off every household like crickets or mice.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As for autumn rains in the North, they also seem to differ from those in the South, being more appealing, more temperate.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A sudden gust of cool wind under the slaty sky, and raindrops will start pitter-pattering. Soon when the rain is over, the clouds begin gradually to roll towards the west and the sun comes out in the blue sky. Some idle townsfolk, wearing lined or unlined clothing made of thick cloth, will come out pipe in mouth and, loitering under a tree by the end of a bridge, exchange leisurely conversation with acquaintances with a slight touch of regret at the passing of time: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Oh, real nice and cool – ”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Sure! Getting cooler with each autumn shower!”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树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Fruit trees in the North also make a wonderful sight in autumn. Take jujube tree for example. They grow everywhere — around the corner of a house, at the foot of a wall, by the side of a latrine or outside a kitchen door. It is at the height of autumn that jujubes, shaped like dates or pigeon eggs, make their appearance in a light yellowish-green amongst tiny elliptic leaves. By the time when they have turned ruddy and the leaves fallen, the north-westerly wind will begin to reign supreme and make a dusty world of the North. Only at the turn of July and August when jujubes, persimmons, grapes are 80-90 percent ripe will the North have the best of autumn — the golden days in a year.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Some literary critics say that Chinese literati, especially poets, are mostly disposed to be decadent, which accounts for predominance of Chinese works singing the praises of autumn. Well, the same is true of foreign poets, isn’t it? I haven’t read much of foreign poetry and prose, nor do I want to enumerate autumn-related poems and essays in foreign literature. But, if you browse through collected works of English, German, French or Italian poets, or various countries’ anthologies of poetry or prose, you can always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literary pieces eulogizing or lamenting autumn. Long pastoral poems or songs about the four seasons by renowned poets are mostly distinguished by beautiful moving lines on autumn. All that goes to show that all live creatures and sensitive humans alike are prone to the feeling of depth, remoteness, severity and bleakness. Not only poets, even convicts in prison, I suppose, 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 themselves. Autumn treats all humans alike, regardless of nationality, race or class. However, judging from Chinese idiom qiushi (autumn scholar, meaning and aged scholar grieving over frustrations in his life) and frequent selection in textbooks of Ouyang Xiu’s On the Autumn Sough and Su Dongpo’s On the Red Cliff, Chinese men of letters seem to be particularly autumn-minded. But, to know the real flavour of autumn, especially China’s autumn, one has to visit the North.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Autumn in the South also has its unique features, such as the moonlit Ershisi Bridge in Yangzhou, the flowing sea tide at the Qiantangjiang River, the mist-shrouded Putuo Mountain and lotuses at the Lizhiwan Bay. But they all lack strong colour and lingering flavour. Southern autumn is to Northern autumn what yellow rice wine is to kaoliang wine, congee to steamed buns, perches to crabs, yellow dogs to camels.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Autumn, I mean Northern autumn, if only it could be made to last forever! I would be more than willing to keep but one-third of my life-span and have two-thirds of it bartered for the prolonged stay of the season!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寄寓了作者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此处选用的英译版本出自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

 

 

24 thoughts on “幽玄,郁达夫的审美基调
  • 刘忆纹说道:

    “秋,故都的秋。”
    这样美的一篇文章,出自郁达夫的笔下,而我很荣幸学到了。
    开课时,陶老师再次让我们开始抄写,一二段和最后一段,我本是很不屑的,可一落笔,竟是深深切切地被惊艳到了,这样美好的文字,这样的吸引人。
    我忍不住放慢了抄写的速度,只想要抄到最好看的字,心宁神静地品读。
    而后老师让我们从文章中找到概括文章的景色图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更是叫我们写对联,因为自身的能力有限我只找出了少许的内容。当老师讲解别的同学的时候,我是为震惊并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我应该也要加紧步子赶上去。被同学们的优美文笔以及真挚的情感震撼到,于是我认认真真地抄写下了她们的对联。
    这一堂课,我再次受益匪浅。

  • 颜铭辉说道:

