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资料

编写意图

 

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什么叫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可以说,梳理带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梳理成语,可以采用下边的方法:

 

()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作论文等。

 

()内部分析: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等。

 

二、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1.教学时间:建议本课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2课时。

 

2.参考资料:建议教师向学生展示常用的几种成语工具书。

 

3.学习方式:建议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活动时间:建议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5.教学评价:建议教师采用记分制,即小组长将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按5分制作记录,最后由教师和小组长商议确定学生的得分。小组长实行轮流制。打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主、合作、质疑、创新、效果。

 

三、如何利用教材?《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为梳理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扩展。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四、下列表格教师可以参考使用。使用时注意:学生必须先阅读教材;学生根据表格诸项填写并交流;“成语的特点”一栏有难度,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成语梳理(之一)

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特点

成语的结构

1.神话传说

1.约定俗成

1.主谓关系

2.寓言故事

2.修辞作用

2.并列关系

3.历史事件

3.文言特点

①宾语前置

②词类活用

③状语后置

④成分省略

⑤互文

3.偏正关系

4.文人作品

4.动宾关系

5.外来文化

5.补充关系

 

 

 

 

 

 

 

成语梳理(之二)

成语百科

举例

衣食类

 

住行类

 

动物类

 

植物类

 

兵器类

 

礼俗类

 

文学类

 

艺术类

 

科学类

 

法律类

 

教育类

 

治国类

 

做人类

 

民主类

 

 

成语梳理(之三)

问题

举例

读  音

 

字  形

 

含  义

 

得  体

 

辨  析

 

感情色彩

 

 

 

有关资料

 

一、成语概述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

 

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草木皆兵”;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动辄得咎”“行云流水”;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成语有明显的特点。1.具有修辞作用。比如“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若解释成“肚子里长着一根竹竿”就大错特错了。“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高亢激越,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2.结构形式固定,不能随意改变。“一诺千金”不能改成“一诺万金”,“抱薪救火”不能改成“抱柴救火”。3.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马首是瞻”;B.词类活用,如“衣锦还乡”(名词动用)、“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祸国殃民”(使动)、“不耻下问”(意动)、“虎踞龙盘”(名词作状语)C.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重于泰山”;D.成分省略,如“逍遥法外”“盲人瞎马”;E.互文,如“善男信女”“拐弯抹角”。4.语法结构多样。有主谓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有并列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有偏正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有动宾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成语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多丰富,成语的内涵就有多丰富。《成语探源辞典》收成语5000多条,考据出处涉及中国古代文献200余种。另外《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收成语7600余条,引证古代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收成语9400条,按内容分成50类,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找出一部分成语,然后指出出处,并进行分类。

 

请看下面简单的分类:

 

成语与衣食

 

衣冠楚楚 凤冠霞帔 纨绔子弟 布衣蔬食 残羹冷炙 山珍海味 钟鸣鼎食

 

粗茶淡饭 箪食瓢饮 衣锦还乡 花天酒地 布裙荆钗 脍炙人口 狼吞虎咽

 

成语与住行:

 

登堂入室 窗明几净 雕梁画栋 高枕无忧 金碧辉煌 鲁殿灵光 美轮美奂

 

蓬门荜户 瓮牖绳枢 跋山涉水 车水马龙 披星戴月 登山临水 颠沛流离

 

成语与动物:

 

狐假虎威 狼心狗肺 鹤立鸡群 凤毛麟角 飞蛾扑火 井底之蛙 黔驴技穷

 

如鱼得水 惊弓之鸟 一丘之貉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趋之若鹜 莺歌燕舞

 

成语与植物:

 

岁寒三友 势如破竹 雨后春笋 姚黄魏紫 春兰秋菊 藕断丝连 桃红柳绿

 

指桑骂槐 芒刺在背 如火如荼 枯木逢春 披荆斩棘 投桃报李 良莠不齐

 

成语与兵器:

 

自相矛盾 折戟沉沙 大刀阔斧 刀光剑影 唇枪舌剑 一箭双雕 横槊赋诗

 

枕戈待旦 图穷匕见 炮火连天 丢盔卸甲 强弩之末 枪林弹雨 盘马弯弓

 

成语与礼俗:

 

彬彬有礼 知书达礼 礼尚往来 宾至如归 八拜之交 五体投地 张灯结彩

 

秦晋之好 洞房花烛 月下老人 明媒正娶 入土为安 断发文身 披麻戴孝

 

成语与文学:

 

春秋笔法 点铁成金 韩海苏潮 行云流水 元轻白俗 红豆相思 红叶题诗

 

人面桃花 旗亭画壁 七步之才 梅妻鹤子 郊寒岛瘦 江郎才尽 洛阳纸贵

 

成语与艺术:

 

曲高和寡 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滥竽充数 煮鹤焚琴 长袖善舞 手舞足蹈

 

