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写作误区浅析
《高考作文。高分论坛》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写作误区浅析
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 陶妙如
当点击“按钮打分”的数字键时 ,我总感觉有双眼睛在注视着我。
——阅卷时的感觉
作为07年湖南高考作文评卷员,我怀着菩萨心肠,持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标准,用霹雳手段,快速浏览着考生们的张张图像。
一页页字片从眼前飘过,一种种情绪随击而来,率性的文字让我神情一爽,但考生作文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让我不得不沉思。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应算是回到了传统命题作文的样式。没有背景语,题前一句限制语“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指向明确:要有真情实感。以“诗意地生活”为题,有利于考生创造想象的发挥;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一方面继续强调对基本文体的写作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单写某种文体而不能尽展考生擅长的不足。 “注意”的提示凸显出一种关怀。 尽管有如此多的便利但由于“诗意地生活”文题本身已经上升到文化的、艺术的、思辨的、审美的层次,这给考生的审题、选材、选用文体等都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误区。
一、 审题
【误区一】 不明白“诗意”的内涵。
什么是诗意,“诗意”,词典的解释为“像诗里面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作文题中的“诗意”所指意义显然要广泛得多,与生活联系起来理解,诗意主要指人的一种生存态度、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取向。
“诗意”的核心,除了审美意义上的“给人以美感”之外,还有伦理意义上的“有意义和价值”。《评分细则》认为,体重的“诗意”是一种主观态度,“无须精确的加以注释,也不比硬顶一个客观标准”。但这么说并不是没有尺度,毕竟对于考生所表达的感受或态度是否是“诗意”,评卷教师还是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基本共识。遗憾的是考生对诗意的理解要么狭隘,要么无边无际,不能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
案例1
不知是什么时候播过一部戏——《环珠格格》?我忘了。但是里面那个活泼可爱、调皮捣蛋的小燕子我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时与小燕子一伙的伙伴:永琪、尔康、尔泰哪个不是学识渊博的人啊!可这些人却个个愿拜小燕子甘拜下“疯”。小燕子的“疯”给所有人带来快乐。她不是诗人,对作诗也感到头痛,作的诗也是千奇百怪、搞笑至极。她没有高深的文化,也没有叙情的诗意,她不像紫薇那样出口成章,但是她的生活很好(有)诗情画意,因为她快乐,能给别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我还记得他们三姐妹被关进大牢时,那首“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抬头见老鼠,低头见蟑螂”的诗。这不就是有诗意地生活吗?有诗又有是活的。呵阿……
文中有关“诗意”的叙述和评价,明显显示作者审题的狭隘——把“诗意”理解为“诗歌之意”。这样将“诗意的生活”理解成“诗生活”的,或者有意用“诗生活”来扣题的,我看到的就好几十篇。
案例2
美丽是诗意,豪放也是诗意,拥有了豪放,拥有了美丽,就拥有了诗意。
对“诗意”理解不透彻,打擦边球,什么都往“诗意”扯。类似的模糊观念还有很多,比如将“诗意”理解为“乐观”“豪迈”“爱”甚至“寂寞哀愁”……
【误区二】 不理解“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区别。
“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的区别:“地”字表示“诗意”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生活”,因而“生活”在此不应理解为某种静态的状态或情景,而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或心理体验。
可是,许多考生审题模糊, 理解上就出现偏差,将“诗意地生活”写成静态的“诗意的生活”。
案例3
诗意地生活是指人们过着红袖添香、吴侬软语的日子。而今,诺大的神州大地亦是如此。歌舞升平地(的)夜生活成了各大城市的一道风景。……
王昭君放弃了皇宫中诗意地(的)生活,毅然请缨,奔走大漠,难道她没有问过自己当真要放弃了奢华的生活吗?难道她当真没有后悔过吗?……
作者将“诗意地生活”理解为“诗意的生活”,将本来修饰名词“生活”的“的”字可以写成“地”字,像这样未认清两者的差异而只是笨拙地替换助词的做法还有不少。其中有些考生可能已经分不清“的”“地”作为结构助词的区别,因而造成审题的失误。
还有个别考生将“诗意地生活”的“地”字,当作“地方、处所”来写。因而写出“诗意地生活,要找一块诗意地生活。陶渊明的南山是诗意地,杜甫的草堂也是诗意地,东坡的赤壁也是诗意地……”之类的文字来。
【误区三】 不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的提示,大写特写古人。
“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是湖南卷比较独特的提示语,意在唤醒考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写身边人物的诗意生活,也应有一种“在场”感,是自己感受和认识到了“诗意地生活”的内涵和价值。
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考生通篇在写他人的生活和感受而不涉及自己,甚至认为诗意的生活是ibierende,自己完全没有“感受”。
案例4
什么是诗意地生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是李白的诗意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诗意生活。“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时苏轼的诗意生活。
他们都在诗意地生活着。
李白,……
杜甫,……
苏轼,……
【误区四】 只写“诗意”,而看不到“生活”。
有的考生一篇文章从头到尾大谈“诗意”,可对“生活”二字却搁置不提。
【误区五】“生活”场景不少,却找不到“诗意”。
有的考生在文中写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活”片断,可怎么也品不出“诗意”的味来。
按规定这两类文章视为不全面,只能评为三等文。
如此种种均属于没领会命题者意图。命题作文要求深入领会命题者的意图,不能随意地对标题作个性化的理解。
◇ 加强学生审题训练是写出高分作文的前提条件。
二、文体
试题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评分标准”也有“符合文体要求”一项,因此无论考生选择何种文体,都必须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
阅卷时,对议论文、记叙文的界定非常宽泛:所谓议论文,是指围绕某一观点展开,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所谓记叙文,是指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写人记事的文章。并要求阅卷老师对文体的判定不宜过于死板。应从考生作文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灵活处理。如考生写成随笔,可视为议论文;写成叙事性散文,可视为记叙文;写成童话、小小说,也可视为记叙文。
可惜的是部分考生文体选择不明智,写作时文章包含了多种文体,表达方式之间缺乏前后一贯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文体杂糅”。
【误区六】 文体选择“教条”化。
考卷80%左右是写的议论文。考生受高三议论文强化训练的习惯影响,也受议论文容易得高分说法的影响,在选择文体时不假思索就写议论文,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事实上,“诗意地生活”以叙述性散文来写不是更有发挥的空间吗?
【误区七】议论文写作表层化
考生议论文的通病:观点不明确,出现多头状;论证没力量,呈现堆料状。许多文章没有明确的观点,没有围绕观点集中展开论述,而是发散式展开;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比如同一篇文章中,既写到陶渊明、王维的恬淡,也写到李白、苏轼的奔放,还写到丛飞、洪战辉的爱心,尽管都算是扣了题,单却缺少内在联系,如散兵游勇,主旨不明。
这样的文章只有议论文的形式,却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显示出议论文的力量。
案例5
在我看来我们的诗意生活,应像李白的诗那样跳动,自由,应像陶渊明的那样安静,平和,也应该像毛泽东那样豪迈,向上。
跳动,自由。
……
安静,平和。
……
豪迈,向上。
……
以上所说误区,其实就是导致不能得高分的原因。对08年的考生来说应有警示作用,对我们在作文备考时如何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和选材等方面应有所提示。
让心灵放射出温暖的光芒(课件) 急躁.浮躁.烦躁.躁动——本班学生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