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培传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本单元由学生上了两篇课文,第三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自己上。计划一节课学习,一节课与写作挂钩并写作。

          我认为,学习这一课无非要明白的就是:

          梁实秋先生为什么要记梁任公这一次演讲?他要表达一种什么感情或赞美梁任公什么精神?

         他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怎样布局文章?选材、表达有什么特色?

          这些问题,恐怕小学三年级的课堂老师也会提出来。可是到了高一,理解文章还是要从这里入手。

         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和教学的:

       一.对句开始,设问入文。

       1. 学生起立后,读句对句。

           学问文采热心肠兼具求之当世几人能有?

           学生思考,试对。

      2.学生带此问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学问、文采、热心肠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二.带问读文,以文理纹。

       1.学生读文,圈点。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有学问,有文采很好理解,那个热心肠呢,就不好怎么说了。我们先来看看他的演讲讲了些什么?

        三、解读内容,体悟文情。

      讲授的题目是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一)《箜篌引》

      1.学生反复诵读: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2.教师插讲《箜篌引》

         《公无渡河》是《相和歌辞》之一,即《箜篌引》。“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这首《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窦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

        3.  任公讲授此诗可能想起了什么?

        4.教师或者学生介绍梁启超生平。

       5.师生共同追忆谭嗣同等

       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任公引公把公引,只因心中无限情!

        讲演——表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怎样断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手舞之间的“之”取独。

        (二)《桃花扇》“高皇帝,在九天……”高皇帝是谁?梁任公他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呢?他想起了什么呢?

      1.学生朗读、思考、讨论、交流。

     2. 知识链接:《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 《明朝那些事儿》                      高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他也自杀身死。”

  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

        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三)讲授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先生又怎会“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注释]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 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漫卷:随便卷起。
    白日:白天。一作白首。
    纵酒:纵情喝酒。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洛阳:今属河南。

[译诗、诗意]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怎样的情怀呢?那“热心肠”你是否能解读明白了呢? 

       梁实秋先生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他说描述的三个演讲材料对表达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你能用文中内容或文中引发内容对上开课时的句子吗?

     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

         

     

3 thoughts on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清泉石上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