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智慧——陶妙如教育工作室
做温暖的教育
有缘之人
2019 年 2 月 5 日 , 1 陶妙如
北京天气很好,很多人都去了其他地方,路上不堵车,天空没雾霾,空气很好!
借北京畅通的路,洁净的天,浓浓的福,祝所有关心我的,我关心的人们新年更好!
大年日,拜见乐老乐黛云先生 读吴旭校长《专家陪我游学记(2)》有感
话金猪,贺新春,猪年诸事顺 一一水朋哥的新春祝福
戌狗辞岁岁尤在, 金猪拱门福临门。 举国欢庆曈曈日, 九州地暖又逢春。 值此己亥年新春佳节之际,恭祝您和家人春节快乐,猪年吉祥! 这几天,收到许多朋友发来的祝福V信、短信,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其中最多的是V信小程序:一位甜甜的美女拱手拜年,旁边是“年前打开,越快越好”的提示。看着美女偿心悦目;看着提示却有些纠结。不打开吧,不尊重朋友;打开吧,又与我的想法相背。这次我的节日祝福是有意迟发的。因为每逢过节,商场里拥堵,高速路拥堵,网络通道也拥堵。最拥堵的还是人的心里。所以避开高峰,既对社会是小小的贡献,又能在朋友舒缓的时候分享我的祝福。更重要的是猪年是慢年,“慢”字中有四个太阳,任尔炙烤,我自清爽。 生肖纪年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反映了先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景和智慧。十二生肖动物的选择、配对、排序及其所蕴含的阴阳五行命理文化,玄奥莫测,是我们打开幸运之门的金钥匙。猪年是生肖小甲子12年轮回的收官之年,2019年是21世纪20年代最后一年。这样阴阳相拥、承上启下,手搀手跨世纪、跨年代、跨轮回的“三跨”年份,1000年中有4次;跨年代、跨轮回的“双跨”年份,100年中有2次。本年度的搀手双跨,是公元纪年以来的第34次。如按反映西周初年生活的《诗经·小雅》载“吉日庚午,即差我马”估算生肖纪年的开始,至今已有255个猪年。如按东汉王充《论衡》中的完整记载再上推100年算,今年就是第170个猪年。过年了,我们来聊聊金猪话题。我慢慢写,请您慢慢看。 一、 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伴行者,贡献者 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有学者认为猪的进化始于距今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也有的认为始于4000万年前,总之比人类早得多。人类对猪的驯化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前。华夏民族是最早驯养家猪的民族,古时猪的别称有很多,比如豕、豚、彘等,豕、彘指大猪,猪、豚指小猪。还有的称为“汤盎”、“印忠”、“黑面郎”及“黑爷”。最早养猪的目的是作为一种食物储备,进入农耕社会后,积肥就成为养猪的目的之一,“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是相传已久的农谚。西周时代,已出现各种青瓦猪圈。汉代为“劝民农桑”,甚至对每户养猪的数量作了规定,并且民间已有猪型的存钱罐,过去叫做“扑满”,这是我国最早的储蓄工具。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阉割术及“麻盐肥豚豕”等烹饪技术。唐代《朝野佥载》中,已有洪州人养猪致富的记载。隋、唐以后,养猪逐渐成为一种产业,猪被称为“乌金”。富人去世以后,手里会握有一对玉猪,象征着财富和权力。远古时期猪的地位十分崇高, 曾是部分先民的崇拜图腾,人们将猪头造型融入龙的形象。辽宁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是我国最早的猪和龙的结合体,头部像猪,还有小小的獠牙。自商代开始,猪被大量用于祭祀,并有明确的等级区分。各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泥猪、陶猪、玉猪和金属猪。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者。 二、猪是家文化“三江源”之一 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中国汉字具有无穷的魅力,蕴含着先贤们的天才智慧。“家”,上面是屋子,屋子里有猪(豕),这就是“家”。这表明,野猪被驯化为家猪,标志着人类由居无定所的狩猎时代,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时代,随之进入农耕社会,“家”、“家族”逐渐成为社会最稳定的单元。最古老的“猪“字,是一只直立的猪形图形,现在的“猪”字与原始的猪字已没有任何“象形”关系,但它仍然与“家”有内在的联系。“猪”字,由“犭”和“者”组成,按照字源解释,“犭”由“豕”演变而来,即肥豚;“者”是“煮”的本字。所以“猪”是煮着吃的肥肉。这是正规的解释。可是中国的汉字是由笔划组成的,对笔划进行分解,就会发现古人造字可能有更多的寓意。“犭”表示毛发,“者”由“老”字头和“日”字构成,老字头在最早的甲骨文中是一个弓背的老人形象,“日”表示朝阳,代表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老人+年轻人=自然人,所以我们今天说的“老者”、“学者“、”记者“等,指代的都是“人”。