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梳理与解答示例
古诗词鉴赏梳理与示例
高考诗歌语言鉴赏命题角度
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这里有两种题型,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上海卷要求对李白“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加以赏析,天津卷要求对南宋汪元量的“北望烟云不尽头”中的“望”字加以赏析。二是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
【答题角度】鉴赏诗歌遣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是否具有音韵美。
角度二:理解、赏析一句诗。 分为两类,一是对整句诗内容的理解,如山东卷。二是要求从整首诗中找出能够体现题目要求的一句诗,如江苏卷要求从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中找出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的一句诗。
【备考指导】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另外,古人评诗有“诗眼”一说,所谓诗眼就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抓住了诗眼分析,我们就能看清这首诗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断诗眼之所在呢?一般说来,诗眼都是在全诗的后两句,因为诗人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往往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另外,诗眼以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角度三:概括语言特点。
【备考指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有:王维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实无华,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此外,下面5个适应范围较广的词语也是概括诗歌语言特点时常用的。
诗歌根据题材划分,主要有以下十二类: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等。
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示例一]
望洞庭 刘禹锡 题君山 雍陶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2)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示例二]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案:(6分)(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示例三]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案:(6分) 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示例四]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示例五]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 ):闯进门来。闼,小门。
(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示例六]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 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
②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 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示例七]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示例八]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练习一]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勾勒静态景物。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2)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练习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秋”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
(2)“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这样写的作用是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练习三]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1)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2)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练习四]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①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②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③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部分采用谭光明老师古诗鉴赏课件内容
—–
受益匪浅!!
陶主任祝贺您,希望能早点拜读到您的作品.
书出来一定送你一本,请你指正!
秋天里的同升湖
漫步在校园里,感觉同升湖的秋天是如此的亲近` 如此的与众不同。
走到树下随手摘一片叶子。叶尖是淡黄色的,往叶根渐渐变绿,叶子拿在手里感觉冰凉冰凉的。原来秋天正被我拿在手心。
校园足球场四周已长满厚厚的杂草。我穿走过足球场,还可见到草丛中有些草的草尖已变黄了。早已失去了夏天草丛中热闹的景象。原来秋天正被我们踩在脚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确,这正是描写出了同升湖的秋。似乎,这里的秋来的不及别出猛烈。树叶总是迟迟不肯离开树干。在人们印象中的秋就是一个模式———落叶满地` 一片金黄的世界。可这里不是,我感觉分外惊异,这里的树是多彩的` 花是艳丽的。叶子有深绿的` 亲绿的` 淡绿的还有少许金黄的。花朵的艳丽似乎还停留在春季。秋天的湖水还是那么碧绿,没有披上一点秋天凄凉的气息。山峦总是充满生机勃勃。
清晨,我们早早起床,赶到校园的中门外准备开始晨跑。天空淡蓝,没刮一丝的风,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不过这时的湖面上铺上了薄薄的一层雾气,但还是可看清湖水的姿态。校园内操场上,都有同学们活跃的身影。刚搞完晨练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汗流浃背。此时的校园寻不到秋的影子。到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上午,同学们都坐在教室里遨游书海时,太阳慢慢地从云层中钻出来,淡淡的金色光芒铺照大地,感觉新的一天带来新的希望。给人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同升湖的秋没有古人所云之悲凉` 凄切的感觉,而是以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显现着秋的来临。
午后的太阳增添了几分灿烂` 热烈。这时,让人感觉到了一点激情。一下子秋天的凉意已经烟消云散了。此时,同升湖的秋充满了一股杀气。
此时嘹望同升湖的水,金波荡漾。倒映在湖水中的青山也染上了淡淡的金色。山庄里的别墅在阳光照射下,颜色也显得格外鲜艳。偶尔穿过几辆小轿车,为同升湖增添几分灵气。整个景色看起来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在这个季节的同升湖的晚上,除了气温低了点有了点秋的感觉,但晚上躺在床上仍旧有许多虫子叽里呱啦地调着嗓门。看来是天气不冷才会引来。就那打屁虫也嚣张地在我们寝室随处可见。晚上同升湖的夜景总是那么热闹,五彩的灯光映照着湖水一片欢快的景象。此时的景象恰恰与〈〈天静沙 秋思〉〉中的物象完全背道而驰。教学楼内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做着作业,找不到一丝悲凉的气氛。
同升湖一天的景象不断变化着,体现着秋天里同升湖的不同之处。
新的一天继续开始着,同样的人们在这不同的秋色中活动。永远都是快乐地,积极地,热闹地。
自评:⒈写此文章目的:(主题)
更清楚,更完全地诠明同升湖秋天的景色。道出它的不同之处。
⒉怎样写的?(结构)
① 开始总述同时热闹高呼秋的景色的不同之处。
② 按照时间顺序由清晨到晚上描写出这里秋的变化。
③ 总述同升湖秋的美丽。
⒊写得怎样?(评价)
文章开头简洁且道出了文章的主题–同升湖秋的随处可见,与众不同。通过自己在校园内随意的发现,
体现出校园了的秋天的随处可见。“拿在手心”“踩在脚下”悟出同升湖秋的亲近` 自然。通过从清晨——上午——午后——晚上的时间顺序,根据各个时间段同升湖不同的景象与别处的秋天形成对比。阐明同升湖的别样。结尾与开头一样简单明了。
真好!!!!!!!!!!!!!!!!!!!!!!!!!!!!!!!!!!!!!!!!!!!!!!!!!!!!!!!!!!!!!!!!!!!!!!!!!!!!!!!!!!!!!!!!!!!!!!!!!!!!!!!!!!!!!!!!!!!!!!!!!!!!!!!!!!!!!!!!!!!!!!!!!!!!!!!!!!!!!!!!!!!!!!!!!!!!!!!!!!!!!!!!!!!!!!!!!!!!!!!!!!!!!!!!!!!!!!!!!!!!
陶老师, 您好,看到您的总结太高兴了,尤其是古诗词鉴赏,贵校是否使用的是《核按钮》高考语文练习?
您应该是语文老师吧? 希望能看到您的一些关于高三3月——5月备考时我学生应怎样不慌不乱地再给自己填充一些东西的文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