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高招生语文试题(湖南卷)分析与评价 李作霖
2009年普高招生语文试题(湖南卷)分析与评价
2009年高考语文湖南卷承续了往年“典雅厚实”的整体风格,又注意在文化内涵、能力要求等方面做出向新课程高考转变的适当导引,整套试题内容厚实、设题严谨、精神面貌昂扬,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色。
试题整体特点
大体说来,2009年湖南语文卷体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有常有变,变中求“辩”。“有常有变”是指在基本题型、试卷风格和提问方式大体不变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际和时代要求,在局部做出调整和改变。比如一大题5小题(对联)题型的改变、科学类现代文体例的改变、18~19题检测向度的改变等。“变中有辩”是指命题者在创造新变时,总是注意到与以往试题的内容和体例的联系,注意到在现在的试题与将来的检测目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显示出一种清醒的“辩证”意识。比如科学类现代文,是文字材料关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文章;古诗词鉴赏仍以湖南卷常见的“对读”形式出现,但此次对读却引入了从未在湖南卷出现的“词”;18~19题考查“艺术手法”和“象征”,似乎是一种新变,而这类提问对于经历了“文章赏析”训练的广大师生来说,却并不陌生。试卷中的这种“辩证”意识,既体现了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也给语文教师应对明年的“变革”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二、内容连贯积极,富于文化蕴含。语文考试不应是纯粹的知识检测,好的语文试题应有内在的生气,为考生上好最后一堂语文课。湖南卷以往所为人称道的地方,正在于这堂课所具有的生气贯注与文化蕴含。今年的湖南卷再一次明显体现出这一特征。科学类现代文主旨是科学伦理,在我国是一个文化前沿课题,也为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以往湖南卷此题选材相比,是明显的进步)。文言文《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讲述损益、成败、“迁之为贵”的道理,不仅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生存智慧,对当今面临生存选择的青少年亦具有励志意义。文学类现代文《云南的云》主旨在激发人们超越庸常、“向远景凝眸”,去追求美和崇高;而这些话由我们故乡的作家说出,尤其能与考生产生共鸣。这种积极的人生启迪从一大题的对联到最后的作文题一气贯通,使考生在150分钟时间里一直沉浸在昂扬进取而并非单调的旋律中。这样的命题,可谓有境界。
三、设题难易适中,体现人文关怀。湖南语文卷向来以“厚重”为标的。但这种“厚重”往往使得考生和教师心情“沉重”——比如文言文阅读、默写、文学类现代文等题得分率经常在50%以下。今年的试题在注意提高区分度的前提下,在整体上降低了难度,使之更切近考生实际能力。比如文言文主观题(12~13题)得分率从52.25%提高到57.54%,古诗词鉴赏从41%提高到47%,默写由47%提高到61.3%,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由39%提高到49%。这些提升都是积极的、合理的提升,是困境中的广大语文教师“踮起脚尖”所盼望的一个结果,体现了命题人的人文关怀。
试题具体分析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
5道题的难易度控制比较好,语言材料也很有时代性。其中第5小题由连续两年的句子衔接变为了对联。涉及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意境的把握、平仄和词性的辨识。B项前八字平仄未对,C项“展翼”与“芙蕖”词性不对;D项意境不对。只有A项“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与“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绿”才对得较为工稳。既要“志远天高”,又要“风平浪静”,命题者颇为考生着想。
第二大题,科学类现代文阅读(9分)。
湖南卷此题以前一直是自然科学类,主要表述方式是说明。今年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兼及说明和议论,是一篇关于科学伦理的叙事文。高考中这种文体的选择比较少见,不过考察的重点仍以“辨别筛选信息”和“辨别作者观点态度”为主。“有常有变”,值得肯定。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22分)。
选文很有意义。翻译题三句话的选择也很合适。稍有争议的是13题的表述及其答案。题干为:“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后半部分”指示似乎有些宽泛(答案其实就在“迁之为贵”所领起的一句话中);“如何阐述道理”,一般的理解,是用什么方法或技巧讲明道理,而不涉及道理为何,多数考生也是如此理解作答的。但命题人却要求不仅回答“怎样阐述”,还要回答“迁之为贵”的意谓,似乎不妥。(12题9分,平均得分5.78;13题4分,平均得分仅1.6)