上古先民将猪拟人化,把“猪”看作是长毛的人,当作家庭成员看待,这就与前面说的”家“字含义完全一致了。还有的直接将家字下面的“豕”写成“人”字,成为“家”字的异体字。这种解释叫戏说文字,但猪与“家文化”的渊源绝不是戏说。 三、猪是保护人类健康的使者 1、猪在人类的食物链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猪易于饲养,繁殖快,出肉率高,成为人类初期的主要肉食来源。猪肉富含蛋白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磷等营养成分,其蛋白质属优质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几千年来猪油一直被人类视为“生命油”,但近百年来,被一批所谓的营养学家们给颠覆了,近年来又在重新认识它。有研究表明,猪肉还是维生素的主要膳食来源,特别是精猪肉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丰富,B2对脂肪的合成和分解有重要作用。猪肉的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这对人体都是十分有益的。许多长寿老人都有喜食红烧肉的习惯。中国是世界猪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2、猪为人类的药物研究作出了贡献。在药物代谢动力、毒性学研究中,常用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狗、猴等。实验证明,猪比其他动物更能反映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用犬、猴实验,不仅饲养成本较高,而且有时还涉及伦理问题。小鼠、大鼠、兔属啮齿类动物,与人种属差异大,不利于实验数据的精确对比。 3、猪为人类的器官移植、器官培育开辟了新途径。器官移植是很多恶性疾病包括意外性物理损伤的最终解决方案,但寻求合适的供体十分困难。研究证明,猪不仅可以作为药物学研究的实验动物,而且可能是人类唯一可获得器官移植、器官培育的救生主。虽然在物种分类上,人是灵长目,猪是偶蹄目,相差甚远,但从体型、食性、代谢水平这些指标看,却和人类大体接近,猪的一些器官“性能参数”与人类基本处于同一档次,甚至连心跳频率都差不多。英国 Johnauthe教授早在1700年就提出,猪可作为人的循环系统研究模型。小型猪和人的各器官系统,不仅在形态上、物理尺寸上相似,而且生理学功能也基本相同,特別是皮肤、心血管系统、肠道和泌尿系统尤其如此。异种器官移植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其原因在于“抗原配型”上,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的排斥作用难以突破,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难以清除。2015年10月初,世界顶级科学刊物《科学》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乔治·邱奇(George Church)的一篇重要论文,宣布通过使用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抑制了猪体内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的基因。2017年8月,有报道称: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灭活猪诞生,从根本上解决了猪器官用于人体移植的异种病毒传播风险。这一全球科学界关注的重大突破,由美国生物技术企业eGenesis公司领衔发表。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批小型猪其实诞生在中国云南的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早在10年前就有朋友告诉我,我国上世纪60年代在云南有一个神秘的小猪实验室,其神秘性不亚于核武器。每头小猪从出生到死亡,有唯一的身份证,永久存档,任何无关人员不得接触,盗窃小猪和小猪资料都是重罪。看来,和我们许多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成果一样,绝密的小猪也走上了市场化的内转外、外转内的“双赢”路。庆幸的是,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没有免疫识别障碍、可以随意向任何免疫背景患者提供器官的“万能猪”,已经不是梦;人类人人长命百岁已经不是梦。猪将从单纯的食物变成守护人类健康的“神兽”。 四、猪是人类快乐生活的好老师 “幸福、快乐”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人们奔向这一目标的路径却充满郁闷和艰辛。宋人方岳有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关键是如何去认识和对待。猪给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1、学会忍,忍中有福。