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新课程性质的演变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1963年以来几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如何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的。

1963年5月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1978年3月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 
1996年5月版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0年2月版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4月版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3年4月版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从上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基础工具发展到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凸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交际工具”,不仅突出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而且体现学生掌握“交际工具”必须经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这是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二是用人类文化来涵盖语文课程,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三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阅读与表达,这是其他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第二,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和数学都属于工具性课程,那么,这两门课程在体现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呢?数学是通过对数与形的计算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而语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的知识,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样,学生通过习作表达,不仅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发,个性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上。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高中语文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这个独特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从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中的地位来看,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个课程方案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内完成116必修学分,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占23分,12个学科课程占93学分,语文学科为10分,约占整个学科课程的1075%,这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学科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下,语文课程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里,语文似乎是较为容易对付的课程,数学课是不能随意缺课的,语文课缺几节并不妨碍语文学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高中学生用于学习外语的时间大大超过语文,中国语文将面临成为一门无足轻重、有名无实的让学生感到厌倦而无奈的课程。显然,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高中语文课程又怎能完成它所肩负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使命呢?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由此看来,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只有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和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的改革才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希望。诚然,对于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人员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
    其次,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语文教学的阶段要求来看,尽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一致的,但对两个阶段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的要求却是不同的,例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上表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属于奠基性的基础教学。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做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然,这是发展性的要求。这种根据语文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是符合母语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综观国内外学者对母语教学的研究,母语教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前教育)为听说言语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的任务是学会听说。第二阶段(小学到初中)为读写语言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阅读和写作,初步掌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三阶段(高中)为文化语言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的、艺术的、哲学的读写语言。从学习听说语言到学习读写语言,直至学习文化语言,反映了学生学习母语的一般认知规律。正确认识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独特地位和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习,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读写能力,进入高中阶段,应该学习具有文学性、哲学性、科学性的文化语言,并能写作具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这就是高中语文教学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根本区别之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