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让学生、教材自己生出味来
在全省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教师研修的答疑区看到很多问题,总起来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喜欢学,投入的学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考虑自己:
1、我们的设计自己满意了吗?
2、我们的设计与生活相联系了吗?
3、我们上课时的热情是饱满的吗?
4、我们上课时的眼睛注意了学生吗?
5、我们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吗?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教材不再是枯燥的,学生也不再会感到语文是乏味的。
早几天上奇妙的对联,我让学生欣赏了几组对联:
第一组:关于弥勒佛的一系列对联,做人处事,作对抒情,学生大受启发;
第二组:岳麓书院系列:学古通今,求学报国,学生意气风发;
第三组:邵阳曾氏家族及相关景点对联系列:养精蓄锐,建功立业,学生豪情满怀
第四组:岳阳楼名联集锦:感悟抒怀,学生是览物之情,不亦乐乎。
然后稍微讲了一些规则,因平时上课前总有对句活动,对联基本知识学生大多掌握。接着就是让学生出上联,互对下联。
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思维火化不断。
但质量不是很高,雅者不多,美感不够。
一学生在日记里给我留了一个上联:愁,不抑愁,稀发证。
他自己又对了一格下联:泪,更催泪,古来从。他的解释是:愁是不能抑制愁的,头发少了就是明证。
我说这不容易:言,难起言,结舌来。不过好像没有什么美感意境哟!
于是我在课堂说,对联呢,需要 ——
将稀发证换一种方式体现——
愁,不抑愁,少陵野老曾寄言“白头搔更短”;
言,难起言,香山居士因坐叹“愁人安可眠”。
愁,不抑愁,重光长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
言,难起言, 太白轻喟曰“崔颢题诗在上头”。
学生兴趣大增,——
我们教学时要让学生、教材自己生出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