猪是人类文明的伴行者、贡献者,理应受到人类的尊重。但现实生活中,猪却成了人们嘲讽、责骂、诅咒的对象。上帝、真主、佛陀明令禁止信徒们食用猪肉。药圣李时珍在其名著《本草纲目》中写道:“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还说:“南猪味厚,其毒尤甚。”可见药圣也有时代局限性,只识本草,不识动物。有学者研究发现,猪和其他家畜比,最讲卫生,和人类一样,有吃、睡、排泄三点分开的习惯,很是讲究。母猪分娩前,还会自己衔草做窝,相当善待自己。只是由于人类的驯养,为积猪粪,将猪圈和厕所连在一起;也因为圈养,使当年可与狼狗比速的野猪,变成了今天步履蹒跚的家猪。猪的嗅觉、听觉十分敏锐,其灵性、可导性不输警犬。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当过猪倌,《西京杂记》中就有西汉丞相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东海牧豕的记载。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发泄不满和愤怒时,总爱用脏得像猪、蠢得像猪、丑得像猪来骂人呢?回答只能是“莫须有”。面对不公道和羞辱,猪的态度就是“忍”,若无其事,你骂你的,我自心广体胖。忍,不是消极的忍耐,而是积极的应对,是气度,是胸怀,更是一种智慧和力量。中国“忍经”,博大精深,成大事者莫不深谙此道。要时刻记住两句话: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人生最大的错误;与不讲理的人讲理,是自己太不懂理。审时度势者,得时得势。 2、学会慢,慢中生慧,慢中得安。猪的行动非常迟缓,显得很笨拙,慢是它的生活常态,怡然自得。再看看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脚步匆匆,话语匆匆,神色匆匆;睡眠不足,运动不足,与家人相聚不足,一幅紧张、疲惫、冷漠的模样。快节奏地呼喊着追求梦想,却忘了梦想的彩页只挂在追梦的途程中,享受当下才能看到梦的绚丽。浮躁,是现代社会一切病症的病源体。所以我们倡导慢生活,凡事静下来,慢半拍。只有慢下来,才能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品味生活;只有慢下来,才能读点书、想点事,养点心,不断提升自己;只有慢下来,才能拯救内心深处被浮躁之火烧毁的灵性。慢,就是回归自然,回归本原。在生活中,急事情慢处理,热事情冷处理,复杂事情简单处理,简单事情小心处理,有些事情不需要处理。相信一条真理:时间是最好的处理。 3、学会糊涂,乐在糊涂。猪的憨厚被人视为愚蠢,这是莫大的嘲讽。“蠢”就是糊涂,不明事理。人生是个圆,自糊涂始,至糊涂终。少时糊涂叫天真,也叫幼稚,那是真糊涂;老时糊涂叫世故,也叫城府,那是装糊涂。郑板桥绝顶聪明,可他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这是处世智慧,道破天机。没有心计的人,甚至有点“木”的人,才有真正的快乐。中国汉字“快乐”一词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快”由竖心和“夬”组成,缺一角;如果不缺这一角,就成了“怏”,变郁闷了。繁体的“樂“字,本意是木架上的丝弦乐器,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左边是丝、右边是丝,表示生活纠缠、纠结,理还乱;中间“白”字,表示不理会、不管它;下面是“木”字,表示呆滞、木枘。“快樂”,就是呆一点,笨一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然自若,乐在其中。 猪年是福喜之年,福顺之年。恭祝您和家人福运常在,吉祥安康! 小注: 1、“地暖”句,引自(唐)李商隐诗《桂林路中作》,这里表示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同时,与前一句“曈曈日”对应,喻“天地阴阳相合”。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2、“慢”字中有四个太阳句,一般只能数出三个太阳,但确确实实是四个太阳。你看到几个太阳? 3、家文化“三江源”:借用我国地理“三江源“的说法。家文化实际也是由三条源流汇集而成。 4、戏说文字句。对中国汉字的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也是最规范的,后世又有不少的训诂学者和解字、拆字专家写了许多专著。有些有道理,有些也属望文生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保卫汉字的纯洁,我完全赞同。但对汉字的解释,永远在路上。古人造字之天才初心,绝不能低估;后人演变之智慧也绝不能低估。简化字也不乏既反映现实又预见未来的创造。如“愛“变“爱”,“親”变“亲”,爱无心,亲不见,多么有预见性!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电子邮箱地址 *
网站地址
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
话金猪,贺新春,猪年诸事顺
一一水朋哥的新春祝福
戌狗辞岁岁尤在,
金猪拱门福临门。
举国欢庆曈曈日,
九州地暖又逢春。
值此己亥年新春佳节之际,恭祝您和家人春节快乐,猪年吉祥!
