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新的课程设计思路

任何课程的设计都体现着一定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高中语文课程设计的目的——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纵观近50年来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课程流派,但从总体上来看,凡成功的课程设计,都必须考虑社会性、知识性和人本性的有机统一。社会性、知识性和人本性实际上是与高中语文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大致相对应的。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及其这三者相统一的内涵呢?
    1.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它既包括国际社会发展的特点,也包括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从国际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当今世界已步入了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时代;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当今的中国已进入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为了适应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特点,语文教育必须为促进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服务,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程设计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语文教学必将走入死胡同。由此可以看出,“时代性”与“社会性”是相吻合的。语文课程设计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引入语文课程中来,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体现在课程实施的方法上,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基础性。任何一门课程对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都有一个基础性的要求。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主要表现为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这个学科结构和知识系统应该成为我们设计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搬原有的语文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也不能完全抛开原来的语文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另起炉灶,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原来语文课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依据语文课程本身的规律和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性”要求可概括为:学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能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和思维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具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基本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这些“基础性”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必修课程的教学来完成。这里的“基础性”与课程理论中的“知识性”是大致相契合的。
    3.选择性。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目标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必须体现选择性。“选择性”是从“人本性”的角度来考虑的,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这里的“选择性”是与课程理论中的“人本性”相匹配的。纵观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结构过分强调统一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弹性发展的空间。这种“计划经济”的课程设计模式,不仅使语文课程走向封闭,而且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选择性”的课程设计思路,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突破。那么,“选择性”的课程设计价值何在呢?
    第一,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学生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语文课程设计过分强调统一性,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评价方式,广大高中学生无权对自己所喜欢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作出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被剥夺,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个性的发展了。针对这种状况,高中语文课程提出了选择性的设计思路,这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课程的保障。
    第二,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高中学生的发展倾向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将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将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他们的目标定位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即使同样是升入大学深造,他们从事的专业和志向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从事文科学习,有的从事理科学习,有的只想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有的立志成为专家学者,等等。学生各种不同的需求,需要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突出选择性,为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第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如果我们只注重统一的单一的课程结构,既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也不可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因为创新型人才有赖于学生个性化的充分发展,而学生个性化的充分发展又依赖于更广阔的自由成长的空间。为此,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必须体现选择性,使语文课程在为造就新时代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此可见,为了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三者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语文课程的设计不能因为要体现时代性就放弃基础性和选择性,不能因为要体现选择性而放弃时代性和基础性,也不能因为要体现基础性而不顾时代性和选择性。科学合理的语文课程设计,必须着眼时代性,立足基础性,注重选择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一、语文课程结构设计的历史回顾
    将语文课程的结构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我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23年,在杜威、孟禄的影响下,叶圣陶、胡适在编制语文课程标准时,将国文分为国语(必修)、国文一(文科必修)、国文二(理科必修)三块。选修课程的设置始于1922年的“新学制”。当时在杜威“学生中心论”的教学理念影响下,胡适在国文课程纲要中设置了选修课程,国文一为文科选修,国文二为理科选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彻底抛弃了选修课,语文课程成了统一的必修课程。1996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探索,在这部大纲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类,其中学科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

    对选修课提出的要求
限定选修课   限定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或预备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限定选修课在高三开设。
  预备升学的文科学生的限定选修课,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学修养、写作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可以开设写作、文言文阅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等课。
  预备升学的理科学生的限定选修课,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论著能力和写作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能力。可以开设中外科普论著选读、科学小论文写作等课。
  预备就业的学生的限定选修课,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写作常用应用文能力。可以开设实用口语、应用写作等课。
任意选修课   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可以开设汉字和书法、实用语法修辞、语言逻辑、影视欣赏和评论、实用美学、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学名著选读、中外文化史话等。

  
    应该说,选修课的提出,为学生个性化选择留下了余地,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样的课程结构功能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2003年4月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改革上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再次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结构如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立场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它着眼于让每一个个体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目标,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自由地选择支配课程资源,在尽量多的方面寻找发展机会,规划未来人生的权利,以保证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 


    可以说,以上课程结构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有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的设计,那么,应该如何实施这两类课程呢? 
    一、必修课程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将必修课程按两个目标来构建,这两个目标是“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阅读与鉴赏”,是指信息吸收和加工,主要是阅读,但又不仅仅是阅读,还包括视听;“表达与交流”,是指信息的输出与反馈,主要是写作,但又不仅仅是写作,它还包括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沟通“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的桥梁。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使这两个目标得到有机的整合。
    从内容上来看,必修课由“语文1”至“语文2”五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的组成都是综合的。这里的“综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综合;二是指课程内容的综合,也就是说,每个模式既有阅读、视听方面的内容,又有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同时还有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的内容。应该说,采用模块设计是本次课程设计的一大亮点。设置模式,可以解决稳定的学科体系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确保必修课“基础性”和“均衡性”的地位。将语文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样可以确保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从时间安排上来看,5个模块,每块36学时,每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这样,5个模块大约可以在高一的两个学期加上高二半个学期来完成,考虑到期终期末考试等原因,大约在高二上学期末可以完成五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各地区、各校的实际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的要求,体现了课程实施规定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从管理上来看,采用学分制管理。由于必修课必须体现基础性和均衡性,所以这5大模块10个学分必须修满,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要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必须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是指: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的优点是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他们必须取得多少学分才能获得所追求的资格。1923年在杜威、孟禄的影响下,叶圣陶、胡适在编制语文课程标准时就采用了学分制。他们将国文分为三块:国语(必修),国文一(文科必修),国文二(理科必修)。公共必修科目国语占16学分,分科专修占8个学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规定的学分即为合格。因此,学生有选择时间的自由,有选择内容的自由。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有助于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学分制被取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再次采用了学分制,这种传承,为学生发展潜能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 
    二、选修课程的实施
    设置选修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相对于必修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的设计更为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从内容上来看,选修课程共设计了五个系列,这五个系列是一种并列关系,互相之间并不重合;系列1是诗歌和散文;系列2是小说与戏剧;系列3是新闻与传记;系列4是语言文学应用;系列5是文化论著研读。这里每个系列可以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如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等,有选择地设计模块。
    从时间上来看,选修课只要根据自己需要任意选4个模块,获得8学分,连同必修课10学分,共得18学分。如果学生对语文有特殊兴趣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文科学习的,则可再任意选修3个模块,可共得24学分。这样的安排,体现了选修课“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这给学校施教和学生选修留下了充足的弹性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课设置的目的、内容、实施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从课标要求到教学实践还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因此,如何发挥选修课在育人方面的独特功能,例如,如何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率,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如何根据本校师资、学校文化的优势开设有特色的选修课,如何安排选修课的时间,如何评价学生选修课学习的效果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广大语文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而艰苦的探索与思考,以最终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