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培传善

国学教育“国培计划”送培的那些人——写在溆浦送培后

 

国学进课堂,是当下热门!

近几年,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了多届国学班,但作为“送培到县”项目开展,今年是第一次。我荣幸之至,担任了此项目高中段的具体落实牵头人,时髦的说法就是——首席专家。

溆浦是第一个申请国学教育项目的培训县。

26日下午,上车就遇到杨水平老师——

她说,她叫杨水平,邀请我看她主持。

26日晚,可爱的炜伟老师,在我房间帮我找风景点,准备抽空去看一看,11.10分我竟就睡着了。

27日上午,三个小时,听杨老师、熊老师、胡老师三位激情演绎,颇有感受:

水平说,七年前,她听我讲座,还是一名小青年,七年后的今天,大家给了她很多荣誉,以此鼓励年青老师——

她引用了我的师德境界中的:发现之德、担当之德、传承之德。

由此——

对他人产生影响,不外乎:接触,读书,聆听。一位培训者接触他人,她就知道,她给人的影响就开始了。

这种影响是灵魂的影响,是思想的影响,也会是行动的影响,影响被陪者,甚至还影响被陪着所要接触到的人。

严谨,务实,高效

有用,有趣,不难

是我认为培训之要务。

 

27日下午,听李永旺老师,张莉老师上国学课,再次思考话题:

27日晚,晚餐后,刘炜伟、孔逸夫、杨水平、张莉在我房间,畅谈读书、国学,不知不觉竟至凌晨!

28日——

听刘炜伟老师上课,《仁者的言语智慧》

邹宁的《从烛之武退秦师看礼的前世今生》

 

 

2 thoughts on “国学教育“国培计划”送培的那些人——写在溆浦送培后
  • 刘婧铌说道:

    现代名人的婚姻,胡适和江冬秀,旧事婚姻中罕有的幸福例子,虽然是父母定下的婚姻,没有爱情,但也还是成了那时的典范,靠的是什么?做学问是靠知识和文化,但婚姻爱情过日子确是靠着体贴包容和智慧的。民主与自由为大众甘抛头颅,责任与担当替家人理所应当。

  • 陶妙如说道:

    《仁者的言语智慧》课堂实录
    原创: 刘炜伟 刘炜伟语文工作室 1周前

    师:同学们好,我叫刘炜伟,大家可以叫我……?
    生1:伟姐!
    生2:伟哥!
    哄笑……
    师:伟哥?
    生2:因为我们班主任让我们叫她“平哥”。
    师:谢谢你们,初次见面就把我当成你们的班主任来喊,好亲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论语》,以前,我也研习和教学过其中的一些篇章,但是,一旦想到要整本书来教,我就觉得自己一下子矮下去了。怎么样,我才能成为一个能讲《论语》的老师呢?不知道《论语》能不能给我一个答案——何以为师矣?
    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故”是啥?
    生:旧的知识?
    师:我的旧知识吗?明显不够啊!
    生1:其他人……
    生2:其他学者。
    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这一个月,我读了八本关于论语的书,包括林语堂、南怀瑾、杨伯峻、鲍鹏山、唐翼明等等大家的。
    生:(惊叹)
    师:你们读了《论语》吗?读完了的举手。
    两个学生举手。
    师:好像不多……
    生:(不好意思地笑)
    师:可能是没什么必要读吧!?
    生:有必要,有必要!
    师:那哪位同学说说,我们为什么读《论语》?
    生1:因为这本书可以教给我们一些读书、为人、处事的知识。
    生2:因为这本书可以增加我们都文学积淀和素养。
    师:听着可不太真诚,要不然,为啥只有两个同学读完了《论语》?
    生:哄笑。

    师:为什么要读《论语》,从古至今,有一句最响亮的广告语……
    生(齐):半部论语治天下。
    师:什么意思?
    生1:读了半本《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师:谁治理天下?
    生2:君主。
    生3:宰相。
    生4:人民。

    师:那我们呢?治不治理天下?
    生1:未来可能吧。当了官以后……
    师:当了官就有天下,不当官就没有天下了?
    生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下,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也是“天下”,经营好家庭也是“天下”,一个“朋友圈”也是“天下”。
    师:此处可有掌声。
    全场热烈鼓掌。
    师:的确,我们的天下可能是事业,可能是学问,可能是家庭,可能是人际交往,都需要智慧。那是不是说,读了《论语》,这些“天下”的问题就都能得到指引或者解决?
    生:(点头)