    不知不觉秋天到了,今天陶老师所讲的也和秋有关。
    早早来到了206教室,等待着陶老师的到来以及授课,在上课铃声为响起之前,陶老师便已经到了教室,微笑着试着麦克风,今天我们讲的是郁达夫的著作故都的秋,主题为幽玄,郁达夫的审美基调,当上课铃响起的时候,陶老师便给了我们任务,把故都的秋第一二还有最后自然段抄写下来,抄完之后便让我们大声朗读我们抄写的部分,当时没有很认真的阅读课文,当我们开始抄写并且朗读了了以后,我才发现这个文章对我的震撼,感情之真切,景物之美妙,使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之后陶老师让我们认真的阅读全文,并且让我们列出全文中的景物图和表情变化图,我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以后,一番赏析,加上和同桌激烈的讨论,我们发现了五处景物图,庭院秋景图,北方秋雨图,秋来果树图,槐树落叶图,秋蝉残鸣图,之后陶老师叫同学上去写的时候,也证明了我们是对的,在接下来,陶老师把我们分成了一个个小组,四个人一组,并且每个组布置了其中一幅图,让我们写对联,上联写的是景物描写,下联写的是情感。我们二组也想出了一幅对联,便是:盛秋槐叶落无声,赴秋落叶扫细纹。因为时间有限,我们的对联不是很好,陶老师也指出了我们的不足,说:上联和下联都有叶字,有些不妥,如果将上联的叶子改成蕊的话,我们的对联将会更妙,更有意境。我们将改了的对联反复读了几次,果不其然,更加妙,更像一幅对联,我们也对陶老师由衷的感谢。
    这节课可以说受益良多,收获了一遍极其有意义的一篇文章,收获一幅对联!

  • 何振为说道:

    今天又一次上了陶老师的课,今天学的课文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整整一篇文章都是描写了北国的秋天,让我们感受到北国秋天的美,后来经过一番赏析后,陶老师又让几位同学写出了描绘秋景的图画名称,又让我们根据这几幅画来作出画境的对联,而我们组作的对联是:盛秋槐蕊落无声,赴秋落叶扫留纹。老师提出我们可以把下联的叶改成蕊,我试一试,果不其然,与我想象中的秋景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又再一次得到了文学的熏陶。希望下一次能写出更好的一副对联!

  • 匡梓烨说道:

    今天的课文是《故都的秋》。
    上文章内容前,陶老师依旧按照惯例让我们先抄下了部分课文内容。上语文课,要的就是修身养性,练字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它让我们先静下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
    接着,我们读起了所抄写的片段,细细品读。再读全文。
    然后,陶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在这篇文章中的风景图。我们首先是圈出写到的事物,再取适合每个地点的图名。最后总结下了几个图:庭院秋景图、秋雨清凉图、秋槐叶落图、秋果成熟图。
    再然后,各个图分配到各组,每组出个对联。我写的是:
    看碧天听飞声静对朝荣
    叹美景赏秋意愿此长留
    这是用动词接名词的方法写的,尽管没有仄起平落,但好在找出来足以让它朗朗上口的字。这副对联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愿此长留’。这是最后一段中有的。
    最后一段是这样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生命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可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每个人能做的每件事情,都倚仗着生命。那该是什么样的喜欢,才能足以让人愿意用命去换啊。可能不仅仅是喜欢而已吧。而最后,如果以人的寿命是一百年来算的话,他也算是差不多是三分之一了吧。他喜欢的秋,一定留得下来,至少,回在他心里永存。
    我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季节,也没有这么深奥的文笔,但仅仅是这样,我也能理解他对秋意的不同一般的喜爱。
    看着文章中写到的,有这么个地方的秋天啊,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能听到鸽子飞起扑打翅膀的声音,能看到破壁腰中喇叭似的喇叭花(朝荣),会有一丝丝日光洒下……
    秋天啊,不仅有生命生长,同时也有凋落。也许,他们不会永远生着,却会永远存在。

  • 潘睿杰说道:

    今天学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也是佩服文人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可没有这么诗意的人,没谁会大老远的从南方跑到北方的,秋天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加件衣服而已,但是对于这种人来说就跟喝醉酒乱说话差不多,他的思想是我想不到的,他写出的东西是我猜不到的,可能这就是文人的魅力所在,从文笔上看得出来,这个人很有文才,但是我惊到的不是他的文笔,而是他有11个孩子,别的话我写不出,大概也就:真强