这几天,收到许多朋友发来的祝福V信、短信,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其中最多的是V信小程序:一位甜甜的美女拱手拜年,旁边是“年前打开,越快越好”的提示。看着美女偿心悦目;看着提示却有些纠结。不打开吧,不尊重朋友;打开吧,又与我的想法相背。这次我的节日祝福是有意迟发的。因为每逢过节,商场里拥堵,高速路拥堵,网络通道也拥堵。最拥堵的还是人的心里。所以避开高峰,既对社会是小小的贡献,又能在朋友舒缓的时候分享我的祝福。更重要的是猪年是慢年,“慢”字中有四个太阳,任尔炙烤,我自清爽。
生肖纪年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反映了先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景和智慧。十二生肖动物的选择、配对、排序及其所蕴含的阴阳五行命理文化,玄奥莫测,是我们打开幸运之门的金钥匙。猪年是生肖小甲子12年轮回的收官之年,2019年是21世纪20年代最后一年。这样阴阳相拥、承上启下,手搀手跨世纪、跨年代、跨轮回的“三跨”年份,1000年中有4次;跨年代、跨轮回的“双跨”年份,100年中有2次。本年度的搀手双跨,是公元纪年以来的第34次。如按反映西周初年生活的《诗经·小雅》载“吉日庚午,即差我马”估算生肖纪年的开始,至今已有255个猪年。如按东汉王充《论衡》中的完整记载再上推100年算,今年就是第170个猪年。过年了,我们来聊聊金猪话题。我慢慢写,请您慢慢看。
一、 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伴行者,贡献者
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有学者认为猪的进化始于距今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也有的认为始于4000万年前,总之比人类早得多。人类对猪的驯化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前。华夏民族是最早驯养家猪的民族,古时猪的别称有很多,比如豕、豚、彘等,豕、彘指大猪,猪、豚指小猪。还有的称为“汤盎”、“印忠”、“黑面郎”及“黑爷”。最早养猪的目的是作为一种食物储备,进入农耕社会后,积肥就成为养猪的目的之一,“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是相传已久的农谚。西周时代,已出现各种青瓦猪圈。汉代为“劝民农桑”,甚至对每户养猪的数量作了规定,并且民间已有猪型的存钱罐,过去叫做“扑满”,这是我国最早的储蓄工具。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阉割术及“麻盐肥豚豕”等烹饪技术。唐代《朝野佥载》中,已有洪州人养猪致富的记载。隋、唐以后,养猪逐渐成为一种产业,猪被称为“乌金”。富人去世以后,手里会握有一对玉猪,象征着财富和权力。远古时期猪的地位十分崇高, 曾是部分先民的崇拜图腾,人们将猪头造型融入龙的形象。辽宁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是我国最早的猪和龙的结合体,头部像猪,还有小小的獠牙。自商代开始,猪被大量用于祭祀,并有明确的等级区分。各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泥猪、陶猪、玉猪和金属猪。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者。
二、猪是家文化“三江源”之一
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中国汉字具有无穷的魅力,蕴含着先贤们的天才智慧。“家”,上面是屋子,屋子里有猪(豕),这就是“家”。这表明,野猪被驯化为家猪,标志着人类由居无定所的狩猎时代,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时代,随之进入农耕社会,“家”、“家族”逐渐成为社会最稳定的单元。最古老的“猪“字,是一只直立的猪形图形,现在的“猪”字与原始的猪字已没有任何“象形”关系,但它仍然与“家”有内在的联系。“猪”字,由“犭”和“者”组成,按照字源解释,“犭”由“豕”演变而来,即肥豚;“者”是“煮”的本字。所以“猪”是煮着吃的肥肉。这是正规的解释。可是中国的汉字是由笔划组成的,对笔划进行分解,就会发现古人造字可能有更多的寓意。“犭”表示毛发,“者”由“老”字头和“日”字构成,老字头在最早的甲骨文中是一个弓背的老人形象,“日”表示朝阳,代表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老人+年轻人=自然人,所以我们今天说的“老者”、“学者“、”记者“等,指代的都是“人”。上古先民将猪拟人化,把“猪”看作是长毛的人,当作家庭成员看待,这就与前面说的”家“字含义完全一致了。还有的直接将家字下面的“豕”写成“人”字,成为“家”字的异体字。这种解释叫戏说文字,但猪与“家文化”的渊源绝不是戏说。