    师:这么牛的一本书,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呢?我搜索词条,得到了以下几条关键信息。哪位同学读一读?说说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生1:(朗读词条)这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师:孔子言行和弟子言行是分开写的?
    生1:有些是分开写的,也有些是写的孔子和弟子的对话。
    师:那那些单独写的,是自言自语!?
    生:(笑)
    生2:应该大部分都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吧!可能有些省略了一些对话的部分,只留下一句最经典的话。
    师:那也就是说,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孔子和弟子聊天聊出来的。
    生:(笑)
    师:有时候铺一张席子在杏树底下聊,有时候赶着牛车在游历路上聊,有时候还在野外涮着火锅聊……
    生:(笑)
    师:这本书还真好玩,真容易出来哦!
    生3:也不容易,他们都是聊的关于政治、人生的道理,聊得很有意思,很能启迪世人,所以这本书才能流传下来。
    师:说得真好啊!你说的就是“经典”的真正内涵,那就是“传道”。因为“论道”,这本书才足矣千古。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书吧!我读书,总喜欢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地方开始读。我发现,《论语》里面有些章节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请大家读读以下这三则。
    生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师:还可以更简短不?
    生1:思无邪。
    师:“无邪”是什么意思?
    生2:纯净,没有邪念。
    师:我们班挂奖状的时候啊!站在桌子上往墙上挂的体育委员总是问:“斜不斜?斜不斜?”同学们总是说……
    生:正。
    师:所以“思无邪”就是……
    生:思正。
    师:对,就是思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几百首诗的特征,真厉害!请个同学读读第二则。
    生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可以找到高度概括的那个字或词不?
    生3:恕。
    师:一个字概括了……
    生:一生的原则。
    师:精辟。请个同学读一下第三则。
    生4:君子不器。
    师:“器”是个名词,此处作形容词,可以理解为“像器一样”,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5:君子不像一个器物一样
    师:不像器物一样怎么样呢?
    生6:不像器物一样用途单一
    生7:成为工具
    生8:狭隘固执
    ……
    师:要怎么样呢?
    生9:善于变通
    生10:宽容豁达
    生11:掌握规律。
    师:“不器”二字……
    生:概括了君子的特征。
    师:“思无邪”概括了一本书,“恕”概括了一个人,“不器”概括了一类人。这真是中国人思维里最精辟凝练的智慧啊!
    师:我的老师是个书法家,去年春节我去给他拜年,顺便讨个字。他说,我知道你要……

    生:(笑)福字?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春节福到么!
    师:我说,我不要福字,我要“行”字。大家说说,我为啥要这个字呢?
    生1:您想一生不断往前行走。
    师:谢谢,你真是我的知己,这是一种执着追求。
    生2:您想,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告诉自己,告诉别人——我行。
    师:是啊,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生3:您是告诫自己要知行合一。
    师:你说得很对,我们知识分子最怕的就是成为学究, 纸上谈兵头头是道,但不善于实践。那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今年十六岁了吧!有没有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是十六年践行,或者想终身践行的呢?请大家想一想,写下来。
    (生动笔写。师选择了写“旅行”和“仁”的两个同学来说话。)
    生4:我写的是“旅行”。我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人一生的经历,人心灵的成长,人一生走过的地方,读过的书,都是旅行;充满了未知的神秘,更是充满了沿途的风景。
    (全场鼓掌)
    生5:我写的是“仁”字,我认为人生在世,不是独自一个人或者很自负,要内心有他人,才能收获到他人的爱;内心充满仁爱,才可以让自己走出“小我”,走向宽容和豁达。
    (全场再次热烈鼓掌)

