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孩子心声, 斯文中国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

31 thoughts on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
  • 朱亮多说道:

    魏晋南北朝的家教
    今天在陶妈给我们讲了三国时期的几位名人的家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曹操的家教方式。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
    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说。
    曹操的家教方式,目标明确,心口如一。除了身体上付诸的行动之外,嘴上给自己的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子嗣的原因吧。首先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很早的时候,曹操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就颁布了《诸儿令》,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受人以欲。”曹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坚守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当有了学习的欲望之后,在去学习的时候,显然是动力十足,而不会去敷衍了事。

    接下他又颁发《诸儿令》的内容:“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你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会公正不会有私心,唯才是举,最有才能的人,才配当我的接班人。

    曹操的这话,可谓是别有用心,事实上《诸儿令》也发挥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若想得到曹操的重用和成为接班人,就必须努力。
    透过曹操的教育,可以看到,他对于家教的重视,通过陶妈的讲解是我对这有了更深的领悟。

  • 蔡依灵(61)说道:

    今天依旧是陶妈的晚自习,主题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课堂一开始我们就抄写了一首刘邦所作的诗叫做《手敕》。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皇帝开始重视家庭教育,汉朝被称为欧洲的罗马帝国,并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家。刘邦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很多人都会以为古人比起语言的教育更喜欢棍棒教育,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翻阅古时的书籍发现有棍棒教育的只有三例。这么看来,古人并未像我们所想一般喜欢棍棒教育。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能很早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很难得可贵的,并且他更重视言传身教,那么说明他习惯用自己做例子给自己子孙们做教育。那么他本身自己要足够优秀,从此可以看来,刘邦本人本身就很优秀。同时他重视严格律己,以身示范,这对他的子孙来说是一比巨大的财富。教育兴家,互相纠错,这体现了刘邦以教育为本同时接受批评的优良品质。在古代,教育其实是分了阶级的,分为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在这时,真正认识到皇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汉代的皇家教育,除皇太子,诸皇子,公主等女性也在受教育之列。从这看来,古代的皇家教育并未分男女,所有的皇子公主都有资格学习皇家的教育。然后我们看了一个短文,讲述的是后母与前妻的儿子不和,然后后母的儿子就假装说自己生病了不能吃不能睡,后母理解了他儿子的意思于是与前妻的儿子处理了好了关系。最后前妻的儿子很有出息,做了大官。从这我们就能看出家庭应当和睦,我们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也应当为家庭和睦作出贡献。再就来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589)在这段时期,草叫教育孩子目标明确,要有自己的梦想,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家教老师选择标准高,堂堂正正,深明法度,秉德纯懿,志行中方。量身定制,曹彰继承勇武基因。最后一句名言结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 王子菡说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刘备《敕后主辞》
    今天的国学课的主题是“正身重家学”。讲的是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家与家教。汉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汉朝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并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帝国。
    汉朝的家教氛围:“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严格律己,以身示范”“教育兴家,互相纠错”
    内外兼修,是蔡邕在《女诫》中告诉他的孩子蔡文姬的。家人之间有问题就要及时提出来才能即使的去纠正。在上周一陶妈的课上陶妈就有讲到过不同的家庭环境就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分为贵族、官僚、平民三个阶层。其实真正认识到皇室教育的重要性,其实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不管是皇子、皇后还是公主都需要接受皇室教育。在官僚阶层,家学盛行。《女诫》东汉班昭著,由《卑弱》《夫妇》《恭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其部分组成,论述了女子在“夫家”需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即对丈夫的恭顺,对舅姑的曲从和对叔妹的和顺。
    为什么汉朝时期发展的如此繁荣茂盛?在汉朝,经学为主,诗书次之。汉朝407年,经东西两时段,历帝29任,位列中国最强盛之一。
    接下来就讲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最著名的四大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我对曹操的家教印象最为深刻。
    众所周知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什么曹操的儿子能出彩,离不开曹操的家庭教育。
    曹操家庭教育的定位有三点。第一点就是,教育孩子的目标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他只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万能之才。第二点就是,家教老师选择标准高。就像上个星期说的伊尹,曹操选择家教老师的标准是:堂堂正正,深明法度,秉德纯懿,志行忠方。第三点就是,量身定做制育计划,因为每个人的特长都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

