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学习 学习中实践
第三节 实践中学习 学习中实践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教师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无外乎在实践中学习,在阅读中学习,反思自己,学习他人。
一、目标学习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现代汉语》中对“学习”一词的解释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习是读书和实践的结合体,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增长智力,还要增长实践的本领、创新的能力。这一解读恰好应和了已经到来的创感时代的特征。现代教育不仅要开发左脑,更要开发右脑。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我们要抓住各种思维的关键期,促进孩子的幸福成长,既不可越厨代包,也不可揠苗助长。因此,我们就得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科学的进行终身学习。
1、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丹尼尔·平克认为,教育需要培养六种被称为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的右脑能力来辅助左脑思维。即:
不仅要有功能性,还要有设计感。
不仅具有争论性,还要有故事感。
不仅具有专业性,还要有交响能力。
不仅具有逻辑性,还要有共情能力。
不仅仅要有严肃性,还要有娱乐感。
不仅仅要累积,还要有意义感。
其实,这“六感”是人类的本能。这些能力,人类与生俱来,只不过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被功利挤兑,而渐渐萎缩了。“每个人都能掌握概念时代的这六感。谁先掌握了它们,谁就会在这个时代占得先机。”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这“六感”,首先自己就得具有“六感”培养“六感”是我们终身学习的目标之一。
我们的教学应该“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把“传授方式”改为“创造方式”。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学习方法,就不只是教师的复制品,而且是方法的创新者。因此,我们教师在不断研究自己的同时要研究学生:
1、这些学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2、“我能”或者“我该”怎样做,才能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或者潜能发掘出来?
3、我们采用的应是包容态度,不是克隆出多少个像我们一样的学生。
4、我们要发掘有过人之处的学生,从而引导发展。坚信:这里潜藏着许多个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
5、不管怎样,我们该对自己进行“镜子测试”,确保每天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是一个充满活力,给学生以激励的教师形象。
6.我们应该都是实干家,却又能将教师的权力分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而不把我们自己淹没在琐事当中。
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是我们终身学习的目标之二。
终身学习不仅仅是看书读报,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去,要把学习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教师的终身学习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的学习。学生不是产品, 可塑性大。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设计未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需有计划的提升专业知识,方法技巧,还要开阔胸襟、陶冶情怀、扩大视野、提升境界,因为这些常常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灵性。
2、统筹规划,才能事半功倍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时间的无声的脚步,是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而稍停片刻的。”
阅读卡片
我作为晚生曾多次拜访季羡林先生,每次他的谆谆教诲,都令我永远难忘。
那年,他已经83岁高龄了。我们漫步在北大的一条石径上,他问我:“你的关于苏慕遮的文章写完了吗?”我尴尬得语迟了。他宽厚地说:“这条小路通向我的办公室。我在家里的书桌上写《我的小山》。写累了,就出来沿着这条石径去办公室。在那儿的书桌上,我写关于糖的传播史。再写累了,我就沿着这条石径回家,边走边构思《我的小山》,到家在书桌上记下来。”这平实的话语,令我震动,我知道这才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这话语,也令我惭愧至今,也鼓舞我振作至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而合理用时、科学用脑、统筹规划、多事并进就非常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学习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二、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我们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学不可以已”。我们得建立起自我意识发展基础的“我能”,建立起具有内在动机的“我想”,建立起一定发展策略的“我会” ,建立起坚定意志的“我坚持”。
1、坚持观察,坚持尝试。
阅读卡片
在一个玻璃杯放进一只跳蚤,跳蚤很轻易就能从玻璃杯中跳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都一样,玻璃杯根本难不倒它。经过测试,他发现跳蚤跳的高度竟达到了它身体的400倍左右,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了。接下来心理学家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玻璃杯里,不过,这次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盖子。“啪”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盖子上,掉了下来。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没有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又过了一些日子,心理学家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到过盖子,而只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于是,心理学家把盖子轻轻拿掉了,可是跳蚤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蹦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个高度蹦跳。一周以后,这只可怜的跳蚤还是在那个高度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不是,而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所以便不敢再尝试。这就是“跳蚤人生”。刚开始意气风发,屡屡尝试,当事与愿违,屡屡失败时,不是抱怨世界不公,就是怀疑自己能力不足;不是一如既往地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这太难了,我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设限”。坚持观察,坚持尝试,才能改变自己。
阅读卡片