粉墨登场 梨园弟子 画龙点睛 妙手丹青 双管齐下 力透纸背 颜筋柳骨

 

成语与科学

 

斗转星移 日上三竿 月满则亏 炉火纯青 百炼成钢 半斤八两 锱铢必较

 

刀耕火种 钻木取火 风云莫测 雷霆万钧 水滴石穿 病入膏肓 沧海桑田

 

成语与法律:

 

法不阿贵 令行禁止 明镜高悬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 铁面无私 赏罚严明

 

格杀勿论 屈打成招 以身试法 绳之以法 执法如山 有案可稽 杀一儆百

 

成语与教育:

 

春风化雨 良师益友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一傅众咻 有教无类 薪尽火传 名落孙山 青出于蓝 断机择邻 言传身教

 

成语与治国:

 

长治久安富国强兵国泰民安革故鼎新道不拾遗日理万机无为而治

 

力挽狂澜疮痍满目政通人和分崩离析半壁江山民怨沸腾生灵涂炭

 

成语与做人:

 

高风亮节 浩然正气 相忍为国 光明磊落 两袖清风 孤芳自赏 人面兽心

 

利令智昏 恬不知耻 口蜜腹剑 同流合污 吮痈舐痔 颐指气使 飞扬跋扈

 

 

 

二、成语的文化特色

 

1.成语中体现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成语(每项不少于两个)

 

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2.成语反映古人日常生活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可以通过成语来了解。比如说“衣冠楚楚”,“衣”在古代指上衣;下衣叫“裳”,并不是裤子,而是裙。现在衣、裳合在一起,泛指衣服。“冠”是帽子。贵族才有帽子,庶人只有头巾。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楚楚”是整齐漂亮的意思。“衣冠楚楚”出自《诗经·曹风·蜉蝣》,原文是“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意思是蜉蝣的翅膀,就像鲜明可爱的衣裳。后来就用“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元曲选·冻苏秦衣锦还乡》中有:“想当初风尘落落谁怜悯,到今日衣冠楚楚争亲近”。

 

3.成语反映古代科技发展水平

 

《成语中的古代科技》一书中写了这样的内容:

 

“炉火纯青”,一般解释为:原指古代道士炼丹成功的火候,后演变用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

 

古代炼铜远早于炼丹,故“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该成语的相关出处可见先秦时期的手工艺著作《考工记》。该书记载铸造青铜器时写道:“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段文字被冶金史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光测高温技术的记录。

 

其中关于颜色的递进变化(黑浊──黄白──青白──青)与合金光辐射规律完全符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医学发达,有关医学知识的成语很多。比如“岐黄之术”“吐故纳新”“起死回生”“对症下药”“病入膏肓”“以毒攻毒”“杏林春满”等。有关地理学的成语有“沧海桑田”“经天纬地”;有关气象学的成语有“雷霆万钧”“蜀犬吠日”“迅雷不及掩耳”等;有关天文学的成语有“斗转星移”“杞人忧天”“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可以说,一部汉语成语词典简直就是一部简明百科全书。

 

4.成语涉及大量古代典籍

 

学习成语,我们可以知道很多重要的古书。据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成语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成语有255条,出自《庄子》的成语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成语有265条,出自《汉书》的成语有158条,出自唐诗的成语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成语有140条。反过来说,我们通过学习成语,可以了解以前并不知道的古代典籍。下面举一个例子:

 

“兴高采烈”是一个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出自《文心雕龙》一书。原文是“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意思是嵇康俊迈豪侠,因此他的作品意趣高超,文笔犀利。嵇康是三国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字叔夜,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因不满司马氏统治,被司马昭杀害。有著作《嵇康集》。现在这个成语已经演变为兴致高,情绪热烈的意思了。

 

那么,《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呢?查阅《辞海》,我们知道《文心雕龙》是南朝梁刘勰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既系统又完备的古代文学评论集。书中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文学现象,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具有索引的作用。“精卫填海”“画龙点睛”“五雀六燕”这三个成语分别涉及我国古代地理学著作、绘画著作和数学著作,请同学们查找一下,写出这三部书的书名。

 

三、成语运用中注意的问题

 

学习成语主要是运用。运用成语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读音。如“人才济济”“乳未干”“图穷匕”“虚与委”“大腹便便”“如法制”,加点的字很容易读错。

 

2.注意字形。如“相形见”“病入膏”“草人命”“如火如”“沧海一”“锋芒露”,加点的字很容易写错。

 

3.注意感情色彩。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成语、贬义成语和中性成语。比如下面一句话中成语的感情色彩就不合适: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4.使用要得体。有些成语往往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面对特定的对象。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笑话。看下面的例子: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屋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5.注意辨析成语。“不胫而走”和“不翼而飞”看上去似乎意思相同,其实差别很大。前者形容消息传播很快,后者更多用来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还有大量近义成语,往往有细微差别,使用时要格外注意。