  • 刘颖旎说道:

    从古至今,不论是贫富阶级的人们来说,家教都是非常重要的。汉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和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在汉朝时期家庭教育氛围就很浓厚,他们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严格律己,以身示范;教育兴家,互相纠错。通过《后汉书 杨厚传》知道家与家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我们也了解到在古时候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
    但是真正认识到皇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确实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并且女性也在受教育之列。我们也知道《女诫》是东汉班昭写作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包括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和叔妹七章论述了女子在“夫家”需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即对丈夫的敬顺、对舅姑的曲从及对叔妹的和顺。
    最后说到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0年-公元589年)以曹操、刘备两为主要讲述了他们的家教育人理念,曹操家庭定位“生子当如孙仲谋”教育孩子的目标明确,培养治国严天下的万乘之才;他请的家教老师选择标准高:堂堂正正、深明法度。秉德纯懿、志行忠方;因人而异来量身定制教育计划。刘备的教育也有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之。”

  • 黄张以纯说道:

    今天上了陶妈的课,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首诗歌,因为要抄全文,叫做手敕太子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於汝者,皆拜,并语於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这篇古诗文的意思是:
    我遭逢动乱不安的时代,正赶上秦皇焚书坑儒,禁止求学,我很高兴,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读书的重要,于是让别人讲解,了解作者的意思。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古代尧舜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却让给别人,并不是不珍视天下,而是因为他的儿子不足以担当大任。人们有品种良好的牛马,还都很珍惜,况且是天下呢?你是我的谪传长子,我早就有意确立你为我的继承人。大臣们都称赞你的朋友商山四皓,我曾经想邀请他们没有成功,今天却为了你而来,由此看来你可以承担重任。现在我决定你为我的继承人。
    我平生没有学书,不过在读书问字时知道一些而已。因此文词写得不大工整,但还算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现在看你作的书,还不如我。你应当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
    你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还有和我同辈的公侯,岁数比你大一倍的长者,都要依礼下拜。也要把这些话告诉你的弟弟们。
    我现在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怜悯这个孩子太小了。
    听了陶妈的逐句翻译,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的必要性是指必须学习,不学习我们就要被挨打!我们已经认识了学习的重要性,而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却又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在进步,而且是在竞争中发展,竞争是什么?就是矛盾,只有矛盾才能激活社会发展的步伐,若想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那么就需要我们学习,并且是好好学习。
    但是学习不仅仅只是读书,从书上学知识,我们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步伐,跟上世界的步伐。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学习目的,我们有了学习的目的,我们就要付出行动。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将所掌握的知识牢牢记住,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详细的目标,并认真、持之一恒地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不要气馁,不要退缩,而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互相激励、共同发展。以前的中国文文弱弱的,虽然读书读得多,但是只会死读书,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不能与时俱进,所以外国人才会选择欺凌我们中国人,所以我们学习不仅是从书本上,还要从别人那里,看到什么是更好的,才能得到最大的进步。

  • 饶晶说道:

    今天晚上的晚自习陶妈介绍了正身重家学这个话题,陶妈先是介绍了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并且陶妈让我们抄了西汉刘邦写下的《手敕太子文》,陶妈告诉我们中国古时很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严格律己,以身示范。教育兴家,互相纠错。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古时候分为三种,一为贵族家庭教育,二为官宦家庭教育,三为平民家庭教育。真正认识到皇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汉代家学盛行,以经书为主,诗书次之。
    陶妈接下来介绍了三国时期,先是介绍了三曹:曹操还有曹丕和曹植,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对家教的定位分为三步。
    1:曹操教育孩子时,目标明确。2:家教老师选择的标准高。3: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其次陶妈便介绍了刘备的《敕后主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 龚雪怡说道:

    今天依旧是家教的专题,讲到了汉朝和三国时期。汉朝时期从刘邦开始便已经形成了皇家的家教,陶妈重点讲了刘邦的《手敕太子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规劝太子多多读书。不得不说,刘邦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既然能成功起义登基,他的涵养和眼界自然是不容小觑的,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都写在重点上,而且通俗易懂,相信太子一定将父亲的敦敦教诲听进了心里。
    班超的《女戒》写的是女子在家中应当怎样平衡家庭成员的关系,这是女子的家教。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从小就被用来教育我们学生,知道初中时知道这是刘备所说,才觉得惊讶,因为刘备其实也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事实上,这也是刘备唯一一句比较出名的话,而这唯一一句名言是他弥留之际被用来教育儿子的。
    而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曹操的家教,曹操出身官宦世家,祖上一直可以追溯到汉初的相国曹参。曹操有25位儿子,而他显然也是极为重视家教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他希望自己的儿子都能像孙权那样有勇有谋,威武高大。曹操的教育并不是死板的向儿女灌输知识,而是先提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之后再因材施教。接下来他又在《诸儿令》中说,只有最有才能的人才能替他做事并且接替他的位置,这就使得他的儿子们为了在父亲面前争一席之地而更加拼命学习,施展才华。

  • 谢雨沐说道:

    又到了一周一次的国学课,之前讲的是家与家教,本来以为今天会讲别的专题,没想到今天讲的还是家与家教,只不过是汉朝和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家教,今天的小主题是正身重家学。家教从汉朝开始盛行和重视,尤其是从刘邦汉武帝开始,刘邦出生于秦朝的焚书坑儒时期,年轻时自认为读书无益处,在称帝后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并开始好好学习,同时也非常注重皇家教育。汉朝也被称为中国历史朝代以来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历经26帝。从以下三点就可以看出,汉朝真的非常重视皇族皇家教育:1、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2、严格律己,以身示范3、教育兴家,互相纠错。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做到正身,并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家庭环境,的确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论是贵族、官宦,还是平民,教育背景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所教育出来的人固然也是不相同的。同样,结交什么人,成什么气候也是一样的道理。认识一个好的老师、朋友,或者好的同学,都可以帮助你,提升你的修养和成绩。汉代,除了男性以外,女性也要接受教育。这一点就说明了汉朝对于教育和家教所投入的关注有多深,汉朝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朝代。汉代,家学盛行;经学为主,读书次之。女子要对丈夫敬顺,要对舅姑曲从,要对叔妹和顺。汉朝非常注重于这些点。谈及三国魏晋南北朝,我比较佩服的是曹操的家教教育方式。曹操认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就很好的阐明了为什么曹操的后代一个个都是有才能之辈。第一,曹操的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他要培养文武双才的后辈;第二,曹操所选择的皇家家教老师标准高,一般的平庸之辈还不能当上皇家老师,而他所选择的都是天才、鬼才级别的皇家教室,堂堂正正、深明法度,秉德纯懿、志行忠方的文人能才,不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要请一流的老师;第三,曹操的家教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教育计划,曹彰继承了勇武基因,不愿意接受文人教育,曹操就问他,不学文以后就是匹夫之辈,那怎么行?曹彰认为男儿就应该当将军带头冲锋陷阵,征战沙场,于是,曹操就安排有名武将教他骑术和武功,并亲自教他射箭和骑马。最终,曹彰成为了一代名将。这样的家教方式,很好的诠释了文人功臣是如何出的。就像毛主席的诗词一样,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就可以借用前人的智慧,充实自我。

  • 邓琳说道:

    在汉朝,古人都很重视家学。在汉朝,大家也都提倡言传身教,很少使用棍棒教育了。据统计,前四史中“杖”字出现了308次,家长用杖责方式教育孩子的案例只有3例,“严格律己,以身示范,教育兴家,互相纠错”的理念就这么形成了。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家教定位就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曹操的教育目标很明确,曹丕在五岁时,曹操便教他学射箭,在曹丕八岁时,他就已经学会了骑射,他把曹丕从小就教育成了能文能武的人。曹操对于家教的选择也拥有高的标准:堂堂正正,深明法度;秉德绝懿,忠行忠方,他请的家庭教师都是有能力并且学士成就高的才能兼备的人。不仅如此,曹操也为自己的子嗣们一一量身定制属于他们的教育计划,就比如曹彰小时候不想学习,提出想当将军的理想,曹操便给他安排学武,走上将军的路。除此之外,刘备也对于自己的家教有自己的方法。他告诉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陶妈还提到了一个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和后妈之间关系的一个故事。一个年纪不到十岁的孩子,他的母亲和前妻的儿子相处不和睦,他为了让他们关系好起来,不和妈妈说话,也不吃饭,最后他的妈妈懂了他的意思,于是开始改变了自己的做法。所以说,家庭之间不仅仅是长辈教育晚辈,有时候晚辈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长辈去学习并反思的。到现在,依然有人借鉴古人的教育方式作为自己的家教家规,也有人在这些方式的基础上更加细节化,这些都使我们更好地传承了历史文化也发扬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 刘婧铌说道:

    正身教育,教育是几千年以来都不被忽视的问题。但教育并不是孩子不会就一顿教育,教育在意的是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严于律己,以身示范,教育兴家,互相纠错。据统计,整个前四史中,“杖”字出现308次,家长用杖责方式对儿女仅3例。家庭教育分贵族,官宦,平民教育。皇家教育,真正认识到皇家教育的重要性却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曹操子嗣众多,他对于教育有着独特的方法。目标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为国家培养治国天下的万乘之才。若不能人人顾及,便请人,家教便诞生了,选择家教老师选择标准高,要求堂堂正正,深明法度。曹操不仅会为孩子请老师,还会为每个孩子量身制定教育计划,曹彰对曹操说男孩子就应该征战沙场,上阵杀敌,曹操便亲自教授他武术。当今社会,教育不容忽视,家庭父母作为第一学校和老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每个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 胡豪杰说道:

    今天,陶老师为我们讲了关于汉朝时期和三国时期的家教。尽管我们祖先传下来了一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时候,真的使用棍棒教育孩子的只有少数,
    他们更多的时候,会选择以自己为榜样。来告诉自己的后代应该如何。他们一般都会严格律己,以身示范。紧接着,讲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讲的主要是刘邦,他从他的部下知道了
    读书的重要性。并且,他也开始重视家教。在汉朝,就已经开始重视家教,重视太子和其他王子,以及皇氏女子的教育。因此,汉代家学盛行。而在三国时期,最为出名的就是曹操的家教,首先,
    曹操的家教第一条,便是要目标明确,第二条则是家教老师标准高,第三条他会为他的孩子量身定制教育计划。所以,曹操的孩子都十分的有才外加聪明。

  • 王伟波说道:

    今天陶老师给我们讲了三国时期的家教。我个人觉得曹操家族的家教要好些。这是因为他父亲是曹嵩,祖父是曹腾,曹腾服侍过三代皇帝。而曾祖父是曹参。曹参是谁呢?萧何过世后接受他丞相位置的就是曹参。所以曹操是官僚世家,自然他受到的教育也是比较好的。就是因为有从小的良好教育也才成就了曹操后面的丰功伟业。所以从这里我们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有句话这么讲,富不富过三代,穷也穷不过三代。曹操为了不让自己辛苦打下的王朝传不下去,就希望用文来治理天下,用武来镇天下。曹操的大儿子是曹丕,曹丕能文能武,但就是脾气暴躁,心胸狭窄。二儿子是曹植擅长文,也是著名的诗人。三儿子是曹彰,擅长打仗。那曹操是怎么教育他的儿子的?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因为历史上有句话叫生子当如孙仲谋。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从朝顶的文武大臣当中,整合最优的教育资源,为儿子选择最好的老师,良师才能出高徒嘛。。曹丕的老师应该可以包括三位,司马懿,吴质和贾诩。司马懿的先祖均为汉代重臣,自小聪慧大气,被传有非凡之才。贾诩被称为毒士,算无遗策,谋划能力强,精通兵法。吴质,生性放浪形骸,肆无忌惮。为曹丕出谋划策,计谋良多。有这三位老师的帮助曹丕长达后能文能武,也就成了后面皇位的继承人。曹植喜欢写诗,对王位没有多大的兴趣,也不希望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所以他应该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而三儿子曹彰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有一天曹操问他那你不读书想干什么,他说他想征战沙场领兵打仗。曹操觉得他是一块打仗的料,也就派了很多武官轮流教他,从小就开始熏陶。长大后自然成了善打胜仗的大将军了。