1909年,杨昌济在英国学习。他十分注意研究英国人民的生活风貌,并从中肯定那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大至言论自由、通信自由,小至不说谎、不随地吐痰、不随便借钱和用别人的钱,等等,他都一一注意观察,加以肯定。他十分赞赏“西洋人于小事亦分明有界限”的习惯,如寄信时,向别人借了邮票一定要给钱;几个人同坐公共汽车,进餐馆,一人付了款,其他人也要把钱凑足交他。杨昌济说,中国人就是不一样,认为这么一点钱不值得还,如果还了,就是轻视出钱者;有时候即使真还钱,受钱者也往往佯推故逊,或伪为发怒,实际上心里并不是真不要。他认为这样做很不好,容易导致伪善。后来杨昌济回国后曾认真实行这种“银钱上权限分明主义”。他在长沙经常要过江授课,有时同舟学生代他交了船钱,他事后一定把船钱还给学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马上行动起来,从司空见惯的案例中抽取神奇,从貌似正确的过程中发现谬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惟书,不惟上;只惟真,只惟实”。坚持观察,坚持尝试,回归儿童,回归自然,关注生命,改造我们的教育,不是总在看看别人做的如何再去跟。
2、坚持读书,坚持写文。
在某种程度上,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作家余华对“经典阅读”有过生动的描述: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忽然意识到,真正引领我们步入人生高境界的,是那些“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的文化内蕴,这恰如“冰山的下面”,不一定“显山露水”,但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支撑。在这一境界中,我们不难理解文学巨匠可以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领袖,我们不难理解一部名著可以激励着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如此看来,阅读,就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屋宇;阅读,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加钙;阅读,就是让一个人圣洁而自信地走过每一个人生驿站……
阅读卡片
师旷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平年间。生而无目的师旷注定一辈子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可他以超人的毅力和不倦的学习精神,成为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以“师旷之聪”、“师旷多闻”闻名于后世,并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师等。
据《淮南子.汜论训》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书》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师旷还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左传》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据说这位身残志坚并成就斐然的先贤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
师旷的音乐成就是否如《韶乐》般圣洁,有无钟子期和俞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般响遏行云,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师旷论学》的声音穿越千古的时空,传到我们的耳边仍如雷贯耳——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师旷以极为生动形象的比喻形容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所获,来鼓励已“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晋平公,问道:“老年好学,就如点着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师旷在各方面的成就便是他这种终身学习理念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他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向世人证实了终身学习能够给人带来超出凡人的智慧。
读书,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我们提倡教师读书,不仅仅想提倡一种习惯,一种意识,往大一点儿说,我们更想提供一种生命的状态。
怎样读书?《诗经》中“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学习应具有的深入、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
阅读卡片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今天正式开业了!
公司终旨:确保客户利益,激励客户成功。
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因为教育的成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投保金额:不限。从数元至数千元任您自选。
保期:十年。
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本公司只求客户成功,不以赢利为目的。所有利润将全部捐赠希望工程。
欢迎投保,欢迎垂询!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自古“立言”便成为士大夫的崇高追求,为何将“立言”作为人生追求?曹丕《典论》道出了真谛: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奇迹常常是瞬间创造的,但仅仅依靠瞬间是创造不出奇迹的。“薄发”的过程是令人欣喜的,“厚积”的过程是寂寞的,甚至是痛苦的。司马迁认为自己是通读三坟五典,“究天人之际,观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杜甫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揭示了读书和写作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有读破万卷书,下笔才能有如神助,倚马可待。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冷,是操守的淡泊;冷,是气度的镇定。 明.陈眉公也说:“淡泊之守,须以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纷境上勘过。”只有这样,才能“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的佳境到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毕竟“踮脚”和“跨越”不是人生常态,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以“立”和“行”的姿态出现。读书,要享受孤独,耐得住寂寞,要有朴素之心,要有韧性来持守。
3、坚持研究,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是小事堆成的大事,需要用心体悟。没有悟性,就只能天天“重复昨天的故事”,看似忙忙碌碌,实无多大进步。
育人,好比谱乐。记住每一个音符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在育人的过程中,仅仅学习教育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对音符的排列规律了如指掌,并且懂得寻找最贴合氛围的音乐旋律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抓住教育的宗旨,充分了解教育的目的,灵活运用教育手段,因需施教,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阅读卡片
