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斯文中国, 语文教学, 高考研究

采薇:征战归途的回放 绝世情你可理解?

 

 

第三小节内容:《采薇》等战争诗带给人的启示

 

《诗经》中的战争诗省略了战争过程,荡涤了战争硝烟,倾其笔墨于战争中的人,那文字里跳跃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似未呼已出:那吟着“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那唱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行” 昂扬战歌的士兵,还有那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之歌的士兵。因为这些,更让我感受到《采薇》这首诗,色彩太丰富,情怀太深沉。诗中那位士兵,唱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期待理解的苍凉与豪放的生命乐章,将那恋家思乡的个人感情与为国赴难的责任担当,两种互相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阅读人。

难怪方玉润称《采薇》:“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战争与外交是达成政治目的的两条不同途径,战争是流血的外交,外交是静默的战争。《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描绘和记录了形态各异的战争,是后世鉴古知今的智慧源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诗经》又是外交场合不同政治利益方的通用语,是各方沟通协调共谋和平的文化基础。

今天有历史的痕迹,历史中有未来的启示。《诗经》中的战争诗,因为平和客观,故能桥梁各方,因为着眼于人,故能超越战争。我们在《诗经》中的战争诗中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战争,而了解战争方能避免战争。当下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势,与数千年前中国商周时期的政治格局遥相映照,过于急功近利根基浮浅的文化将无法应对这一复杂局面,温柔敦厚的《诗经》却能抽丝剥茧拨云见日,以不朽而形象的文字昭示人类归途与去路。

中国数千年“和”的文化,滥觞于《诗经》,必将造福于世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