  • 朱维新说道:

    今天是11月12日,今天是陶妈晚自习,第一节课跟往常一样,有许多老师来听陶妈的课,老师带着我们回忆了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就开始了今天的课程,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老师说古时候有三种教育,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然后老师有让我们同学来翻译几个简单的句子,最后让我们抄一篇文章,我感觉今天讲的有点深奥,我没怎么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今天主要讲的是家教,刘邦是那么注重家教,但是特别喜欢棍棒教育,这样是不好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

  • 欧阳莉说道:

    今天十一月十二号,星期一,陶妈继续给我们上了关于家教的知识,陶妈讲了在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所以大家都不怎么注意家教,直到汉朝时期他们才意识到家教有多么重要,在汉朝连女性都要学习知识,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女性地位很低,然而她们都在学习知识,真的是意识到家教的重要性。
    诫子书
    夫君子之,静以修,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份家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儿子家教的严格和尊尊教诲,这里也体现出不一样的家庭的家教。

  • 杨子萱说道:

    今天陶妈讲的也是关于教育方面的,我想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刘邦的教育方式来谈谈我的感受。
    西汉时期,从公元前202—-公元8年,在教育方面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并且真正认识到皇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从刘邦开始的,陶妈从刘邦写下的《手敕太子书》开始讲: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於汝者,皆拜,并语於汝诸弟。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刘邦的这篇文章言辞恳切,令人动容,刘邦以前不知道读书的好处,直到登基,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刘邦是一个很有大智慧的人,他告诉自己的继承者要读好书,用贤人,把天下治理好,然后陶妈跟我们讲了一些其中的故事,其实一开始刘邦中意的继承人并不是刘盈而是刘如意,刘如意非常聪慧,而刘盈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后来刘盈通过自己的努力请来了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这才让刘邦注意到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非常的不容易。
    从刘邦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来他在对继承人的教育上是非常重视的,尤其强调了一定要读书,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子的,爸爸妈妈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机会读书,现在希望我们能收到更好的教育,因为他们尝过了没有教育的苦,不希望我们也这样。所以要好好读书,不能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 宋卓说道:

    今天我们从汉朝开始切入,讲述了刘邦的皇家教育。汉朝教育其中仗出现了308次,而实行只有3例。所以在汉朝棍棒教育绝对不是主流,刘邦他认为教育就是言传身教,严格律己,以身示范,所以汉朝在我国才能有那么多明君。
    而在教育方面刘备和诸葛亮也做得很突出:刘备经常教育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一句也成为了千古名句。而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又诫子书》中表达了对儿子的关心。同时代的曹操教育儿子也是有独到的见解。曹操认为:生子当如孙仲谋。要一代比一代人要强,他儿子想当将军那就把所有厉害的武将叫过来教他武功,然后又叫一些谋士过来教兵法。最后告诫他儿子,在家里是父子,但是你出去打仗的时候是君臣,不能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些典故告诉我们教育有多么的重要,许多人都认为教育兴家,互相纠错。这样才可以有所进步。只有进步我们才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 肖洁文说道:

    今天是双十一过去的第二天,我们在陶妈的课上学习了家教的知识,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当时的汉朝与罗马帝国并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发达大国,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不停的学习,为将来自己的国家做出一份努力。
    现在的家庭教育很重要,古代从汉高祖刘邦来时认识到皇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汉代的皇家家教,除皇太子,诸王子男性之外,其皇后公主也可接受家教,女子的地位慢慢变高,让人们开始变得平等。在官僚阶层,家学盛行。《女诫》东汉班昭著,由《卑弱》《夫妇》《恭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其部分组成,班超的《女戒》写的是女子在家中应当怎样平衡家庭成员的关系,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0年-公元589年)说了曹操的故事,曹操有二十五个孩子,但是他特别注重家教,他选择家庭教师的标准很高,必须要堂堂正正,目标明确,一个家庭的家教真的很重要。

