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际教育

选个自己喜欢的角度写——议论文起步(4)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日苏轼和佛印又在一起说禅。苏轼问佛印: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我看你活像一摊牛粪。
         苏轼回家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说:佛印说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佛;……

        选个自己喜欢的角度写,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当然,我喜欢写这个角度,还得将这个角度写得自己喜欢!换种说法可说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努力去把它写得满意。

         有同学会说,你出示了材料,只能围绕材料来想,我都不喜欢!不会吧,只要你用心去看,这个材料里就能找出你喜欢的。

        写出好文章有多个方面的作用。从很小的角度来说,一是自己欣赏,愉悦自己,提高自身;二是展示自己,引起他人共鸣,交流思想,产生新的感悟;三是促进共同提高。……

2 thoughts on “选个自己喜欢的角度写——议论文起步(4)
  • 陶妙如说道: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译 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文体知识】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名句点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名句运用】
    类似本诗描写云的诗句有陶潜《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王勃《滕王阁诗》中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等。
    【难句解析】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拓展积累】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 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王维运用“空”字的诗句还有:
    《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桃源行》》中有:“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过香积寺》中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即时练习】
    (1)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的“道”指什么?
    (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请就其某一方面鉴赏。

  • 刘彤说道:

    镜面
    国王端坐在高高的宝座之上,四周金碧辉煌,彩绘流云溢满整面墙。国王半眯着眼,漫不经心地问跪在殿下的臣子:“既然百姓饥饿,为何不食肉?既然百姓寒冷,为何不穿绸?”
    他发出此问,是因为皇宫中无人不食肉,无人不穿绸,故他认为,普天之下,王土之上,人人如此。
    故一切由心造,万象由心生。若心于黑暗,再大的光明也沦为一盏枯灯;若心于光明,再大的黑暗也不过数粒尘埃。
    心的力量如此之强,强大得渗透到目光所达的一切地方。
    人的心连着双眼,而双眼所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镜面。心中想着什么,镜面便显现出什么,更何况,每个人都是一扇镜面。
    人若宽容,心纳百川,眼观八方,八方之内无瑕疵。人若狭小,心斥万物,眼观四面,四面之内尽斑驳。
    佛印心怀佛尊,则佛无处不在;李白心怀天地,则诗成笑傲五岳;李煜心无苍生,则国亡指日可待;梁惠王心无仁政,则人民不曾增减。
    古往今来,镜面所映,于人、于己、于生命、于世界,无非是一种态度。人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创造一切,未尝不是指态度决定一切。
    那国王不知天下疾苦,态度漠然,视众生于己一样。正如流浪汉不懂吃喝玩乐,态度卑微,故视人间本无善良。
    态度由心发,事实上,他人在自己眼里的样子,就是自己的样子,就是自己对待世界的样子。
    换言之,那也是世界在心中的样子。
    可有谁看到那巨大的镜面了?如浮世绘一般,细细描绘出每个人深埋心中的态度和想法。就如同湖面映射每个人的影子,碎碎的波澜可以那样轻易地改变面容的美丑——心中的美丑。
    心诚则灵,心静则净。世上鲜有人能打破那扇镜面,能看清荣辱、爱恨、善恶的交织变化。但那不要紧,主要的是,人的心灵有多广大——可以包容天地,包容镜面,还是只能徘徊在镜面之中,不知何去何从。
    正如孩子的心灵沉静,对一切事物充满爱,所以他们会单纯地觉得,人之初,性本善。
    镜面有多大,眼界就有多辽远。
    而镜面一切,皆由心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