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孩子心声

论“句”——路人

                                                          论“句”
          第四次写着这平实的两个字,不由感慨“凡事三思而后行”。我郑重地提醒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时间在赶着,倘若无奈也只能是放弃。
         仿佛总是姗姗来迟,凡是都要比别人慢上半拍,我想终究要赶上,也不去在乎个是快还是慢。今夜我很静,静到风吹过也只是迷邹了下眼睛。再几天便休假了,不去特意思考和安排,心中木意地希望,希望它能给恰给上我几些惊喜。
       “强者为自己,更强者为他人。”“看”到这句话是在高一的寒假,一部美国的喜剧动画片。我的英文学得不够上“很好”,至少没能达到看着中文字幕便能分辨出使“为了”的“为”,还是“因为”的“为”。至于为什么不是“听”也由然可知了。
       “为他人”永远比“为自己”高尚,这是一种传统,思想上的传统。“为他人”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有时候想,这原本就是人类史程中思想上的倾向,一种习惯,脱离了最为原始的本性,便分划开了善与恶。既然是人类本身的区分,那社会必然达不到全然的“善”。一开始便已注定,大同社会必定是虚谈。人类的德、性再不断地升华,倒不如说是思想上的更深层次的倾化。当“善”远远超出“恶”的比例时,这种倾化便会开始发生变化。犹如一滴滴入清水中的浓墨,很快便会弥漫开来。于是人类制造出了“法律”,很快,法律的地位便超过了人类,超过了人类原本的仁性,没有错与对,只有法与规。法律能够禁制住人的恶行,但恶性的种子却播撒到了人的心里。禁制住的只能是行。社会因此更加容易动荡,压住“恶”的是善。“善”能压得住“恶”吗?清水又能如何不被黑墨弥漫?
        似乎很是扯远。我是一个传统的人,因为我的父母都是百分百的中国人。“为他人”永远比“为自己”多出种无法言论的力量,来自倾于善的本性。我想控制住它,极尽地发挥自己原有的力量。
        “强者为自己,更强者为他人。”我知道,山,是石头的山,世界又是山的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时候想一想,清华北大几万、几十万的人,为什么我不能是其中一个?世界上,历史上,无数的伟人、才人为什么我又不能算上一个?全年级前三十、前十的尖子生的名额为什么我又不能占上一个?我分析自己,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最后看到这样一句话:“你比别人差,一是因为你不努力;二是因为你没有别人努力。”我所要的是强,所追求的是更强。
       努力并不简单,有时就象征着孤独、寂寞与乏味。努力,付出的往往要比收获的多,只能更加努力。一直都讨厌那种感觉,不再圈子内,理解不了对方的故事却又将自己那么确实地融进了角色。改变不了的,理解不了的都会化成遗憾,大块地凑进记忆。
        于是我发誓,我要变得更强!

自我点评:第一次写得有很多凌乱,第二次写,索性就重新来过。从第一句话,我就知道自己深深地走题,但是很多感受就是想写出来。这篇文章与原本陶老师所出题意不合,甚至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但是我听过有位老师说过“议论文写的就是思想”。我所写的,是我想写的。不知谁能读懂,在这东扯西扯得同时,我想表达的是我的心情,议论的是影响我的事和物。

路人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