  • 熊景增说道:

    这一节课陶妈给我们讲了三国时期的几位名人的家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曹操的家教方式。
    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说。
    曹操的家教方式,目标明确。除了身体上付诸的行动之外,嘴上给自己的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后代的原因吧。
    首先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很早的时候,曹操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就颁布了《诸儿令》,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受人以欲。”曹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坚守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当有了学习的欲望之后,在去学习的时候,显然是动力十足,而不会去敷衍了事。
    然后陶妈用曹植小时侯的故事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五岁会弓箭,七岁会骑马,八岁就会骑射了。
    这个不是证明了曹植只会武,往往相反的是曹植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并且还十分擅长他能做的事。
    曹操为了不让自己辛苦打下的王朝传不下去,就希望用文来治理天下,用武来镇天下。曹操的大儿子是曹丕,曹丕能文能武,但就是脾气暴躁,心胸狭窄。二儿子是曹植擅长文,也是著名的诗人。三儿子是曹彰,擅长打仗。那曹操是怎么教育他的儿子的?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因为历史上有句话叫生子当如孙仲谋。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从朝顶的文武大臣当中,整合最优的教育资源,为儿子选择最好的老师,良师才能出高徒嘛。

  • 何丞说道:

    今天,陶老师说的主要是关于三国时期和汉朝的家教。说到三国时期,几乎就会想到曹操,因为他的孩子个个是才,以及他家的三曹讲的就是他和他的两个儿,以此,就可以看的出来曹操到底有多重视家教。曹操家的家教之所以那么好,首先他会确定自己的目标,许多家长总是口上说:“想要让孩子好好生活就好了。”但是,又无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成才。随后,要教出这么好的孩子,还会需要很棒的老师,曹操为自己的孩子找的老师,都是他手下很厉害的人。第三就是他会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做计划,他们想要当什么,他就会教他的孩子学什么。

  • 黄煜哲说道:

    这一天,老师讲了关于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在那个时候一般很少靠打来教育的,记得老师说一个人的侄儿很不听话,结果他就惩罚他自己,于是他的侄儿感到了内疚。这个就说明了,如果自己的孩儿犯了错就得以身示范。

  • 刘昊宇说道:

    今天在陶妈的课上,涉及的年代是元明清。元明清在历史的长河里都算大朝,地位更加是举足轻重,且十分强盛。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婚姻制度也会随着发生的潮流悄悄转变。元朝因为大多少数民族的人为政,制度伴随着一股草原味儿,蒙古人嘛。但有一点在元朝的贡献还是极大的。在元朝出现了现在结婚登记本的雏形—–结婚时出现了纸质的凭证,且有了明确的婚规,即法定婚书制度,出现了现在类似于媒婆一样的媒人,有了基层划分。所以相对而言变得更加完善。
    在大明时期,明人的诗词相当匮乏。没有了像唐诗宋词元曲一般的称号。主要还是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绪,说出朝廷现状的或者有损朝廷形象的都遭到了迫害。同时在考试制度上实行八股取时。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首先就在官员上下手,控制思想。在婚姻上首次出现了对男方悔婚的惩罚,在男女平等上迈出重要一步。
    文字狱一直延续到清朝。记得初中语文老师跟我说过,当时一位诗人看到一阵风吹过,翻了几页纸,便写下“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结果被斩首。但在当时,还是出现了像纳兰性得这样的伟大诗人,做了官知道自己争不过天子,便将自己心爱的女人用诗陈述,这该是种怎样的心境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今天,在陶妈的课上讲述的是汉朝的教育史。在课堂上,我认知到:家教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早在先祖时期就存在,而且十分重视。
    当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听闻秦始皇焚书坑儒,不禁大喜,因为他明白读书与思想是多么重要。他重视家教,从不相信棍棒底下出人才,注重言传身教,自己更加是以身作则。本该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感觉儿子不够要求,达不到顶天立地的胜任,便传给了他人。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於汝者,皆拜,并语於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 周杨隽龙说道:

    今天陶妈讲了正身重家学,在当时的家教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严格律己,以身示范;教育兴家,互相纠错。《后汉书·乐羊子妻》里有一句话“自伤居贫,使食有他肉。”
    在古代的贵族里面,真正认识到皇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汉代的皇家家教,除太子,诸王子男性以外,其皇后,公主等也在受教育之列。结交什么人,成什么气候。所以我们要谨慎交友,交对自己有好处的朋友。
    《女诫》由七个部分组成,论述了女子在“夫家”需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即对丈夫的敬畏,对姑舅的曲从和对淑女的和顺。汉代407年,经东西两时段,历帝29任位列中国最强盛之一。文景之治始,汉武世来,公元8年,西汉落幕。光武中兴起,曹培篡位,东汉灭亡。
    家教在曹操家中很看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培养治国平天下的才人。家教老师选择标准高。量身定做教育计划。
    刘备对他的儿子说过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 陈沐说道:

    今天陶妈给我们讲到的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正身重家学,从汉朝公元前202到公元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到公元8年,东汉:公元25到公元220年,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棒棍教育在当时,严谨律己,以身示范。
    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 ——出自女诫
    然后我们就是谈了谈贵族家庭的教育,官宦家庭的教育以及平民家庭的教育的区别。
    女诫主要由七部分组成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与和叔妹,这七篇组成。汉代407年,经东西两时段,历帝29任,位列中国最强盛之一。
    所以不管有在强大的国家都会有一个很强大的家教。

  • 宋嘉阳说道:

    今学“手敕太子文”此书,由刘邦所创,主目的为“为何学习如此重要”。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
    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
    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
    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
    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
    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
    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於汝者,皆拜,并语於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此书说成为一国之君的刘邦,为年少时不读书而困扰,想让优子继承王位,之后选了一位能请动刘邦一辈子都没请动的老者门下山的一个才子选继王位,但是又担心最小的孩子无法成才的一本书。
    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总有家长认为,这个时期是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时期。但这是错误的,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这只是一个骗局。在那个时期,家教已经到了鼎盛时期,在蔡文姬的《女诫》一书中写过,何为教养,如何以责备自身来提醒他人这样做的不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丞相曾写过这两本书《诫子书》和《又诫子书》来告诫人们如何学习,其中《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起道理可字面翻译,大意就是学要去静的地方,不能浮躁,不沉稳。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其书说摆宴席,敬酒也是一门学问,敬的酒要适合酒主的性格,礼到就适可而止,这样子才做到了如何更好的为人相处,如果宾客想要喝醉,也可以喝醉,但是不能乱了礼节。
    这些书写了一个道理,成为才子家教很重要,其二就是后天的培养,如果自己不学,这些将毫无意义。

  • 王凌志 国际高二六十二班说道:

    家与家教 ,时间的巨轮又来到了周一,今天晚自习我再一次听到陶妈的讲课,依旧是那么风趣幽默自成一派的陶氏讲课。不知何时起我们上课时都会有许多老师进行观摩听课,陶妈也像对待客人一样热情的招待着。今天我们讲的是中国诗文里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首先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的是“正身重家学”。什么是“正身重家学”呢?便是汉朝的家教氛围:“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严格律己,以身示范”“教育兴家,互相纠错”讲到这里我必须得讲讲汉朝,它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2个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毋庸置疑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因为女性也在受教育之列,东汉班昭写作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包括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该书论述了女子在“夫家”需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即对丈夫的敬顺,对舅姑的曲从和对叔妹的和顺。按通俗一点讲就是四个字内外兼修的重要性。最后一部分陶妈讲的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最著名的四大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几乎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但我脑海里最敬佩的人确是曹操。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教育孩子的目标明确用培养治国天下的万乘人才用7个字概括便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第二点是家教老师选择标准高,他的标准也很严格简单来说就是是:堂堂正正,深明法度,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最后一点必须得量身定做制育计划,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都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来应对。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用刘备的《敕后主辞》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做结尾,这两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这不就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的样子吗?