    师: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高度概括,凝练典雅的言语智慧,真的很棒。那么,两句话呢?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一则。
    生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师:你想做君子,还是做小人。
    生1:当然是做君子。除了社会评价的考虑以外,还因为君子内心坦荡平静,为人处事正直豁达。
    师:那小人呢?
    生1:总会很忧虑,很小心,很没有安全感。
    (众生笑)
    师:所以读了这一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鲜明的立场,就是我要做……
    生:君子。
    师:绝不做……
    生:小人。
    师:大家都这么坚定,可见这句话说得有力度啊!怎么做到的?
    生:它把两者进行了对比,一比较,人们发现做君子心里舒服得多,那当然人人就都选择做君子咯!
    师:所以,两者进行对比,就有利于人们做出选择。请个同学读一读第二则,“学习”与“思考”又是什么关系呢?
    生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互连接,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关系。
    师:是啊,世界上有“正”与“邪”、“黑”与“白”、“君子”与“小人”对立的关系,我们必须有坚定而鲜明的立场,果断取舍。但是,也有些二者,彼此是相互交织、依存、影响的关系,缺一不可。就像一个班级要有……
    生:(笑)男生和女生。
    师:就是我们班貌似阴阳有些不协调。
    生:(哄笑)
    师:请个同学读第三则,并分析。
    生3: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忍”和“大谋”形成因果关系,有了对小处的忍耐,才能成就大事业。
    师: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总看到很多人不能忍耐,动则浮躁、抱怨,甚至放弃,为什么呢?
    生:没有大谋。
    师: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一生经历无数坎坷,做官堕三都失利出走,游走列国十几年均进而不用,后来办私学,修订典籍,从不放弃。关键就在于“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一个……
    生:“志”字。
    师:有了这个“志”,有女生递情书也可以忍耐(学生笑),作业做到十二点也可以忍耐,考试失利的痛苦也可以忍耐(学生点头)。所以,“大谋”既是“小忍”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彼此互为因果。因此,二者就有了多种关系,多种变化,请一个同学来总结一下。
    生4:对比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
    师:我相信还可以有更多种关系。这种两句两句对着说的言语方法,在后世得到极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汉代的骈文,唐朝的律诗,到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对对联,中国人习惯在二者的关系中去思考。孟子思考生与死,就有了……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范仲淹思考忧与乐,就有了……
    生:先天性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看看这一幅对联,我们先齐诵一遍。
    生齐诵。
    师:这一幅对联,告诫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1:上联是告诫我们要善于听,大自然的声音,读书的声音。下联告诫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
    生2:我认为,是告诫我们不要什么声音都去听,总是听那些风风雨雨的东西,就没法读书了……
    全场笑。
    师:风风雨雨的东西?是指的八卦的东西吗?
    生3:我认为这里的风声雨声,也是国家大事社会新闻之类的东西,要不然,上下联就连不上了。
    师:所以说,这上联和下联,就都是告诫我们不但要好好读书,还要打开窗户,倾听自然风雨;走出书斋,关心家国大事咯!
    生纷纷点头。
    师:但是,我们现在学生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生4:我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生5:不是啊,我每个寒暑假都有外出旅行和做社会调查呢!
    生6:我认为,现在的中学生还是要多了解社会和国家,有所担当。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就是给我们的一个警醒么?
    师2:大家谈得真好。我想第二联,也不需要我讲了,大家读一读,各自体会吧!

    师:我们知道了,古人往往通过三句话来层层递进地阐明道理?大家不妨课后试试,用层层递进的三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论语》?”