扬雄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典型例子:“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在终身学习上,扬雄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铸人”的思想——
或曰:“人可铸与?”曰:“孔子铸颜渊矣。”
扬雄认为最高的学问不是铸金而是铸人,而这个铸人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自生至死,贯彻始终,片刻不息,须臾不停。
扬雄还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耕读”思想,他说:“古人耕且养,三年不师自德。”他倡导学者应该半工半读去治学,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放置到象牙塔中去做“上流人”,这样,当事人自己不但无法真学问,即使搞出了什么理论产品,也会耽误社会和他人。“耕读”的学习思想是很了不起的,耕读不仅是劳动锻炼,还蕴涵着当事人观察和体验动植物及天地的生长消进系统关系以悟大道的深刻含义。
扬雄的耕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耕读”思想的典型践行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这样,诸葛亮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大势。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作为最大的遗产留给后代,在《诫子书》中,诸葛亮说“夫学也静也,才也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告诉后代学习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也只有努力学习,才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才干。
忙碌造就肤浅,全面导致平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我们要合理地支配生命,研究出规律。“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让学生能从“若有所悟”到“恍然大悟”。不断的学习,坚持研究,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正如每一片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与特点一样。教师的价值附着在个性上。个性不都是愤世嫉俗,更不是矫俗干名,真正的个性常常表现为温文尔雅、润物无声。对于一位教师而言,其教育教学个性或风格的形成,乃至其思想体系的构建,标志着其专业发展的飞跃和职业生活的成熟。
阅读卡片
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材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材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材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来读。”那位老师更加疑惑了:“您这样做到底让孩子们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特立独行的人格和冷静成熟的心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具有这种心态和人格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会束手无措,也不会在顺境逆境之中喜怒无常,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实施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当我们教的学生不轻易相信什么,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师真正的生命是他的思想,教育的行为不仅仅是用知识去装备人,更多地是用思想去感召人。为师的孔子是有思想的,为师的朱熹是有思想的,为师的陶行知是有思想的……他们的思想如太阳光芒照耀天地,如月亮清辉洒满人寰;他们的思想折射出来的崇高的品德更是让同代瞩目,叫后世景仰。为人师者,不必耽以形,不必售以貌,不必逐其威,不必恃其技;而要用思想的幽兰一样的芬芳去擦亮眼眸,用思想的火把一样的光华去驱散黑夜,用思想的战歌一样的旋律去唤醒心灵,用思想的启明星一样的舞蹈去迎接黎明。携着思想的欢歌像江河一样去追逐大海,拍着思想的钢翅像雄鹰一样去追逐蓝天,为人师者则必定有海阔天空的人生。
三、合作学习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根竹竿的歌曲,两只蚂蚁运食物的方式,三个皮匠的俗语,三个和尚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又深奥的哲理——合作是一种生产力。
1、合作学习,某种时候也要改变自己以适应合作对象。
阅读卡片
两艘战舰已经在海上听候调遣几天了。那几天的天气一直都是无风而阴暗的,我那时正在领头战舰上服役,当夜幕降临时,我在甲板上值班。在浓雾中,可见度极低,因而舰长也在甲板上小心地注视着。天黑不久,甲板右翼的哨兵报告:“战舰右翼有灯亮。”舰长问:“是静止的还是向船尾移动?”哨兵回答:“静止的。”这意味着这艘战舰有和那艘船相撞的危险。接着,舰长对信号员说:“发信号给那只船,我们处于相撞的航道上,建议你改变航道20度。”回答的信号是“建议你改变航道20度。”舰长说:“发送信号,我是舰长,你改变航道20度。”回答是:“我是二等海军小兵,你最好改变航道20度。”这时,舰长大怒,说:“发送信号,我是战舰,你改变航道20度。”那边发来的信号是:“我是灯塔。”最后,我们改变了航道。
——弗兰克•科赫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合作,某种时候也要改变自己以适应合作对象。这既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策略。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也是改变自己求得合作成功的典例。
2、合作学习,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心与心的靠拢,是情与情的对流,是思维与思维的交锋;倾听是一个人心理素养、交际智慧与语言功力的综合外显。所谓“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一个真正擅长合作的人首先必定是一个睿智的听众。倾听是一种姿态,是与人为善、心气平和、虚怀若谷;倾听是一种修养,是智者的宁静,犹如秋日葱茏,深邃的思想于无声中收成。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一定会给学生留足表达的时间,一定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倾听学生的声音;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一定善于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一定能听出学生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定能听出学生谬误中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情、否定中包含的肯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一定能听到学生思维抽穗、知识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一如华东师大胡东芳教授说,倾听应是一种民主的氛围,一种真诚的谦虚,一种积极的赏识,一种热情的期待。
首先,要专注而耐心地倾听;其二,要能欣赏、体味地倾听,听出其独到之处,听出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其三,倾听时要多谋善断、灵活反馈,概括提炼其主要观点与基本内容,通过提问、重复等方式引导对方更详细地阐述以求理解更深入。
3、合作学习,要学会欣赏
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学习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学习的意义和享受学习的欢乐。
(1)学会欣赏
平凡者,因智者的欣赏而凸现;智者,因欣赏他人而更高尚。仁者,因欣赏使其内藏的高贵得以显现,外化他人。
欣赏是最高的奖励!
欣赏他人,这是优秀者的品质!
真正的压力不是来自批评、打击,而是来自表扬和鼓励!