  • 曹辰说道:

    在今天的语文讲座里,陶妈给我们讲了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首先,陶妈让我们摘抄了《故都的秋》第一、二以及最后一自然段。在边抄边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北方秋天之美,深刻动人的文字不禁让我脑海里浮现出那一幅幅秋天美丽的图画。“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不远千里也要回故都赏一赏秋天,可见这美景多么让人怀念难忘。
    后来,我们赏析了各个场景的美丽的图画,我们小组所赏析的是秋槐落叶图。思考了许久,开始写不出来,看到了“北槐”、“铺得满地”、“丝纹”等词,写下了如此对联“北槐落叶铺满地,满怀情丝寄千里”。后来看到了其他小组写的对联,其中几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凉风秋雨西行过后一层凉,北方秋景漫步其中人情暖”、“看碧天听飞声静对朝荣,叹美景赏秋意愿此长留”。尽管我们组的对联被陶妈评论“也不错”,不过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正如陶妈所说,对联写的多了,想的多了,写的也会越来越好。
    这一堂课,一如既往地受益匪浅。

  • 李妍说道:

    今天陶妈讲了一篇关于印第安人的小故事,有一句经典语句 “我在等我的灵魂跟上。” 还教了我们如何读文章,如何赏文章,如何通过一篇文章作出对联或者一首诗。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了郁达夫《故都的秋》,感受了郁达夫看到的景色和他看到后的感受与心情。分为了12个小组,各个小组经过十分钟的讨论,作了一副对联展示给大家,各个小组的同学都十分的优秀。我们在朗读中感受了文章,在讨论作对联中,总结了文章。并把各个小组优秀的对联抄了下来,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互相进步。我觉得陶妈的教学方法非常的好,我们应该为有陶妈这种优秀的老师而感到荣幸。

  • 卿浩楠说道:

    今天,我上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写的!
    这篇课文写的是郁达夫先生家乡的秋天。我觉得秋天是一个很美的季节,这个季节整体色调是金黄色的。这个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的季节。我觉得这个季节充满了一种萧瑟的情调,美中带着一些悲凉!
    我们组还写了一副对联:雨落秋景凉,果熟秋风爽.这副对联是我们通过郁达夫的写作特色而想出来的。
    这堂课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秋的美,也学会了如何去写对联!

  • 廖宇轩说道:

    今天是陶妙如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主题为“故都的秋”的课,
    看碧天听飞身静对朝荣
    叹美景赏秋意愿此长留
    浓茶坐院中对朝荣蓝朵
    秋意入心房论幽然深色
    这是欣赏郁达夫写的文章写的概括句子。

  • 龚婉婷说道:

    10.16.2018
    故都的秋(郁达夫)
    —-幽玄,郁达夫的审美基调。
    “慢慢走,欣赏啊。”
    “我们在等灵魂赶上来。”
    “慢”就是我所在读这篇文章的状态。这种散文,是要慢慢品、慢慢尝,才能懂其中滋味。囫囵吞枣式的读法,我认为是读不好散文的。
    3到14段,分别描绘了:庭院秋景图、秋槐落叶图、秋蝉弱鸣图、秋雨图及秋果图。
    我们为1组,组长为曾皝。陶妈要求我们分组讨论这些图画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的。用对联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联写内容,下联写感受。
    我们组负责庭院秋景图的对联。以下:
    看碧天听飞声静对朝荣
    叹美景赏秋意愿此长留
    “看碧天”就是“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飞声”是“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朝荣 ”是“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朝荣)蓝朵”。
    下联就是我们的感受了,如此美景秋意何尝不愿在此长留?
    浓茶坐院中对朝荣蓝朵
    秋意入心房论幽然声色
    这一副对联是我补充的,也都是运用文中的词句所对。我想表示的就是一杯浓茶一把椅子静坐院子赏牵牛花的景象,秋意自然而然得进入心中。这何尝不是一副惬意的场景?自认为我自己编的对联不够好,因为还没做到“顺畅”。我认为做对联,首先就是做到别人读起来顺畅,能一眼记住,再是文采,再是去扣对联中的字词所用之精巧。自己做这幅对联时明显感觉是不够的,但我还是写出来。因为想得到陶妈的点评。
    用文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放结尾吧。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肖子涵说道:

    故都的秋,我身在长沙,离我的故都也不过三四百公里,要说太大的变化也感觉不出来什么,所以也与作者万里迢迢回到故都赏秋难以起到太大的共鸣。但是我终还是离了家的,也是一位求学的游子,所以感同身受是绝对有的。开始的时候呢,陶妈让我们抄写1,2,13自然段,让我们抄写,练静气功,的确抄写的时候人是超乎往常的专注的。我也感受到了在专注的时候或者说静的时候,人内在的巨大潜能。
    我赏析的是第十自然段,秋果图,我对了一副对联“秋来果盛静中带动,清静日子寂藏喜色”起初对的下联是不好的,后面我改进了一下,感觉要稍微好些了。
    郁达夫留学日本学的是幽玄派,这个派系的审美是以冷为主的,所以文章中的文字非常冷,除了秋果图外就没什么热闹场景了,其实也挺好,和秋的形象契合起来,也是一番滋味。
    又是一节语文课,受益匪浅.

  • 赵柯瀚说道:

    今天晚上,陶老师给我们上了第二篇文章《故都的秋》,刚开始陶老师先让我们抄写了几段,然后让我们背诵,我刚开始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让我们又抄又背,后来陶老师给我们说了原因,就是为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来认真上好今天的这堂语文课,刚开始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作者‘郁达夫’他竟然是个革命烈士。
    到了第二节课的时候,陶老师让我们对着这篇文章上面的意境图来写出相应的对联,在这个阶段中,我也不断在提升我的语文的成绩和不断的积累。
    怎么说呢,最进上完陶老师的语文课后总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有时候还是会忘记这也提醒了我在课后要多做一些复习,好让自己学到的东西更加的巩固!

  • 林宇涵说道:

    今天上了节陶老师的课,这一节课陶老师讲的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寄寓了作者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在这一节课上,我学会了如何品味一篇文章,从最开始的抄写文章,我明白了当你认真的抄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你会品味到作者写这一篇文章时的心情和想法。慢慢的品读一篇文章会使你的心情变得平静。

  • 黄甜甜说道:

    我好喜欢故都的秋,郁达夫也好喜欢他故都的秋。江南的秋的确像他说的那样: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的颜色闲的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可能就像郁达夫热爱北国的秋那样,我爱江南的春夏秋冬。不管是春天的万物复苏,夏天的酷热冰凉,还是秋天的落叶金黄以及冬天的皑皑白雪,我都由衷的热爱它……可能那里春天太润夏天太干秋天太凉冬天太长可是故都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温暖的地方。在那里我们渐渐成长,懂得珍贵,学会热爱。郁达夫的那一句说”这北国的球探,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我觉得超级好,陶老师让我们写了一副关于槐树落叶图的对联,我们组是这样写的’北槐落叶秋满地,满怀情丝寄千里”我觉得很符合,我认为他就是表达了对故都的思念之情。

  • 李睿豪说道:

    今天上了陶老师的课。首先她让我们抄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3段,分别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为什么要我们抄这3段呢?因为它们相互对比,生动形象写出了秋天的情感,记叙部分采用“清”“静”“悲凉”的三个字,描绘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有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他们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酣畅淋漓。随后她分配了每个组要有什么任务,一共有6副图,我们组是秋蝉残鸣图,为此我们对上对联,夏虫南林乐响,秋蝉北林残鸣。

  • 黄晟岚说道:

    今天,我再次领略到了国学课堂的独有风采。
    在课堂的开始,陶老师告诉我们本堂课的课文:《故都的秋》并让我们将第一二段及最后一段抄写,告诉我们刚入课堂难免难以静心抄写则是静心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抄写的过程中也大致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对故都之秋的怀念,南北秋天的区别,对秋天无比的眷念。在抄写过后,陶老师告诉我们作者的事迹生平,郁达夫幽玄的审美基调,以及关于“慢慢欣赏美”的一些故事。阿尔卑斯山下的告示牌,印第安人迁徙时的等“灵魂”。都告诉我们文章要慢慢欣赏,慢慢品读。之后陶老师让我们从文章中找出它所描绘的图画。并让我们从:作者怎么写出来的,并让我们用对联概述文章中描绘的图画。老师安排我们写出关于“秋蝉残鸣图”的对联。我们全组集思广益,一起写出了一句“秋蝉北树残鸣”,我们又从文章中寻思,最终决定用对比的手法更加鲜明的衬托秋天时蝉的残鸣。于是我们写出了“夏虫南林乐响”这一句来衬托下联。
    在完成对联后,陶老师耐心地评述了每一副对联,在评论本组对联时,给予了较大的评价。最后,老师让我们以欣赏的角度,抄写了每一组的每一副对联。
    总而言之,本堂课收获颇丰,仍然非常期待下一堂国学课的精彩。

  • 张昱说道:

    首先我们先抄写了故都的秋的其中三段,了解了大概的内容,也初步了解了秋的“不同”和作者对秋天的特殊情感。
    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差距是如此之大,江南,北都,隔之千里,差之千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写了作者受到了迫害而写出了这部散文,全文透露这一股“冷气”而描写了作者的心情。
    后来,老师又让我们分组写了一副对联,我们写的是“夏虫南林乐响,秋蝉北树残鸣”我们写的是秋蝉残鸣图,我们将夏天的灿烂和秋天的悲蝉形成对比,将夏虫与秋蝉对应,南林与北树对应,乐响和残鸣对应,形成了这幅对联。

  • 曾皝说道:

    今天陶老师给我们讲的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七日写的。每次一开课,陶老师都会让我们抄写课文内容,这回抄的是第一二和最后一段,刚落笔就感觉到了故都的秋的秋味。第二段以江南以南的地方的秋做对比,最后写出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是不合适的。
    最后一段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的秋的喜爱之情,愿意用自己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取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在整片文章写了好几副图,而陶老师就让我们写出对应图的对联和情感,说实话,我是不会写的,但是我们组就是有一两个文采好的,成了我们组的主干,所以我对自己的语文水平自愧不如,我们组写的是庭院赏秋图:
    看碧天听飞声静对朝荣,叹美景赏秋意愿此长流。
    我觉得这对联写的好不有文采,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巩固自己的知识!

  • 宋天明说道:

    凉秋行来,十月的同升湖早已是秋意盎然,傍晚,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陶老师面带微笑缓步走进了课堂,今天的国学课开始了。
    今日的内容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陶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是抄写并品读散文的第一第二与最后一段;抄写并品读完后,陶老师布置的第二个任务是找到并概括文章中的图景。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这是一篇缓慢幽玄的散文,这是一篇不能快读的文章,这是一篇要细细品读的文章。
    在第二个任务里我本来只找到了三副图景,分别是“院中秋景图”“北方秋雨图””秋景果树图“说来很惭愧,我因为急于求成而漏掉了2个景图,但因为看到了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的图景数目与我不同,因而受到了
    提醒,于是我便重新找到并补齐了另外两副图景····。
    最后,陶老师给我们逐一分了组,并给我们每一个组分配了一个景图,让我们对出一个对联,我的对联对的不是很好,但其他同学对的特别好,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八组的”槐蕊落地,脚踏无声。树影摇曳,落寞深沉。”
    郁达夫的秋,是独坐院中平淡中的悠闲,是漫步细雨后桥旁与相识的人一句问候的温馨,是缓慢的幽玄。

  • 杨瑶说道:

    今天陶妈给我们上了郁达夫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先从了解他的人开始。郁达夫:郁达夫一生气惨,三岁父亲病逝,17岁随着哥哥日本留学。的作品《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总共讲了五幅图分别是:庭院赏秋图,秋愧叶落图,秋蝉弱鸣图,秋雨清凉图,秋果成熟图。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郁达夫爱北国的秋天

  • 李欣怡说道:

    今天又到了上陶老师的国学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 郁达夫出生1896年12月7日死于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 <acronym 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以上摘抄于百度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陶老师让我们把故都的秋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抄写一遍。随后陶老师让我们把课文全部都读一遍,我对最后一段有些困惑到底是什么景色可以让一个人愿意舍弃自己的三分之二的寿命来换取北国秋的三分之一的零头?这让我很好奇,让我想去看看北国秋天的景色。然后老师让大家写对联,大家都写的很好我们组写的啼鸣声声弱,秋蝉家家有。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

  • 黎星吟说道:

    今天陶老师带我们走进《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此篇佳作是是郁达夫于1934.8.17日创作而成。在上课之前,陶老师先让我们将第一,二段还用最后一段抄写一遍,并告诉我们在抄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练字,且抄书是修身静身的好方法。抄完之后,陶老师用两个小故事引入主题,第一个故事:在阿尔卑斯山的小峡谷中写着“慢慢走欣赏啊”,但游客们常常是匆匆而过,在其中可能会忽视许多美好。第二个故事:在古印第安人迁徙的时候,他们总是慢慢的走,慢慢的看,在天昏暗时,他们依旧慢慢走,慢慢跳着舞蹈,有人好奇的问:“你们为什么不走快点呢?”印第安人平和的说:“我们在等灵魂赶上来。”陶老师接着说:“我也是在等你们的灵魂回归”终于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幽玄,郁达夫的审美基调”陶老师告诉我们郁达夫的文章不可快读,而要细细的品。这也是前两个故事的中心思想:一切美得事物,都需要我们细细的品,慢慢的看。郁达夫先生一生凄惨,3岁父亲去世,由母亲独自抚养,这是可想而知的辛苦啊,17岁随长兄留学日本一去十年,年仅49岁便去世。因此《古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都是清的,是静的,是悲凉的。之后,陶老师让我们细读,并归纳出每一段展现了怎样的图画。我认真走进文章,从中归纳了5个图画:庭院赏秋图,秋槐落叶图,秋蝉弱鸣图,秋雨细语图,秋果成熟图。最后,老师要我们选段写对联,上联写景,下联表情。我们组是第四段秋槐图,在文中选词进行归纳,写道:槐蕊落地脚踏无声,树影摇曳,落寞深沉。陶老师指导我们要字数一致,词性相同,要在每一次练习中进步。每一节陶老师的课总会让我们学到不一样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 黄仪说道:

    今天再一次地走进了陶老师的课堂,《故都的秋》。此散文是由郁达夫在1934年8月17日创作成的。我认为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自己的“秋”,我觉得这表现出了本文的悲凉之感,这跟郁达夫的身世性格可能有关,跟当时他从青岛赶上北平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课堂上陶老师首先叫我们把其中的1,2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给抄下来。边抄边再自己慢慢的的去欣赏其中的内容。陶老师在我们看完之后又和我们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段的风景路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欣赏这篇散文的时候也要慢慢欣赏。第二个是由印第安人说的“我们在等灵魂赶上来。”也就是说我们上课肉体与灵魂是要同在的。然后又和我们讲了郁达夫的身世。再然后就让我们浏览全文,每个组写下相对应的对联。我们组写下的对联是 槐蕊落地脚踏无声 树影摇曳落寞深沉 是属于秋槐图。上联写景下联写情。老师同时也让我们写下了别的组的对联。
    今天的课程就到此结束,期待下次的课程。

  • 邹泽航说道:

    今天,又到了星期二,我们三五成群的来到了陶妈陶老师的教室,我们今天的课程是讲述郁达夫大师的《故都的秋》,我们首先把《故都的秋》的第一二和最后一段抄写一遍,然后陶老师让我们大声的富有情感的朗读一遍,然后我们遍品鉴了郁达夫大师对北平的秋的执念之深,他甚至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这样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宁愿用三分之二的生命去换取北国的秋天,可见,他对北国秋天的热爱,然后,陶老师又让我们分了组讨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描写了几个画面,然后让我们根据画面写对联,我们组写的是“蝉鸣声声弱,秋蝉家家有。”虽然我们没写的很好但我们下次一定会创造出更好的。期待下次的语文课!!!

李睿豪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