  • 罗茜霞 62班说道:

    今天陶妈讲的依旧是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汉朝时期的家教盛行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严于律己,以身示范。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女杰中说到,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脸不加修饰,就会显得脏,心不加修饰,就会有恶念产生;愚人说他丑,尚可接受;贤人说他恶,哪还有容身之地呢?而真正意识到皇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经学为主,诗书次之。经学史古代研究的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说。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教育子孙目的明确,就是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而且曹操挑选家教老师的选择标准也很高,其中有谋士有武将。刘备去世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诏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大意是善,即使是小善也应该去做;恶,即使是小恶也绝不能做。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为后人传承至今。

  • 罗慧琳说道:

    今天的国学课讲的是家与家教,陶妈用了一个举报自己父亲的例子来开头,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这个女儿是十分爱自己父亲的,虽然方式不太对。诗经中有句话说“勇纠父错,巧纠母错,隐错不智”这句话讲得很是到位,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家长有错误时,我们应该勇于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而不是让家长一直错下去。
    不同家庭不同教育:熟悉家务,柔顺谦虚,坚持节制,赚钱养家,互爱互稳,刚柔并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分工都不一样,所以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三字经中有句话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就说明了家教的重要性,虽然说孩子有错不能全怪父亲,但是家长的所作所为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会把家长当作自己的榜样来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出自《老子 道德经 第六十章》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一个国家是否强大,跟国家的每一个家庭都有关。
    在本节课的最后陶妈告诉我们孔子的家教:循序渐进,步步成形。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
还有孟子的家教:三迁之教,断机喻学,出妻之教,拥楹之教。听完陶妈讲的孟子的故事,让我知道,听取家人的建议是很重要的,做事不能太刻薄,要从多方面想。家教也很重要,因为家教决定了一个人的为人处事。

  • 杨梦谍说道:

    这节课陶老师讲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东汉:公元前25—公元220年.
    ——汉朝公元前202—220
    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严格律已以身示范。教育兴家,互相纠错。
    真正认识到皇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
    之后还介绍了三国时期,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对家教的定位分为三步。
    家庭之间不仅仅是长辈教育晚辈,有时候晚辈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长辈去学习并反思的。到现在,依然有人借鉴古人的教育方式作为自己的家教家规,也有人在这些方式的基础上更加细节化,这些都使我们更好地传承了历史文化也发扬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 贺浩然说道:

    又到了一周一次的国学课,之前讲的是家与家教,本来以为今天会讲别的专题,没想到今天讲的还是家与家教,只不过是汉朝和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家教,今天的小主题是正身重家学。家教从汉朝开始盛行和重视,尤其是从刘邦汉武帝开始,刘邦出生于秦朝的焚书坑儒时期,年轻时自认为读书无益处,在称帝后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并开始好好学习,同时也非常注重皇家教育。汉朝也被称为中国历史朝代以来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历经26帝。从以下三点就可以看出,汉朝真的非常重视皇族皇家教育:1、重视言传身教,很少棍棒教育2、严格律己,以身示范3、教育兴家,互相纠错。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做到正身,并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家庭环境,的确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论是贵族、官宦,还是平民,教育背景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所教育出来的人固然也是不相同的

  • 陈帅师说道: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於汝者,皆拜,并语於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这一段诠释了那个时代的故事,让后人学习和研究。
    在大明时期,明人的诗词相当匮乏。没有了像唐诗宋词元曲一般的称号。主要还是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绪,说出朝廷现状的或者有损朝廷形象的都遭到了迫害。同时在考试制度上实行八股取时。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首先就在官员上下手,控制思想。在婚姻上首次出现了对男方悔婚的惩罚,在男女平等上迈出重要一步

  • 邓跃涵说道:

    今天,在陶妈的课上讲述的是汉朝的教育史。在课堂上,我认知到:家教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早在先祖时期就存在,而且十分重视。
    当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听闻秦始皇焚书坑儒,不禁大喜,因为他明白读书与思想是多么重要。他重视家教,从不相信棍棒底下出人才,注重言传身教,自己更加是以身作则。本该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感觉儿子不够要求,达不到顶天立地的胜任,便传给了他人。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於汝者,皆拜,并语於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