最难的是欣赏同事。其一,在生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排他性。其二,在人性上,有一种自然的征服性。其三,在思想上,有一种世俗的习惯性。归结起来就是一条:人自觉不自觉的具有”嫉妒心”。这样要欣赏同事 真的就是很难了。
只要竞争存在,矛盾自然产生。这样,同事之间实质上是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样就难怪我们时常会听到抱怨:好累,好烦,好无奈,好无辜……
懂得欣赏,学着给他人一个台阶,一切都会因欣赏而改变。
(2)学会竞争
双赢智慧。尊重对手。一个人拥有对手,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拥有对手人才会不断进步和强大。感谢对手。没有对手的竞争是乏味的,一个企业要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应该感谢对手时时施加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化作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动力,进而在残酷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扶持对手。把对手扶起来,在人生这个竞技舞台上,一个人是否拥有对手将直接影响到生存和发展。
4、合作学习,要学会谦虚
“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明•庄元臣《步苴子•内篇》卷一”。只有拜所有的人为师,才能成为众人的老师。
(1)向孩子们学习
向孩子们学习,还要学会欣赏他们的天真、单纯、甚至幼稚、可笑,以此来滋养我们的人生。
阅读卡片
有一天我到北京一所中学去,看到一个男生拿气筒往可乐瓶子里充气,瓶子里还有水,我不禁很疑惑,问道:“你做什么呢?”
男生说:“我在做神州五号的实验呢!”
我更好奇了:“这个东西和神州五号有什么关系?”
他很得意地说:“你看我这个也能发射上天!”
真的,不一会儿那个可乐瓶子就嗵的一声上天了,达到三四十米高。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孩子,他不光是听,他还要试验,他敢于去尝试。相比之下,我们成年人就会产生很多惰性。其实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情,他们跃跃欲试,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是非常值得我们成年人欣赏的地方。在孩子身上,我们有许多东西要学习。两代人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才是我们21世纪理想的代际关系,才是我们最和谐的教育。因此,将向孩子学习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原则和途径,是成年人的明智选择。
(2)向优秀者学习。
以优秀为师,会成为更优秀的人。
日本人的求师原则:谁最强就向谁学。
与巨人为伍,你逐渐具有巨人的气质、特点;有巨人推拥,你才可能亮相;有巨人作参照物,你才会不断奋进、不断超越,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要成为优秀的人,需以优秀的人为师;以优秀的人为师,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
阅读卡片
教学研究,从明白它起,就理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宽就要“研”,要深就得“究”,要究就得发散,唯朋“友”才会来真!
回想起刚走上讲台上课时,大多是用自己读书时老师上课的方式来教学生,然后听老师们指点。每上完一节课,就想多听一些建议,听了几条还想多听几条。由此,我赢来了许多上研究课的机会,也因此,我得到了更多人的指导。
稍大一些,我不满足于别人提几条建议就完事,而是提完建议后又会问,您会怎样上呢?这样,我上一节课,可以听到若干节不同的设计。我迅速记录,然后反复琢磨,哪里适合我的个性,哪里可以组合,哪里可以改进,在这基础上,我重新设计出一个、或几个教学方案,请大家再修正。只要我问过的人都会说一句相同的话:“挡不住她的赤诚!”
因为这样,我设计的教学方案、写的教学心得多次获市级以上奖励,《湖南教育》八九、九零、九一连续三年在第七、八合刊刊登了我的教学一得。也因为这样,我获得了更多的观赏、学习、上课的机会,老师、领导、专家们给了我更多的更高要求的指导!
他们的指导来自方方面面:上课走姿,手势、眼神;板书设计、书写;语言那多了一字,那里应添加一字;流程怎样调整;怎样显示你的教学个性……
有时自己花费了不知多少时间的设计,最后会被说得这也不够,那也不行。眼睛被说得发红是常有的事。往往这时,领导、专家们就会笑:多哭点,放声哭,哭多了就会更聪明!
原单位一位我十分尊敬的市语文教研员退休了,我去看他。他对我说:真心关心你的人,是说你直话的人,是不断向你提出更高要求的人,是一直给很多机会来提高你的人!他说,我能够长久的得到多方的帮助,关键在于我的诚和真。
因为机会很多,我结识了教育领域里许许多多的专家,他们都给过我指导。从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懂得:不要太俗,做人要做真!要将获得的转赠给周围的人。
——陶妙如www.miaoru.com
一个真正很有才能的人,在工作、生活地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会感染周围的人,影响周围的人,使周围形成如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一层层向四周扩散的震波一样。
我们在此所说的终身学习的途径和策略,不是一般地强调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而是要能够不断主动学习,持续创造,真正与时俱进,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那种创造性学习;不是一般地强调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建立一般的学习制度,而是要形成一套推动全体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机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反思、反馈、共享、互动的那种有活力有效益的学习;不是一般地倡导某种学习方法、制定某种学习纪律,而是培育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先进管理理论相匹配的一整套学习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创新力、领导力、执行力的那种变革式学习。只有如此,“学习型”教师才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