三、猪是保护人类健康的使者
1、猪在人类的食物链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猪易于饲养,繁殖快,出肉率高,成为人类初期的主要肉食来源。猪肉富含蛋白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磷等营养成分,其蛋白质属优质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几千年来猪油一直被人类视为“生命油”,但近百年来,被一批所谓的营养学家们给颠覆了,近年来又在重新认识它。有研究表明,猪肉还是维生素的主要膳食来源,特别是精猪肉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丰富,B2对脂肪的合成和分解有重要作用。猪肉的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这对人体都是十分有益的。许多长寿老人都有喜食红烧肉的习惯。中国是世界猪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2、猪为人类的药物研究作出了贡献。在药物代谢动力、毒性学研究中,常用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狗、猴等。实验证明,猪比其他动物更能反映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用犬、猴实验,不仅饲养成本较高,而且有时还涉及伦理问题。小鼠、大鼠、兔属啮齿类动物,与人种属差异大,不利于实验数据的精确对比。
3、猪为人类的器官移植、器官培育开辟了新途径。器官移植是很多恶性疾病包括意外性物理损伤的最终解决方案,但寻求合适的供体十分困难。研究证明,猪不仅可以作为药物学研究的实验动物,而且可能是人类唯一可获得器官移植、器官培育的救生主。虽然在物种分类上,人是灵长目,猪是偶蹄目,相差甚远,但从体型、食性、代谢水平这些指标看,却和人类大体接近,猪的一些器官“性能参数”与人类基本处于同一档次,甚至连心跳频率都差不多。英国 Johnauthe教授早在1700年就提出,猪可作为人的循环系统研究模型。小型猪和人的各器官系统,不仅在形态上、物理尺寸上相似,而且生理学功能也基本相同,特別是皮肤、心血管系统、肠道和泌尿系统尤其如此。异种器官移植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其原因在于“抗原配型”上,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的排斥作用难以突破,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难以清除。2015年10月初,世界顶级科学刊物《科学》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乔治·邱奇(George Church)的一篇重要论文,宣布通过使用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抑制了猪体内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的基因。2017年8月,有报道称: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灭活猪诞生,从根本上解决了猪器官用于人体移植的异种病毒传播风险。这一全球科学界关注的重大突破,由美国生物技术企业eGenesis公司领衔发表。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批小型猪其实诞生在中国云南的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早在10年前就有朋友告诉我,我国上世纪60年代在云南有一个神秘的小猪实验室,其神秘性不亚于核武器。每头小猪从出生到死亡,有唯一的身份证,永久存档,任何无关人员不得接触,盗窃小猪和小猪资料都是重罪。看来,和我们许多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成果一样,绝密的小猪也走上了市场化的内转外、外转内的“双赢”路。庆幸的是,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没有免疫识别障碍、可以随意向任何免疫背景患者提供器官的“万能猪”,已经不是梦;人类人人长命百岁已经不是梦。猪将从单纯的食物变成守护人类健康的“神兽”。
四、猪是人类快乐生活的好老师