    师:二,往往是对举的两个要素,反映某一种哲理。但是,三,则可以反映多个阶段、多个层次和角度,可以囊括万事万物之理。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大家齐诵第一则。
    生齐诵。
    师:这是《论语》的第一则,谈的是哪方面的道理或者规律。
    生1:是从三个方面来说道理,第一句话是说学习,第二句话是说与朋友交往,第三句话是说的人际交往。
    师:学而时习之。“时习”是什么意思。
    生:时常温习,复习。
    师:所以,我们要天天读啊,抄啊,背啊,默啊……
    生笑。
    师:孔夫子太坏了。
    生狂笑。
    师:哪个同学知道“习”字的繁体怎么写的?
    生2:上面两个习字,下面一个日字。
    师:两个习字,加在一起就是个……
    生:羽毛的羽字。
    师:是不是就像鸟儿张开双翅?我们想象一下,雏鸟逐渐长成,但是还不懂得飞翔。于是,在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早晨,鸟儿便张开翅膀……
    生:练习飞翔。
    师:那是不是时时刻刻读背理论知识呢?
    生3:孔夫子应该是告诉我们,学习到了一定的时候,要去练习使用和践行,以学以致用,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师:此处应有掌声。
    生热烈鼓掌。
    师:刚才有同学说,第一句是谈学习,第二句就是谈朋友交往的快乐和人际交往的宽容,
    那这三句话彼此没有关系咯?提示一下,“朋”是不是就是朋友?
    生2:同学为朋。
    师:奇怪了,看到从远处来的同学朋友,我就很快乐;那近处的同学,我看着就不开心?
    生笑。
    师:同学朋友,从远处来我这里,干什么呢?
    生:交流思想,切磋学问。
    师: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3:做学问,就是要思想不同的人,彼此多交流,多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假如,我们长期呆在一个学习场里,彼此同化,可能学问就难得有长进。
    师:那第二句话也是说的学习,但是,第一句话说的是自己学习,第二句话就要……
    生:层次高一些。
    师:第一二句都是谈学习,难道第三句就不是?
    生4:应该不是,这句讲的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
    师:别人不了解我的什么?我的财产?我的家世?还是……
    生5:我认为,应该是别人不了解我的学问,我的思想,我也不生气。
    师:孔子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么?
    生6:孔子在外游历多年,一直都是“敬而不用”,可见当时各国的统治者是不了解也不接受孔子的思想的。
    师:是啊,好尴尬的不?甚至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别做学问了,种田去,卖红薯去?
    生笑。
    生7:所以,孔子为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即使自己的学问不被人接受也不生气。
    师:心胸宽广,就是为学的最高境界?
    生7:是啊!不计较功利得失,才是做学问的大境界。假如,孔子没有这重境界,那就没有他晚年编《诗经》修《春秋》了。
    师:假如没有了这重境界,那李白杜甫苏轼都卖红薯去啦!
    生笑!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诵《论语》的第一则,共同体会圣人为学的三层境界吧!
    生齐诵。
    师:下面的两则,分别是谈的那三个方面或者三层境界呢?请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生8:第二则谈的是自我反省,在人际交往当中的得失。
    师:与何人交?
    生9:与人,与朋友,与老师。
    师:为人谋而不忠乎?要忠诚于谁?
    生:君主。
    生10:这一则谈是就是,为君主谋划要忠诚,与朋友交往要诚信,向老师学习要践行。
    师:三者是什么关系?
    生11:并列关系。
    生12:递进关系。我相信曾子,肯定把老师摆在最高的位置。
    师生笑。
    生13:第三则也是递进关系。默而识之,指的是学习方法;学而不厌,是学习态度;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
    师:学习,又跳到教学去了,也是递进吗?
    生笑:由学生变老师咯!
    师:从学习本身来看,是不是递进?
    生14:也是啊,把自己所学教给别人,应该可以提升学习所得,“温故而知新”么?
    师:的确,有研究表明: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就是教会别人。所以,能把学生教会的老师,都应该是最好的学习者咯!
    生:对。
    师:除了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方法之外,还有什么递进?你看,第一句是方法,第二句是态度,第三句呢?
    生15:诲人不倦,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责任。
    生16:更是一种传播智慧的情怀。
    师:太赞同了,所以我现在就是在传播智慧咯!好大的责任,好高贵的情怀哦!
    生笑。