 

6.弄清成语的字面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字面义是成语的基础,引申义和比喻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有的成语可以望文生义,如“力不从心”“事与愿违”。有的成语意思不止于字面意义,还应深入一步。如“粗茶淡饭”,字面义是“简单的、不讲究的饮食”。但仅这样理解还很不够,它还有“指简朴、清苦的生活”。“叶公好龙”仅仅解释字面意义是不行的,它比喻有的人口头说爱好,其实并非真爱好。

 

四、参考练习

 

1.下面的成语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请在空格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不禁 明察   心    来顺受   远 见 思齐

 

  烂 白 过隙 谈笑     笑  然而止 参 不齐

 

叱咤   浑身 数 语无 次   来迟 石   面面相 

 

   惟 惟肖   迹 在 难逃 抑扬     

 

马革 尸 正襟     凌人 苦心 诣 莫 一是 一视同 

 

2.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

 

 目寸光 老 舐犊  视眈眈 守株待  望子成   画添足

 

 到成功 顺手牵  尖嘴 腮 闻 起舞  急跳墙 狼奔 

 

3.猜谜语

 

哑巴说话(打一成语)谜底:指手画脚

 

变奏为春(打一成语)谜底:偷天换日

 

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谜底:无独有偶

 

举棋不定(打一成语)谜底:下落不明

 

滥竽充数(打一成语)谜底:随声附和

 

不折不扣(打一汉字)谜底:听

 

4.成语对联

 

请写出空缺的一联上联:守株待兔下联:缘木求鱼

 

上联:引狼入室下联:放虎归山

 

5.成语接龙

 

→  →  →  →

 

举例:一败涂地 地大物博 博学多才 才疏学浅 浅尝辄止……

 

6.成语数学

 

①请写出开头是“一”至“十”的10个成语。

 

                    

 

                    

 

②请写出以“百”“千”“万”开头的成语(每个数字至少写5个成语)

 

                    

 

                    

 

                    

 

③在每个空格中填写一个数字。

 

      意       申       八       

 

      臂       下       美       

 

7.写出与下列歇后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或直接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成语:居心叵测

 

刀尖上翻筋斗──玩命的事成语:铤而走险

 

篱笆配栅栏──再合适不过了成语:郎才女貌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成语:每况愈下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火车上演戏──载歌载舞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孙悟空变戏法──无中生有

 

8.看成语说故事

 

下列成语都源于一个故事。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个?请讲给同学听听。

 

门可罗雀(注意此故事与莎士比亚的一部剧作内容相近)三人成虎一傅众咻千金买骨负荆请罪两袖清风图穷匕见按图索骥安步当车二桃杀三士

 

9.中外成语比较

 

①下列中外成语意思相同,不同的是什么?

 

雨后春笋(汉语成语)──雨后蘑菇(俄语成语)

 

非驴非马(汉语成语)──非鱼非肉(俄语成语)

 

如履薄冰(汉语成语)──如履鸡蛋(英语成语)

 

如坐针毡(汉语成语)──如坐荆棘(英语成语)

 

猫哭老鼠(汉语成语)──鳄鱼的眼泪(英语成语)

 

掩耳盗铃(汉语成语)──鸵鸟政策(英语成语)

 

②下列外国成语是什么意思?

 

达摩克利斯之剑打发到考文垂去阿波罗风度多米诺骨牌

 

阿拉丁的神灯第五纵队罗德之妻二二得烛狐狸尾巴

 

狗战牛槽

 

③请将下列成语译成英语

 

举例:爱不释手be fond of and unwilling to part with(sth.)so fond of sth.that one cannot take ones hands offit;be unable to tear oneself away from sth.

 

垂头丧气各有千秋满面春风万古流芳

 

五、关于“练习”答案(参看前面“猜谜语”和“成语对联”)

 

成语游戏,补充:上联:流芳百世下联:遗臭万年

 

上联:下里巴人下联:阳春白雪

 

将下面的英语译成汉语:A.挥金如土B.揭竿而起C.同甘共苦

 

D.三顾茅庐E.积少成多

 

六、参考书目

 

1.史 式《汉语成语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3.向光忠《成语概说》,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潘裕明《外国成语典故》,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刘杰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6.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马国凡《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喻家楼《汉语成语英译词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刘杰修《成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莫彭龄主编“成语文化丛书”第一辑四种《成语与做人》《成语与科学》《成语与文学》《成语与艺术》,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吴兆基编《成语故事》(上、下),长城出版社1999年版

 

13.李新武编写《成语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此书列入“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14.戴吾三著《成语中的古代科技》,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5.刘克定著《藏在成语中的古代兵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16.张履祥、姚建宏编著《趣味学成语》,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