第四大题,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4题,古诗词鉴赏(7分)。仍采用了两个作品对读的形式,但今年首次采用了“词”。考虑到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这一选择是有积极导向作用的(长期只考诗歌,必然导致“重诗轻词”)。赏析的重点是词的情趣与(宋代)诗歌的理趣的比较,以及词的结局与起句的比较,这同样对中学诗词教学具有积极引导作用。钱钟书曾有“诗分唐宋”一说,指出学习这两种类型的诗歌应该注意的地方;刘熙载曾指出词的要点在“起(句)、对(句)、收(句)”。今年的考题正好把鉴赏有关诗词的根本法门点出,是意味深长的。本题平均得分3.26分,未达到50%的得分率,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的训练还有待加强。
15题,古诗文默写(6分)。今年平均得分3.68,得分率自分省命题以来首次过了及格线。这一“进步”的根本原因,是把古文默写与古诗默写的分数对调了一下,由原来古诗默写2分变成现在的4分,原来古文默写4分则变为现在的2分。诗句自然是更容易背诵的。
第五大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17分)
沈从文《云南看云》是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这类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加以时代隔膜、语境疏离,不容易在短时间内看得明白,考生得分率未足50%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18~19题,分别考到了“艺术手法”和“象征”,这在以前是“文章赏析”题的题中之义(以前的四道简答题都集中在“内容”范畴——词义、句义、段意和主题,“形式”的赏析留待“文章赏析”题完成)。我们不妨将这一变化看做是向新课程高考的过渡。
六、文章赏析题(14分)
略。
作文:“踮起脚尖”,看到什么?
对于湖南09年的作文题,社会界的叫好与叫坏都不足道,考生的反应和它对作文教学可能产生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考察维度。
从考生的写作而言,我们看到“踮起脚尖”有如下几点积极意义:
1、极少考生偏题,“切合题意”或“符合题意”的文章增多。绝大多数考生都能理解题意,并能找到相关立意,这与题目本身切近考生日常经验、且隐喻义较显豁并能做多边发散有着必然的关联。
2、命题者向考生发出的信号是“踮起你的脚尖”,考生要假设的主体主要应是“我”或我周边的人物。这样一来,明智的考生就不会写“李白踮起脚尖”、“司马迁踮起脚尖”——拿古人说事的文章比去年更进一步减少了(去年仍给“遥望李白”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3、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宿构。网络调查同意 “新奇”“没想到”的超过60%,远远超过“诚实善良”“熟悉”“我说九零后”等题的相关指数。此外,本题也尽可能使不同地域、不同性别、擅长不同文体的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没有给少数考生安装“隐形的翅膀”。
4、对当下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对于这种“新奇”的题目,背范文、背经典素材、背精彩段落都起不了多大作用。需要的是联想、明辨和极具分寸感的表达。需要的是在大量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基础上的迁移能力的提高。人们说今年湖南作文题“最具挑战性”,它挑战的应该是那些不合时宜的高考作文训练模式,而不是考生正常的神经。
另一方面,本题也存在如下不足:
1、破题易,论证难。近九成的考生写的是议论文。其中约6成考生在阐明题意后便不能将一个正确、适当的立意进行下去,而不得不搜罗原先准备的各方材料,无逻辑地拼凑在一起。还有一部分考生只能混合两种或三种立意(尽管都是合适的,但违背议论文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原则)才能完卷——这反映出本题与考生实际能力还有较大差距。一类卷只有1.4%,远低于2007年的5%,也似乎反映了题目的难度。
2、“踮起脚尖”尽管存在于考生日常经验之中,但对多数考生而言并非一种“体验”,本身也不具备深广的文化含蕴,故考生难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或就相关事物事理做出细致的辨析。多数考生的现实观感未能深入调动,文章缺少丰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阅卷的最大感受。
总的来说,今年的作文命题是一次积极但稍欠周全的尝试,对我们广大教师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何训练学生大胆联想、明辨事理、准确表达,应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湖南师大文学院张良田教授、王攸欣教授对本文多有贡献,特此致谢。
湖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组
李作霖
2009年6月18日
湖南省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五篇 面对倔犟的孩子——胡显洪老师所提问题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