    师:我们研读了《论语》中的“一”“二”“三”,那么《论语》中有没有“四”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著名的“四子问孝”的故事。图片上四个人物分别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他们都曾经问过孔子——什么是“孝”。但是,孔子给了他们四个不同的回答。大家读一读这些回答,然后小组讨论,说一说孔子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生1:“无违”,不要违背。“孝”,就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教诲。
    生2:对待父母,就是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
    生3:要尊重父母。
    生4:最难得就是要有很好的表情,在面对父母时,开开心心就是最大的孝顺。
    师:你觉得最难得做到的是哪一点?
    生4:应该是第四种吧!因为,我总觉得父母是最亲近的人,有时候心情不好,就发泄在父母身上了。
    师:所以,亲人之间,往往反而不能好好说话,父母常有语言暴力倾向,孩子就……
    生5:(笑)的确,很多孩子喜欢发脾气,冲气,和父母冷战。
    师:那我估计这个子夏,就是你说的这种人。
    生笑。
    生6:那孟懿子做的有些事情,可能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咯!
    师:大家看看我下发的关于孟懿子的资料,说说孔子为什么要对孟懿子说“无违”。
    附:
    孟懿子
    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临终之前,让孟懿子、南宫敬叔都要将孔子作为老师。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昭公在郈昭伯的怂恿下,讨伐季平子,季平子被围困在高台上。孟懿子支持季平子,将郈昭伯斩杀于南门之西。鲁昭公流亡到齐鲁之交的郓地和干侯。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大司寇”摄相事”,进行堕三都。三都就是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宁阳)。三桓为了打击家臣势力,都表示同意。郈邑被拆毁,费邑宰公山不狃叛乱被平定。孟懿子在郕邑宰公敛处父的劝说下,抵制堕郕邑。季孙斯和叔孙州仇转而支持孟孙,堕三都失败。孟懿子问孝。孔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八月辛丑,孟懿子去世。
    师:大家先小组交流交流想法,相互补充。
    生7:我认为,孔子对孟懿子说“无违”,是对他的一种批评。
    生8:“无违”,是告诫他不要违背父亲临终前要他师从孔子学礼。孟懿子支持季平子,抵制堕三都,都是违背了“君臣”之礼。
    师:看样子,“无违”是一种批判,是一种告诫。大家揣摩下,孔子说这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脸色如何?
    生9:心里肯定很生气,但是,表情还是很温和。
    师:孟懿子听了这句话,又心情和表情如何?
    生10:肯定很羞愧,很悔恨咯!
    师:是啊!孟懿子让儿子孟武子继续跟从孔子学习。传说,孟武子问孝的时候,孟懿子已经病入膏肓,当他听到孔子回答孟武子“父母,唯其疾之忧”的时候,慨然长叹“老师原谅我了”,泪流满面,含笑而终。
    众生叹息。
    师:大家说说感受吧!四子问孝的故事,给了大家一些什么启示?
    生11:四子问孝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但是,又好像不仅如此……
    生12:还是“仁”吧!心中有对方,体察对方内心的需要,才能根据对方的需要来说话。
    师:迎合对方的需要来说话?难怪孔夫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敦厚咯!
    生13:也不是!我觉得他对孟懿子就很刚性,但也正是契合孟懿子的需要。不是个人欲望的需要,而是成为一个孝子,成就一个君子的需要 。
    师:孟懿子可能得到了一些成就,但违背父亲要他师从孔子学礼的遗命,他一定……
    生:很痛苦。
    师:孔子没有宽慰他,反而利用他问孝的机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错误。看起来很残忍哦!
    生14:这也是仁,君子坦荡荡,才是幸福。做错了事,应该心怀愧疚,才能有所改正。
    生15:这也是温柔,夫子是对人内心最细微深刻处的一种体察,不能回避,也无法掩饰。很多时候,我做错了事,很多同学安慰我,我都觉得很假。反而回家后,我爸妈狠狠骂了我一顿,我心理就舒服了……
    众生笑。
    师:是啊,仁就是慈悲。“悲”是体察,体察每一个人内心的需要。“慈”是疏解,是解惑,是放下。体察对方内心的阻塞处,痛苦处,迷惑处,用不同的方式使之疏解、解开、放下。这才是仁,这才是慈悲,这才是“真爱”……
    众生笑,鼓掌。

    师:今天回去之后,试试体察下不同家人的内心需要,劝劝他们读《论语》,你会怎么说?能不能达到孔子的水平?
    众生笑。

    师:孔子的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家看看这张统计图,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办得越来火。似乎就像这首歌当中所说,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
    众生笑。

    师:那到底什么样的话,是最正统纯正的中国话呢?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一”“二”“三”,到“各种不同”,大家讨论讨论,分别代表了中国话的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
    生1:一,体现了中国话高度概括,表达很精准。
    生2:二,代表了中国人喜欢对称的特点,说出来的句子也要对称。
    生3:二,也体现了人在二者之间应该要有所选择。
    师:在非此即彼对立的两者之间,要有鲜明的立场。但是,两者的关系,也不一定就都是对立的哦!
    生点头。
    生4:三,体现了中国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一个宏观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把握。
    生5:以上这些语言智慧,都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体察说话对象的内心需要。
    众生鼓掌。

    师: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有一句最著名的话……
    生:吾日三省吾身。
    师:今天,我们都是孔子的弟子,我们也自我反思一下:我们会不会说中国话……
    生笑。
    生:好像还真不太会说。
    师:那就留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去学习,去感悟咯!
    生齐鼓掌,师宣布下课。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