“幸福、快乐”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人们奔向这一目标的路径却充满郁闷和艰辛。宋人方岳有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关键是如何去认识和对待。猪给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1、学会忍,忍中有福。猪是人类文明的伴行者、贡献者,理应受到人类的尊重。但现实生活中,猪却成了人们嘲讽、责骂、诅咒的对象。上帝、真主、佛陀明令禁止信徒们食用猪肉。药圣李时珍在其名著《本草纲目》中写道:“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还说:“南猪味厚,其毒尤甚。”可见药圣也有时代局限性,只识本草,不识动物。有学者研究发现,猪和其他家畜比,最讲卫生,和人类一样,有吃、睡、排泄三点分开的习惯,很是讲究。母猪分娩前,还会自己衔草做窝,相当善待自己。只是由于人类的驯养,为积猪粪,将猪圈和厕所连在一起;也因为圈养,使当年可与狼狗比速的野猪,变成了今天步履蹒跚的家猪。猪的嗅觉、听觉十分敏锐,其灵性、可导性不输警犬。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当过猪倌,《西京杂记》中就有西汉丞相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东海牧豕的记载。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发泄不满和愤怒时,总爱用脏得像猪、蠢得像猪、丑得像猪来骂人呢?回答只能是“莫须有”。面对不公道和羞辱,猪的态度就是“忍”,若无其事,你骂你的,我自心广体胖。忍,不是消极的忍耐,而是积极的应对,是气度,是胸怀,更是一种智慧和力量。中国“忍经”,博大精深,成大事者莫不深谙此道。要时刻记住两句话: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人生最大的错误;与不讲理的人讲理,是自己太不懂理。审时度势者,得时得势。
2、学会慢,慢中生慧,慢中得安。猪的行动非常迟缓,显得很笨拙,慢是它的生活常态,怡然自得。再看看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脚步匆匆,话语匆匆,神色匆匆;睡眠不足,运动不足,与家人相聚不足,一幅紧张、疲惫、冷漠的模样。快节奏地呼喊着追求梦想,却忘了梦想的彩页只挂在追梦的途程中,享受当下才能看到梦的绚丽。浮躁,是现代社会一切病症的病源体。所以我们倡导慢生活,凡事静下来,慢半拍。只有慢下来,才能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品味生活;只有慢下来,才能读点书、想点事,养点心,不断提升自己;只有慢下来,才能拯救内心深处被浮躁之火烧毁的灵性。慢,就是回归自然,回归本原。在生活中,急事情慢处理,热事情冷处理,复杂事情简单处理,简单事情小心处理,有些事情不需要处理。相信一条真理:时间是最好的处理。
3、学会糊涂,乐在糊涂。猪的憨厚被人视为愚蠢,这是莫大的嘲讽。“蠢”就是糊涂,不明事理。人生是个圆,自糊涂始,至糊涂终。少时糊涂叫天真,也叫幼稚,那是真糊涂;老时糊涂叫世故,也叫城府,那是装糊涂。郑板桥绝顶聪明,可他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这是处世智慧,道破天机。没有心计的人,甚至有点“木”的人,才有真正的快乐。中国汉字“快乐”一词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快”由竖心和“夬”组成,缺一角;如果不缺这一角,就成了“怏”,变郁闷了。繁体的“樂“字,本意是木架上的丝弦乐器,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左边是丝、右边是丝,表示生活纠缠、纠结,理还乱;中间“白”字,表示不理会、不管它;下面是“木”字,表示呆滞、木枘。“快樂”,就是呆一点,笨一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然自若,乐在其中。
猪年是福喜之年,福顺之年。恭祝您和家人福运常在,吉祥安康!
小注:
1、“地暖”句,引自(唐)李商隐诗《桂林路中作》,这里表示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同时,与前一句“曈曈日”对应,喻“天地阴阳相合”。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2、“慢”字中有四个太阳句,一般只能数出三个太阳,但确确实实是四个太阳。你看到几个太阳?
3、家文化“三江源”:借用我国地理“三江源“的说法。家文化实际也是由三条源流汇集而成。
4、戏说文字句。对中国汉字的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也是最规范的,后世又有不少的训诂学者和解字、拆字专家写了许多专著。有些有道理,有些也属望文生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保卫汉字的纯洁,我完全赞同。但对汉字的解释,永远在路上。古人造字之天才初心,绝不能低估;后人演变之智慧也绝不能低估。简化字也不乏既反映现实又预见未来的创造。如“愛“变“爱”,“親”变“亲”,爱无心,亲不见,多么有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